•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減重對肥胖者體適能的影響

由於肥胖對於心臟生理及各方面功能都有很多負面影響,『減重』則可以降低,因 肥胖所造成的心臟相關危險因子。多數研究指出,身體活動與運動訓練都會達到體重的 下降,但亦有研究顯示,體重下降的原因在於有氧運動,而不是運動訓練,也就是增加 時間的份量,並認為有氧運動促使體重下降的原因,是在於運動後能量消耗的補償 (Swift, Johannsen, Lavie, Earnest, & Church, 2014) 此意味,當訓練強度不足時,對於運動 後能量消耗的補償是有限的。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亦針對各種階段減重的身體活動量建議(Donnelly, Blair, & Jakicic, 2009; Haskell, Lee, & Pate, 2007):

13

表 2-2-1 ACSM 每週身體活動量建議(Swift et al., 2014)

目標 活動量

維持及改善健康的身體活動量 每週至少 150 分鐘

預防體重增加 每週至少 150-250 分鐘,中強度到高強度身體活動

促進臨床顯著減重效果 每週至少 225-420 分鐘

預防減重後的重量增加 每週至少 200-300 分鐘

而減重對於肥胖者有許多健康方面的生理影響,本小節就身體活動、飲食及兩者減 重後對肥胖者的相關研究進行討論。

一、 運動或身體活動減重方式

研究指出,當長時間進行飲食熱量限制,會降低個體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lic Rate),但如果在飲食限制下,維持較高的身體活動量,則會避免基礎代謝的低下,在日 常的身體活動代謝也會相對較高(Yamada, Colman, Kemnitz, Baum, Anderson, Weindruch,

& Schoeller, 2013)。針對運動或身體活動減重後,體適能的變化研究如,朱嘉華及潘倩 玉(2011)針對 31 位大學肥胖學生進行 12 週耐力運動訓練,以 3 天/週、30-50 分鐘/次、

70%HRmax,固定式腳踏車訓練,評估脈壓(Pulse Pressure, PP)與心臟超音波、每跳輸出 量(Stoke Volume, SV)、脈壓與每跳輸出量比值(PP/SV ratio),研究結果在體重、BMI、

體脂肪百分比、脂肪重及腰臀圍比明顯改善(朱嘉華及潘倩玉, 2011)。黃秋鍠(2014)針對 28 位肥胖學童進行 14 週健走運動介入與飲食習慣介入,想了解體適能及血液生化值影 響,結果發現在體重、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肌力及肌耐力及心肺適能等健康體適能 的提升均達顯著差異(p<.05)(黃秋鍠,2014)。王英麗、劉華平、趙紅及陳傳(2010)針對 北京社區中老年人超重及肥胖女性,進行每日清晨有氧舞蹈 1 小時的介入,且運動強度 到最大心跳的 60-70%,共介入 24 週,在人體測量指標方面,研究結果顯示:身體質量 指數、腰圍、腰臀圍比,在介入 12 週及 24 週都與介入前達顯著達顯著差異、而腰圍在 第 24 週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王英麗、劉華平、趙紅及陳傳,2010)。

Abdelaal & Mohamad (2015)針對 59 位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壓受試者,隨機分成循環 重量訓練組、有氧運動組及控制組等三組,其中兩組實驗組進行 12 週一週 2 次的運動

14

訓練的介入研究,想了解肥胖指標及血液動力學反應,結果顯示:兩組實驗組在 BMI, WC, SBP, DBP 組內前後皆達顯著(Abdelaal & Mohamad, 2015)。Monique, Michalleta, Claudine, Patrick, Bernard, & Patrice (2014)針對 20 位肥胖受試者(BMI=34.0±4.7kg/m2)進行 12 週運 動介入訓練,想探討介入後在進行 6 分鐘走路測試時,呼吸狀況及運動表現,運動訓練 介入課程以每週兩次 60 分鐘及 1 次 120 分鐘課程,目的在達到 ACSM 建議每週 160-180 分鐘中強度到高強度建議身體活動量,課程內容涵蓋有氧運動如腳踏車、跑步機等,並 設定在最大有氧能力的 60%-80%,此研究結果在 6 分鐘走路測試距離前後差異達顯著 (582±64.3→659.3±78.7)(Monique et al., 2014)。其他類似身體活動 12 週介入,體重及體 脂肪前後達顯著(Gow, Doorn, Broderick, Hardy, Ho, Baur, & Garnett, 2016)

二、 飲食控制減重方式

Utz, Engeli, Haufe, Kast, Böhnke, Haas, & Schulz-Menger (2013) 針對 38 位肥胖、第 二類型糖尿病及伴隨心肌損傷女性,進行 6 個月的飲食控制介入,利用減少碳水化合物 及減少脂肪等低熱量飲食攝取,在介入前後利用心磁儀,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研究結 果:體重↓5.4±4.3kg、除脂肪量下降(55.1±6.9kg→52.7±6.5kg,p=.007 心肌甘油三脂 (Myocardial Triglyceride, MTG)↓25%,主要要原因是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限制(Utz et al., 2013)。

Fournier, Reger, Donley, Bonner, Warden, Wissam, & Chantler (2003) 針對 63 位 (BMI=34kg/m2)肥胖者,其中 33 位低碳水化合物、30 位低脂肪飲食,配合飲食教育課程,

進行 12 週介入,其結果在低碳水化合物組的減少體重效果明顯優於低脂肪飲食組 (-4.4±6.7 及-2.5±6.3, p=.026)。

三、 運動與飲食配合減重方式

黃羽彤(2015)針對 50 位過重大學女生,進行 10 週有氧運動(每週 2 次)與營養教育 介入,想了解介入後對減重及體適能之影響,結果在體能方面發現體重、身體質量指數、

三分鐘登階測試和坐姿體前彎等均達顯著差異(黃羽彤,2015)。林偉嘉(2014) 針對青少

15

年(16-18 歲)19 位過重者(BMI≧23.4)進行飲食與有氧運動,每週 3 次、每天至少 3 次,

每次 10 分鐘運動課程,另外,以每週 35 分鐘營養課程進行介入次 20 分鐘,共介入 8 週,研究結果:體重、BMI、腰圍、內臟脂肪、體脂肪、1600 公尺心肺耐力測驗,統計 均達顯著差異,顯示飲食調整及運動介入,皆能明顯降低青少年的體重、BMI、腰圍、

內臟脂肪等,但運動的介入卻能有效增加心肺耐力及下降體脂肪(林偉嘉, 2014)。

Jinko, Sayaka, Hirokazu, Shinobu, Fumie, Norihiko, & Keiichi (2009) 針對 47 位中老 年人(40-69 歲,BMI≧23.6kg/m2)探討是否以混合輕度熱量限制(Mild Calorie Restriction, MCR)及高強度間歇步行(High-Intensity Interval Walking, HIW)比單一 HIW 介入,更可以 改善身體適能。以每天各≧5 組的 3 分鐘低強度走路(40%VO2peak)及 3 分鐘高強度走路(≧

70%VO2peak),而其能量消耗是由加速規來進行監控,進行每週≧4 天並維持 16 週的監 控。而輕度的飲食限制,以每天中餐及晚餐都利用食物代餐配方 240 卡(低碳水化合物、

脂肪及高蛋白質)進行熱量限制,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在身體組成有效改善、在高強度走 路時間參數方面,HIW 與 MCR+HIW 達顯著差異(30.7±3 & 21.6±1.5, p=.004)(Jinko et al., 2009)。Sabine Fenk. et al., (2015)針對 117 位,年齡在 40-60 歲間,嚴重肥胖者進行長達 一年的身體活動與飲食介入減重,成功減重並改善左心室舒張功能與運動表現,在研究 結果發現:有效的改善 6 分鐘走路距離(574±80, 584±78, p<.01)、在身體組成之腰圍、身 體質量指數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類似身體活動與飲食同時進行 12 週介入監控的模式,

且在身體組成皆達明顯差異之相關研究還有(Milsom, Malcolm, Johnson, Pechon, Gray, Karen, & O'Neil, 2014)等。

在一篇長期阻力訓練對肥胖者的影響研究指出,傳統性介入阻力訓練(The

Intervention of Traditional, TRT)及混合式阻力訓練(Combined Resistance Training)的系統 性研究針對 BMI 及 FAT%結果指出在 BMI 及 FAT%的研究結果顯示,針對肥胖者的阻 力訓練研究,CRT 的訓練模式優於 TRT 的成效(Rocha, Silva, Camacho, & Vasconcelos., 2015)。在另一篇利用監控及問卷評估減重方式,針對 7 名 28-51 歲的極度肥胖的婦女,

介入減重期間持續 12 個月,想了解介入後身體組成及膝關節改善狀況,在身體組成方

16

面,結果發現:體重(p = .002)和 BMI(p = .002)有統計學顯著的下降,而膝關節承受力量,

因為體重的下降,也明顯的改善(Iwona, MAriAn, & MirosłAw,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