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本章節依據研究架構流程規劃,說明如下:

一、 招募受試者:

(一) 本研究招募四組(CG, CRM, PAM, CPM),共 53 名。

(二) 首先於實驗前三個月,以社群軟體 LINE、課程教學宣導、鄰近學校宣導等方 式進行招募;其次,隨機分成四組,並建立基本資料、初步簡易說明、設立各 組社群,進行實驗各項事項宣導。

(三) 受試者同意書:於實驗前詳細說明研究計畫及實驗介入流程,注意事項等,並 同意簽屬受試者同意書(附錄 1:受試者同意書)。

(四) 指導每週身體活動時間及每週飲食熱量攝取初次回顧。

二、 前中後測:涵蓋測驗項目及方法中所提出的各項測驗,在測驗前將經完整聯繫與安 排,估計每位受試者需要分兩次進行實驗評估,評估項目如下:

(一) 填寫基本資料及簡易身體活動問卷(附錄 2:基本資料表;附錄 3:簡易身體活 動問卷)。

(二) 身體組成評估(前後測):

1. 利用 Tanita BC418 進行身體組成分析儀:所測得身體組成參數包括:W, BMI, FAT%, FM, FFM 等參數;各參數名稱為:體重(Weight, W)、身體質 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脂肪百分比(FAT%)、除脂肪量(Fat Free Mass, FFM)等。

2. 利用布尺量測體圍:本研究量測位置包括 WC, HC,並依參數推估 WHR 等參數;各參數名稱為: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 WC)、臀圍(Hips Circumference, HC)、腰臀圍比例(Waist-hip Ratio, WHR)等

(三) 體能評估(前後測):CU_60s, LJ, SR, EI, WD_6min, FW。

22

1. 60 秒(Curl Up60s, CU60s):是評估軀幹腹直肌之肌肉適能。檢測開始時利 用腹肌收縮使上身坐起,雙肘觸及雙膝後,隨即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備動 作,而成一完整動作,反覆操作,直到 60 秒時間終了。

2. 立定跳遠(Long Jump, LJ):

(1) 檢測下肢腿部肌群的瞬發力(肌力+速度),也是下肢的彈跳能力。

(2) 檢測時站立於起跳線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當雙腳半蹲,膝關節彎 曲時,反覆擺臂、起身處儲備動能,當起跳躍時,雙臂上擺,雙腳同 時躍起、同時著地;記錄距離起跳線與身體部位最短的距離。

3. 坐姿體前彎(Sit and Reach, SR):

(1) 評估後腿與下背關節活動範圍,肌肉、肌腱與韌帶等組織之柔韌性或 伸展度,並提早改善、預防下背部疼痛及肌肉拉傷等傷害發生的機率。

(2) 檢測時,坐姿於坐姿體前彎測定器前,雙腿張開於測定器兩端凹處,

雙手交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並呼氣,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 坐姿體前彎測定器中線量尺,並停留 2 秒鐘。

4. 3 分鐘登階耐力指數(Endurance Index, EI):

(1) 是一種評估心肺耐力,代表心臟、肺臟及血管的功能狀況,當心肺功 能佳者,擁較佳的血液與氧氣供應細胞使用的輸送功能,並維持機體 正常代謝,有效率地從事工作及活動。

(2) 檢測時間為 3 分鐘、依 96BPM 節拍數,循序上下登階、登階台為 35 公分高,當登階結束後評估三次心跳恢復值,第 1 次為休息 1 分鐘、

第 2,3 次各休息 30 秒後,每次休息後,即立即檢測 30 秒期間心跳總數,

總時間共需要 6.30 分。

(3) 依據公式:(180 秒*100)/2((1)+(2)+(3)),求得心肺耐力指數。註:

(1)+(2)+(3)為三次恢復心跳總和。

23

(4) 在此項檢測評估後,需填寫當下 Borg Scale 的 RPE 程度,評估測試當 中呼吸困難情況及疲累程度了,所得數值為 RPE_EI。

5. 6 分鐘走路測試(Walk Distance_6min, WD_6min)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2002):(圖 3-3-1)

(1) 是一種運動耐力的檢測,反映心臟的功能狀態,有助於偵測肺及心血 管功能、神經肌肉運動耐力、心跳等運動生理數值,了解心肺耐力及 疾病狀況。

(2) 本研究測試方式是在一體育場館內(1 圈 156 公尺)平坦走道上,將場館 看台走道每 1 公尺進行數字公尺標示,開始檢測時,以自然的快步行 走方式行徑,如果在測試過程中覺得換氣不足時,可以調整走路的速 度、自行中斷或是繼續行走,並於結束後記錄圈數+公尺數,記錄步行 距離進行評估。

(3) 在此項檢測評估後,需記錄當下 Borg Scale 的 RPE,評估測試當中呼 吸困難情況及疲累程度。

圖 3-3-1 體育館看臺進行 6 分鐘走路測試

24

6. 1 分鐘快速走路:在本研究實驗過程中,加測快速及慢速走路,但並未進 一步進行統計分析,僅作為評估受試者慢速走路熱量消耗的依據,此項目 評估主要在了解受試者之 1 分鐘快走所消耗的身體活動熱量,經檢測結果,

代入系統,計算出 METs,建立身體活動型態強度工作表,提供受試者調 整每日身體活動快走時間(圖 3-3-2)。

(1) 測驗方式:以兩人一組,在 10 公尺距離進行測試,此 10 公尺距離應 將每公尺進行標示,檢測者僅協助記錄距離,當時間終了時,受測者 停住不動,檢測者依據趟數*10,再加上受測者身後已經走過之公尺數;

而受測者於開始後,即開始累計 1 分鐘內步伐數。所得兩數值為 1 分 鐘距離及 1 分鐘步數。依據公式:跨步長=距離(公分)/步數。

(2) 記錄快走與慢走步數及距離後,得到快速走路與慢速走路當量代謝 (METs)等各項參數,當建立好數值後,系統即新增了受試者自己當量 代謝數值,此數值將作為評估受試者快速與慢速走路的熱量消耗依據 (圖 3-3-3)

圖 3-3-2 1 分鐘快走熱量評估

圖 3-3-3 建立各別受試者之身體活動→快走與慢走 METs

7. 1 分鐘快速登階:在本研究實驗過程中,加測快速及慢速登階,但並未進 一步進行統計分析,僅作為評估受試者慢速走路熱量消耗的依據,此項目 評估主要在了解受試者之 1 分鐘快速登階,所消耗的身體活動熱量,經檢

25

測結果,代入系統,計算出 METs,建立身體活動型態強度工作表,提供 受試者調整每日身體活動登階時間。

(1) 檢測方式:本研究以記錄日常生活常見的樓梯記錄為主,一般階梯高 度為 17-18 公分,確定階梯高度後,並記錄一層樓接數,每位受試者在 聞開始口令後,快速登階,每步一階,直到時間終了;一般先評估快 速登階,而後評估慢速登階。

(2) 記錄總階數:(1 分鐘趟數*一趟階數) + 不足一趟之階數,所得總階數 及登階高度可以鍵入系統中,得到登階速率及當量代謝(METs)等各項 參數(圖 3-3-4)

(3) 當建立好數值後,系統即新增了受試者自己當量代謝數值,此數值將 作為評估受試者爬樓梯的熱量消耗依據(圖 3-3-5)。

圖 3-3-4 1 分鐘快速登階熱量評估

圖 3-3-5 建立各別受試者之身體活動→慢速登階及快速登階 METs

(四) 心臟血液動力學評估(前中後測):PhysioFlow:PhysioFlow 是透過分析胸腔生 物電阻抗信號(TEB)來提供血液動力學參數。測量過程中將感應器貼片貼在受 試者心臟附近的指定位置。SV, SVI, HR, CO, CI, CTI, VET, EDV, ESV, EF%。

1. 直接測得參數:

(1) 心搏出量(Stroke Volume, SV)(mL);SV = EDV – ESV

(2) 心搏指數(Stroke Volume Index, SVI)(mL/m2);SVI = SV / 體表面積

26

(3) 安靜心跳_PhysioFlow 測得(Heart Rate_PhysioFlow, HR) (bpm) (4) 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 CO) (L/min);CO = SV * HR

(5) 心臟指數(Cardiac Index, CI) (L/min/m²);CI = CO / 體表面積 (6) 心室射血時間(Ventricular Ejection Time, VET) (ms)

(7) 舒張末期容積(End Diastolic Volume, EDV) (ml);EDV = SV + ESV 分析系統(PhysioFlow, NuMedex, Perris, French) 監測其血液動力學變化。每 位受試者前來檢測時,依圖 3-3-6 程序進行檢測,每位受試者每次約計耗

27

平衡 513 大卡,相當於一個月 30 天共 15390 大卡,亦即是,15390 / 7700≒2.0 公斤。

1. PAM 組:每日身體活動控制 513 卡 (負能量平衡 513 卡)。

2. CRM 組:每日飲食控制 513 卡(負能量平衡 513 卡)。

3. CPM 組:每日飲食控制 257 卡 + 身體活動控制 257 卡 (負能量平衡 513 卡)

4. CG:不做任何監控組。

(二) 身體活動評估公式:(附錄四:身體活動評估公式)

1. 基礎代謝率公式(Basal Metabolic Rate, BMR):依據(Harris & Benedict, 1919) 所提出的公式(圖 3-3-7)。

2. 休息代謝率公式(Rest Metabolic Rate, RMR):依據 ACS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Walter, Neil, & Linda, 2010) (圖 3-3-7)。

3. 理想體重: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之國人理想體重公式評估(圖 3-3-7)。

圖 3-3-7 系統推估基礎代謝、休息代謝、理想體重示意圖

4. 個別評估本研究依據(詹美玲、孟範武、張世聰及曹健仲,2006)所建立的 系統,此系統依據美國運動醫學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Walter, Neil, & Linda, 2010)的運動測試與處方指導手冊,包括:走 路、跑步、腳踏車、登階等各項公式。所使用到的公式依據 ACSM 公式。

5. 其他各項身體活動等量代謝(METs)依據:依據 ACSM 所公布更新之身體活 動編碼及等量代謝強度(ACSM., 2006)。

6. 每日工作量程度,所需熱量評估(Walter et al., 2010)。

28

(三) 飲食攝取熱量依據公式:每週飲食攝取熱量:

1.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室所編著的減肥熱量學之飲食熱量控制為熱量攝 取依據,並已增加時下統一, 麥當勞、並依據使用者需求,增添食品欄位。

2. 依據食物金字塔原則及 ACSM 所建議每日能量攝取,男性不低於 1800 大 卡、女性不低於 1200 大卡(方進隆,2014)。

(四) 每日基本熱量需求評估:依據(Walter et al., 2010)提出,每日所需要基本熱量=

每公斤體重消耗熱量 * 體重所得每日基本熱量評估(表 3-3-1)。

表 3-3-1 每日基本身體活動消耗量評估

工作型態種類 每公斤體重消耗熱量

臥式生活、極輕度工作量 20

坐式生活、輕度工作量 25

中度工作量 30

重度工作量 35

(五) 估計每日各組控制量:依據每一公斤體重,所需消耗熱量 7700 × 欲下降體重 的公斤數) / 計劃天數。(林貴福、徐台閣、吳慧君 (譯) , 2002)

1. 身體活動量 (減重) =基本熱量 + (每日總負能量平衡 × 身體活動控制%) 2. 飲食熱量攝取 (減重) =基本熱量 - (每日總負能量平衡 × 飲食控制%) (六) 建立每週身體活動消耗量及飲食攝取熱量:每週計畫依據受試者飲食與身體活

動變更,每週更新一次。

1. 每週身體活動消耗熱量:

(1) 針對三組實驗組,進行每週身體活動熱量消耗預估值評估。

(2) 身體活動熱量消耗每週計畫:依據(ACSM., 2006)所提供之身體活動換 算公式,並依據其等量代謝(METs)更新版,作為身體活動熱量評估的 依據,另外,依據公式,更評估每位受試者之快走及慢走步數、距離、

步輻等;快速登階、慢速登階之階數;慢跑、快跑等,等所有身體活 動數值作為本系統身體活動依據,受試者於諮詢後,取得規劃屬於自

29

己生活作息之每週計畫身體活動方式,進行每週生活,並於每次進行 有氧運動時,確定實際生活模式。

(3) 此種方式監控,依據個體性別、年齡、身高、體重、BMR 等,客製化 預估可控制正常量,進行提升身體活動熱量與飲食攝取限制監控,可 以達到較低的誤差率,是較為精密的評估。

(4) 預估一週身體活動量 (圖 3-3-8、圖 3-3-9):

① 本研究依據每位受試者每週每天固定作息,將可以提升的身體活動 量,進行調整,讓每位受試者依據計畫表,記錄每日實際身體活動 時間,每週依據體重變化及可預期生活作息,進行微調,形成每日 規律負能量平衡作息,達到減重的效果(圖 3-3-8)。

② 當預估一週身體活動量完成後,將依據規劃組別,預估該週身體活 動總消耗量、+-平衡量、身體活動之體重控制量,如(圖 3-3-9)所示。

圖 3-3-8 預估一週身體活動量

30 圖 3-3-9 一週身體活動熱量消耗預估值

2. 飲食攝取每週計畫

(1) 針對實驗組受試者每週飲食攝取內容回朔評估。

(2) 經由營養師進行教育課程後,三組實驗組受試者,依據食物清單約計 1200 種食物中,選擇受試者喜好,為每週經常食用之食物,約 30-40 種類,涵蓋所有食品,再經由營養師進行審視,核定每週處方內容。

(3) 預估一週飲食攝取量與正負平衡量(圖 3-3-10、圖 3-3-11)。

① 本研究依據每位受試者飲食喜好習慣,檢視每日飲食熱量標準,將

① 本研究依據每位受試者飲食喜好習慣,檢視每日飲食熱量標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