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論,假定成員觀察其他人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從中所獲得的回報 形成個人工作滿意的認知歷程,在這種社會性比較的過程中成員先審 度自己的投入(inputs)(如工作努力、教育程度、年資、工作表現與工 作難易度等),之後便衡量自己所獲得的成果(outcomes)(如薪資或收 入、社會報酬與心理報酬等)是否相當,若覺得相當,便形成工作滿 意;反之,不相當則產生工作不滿意(Adams, 1965; Burg, 1991;秦夢 群,2005;謝文全,2004),加上研究指出工作滿意度高的成員較不可 能曠職或離職(Hinks, 2010),說明公平的知覺對於工作滿意度是一個 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Mowday (1983)指出工作的投入或成果 必須受到交換關係其中一方或雙方的認同,並且必須對這段關係有意 義、有價值,如同 Walster、Traupmann 和 Walster (1978)所指工作的 投入有助於交換關係的形成,說明公平性能夠預測成員關係的發展情 形。

期望理論認為攸關成員的工作滿意是努力和酬賞間的連結,因此 將期望值(expectancy)視為是「行動—結果」的第一層連結,然而實用 性(instrumentality)則是「結果—結果」的第二層連結(Vroom, 1964;秦 夢群,2005)。換句話說,成員在作工作相關的決定前,會根據自身 的能力和環境的限制衡量自己成功的機率以及可能獲得的酬賞,因此 Vroom (1982)表示工作情境和人格特質二者都可能影響成員的工作 滿意。由上述可知,過程理論主要是透過工作特質和成員工作相關的 需求、期望與價值的認知或知覺的動態歷程以闡釋工作滿意的概念。

參 參 參

參、 、 、 、測量構面 測量構面 測量構面 測量構面

工作滿意的概念最早由 Hoppock 於 1935 年《工作滿意》(Job Satisfaction)一書所提出,成為使用態度量表調查工作滿意度的濫觴,

並且他說明工作滿意是成員生理和心理對環境因素滿意的感受,而為 多維結構的概念,由環境、生理與心理因素結合而成(謝文全,2004;

Bane, 2006)。測量成員工作滿意度有兩種使用最廣泛的方式,一是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整體評估法,認為工作滿意度單純是整體的正負面向情感,即成員 對於工作只有整體滿意與不滿意之分;另一種方法則是由大量工作相 關因素組合而成的綜合評估法(Robbins & Judge, 2008)。

Drummond 和 Stoddard (1991)大致認為工作滿意度包含整體工作 滿意度與特定工作滿意度,後者包含工作條件、酬賞、和上司或與同 事的關係、組織政策以及工作性質等。因此有些研究可能只著重於整 體工作滿意度,或者特定向度的工作滿意度,又或者取各向度平均為 整體工作滿意度(Wright & Bonett, 1992),以上各有其應用價值存在。

Witt 和 Nye (1992)指出測量整體工作滿意度能夠反應出成員的個別差 異,而測量特定工作滿意度則能反應出哪些工作情境相關的因素可能 對成員產生影響。

Smith、Kendall 和 Hulin (1969)研究發現工作特質、升遷機會、

薪酬、上司和同事等五因素會影響成員工作滿意度的高低以及對工作 的感覺,說明工作情境中的不同面向能構成或決定成員的工作滿意 度,並發展出工作描述指標(Job Descriptive Index, JDI)用以測量此五 個層面與整體工作滿足。

Howard 和 Frick (1996)認為工作滿意度的概念劃分可為內在滿意 度與外在滿意度,但 Weiss、Dawis、England 和 Lofquist (1967)認為 整體滿意度也是其中一個向度,因此發展明尼蘇達工作滿意度問卷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SQ)包含工作本身、酬賞、升 遷機會、上司和同事五項因素,能夠測量內在、外在與整體工作滿意 度。Weiss 等人將成就感、工作類型、能力運用和為他人的付出貢獻 歸為內在滿意度,因為不須經過對外的歷程;而外在滿意度則有組織 政策、工作環境品質以及完成工作後的成就感與讚賞。Huysman (2008) 利用 MSQ 針對鄉村地區的教師進行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發現,內在滿 意度對整體工作滿意度有較高的預測力,而外在滿意度較有可能預測 出工作不滿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Oranje (2001)教師工作滿意度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工作情境和角色 模糊。前者包含教室環境、工作條件、薪資、文書工作和行政職責等;

後者則是指當教師身兼多種職位時,可能產生職責不明確的情形。而 Houchins、Shippen、McKeand、Viel-Ruma、Jolivette 和 Guarino (2010) 將教師工作滿意度分為工作滿意、角色與工作經驗三大因素;工作滿 意由整體、工作、衝擊和工作現場滿意度所組成;角色指職場中支持、

瞭解、溝通、效能和倡導而言;至於工作經驗則包含壓力、和學生、

他人甚至系統交互作用的經驗。

另外,Schnake (1983)與 Weiss 等人(1967)的看法較為一致,認為 教師工作滿意度的面向具有內在滿意度、外在滿意度和整體滿意度,

但將社交滿意度獨立為一個構面,發展出一份具有三個構面(指內在 滿意度、外在滿意度與社交滿意度;而取三者平均即為整體滿意度)、 十一道題目的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內在滿意度指工作自主程度、完 成重要工作並使自我感覺良好的機會、參與決策的機會、專業成長進 修的機會以及工作安全感;外在滿意度為薪資與福利政策;而社交滿 意度則是指所受的對待、同事的尊敬以及彼此的友誼。

另一份由 Lester (1987)編製 77 題的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Teacher Job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TJSQ),主要供小學教師使用。該問卷 包含校長、同事、工作條件、責任、工作特質、認同、升遷、安全感 與薪酬等九個工作面向。尚有由美國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大規模抽樣各州公私立中小學的「學校教 職員調查」(Schools and Staffing Survey, SASS),隔年便進行「教師後 續追蹤調查」(Teacher Follow-up Survey, TFS)以瞭解教師工作情形 (Liu & Ramsey, 2008)。Liu 和 Ramsey (2008)利用「美國 2001 年教師 後續追蹤調查」的資料進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刪題後保留 25 道題的量表,內含學校行政、學生互動、專業 發展、安全感、工作條件、資源與福利等七個工作相關因素。該研究 指出美國教師對於工作條件與福利最不滿意,並且教師工作滿意度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為教師個人背景因素如性別、教學年資與工作狀況(如留職者、轉 職者和離職者)而有所改變。

根據 Crossman 和 Harris (2006)的看法指出影響教師工作滿意度 的因素包含環境因素、心理因素與個人背景因素。首先環境因素最重 要的乃是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此外校長的領導或管理方式也與工作 滿意度有極大關係。至於心理因素則是指教師個人的人格特質與行為 態度容易影響工作滿意度。從 Ayan 和 Kocacik (2010)的研究可以發現 具外向人格特質的教師其工作滿意度顯著高於內向者教師的差異情 形。

然而在教師的精神層面達到真善美的境界、臻於頂峰又超越時空 的自我心靈滿足感與完美感的體驗,便是說明人生追求自我實現的歷 程(張春興,2005),這必須要在歷經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 求、社會需求與尊重需求)之後,才能夠得到的高峰經驗,因此 Spector (2000)認為工作滿意度能夠反映了成員個人從工作中自我實現的程 度。因此教師工作滿意度也應該包含教師於工作本身與外在環境層面 上的自我實現(Bogler, 2001)。

由上述學者的研究可知,教師工作滿意度主要探討的核心在於影 響整體與各分構面工作滿意度的因素和結果,前者如教師個人背景、

工作特性與工作經驗,而後者包含留職、曠職、轉職與辭職。綜上所 述,教師工作滿意度乃為多維結構,包含 1.薪資福利、2.工作本身、

3.校長領導、4.同僚關係與 5.自我實現等五層面,同時也指出衡量教 師的工作滿意情形應該全面評估整體工作環境和情境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