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溝通輔具之使用者特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溝通輔具之使用者特性

當個體的溝通能力受限,無法達成生活或學習上的溝通目的,或無法滿 足日常溝通需要,或者雖然可以達成卻要耗費過多體能和時間等情形時,就 是該接受輔助性溝通系統協助的時候了。若為先天性溝通困難,則越早開始 使用輔助性溝通系統越好。在傳統上,輔具式溝通輔助系統大多使用在重度 肢體障礙伴隨溝通障礙者身上;非輔具式輔助溝通系統則用在肢體狀況尚可

的其他類障礙者(如,智能障礙者)身上(袁配芬,1998)。就時間來看,不 論年齡大小、暫時或永久失去溝通能力,都能藉由輔助溝通系統完成人們溝 通的需要;就身心功能來看,不論是在認知、神經學、感官、身體、情緒上 的障礙,都能藉由輔助溝通系統來改善障礙情況(林寶貴,2004)。更有研究 顯示溝通輔具能夠提升身心障礙學生之主動溝通動機(邱燕華,2012;陳芃 蓁,2012;陳佩瑜,2012;劉羽珊,2011)、學習意願(林霓苗,2011)以及 口語能力(邱燕華,2012;陳芃蓁,2012;蔡芷菱,2012;劉羽珊,2011;

劉馨憶,2013;Binger & Light, 2007)。

林淑莉(2007)參考國內外文獻,將輔助溝通系統的適用對象分為四大 類。第一類為先天性溝通障礙者,包括腦性麻痺者、認知功能或智能障礙者 等先天損傷患者;第二類為後天性溝通障礙者,像是脊椎損傷者、腦中風患 者等後天損傷患者;第三類為退化性溝通障礙者,這類溝通障礙者可能罹患 了退化性神經醫學方面的疾病,像是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具退化性疾病患者;第四類為暫時性溝 通障礙者,此類主要是因某些醫療上的需要,而導致暫時無法與人溝通,像 是中風或腦部手術接受氣管切開術。

以上四類的適用對象各有使用上的要點,如第一類需依年齡增長或能力 改變而隨時調整,第二類應善用其既有能力,第三類需視病情而隨時修正,

第四類在痊癒前要提供其溝通輔具等。根據特教通報網統計資料得知,在特 教班的結構中以智障類班級數為多,依序是不分類、多障類、聽障類、肢障 類(教育部,2014)。被安置在一般學校中之特教班學習者多屬於認知缺損者,

為先天性溝通障礙類型。

Beukelman 與 Mirenda(1992, 1998, 2005)認為只要人們因說話或書寫能力 暫時或永久失能,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溝通需求者,皆能夠使用AAC(引 自吳雅萍,2011)。溝通需求者因自然口語的損傷、遲緩或消失,而造成溝通 品質不良,但這些人卻能夠透過手語、圖片、各式溝通板等溝通輔具增進其 溝通效能。也就是說,他們具有足夠的認知、感官或動作能力,以使用溝通 輔具進行溝通。

特教通報網資料顯示,在 102 學年度臺灣各類特教班之班級數以智能障 礙集中式班級數最多,班級數由多至少依序為智障集中式、不分類集中式、

多障集中式、聽障集中式,以及肢障集中式(教育部,2014)(見表 2-1)。許 多安置在智障集中式特教班學生,其本身障礙類別可能會跨其他類,就研究 者服務單位之特教班中的六位學生而言,其障礙類別包括:多重障礙者兩位、

智能障礙者兩位、身體病弱者一位、其他(染色體異常)者一位。另外像是 自閉症、肢體障礙、腦性麻痺或語言障礙者亦可能因伴隨智能障礙而被安置 在其中。

表2-1

臺灣各縣市一般國小特教班各類班級數

類別 智障 不分類 多障 聽障 肢障

班級數 633 42 16 13 1

資料來源:修改自教育部(2014)。特教通報網特殊教育統計查詢。2014 年 4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智能障礙者在學習上有注意力較短、不集中等現象,進行抽象思考能力 有限(林惠芬,2005),口語發展遲緩或無口語能力,知動發展亦有遲緩現象。

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普遍存在著溝通的問題,語言及溝通上的障礙往往是他們 常出現的適應行為問題,同時也深刻影響其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社區安置 以及學習活動。認知上的障礙越嚴重,對溝通能力的影響越大。除了認知能 力因素外,智能障礙兒童也可能會因為其他內在生理機能的缺陷和外在環境 因素所影響,導致在學習語言與發展的過程中產生問題(莊妙芬,1997;黃 志雄,2003;蔡馨葦、梁碧明,2009)。

根據我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載明,自閉症者 因在社會性互動、溝通和行為、興趣發展異常,以及表現出固定而有限之行 為模式。自閉症者之語言和溝通方面的特殊性,例如在語詞方面之表現會有

難以理解、代名詞反轉、難以用適當詞彙表達等表現;在語法上則有文法結 構上之學習問題;在語意方面產生類化困難與仿說(鸚鵡式語言);語用上也 會出現缺乏自發性溝通,以及重複固著等現象(孔逸帆,2011)。因此,自閉 症者的音調或節律的不適當、代名詞反轉、隱喻式語言、以及難以開啟或維 持話題等溝通特質,會影響其在社會互動中之語言溝通,而難以發展具功能 性的語言。

肢體障礙者與腦性麻痺者在肢體上的限制,使其在表達語言之機能上產 生阻礙,像是口腔肌肉張力不佳導致構音問題,甚至是吞嚥困難。腦性麻痺 者因腦部損傷而造成肢體上的麻痺、協調不佳,有時還會伴隨智能發展遲緩、

視覺障礙、語言障礙或癲癇(吳雅萍,2011),使其在語言理解與表達更多了 一層障礙。

綜合上述,身心障礙學生若因溝通上的限制而導致學習困難、無法使人 理解、無法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滿足,甚至將誤解、憤怒轉移到負面行為上,

將會嚴重影響學習與生活上的品質。因此,對智能障礙兒童的父母親以及教 師而言,兒童早期的溝通技能之學習將影響後來所有能力的發展,因此藉由 輔助科技與教育訓練的力量,提升其溝通能力,對於未來社會適應能力的提 升,是一項重要且優先的目標,也是身心障礙兒童的學習重點。無論是哪種 類型的輔具使用者,都應該要隨者年齡、認知或生理變化加以調整和修正,

就像聽覺障礙者所使用的耳掛型助聽器,耳塞的模型必須隨年齡和耳部的發 展作重新塑模;而退化性疾病者因病情變化大而需要不同輔具的支持。此外,

善用剩餘的能力也很重要,無論是先天性、後天性、退化性或暫時性的溝通 障礙者,溝通輔具的評估與適配一定要考慮個體的剩餘能力,到底是從個體 既有的能力發展出來,抑或是從零開始學習另一個替代方案的成效較佳,皆 需要輔助溝通系統專業團隊加以評估才能得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