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地方感分析

本節欲探討澎湖縣高中職學生的地方感,以及欲澎湖本島學生與偏遠離島學生之差 異。

一、「登陸或巡航」與「喜歡」的島嶼

利用相依樣本t 檢定來檢視曾經「登陸或巡航」的島嶼和「喜歡」的島嶼中,有沒 有顯著的關連或是顯著的差異,結果如下表4-5-1。

可以得知在「到過」的島嶼和「喜歡」的島嶼相關性中,在問卷所羅列之4 個等級 16 個島嶼中,曾經到過與喜歡的島嶼皆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性,白沙嶼、中屯嶼、小門 嶼、吉貝嶼、桶盤嶼、望安島、員貝嶼、花嶼、東嶼坪因相關係數小於0.3,故屬於低 度相關;西嶼、七美嶼、大倉嶼、鳥嶼、東吉嶼、險礁嶼、目斗嶼相關係數介於0.3 與 0.6 之間,屬於中度相關。

4-5-1 「登陸或巡航」的島嶼和「喜歡」的島嶼之相關性分析

相關分析

個數 相關係數 顯著性

白沙嶼 431 .230*** .000

中屯嶼 431 .231*** .000

小門嶼 431 .266*** .000

西嶼 431 .318*** .000

吉貝嶼 431 .183*** .000

桶盤嶼 431 .294*** .000

望安島 431 .257*** .000

七美嶼 431 .318*** .000

大倉嶼 431 .307*** .000

鳥嶼 431 .374*** .000

員貝嶼 431 .213*** .000

花嶼

東吉嶼 431 .241*** .000

險礁嶼 431 .439*** .000

目斗嶼 431 .407*** .000

東嶼坪 431 .117* .015

註:*p<.05,**p<.01,***p<.001

段義孚 Tuan(1974)曾提出所謂的「地方愛」(Topophilia),指的就是對於地方的 愛。要對一個地方產生感情,當然第一步必須先瞭解這個地方,要瞭解地方最基本的方 法就是要先到這個地方,才可能有進一步培養感情的空間。

二、「登陸或巡航」的島嶼數與環境素養之關係

在此份問卷當中,登陸或巡航的島嶼題目一共羅列的16 個選項,將其分為四組,

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找出其環境素養之影響。表4-5-2 中可以發現,環境知識部分,

得分最低為6.44 分,最高為 8.70 分;在環境議題覺知部分,學生平均為 3.76 至 3.96 間,

介於中等程度;在關切環境的情感與態度部分,學生平均為為3.82 至 4. 60 間,介於中 等與中上程度之間;在分析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部分,學生平均為3.16 至 3.41 間,

介於中等程度之間;在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能力部分,學生平均為2.98 至 3.43 間,介 於中下與中等程度之間。

結果發現在環境知識、環境議題覺知、關切環境的情感與態度、參與環境問題的行 動能力中達到顯著差異,使用Scheffe 事後比較法檢驗後發現,在「環境知識」方面,

去過5-8 個島嶼的學生表現優於只過去 1-4 個島嶼的學生,過去 9-12 與 13-16 個島嶼的 學生也顯著優於只去過1-4 個島的學生,若從總得分來看,可以發現得分高低依序是 13-16 高於 9-12 高於 5-8 高於 1-4,可見學生去過的島嶼數越多,其在環境知識的表現 就越好。在「環境議題覺知」方面,去過9-12 個島的學生優於 1-4 個島的學生。在「關 切環境的情感與態度」上,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雖有達到顯著差異,但再用Scheffe 事 後比較法分析後,則無顯著差異。在「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能力」方面,去過13-16 個 島的學生優於去過5-8 個島的學生,也優於去過 1-4 個島的學生。

4-5-2 「登陸或巡航島嶼數」對環境素養各層面之影響

描述統計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環境素養

13-16 27 8.70 0.51 3.24

13.274

*** .000

13-16 27 45.74 3.81 7.40

3.287

* .021 9-12>1-4

13-16 27 44.07 4.00 8.59

3.060* .028

13-16 27 20.48 3.41 5.68

1.369 .252

13-16 27 30.92 3.43 7.91

3.848

* .010 13-16>1-4

三、澎湖本島學生與偏遠離島學生之差異

1、「登陸或巡航」之島嶼差異

在本研究中,澎湖本島長大同學,平均到過的島嶼個數為3.06 個;在澎湖離島長大 之同學,平均到過島嶼個數為4.38 個,高於本島學生。由下表 4-5-3 可以發現,第一級 島嶼(即澎湖本島),以本島學生到過的比例較高,但第二、三、四級的偏遠離島,離 島學生到過的比例均遠比本島學生高出許多,且越偏遠越為明顯。這可能和離島同學家 中多從事漁業有關,因工作的需要,比較有機會到各個島嶼捕魚。大倉島因為於澎湖內 海,離澎湖本島較近,故多為本島學生去過。

4-5-3 偏遠離島學生與澎湖本島學生登陸過島嶼分析

偏遠離島(n=37) 澎湖本島(n=394)

島嶼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白沙嶼 18 48.6 % 268 68%

中屯嶼 15 40.5 % 219 55.6%

小門嶼 15 40.5% 233 59.1%

西嶼 18 48.6% 284 72.1%

吉貝嶼 27

73%

239 60.7%

桶盤嶼 15

40.5%

123 31.2%

望安島 21

56.8%

192 48.7%

七美嶼 27

73%

172 43.7%

大倉嶼 3 8.1% 81

20.6%

鳥嶼 14

37.8%

93 23.6%

員貝嶼 11

29.7%

69 17.5%

花嶼 10

27%

51 12.9%

東吉嶼 7

18.9%

36 9.1%

險礁嶼 13

35.1%

74 18.8%

目斗嶼 11

29.7%

46 11.7%

東嶼坪 3

8.1%

29 7.4%

2、離島學生之生活經驗

3、離島學生環境素養

在本章第三節(五)現居地分析中,離島同學在環境素養各層面的表現均無顯著差 異,研究者想要知道在每一個題目中是否有顯著差異,但是在用層面來分析時,被稀釋 掉了,故將環境素養問卷中55 個題目,每一題與離島同學做獨立樣本 t 檢定,將其中有 顯著差異者結果簡化如下表4-5-5:

4-5-5 離島學生在與環境素養之相關性

題數 題目

t

(雙尾) 顯著性 表現優良者

a01 澎湖最東端的島嶼 -2.595* .013 離島

a06 澎湖特有的變種 3.598** .001 本島

a07 綠蠵龜保育機構 -2.301* .026 離島

a12 褒歌的保存 -2.044* .047 離島

a15 將軍嶼的珊瑚漁業 -3.612** .001 離島 a17 「七美島」的盛產海鮮 -2.752** .008 離島 b18 我瞭解澎湖魚貨與盛產季節間的關係 -2.658** .008 離島 b19 我認為花火節對觀光客很有吸引力 -2.368* .018 離島 b20 澎湖縣交通不便是因為港口建設不足 2.057* .040 本島 b27 氣候暖化現象可能造成島嶼海平面上升、土

壤鹽化等狀況。 2.467* .014 本島

b28 由於島嶼環境的限制,所以我們可以盡情的

利用自然資源。 3.530*** .000 本島

d42 當我要做澎湖的開拓歷史報告時,我知道要

到那個圖書館或博物館可以找到最多資料。 2.754** .008 本島

註:*p<.05,**p<.01,***p<.001

由分析結果可以得知,離島的學生對各島嶼特色的相關知識表現比本島學生要好,

在島嶼的位置、將軍的珊瑚產業、七美的九孔產業、望安綠蠵龜保育等。在瞭解瞭解澎 湖魚貨與盛產季節間的關係上也有良好表現。但是在全球島嶼議題方面表現不佳,如全 球暖化、島嶼環境限制等,可能原因為教育資源分配不佳,且在離島上,知識訊息傳播 較為不易。且澎湖的學生對於澎湖島上沒有發生的狀況常不容易瞭解(參考第六節訪談

第六節 訪談結果分析

在做完問卷結果分析之後,針對問卷的結果,以及尚未解答的問題,研究者訪談了,

4 位高中職教師、1 位國中教師、1 位畢業校友及 4 位離島同學。利用半結構性的訪問方 法,研究者先向受訪者發問一系列有結構性的問題,再採用開放式問題。老師及畢業校 友採用個別訪問,因可能訪問到個別學校特色與學生真正的學習狀況;離島學生部分採 用團體訪問法,希望藉由學生互相討論、彼此回憶。下表4-5-1 為訪談對象及特色:

4-5-1 受訪者詳細資料

代號 類別 性別 特性

師1 高中老師 女 馬公高中畢業,台灣念大學,畢業後回馬公高中服務 師2 高中教官 女 馬公高中畢業,台灣念大學,畢業後先在台灣工作,

後回馬公高中服務

師3 高中老師 女 國中搬至台灣,畢業後先在台灣工作,後回澎湖海事 服務

師4 高中老師 男 澎湖海事畢業,台灣念大學,畢業回澎湖海事服務 師5 國中老師 男 馬公高中畢業,台灣念大學,畢業後回文光國中服務 生1 地方工作者 男 馬公高中畢業,台灣念大學,畢業後幾年回澎湖服務 生2 離島學生 女 望安高二學生,高中至馬公就讀

生3 離島學生 女 將軍高一學生,高中至馬公就讀 生4 離島學生 男 吉貝高二學生,高中至馬公就讀 生5 離島學生 男 七美高二學生,高中至馬公就讀

由以上訪談結果可歸納出一些問卷結果中未能反映之地方感與環境素養,研究者試 歸納地方概念、學生環境素養與地方感、地方教學三個部分來探討。

一、地方觀念

澎湖地區地理位置分散,且海岸線很長,各地都可以出海,除了馬公市為較都市化 的地方,其他的村落都各自分散於島上,每個村落有自己的信仰中心及生活圈,身為討 海人,各村落必須更加團結以維持生存,所以居民地方意識很濃厚,通常是以村里小範 圍為單位,各地區居民自成一區。

澎湖人有一個特性吧!我覺得海島、離島的人有一個特性,他們在鄉土的感 覺,就是在家的地域性還滿重的,你不要看澎湖這麼小小的,我們這邊的話 會分區,比如說澎南區,他們那一黨的就很團結,然後馬公市一區……學生 也會,以他們在打架的頻率來講就可以知道,他們會分區。(師3)

我們高中有地域性的觀念,因為國中是從不同國中上來,所以大部分的人就 會有地域觀念,就像西嶼的就一派,那湖西龍門那邊一派,會分的很細,地 域性很強,然後還會有一些小衝突。(生1)

居住在同一個地區的人,對於地方感的發展就會比較類似,自然容易產生親土愛土 的情感。澎湖除了有小地區各自聚集外,當離開澎湖到台灣時,這些小的分區就會消失,

轉而變成整個澎湖地區的團結。

像我們在台北遇到澎湖人就很開心(師1)

可是如果說當你人離開澎湖,到台灣去的話,他們就是不是分區了,就是以 澎湖人……(師 3)

澎湖群島四面環海,人們多賴以漁業為生,自然發展出與海為伍的性格,和台灣比 起來,澎湖人的個性比較豪邁、海派,對事情不斤斤計較。

……這邊的人可能是海口人,比較海派(師 3)

我們在澎湖,大家不會計較很多……到台灣去,發現同學平常稱兄道弟,但 是吃個飯一塊錢都要斤斤計較,這裡文化跟澎湖文化不太一樣……(生 1)

因為特殊的地理空間與海洋的隔絕,使得澎湖的資訊獲取較為弱勢,讓澎湖變成一 個封閉的系統,和台灣有所不同,其團結與海派的個性,使得這個封閉系統內部的交流 很強,雖然對外隔絕了,對內卻交流頻繁。不過除了對台灣的隔絕,澎湖本身許多小島 也各自隔絕,所以在一個封閉的大系統裡面,又有封閉的小系統。

澎湖這個封閉的環境,…你會發現在這種島嶼系統裡面,內部訊息交流其實 是非常的強,雖然他沒有外部的干擾,可是你會覺得他內部裡面的連線其實 是相當強,透過血緣……(師 1)

在這邊可能就是比較單一、比較封閉,這邊口語傳播的力量是很大的,可是 變成外在刺激太少,刺激太少就變成一攤死水…(師 2)

高中以前你並沒有資源,可以讓自己去接觸去培養去創造(生1)

除了封閉特性之外,因為島嶼範圍小,所以不管是在文化還是生態方面的脆弱度也 高。

內部性結構連結的網路性非常的強,但接受外力的時候,破壞性也是相當的 大,外力進入這個島嶼,沒有任何的抵抗力,譬如說有一個東西流行文化什 麼進來的時候,很迅速就可以拓展開來……(師 1)

內部性結構連結的網路性非常的強,但接受外力的時候,破壞性也是相當的 大,外力進入這個島嶼,沒有任何的抵抗力,譬如說有一個東西流行文化什 麼進來的時候,很迅速就可以拓展開來……(師 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