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澎湖群島環境概述

對居住在台灣的人而言,我們稱呼澎湖為「離島」,對澎湖人而言,七美嶼、吉貝 嶼才是離島。「本島」與「離島」,究竟什麼是「本」?什麼是「離」?這其中是否有本 位主義的想法?對於這些被稱為「離島」的地區,島上的居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 環境。

一、自然環境概述

(一)位置

澎湖縣是台灣21 個縣市中,唯一的一個島縣,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由 64 個大小島嶼 所組成,直到民國94 年 12 月經過衛星實地勘測後,確認了澎湖群島其實有 90 座島嶼,

最東邊是查某嶼,最西邊是花嶼,最南邊七美嶼,最北邊為大蹺嶼。澎湖群島位於台灣 海峽,東邊隔著澎湖水道與台灣本島相對,最短的距離約45 公里,西邊隔台灣海峽與 中國福建相對,最短距離為140 公里。

依行政區域為主,各島嶼之分佈情形如下(圖2-3-1):

• 馬公市(7 座)

• 湖西鄉(10 座)

• 白沙鄉(37 座)

• 西嶼鄉(3 座)

• 望安鄉(32 座)

• 七美鄉(1 座)

因位置分散,每座島嶼大小面積也不同,故形成各地不同的地理特色,實為澎湖特 殊之處。

圖2-3-1 澎湖行政區圖 資料來源:澎湖縣主計處。

(二)地形

台灣 36188 1,998,433 1,123,541 874893 22,920,250 0.09

56.2% 43.8%

(五)氣候

依照氣象學上的柯本氣候分類,澎湖屬於夏熱冬乾溫和性氣候(ICwa),若依桑士 偉氏的分類法,澎湖屬於熱帶海洋性乾次濕氣候,綜合以上,澎湖實屬於「副熱帶夏熱 冬乾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澎湖群島位於北回歸線上,四面環海,故全年氣溫溫和,

因地面無法形成旺盛對流,所以直接影響到澎湖的雨量,平均氣溫約在15~30 度,年降 雨量約為1000mm,冬季的東北季風舉世聞名,也因而發展出與台灣本島不同的生活方 式。

(六)動植物

澎湖位於大陸棚上,散佈於台灣海峽之中,其生態環境也有許多特殊之處。澎湖的 漁業資源豐富,成魚、稚魚都為數眾多,近年來備受重視的綠蠵龜、海豚也都有出沒。

而至今發現的澎湖鳥類多達306 種,約佔台灣鳥種的 3/4,其中以遷移性的候鳥最多。

澎湖縣代表性生物如下:

1、縣魚:玳瑁石斑。棲息於淺水域,澎湖附近珊瑚礁水域常可見其蹤跡。

2、縣鳥:澎湖小雲雀。為澎湖地區特有亞種,是全年可見的留鳥,常出沒於野外的田 埂或天人菊旁。

3、縣樹:榕樹。為澎湖常見之樹,耐旱、能適應惡劣環境。

4、縣花:天人菊。有強韌生命力,如島民在惡劣環境下百折不撓的精神一樣。

(七)保護區

澎湖因地處海峽中間位置,是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繼站,加上特殊的玄武岩景 觀,及許多面積極小的島嶼,使得澎湖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需要保護。近20 年來,澎 湖縣政府開始設立保護區,如:貓嶼海鳥保護區(1991)、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1995)、 玄武岩自然保留區(1992)。

目前澎湖縣政府積極希望將澎湖的玄武岩景觀,申請成為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除 了自然景觀之外,也將玄武岩所推砌的石滬納入保護,豐富其文化性。自2002 年被文 建會提報「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後,縣政府即積極著手推動澎湖玄武岩成為國家 級之「地質公園」,2003 年立推動「澎湖玄武岩地質公園委員會」,選定一市五鄉各一處 玄武岩景點,馬公市(桶盤嶼)、湖西鄉(奎壁山到赤嶼)、西嶼鄉(小門嶼)、白沙鄉

(吉貝嶼)、望安鄉(天臺山)、七美島(東北岸)作為首期推動設置之目標(澎湖縣政 府,2006)。

(八)小結

以自然環境來看,澎湖跟台灣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澎湖與「海洋」的親近,在澎湖 縣綜合發展計畫中也明確的提出:澎湖是一個以「海洋」為出發點的「島嶼」,縣政府 期望澎湖縣可以成為一個永續經營的島嶼。

「小型島嶼」通常指面積小於10,000 平方公里,人口少於 500,000 人之島嶼(Hess,

1990)。而澎湖縣除了澎湖本島(64 平方公里),其餘大多數為面積1 平方公里之礁嶼或 沙洲,在面積這麼小的島嶼上,島嶼特色及脆弱度非常的明顯,居民也必須面對許多島 嶼特有的問題,例如:氣候變遷與海水面上升、廢棄物處理、淡水供應、觀光遊憩問題、

生物多樣性、交通及通訊。

在澎湖大大小小的島嶼中,每個島嶼都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風情,各異其趣。居 民們生活在環境負載力極小的島上,要如何面對自然的挑戰,為居民一直在努力的地方。

二、人文環境概述

澎湖,是台灣一扇面海的窗。台灣,有著中國人傳統的大陸性格,澎湖卻是海洋的 子民。澎湖歷史發展早於台灣400 年,在唐山過台灣的遷徙歷史過程扮演中繼站的澎湖,

孕育出深邃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古蹟。

澎湖古稱「西瀛」、「澎海」、「平湖」,主要取其位於台灣西側,周遭海域波濤洶湧,

但是內海卻是平靜如湖的意思。澎湖居民主要依靠海洋資源為生,其歷史舞台的特色是 漁業中心,過去葡萄牙人航海路經此地,即給予Pescadores 之稱,在葡萄牙文中 Pesca 是魚的意思,Pescador 即為漁夫,所以 Pescadores 即為「漁夫群島」之意。

(一)歷史分期

澎湖的歷史分期,一般來說常做八段分法:史前時期、開拓時期(三國至宋代)、 建治時期(元代至明初)、寇亂時期(明初至明末)、荷據時期、明鄭時期、設廳時期、

光復。陳信雄(1995)將其分為七個階段,更突顯出澎湖歷史的重要特質,綜合分述如 下:

1、原住民活動—新石器時代(3100-2000B.C)

考古學家在澎湖共發現91 處古代文化遺址。此時正值全球性的大海退,乃台灣地

2、第一次空白時期—三千年的孤寂

從史前住民消失後,到第九或十世紀漢人移入澎湖前,三千年間,島上罕無人跡。

3、漢族踏上斯土—五代十國

漢人移入澎湖,大約在第九或第十世紀,移民為大陸漳泉兩府暫時性移民。當時無 大型聚落,移民以捕魚、採貝、蓄養或耕種維生,並且與大陸福建沿海交易。他們將澎 湖當成臨時的漁業基地或是休憩地,此階段並沒有文字的記載,只有漢民族活動的零星 遺跡。

4、第二次空白時期—宋代兩百年的孤寂

主要因漢民族終止活動,此時澎湖群島已經為人所知,但是卻乏人問津。

5、海上交通頻繁時期—南宋、元代

此時澎湖在文獻記載上首度出現:宋元開拓澎湖古稱「平湖」或「彭湖」,清康熙 以後稱「澎湖」。中國史書上有漢人居住澎湖的明確記載,最早見於西元1171 年的「攻 媿集」中。宋元時期,澎湖只是「每遇南風,遣戍為備」的朝廷殖民地。元世祖至元18 年(西元1281 年)11 月澎湖正式設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使澎湖收入中國版圖早於 台灣403 年。至明太祖洪武 21 年(西元 1388 年),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朝 廷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遂廢巡檢司,將原有居民遷至泉、漳二州安置。

6、第三次空白時期—明代前期兩百年的寥落

廢巡檢司後,澎湖更淪為海盜、倭寇剽掠沿海的根據地。天啟6 年至永曆 12 年(西 元1626-1658 年)鄭芝龍亦占據統制澎湖。明朝廷為追勦盜寇數度追擊至澎湖,嘉靖 42 年(西元 1563 年)俞大猷痛擊佔澎海賊與倭寇,駐偏師於澎湖,朝廷依其所奏復設 澎湖巡檢司,唯俞大猷去職後巡檢司也被廢止。明自洪武21 年廢巡檢司至永曆 15 年鄭 成功收澎湖(西元1388-1661 年),經 251 年近三世紀之盜寇據亂,使澎湖回溯荒蕪。

7、四百年的移民開拓—明代至今

此階段又可細分為幾個時期:

(1)荷蘭人據澎

明朝廢巡檢司後近3 世紀之盜寇據亂時期,亦予荷蘭人有機可趁。明萬曆 32 年(西 元1604 年)荷蘭人率大船 3 艘開入澎湖,在娘媽宮(現今馬公)開洋貨攤。荷軍佔據 澎湖後為長期防備,役民搬石築城,除建造紅毛城,並建築炮臺以守海道,其後荷艦出 入海洋,對南北海運商旅影響至鉅。天啟4 年(西元 1624 年)福建巡撫攻澎湖荷蘭人,

(2)明鄭氏守備澎湖

明淪於滿清後,鄭成功在東南沿海與清兵周旋,努力抗清復國。永曆15 年(西元 1661 年)決東征台灣,率艦數百艘、兵 25000 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見澎湖八罩島,黃 昏抵達媽宮駐紮,再由澎湖出發東征鹿耳門,在澎湖設安撫司,屯戍重兵,以為臺灣門 戶。鄭克塽時期,施琅得再治兵廈門領水師提督征臺灣,施琅入台,澎湖一戰失利,明 代終告覆亡。

(3)清治澎湖

康熙23 年(西元 1684 年)清正式將台澎納入版圖,置戍兵守台澎,澎湖仿元代設 巡檢司,附屬台灣縣,分兵駐守澎湖。直到光緒20 年(西元 1894 年)中日戰爭開始,

日本率聯合艦隊到達澎湖將軍澳,由良文港(龍門)裡正角登陸,再進逼媽宮城佔領全 澎湖。

(4)日據時代

光緒21 年(西元 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割讓臺灣澎湖與日本,臺澎自此被 日本占據51 年。

(5)光復設澎湖縣

民國34 年(西元 1945 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澎湖改為「澎湖縣」;35 年(西 元1946 年)正式成立澎湖縣政府,首任官派縣長傅緯武。

由以上歷史發展脈絡可看出,澎湖實是一個環境負載力極小之群島。首先因為位置 較偏遠,人跡晚至,約五千年前始見蹤影,但也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與中國接觸較早,

早於琉球、台灣。但因為島嶼的面積實在太小,造成每一段人類活動延續的時間不長,

且中間都有為時不短的「空白時期」,加上冬季東北季風強烈,土壤又貧瘠,不利漁業 與農耕,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澎湖特殊的歷史發展。

下面的歷史分期表為中國、台灣島與澎湖群島的對照,不難看出澎湖其獨特的分段 性:

第一次空白時期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一次空白時期

史前

荷 鄭 日

空白時期 史前

文獻記載 清

空白時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台灣島 澎湖群島

台灣

澎湖

圖 2-3-2 中國、台灣島與澎湖群島歷史發展進程

台灣

中國

(二)社會文化 1、傳統地景

(1)聚落

澎湖群島有許多村里聚落至今仍保持相當完整的傳統風貌,古老的咾咕石建築及洋 樓住宅群,及在居民崇敬鬼神的信仰下,特有的寺廟、安五營、石敢當、鎮風塔等,構 成聚落特殊地景。著名的聚落有馬公市中央街、西嶼鄉二崁村、望安鄉中社村。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嶼的二崁村,甚至還有設置博物館。列為三級古蹟的陳家大 厝,除規模為全縣之冠外,宅內豐富的石雕、木雕及書畫等,亦為澎湖民宅中之罕例。

民國90 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指定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為傳統聚落特定區,

民國90 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指定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為傳統聚落特定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