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一、環境教育之建議

(一)發展海洋環境教育與島嶼研究

早期台灣的教育,一直都是與地方文化斷裂,忽視鄉土教育的重要。近年來雖然鄉 土教育已漸漸的被重視,原本屬於台灣和屬於澎湖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性格,卻依然是被 壓抑和被隱藏的。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澎湖更是個海洋民族,不管是天然環境 或生活習慣都與台灣本島不同,但因位處邊陲,成為被忽視的一群。海洋應是海島國家 生活環境的一部份,以台灣來說,目前河川環境教育發展已有相當規模,但海洋環境教 育的推度仍顯不足(李明嘉,2006)。

學校可以將海洋做為學校本位課程的中心主題,澎湖縣目前有五所小學在發展海洋 環境教育,但皆屬草創階段,目標仍模糊不清,發展尚未成熟。地方教育當局應思考澎 湖群島本身的獨特性,發展海洋特色教育,協助課程設計與教材發展,讓學生可以真正 學習到在澎湖用的上的知識。且應強調小島的特性,環境的負載力低等觀念,讓學生更 能瞭解自己身處的環境,進而愛護這塊土地。

在高中職的環境相關課程中,教師也應主動融入海洋環境相關概念,讓高中職階段 的學生,不至於因為學業壓力,而忽略了與地方鄉土的親近。

(二)修補環境素養斷層

早期的居民必須與自然為伍才能謀生,對於土地還是對於海洋,都有親近敬畏的心 理,隨著社會的發達,人與土地漸漸疏離了,故這一代的學生地方感漸漸在衰弱中。資 訊越來越發達,與外界的溝通容易了,就容易忽略與家鄉的相處,形成所謂的環境素養 斷層(Environmental Literacy Gap)。

環境素養斷層指的是當代人們的環境素養,與上一代間之差異,而這種差異正在日 漸擴大中(Campaign for Environmental Literacy,2007)。但人類對於土地的情感永遠都 在,在資訊發達的今年,更應瞭解自己生長的土地特色。在訪談過程中發現,澎湖人對 於自己這塊土地是充滿關懷有認同感,在下一代的教育中,更應加強這一塊,讓長者在 澎湖的生存智慧,得以流傳。

儘管教育當局與老師皆在為環境教育與鄉土教育而努力,但環境素養斷層仍是不斷

(三)加強高中階段的鄉土教育與環境教育

澎湖鄉土教育的教學過程,大致是由國小到國中一年級,到了高中,因為要考慮到 升學的因素,鄉土教育並非正式課程,往往就很容易被犧牲掉,老師只能盡量利用時間 補充。在訪談過程中,幾位馬公高中的校友回憶,他們在高中的所學,對於他們的地方 感或環境認識皆有沒有幫助。

高中是培養準公民重要的時期,在教學中,更應注重鄉土教育與環境教育。在地方 感課程架構中指出,希望能培養學生瞭解與讚賞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並且知道自己未來 在社區中扮演的角色,進而對地方有所貢獻。若無法將環境教育或鄉土教育列為正式課 程,學校方面也應鼓勵老師,在教學時多融入地方議題,以提升學生對於愛鄉愛土的情 懷。

環境素養應是結合所有規則,告訴人們如何建築一個永續的。一般來說,大學生已 經可以獨立思考,但中學生的思考常常不周全,老師在教學中更應特別注意。但環境問 題是不斷在發生的,老師要引導學生發現他們的願景(Vision),點燃學生的好奇心,引 發他們對於自己成長這一塊土地的熱情。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問卷施測過程

為配合學生上課時間,與學校老師授課方便,採以班級為單位來抽樣。為配合授課 老師幫忙問卷施測的方便性,皆由授課老師代替研究者到班級發放問卷,可能造成在施 測上有差異性。高三學生考慮到課程因素,抽樣人數有限,實為可惜。且發現無耐心作 答的學生為數不少,較好的抽樣時間應利用上學期初,開學後不久,課業較不繁重時為 佳。在環境知識題目設計時,為避免學生亂答,而加入「不知道」之選項,造成部分學 生不願多加思考而消極作答,在設計題目時,可再多方考量。

(二)不同島嶼差異性的深化

本研究研究問題中,欲探討「由偏遠離島至澎湖本島求學」與「在澎湖本島求學之 學生」,這兩類學生「地方感」的差異,在問卷結果中可詮釋的部分有限,若欲再深入 分析,應增加不同島嶼經驗之變項,或由訪談部分深入研究,也可比較不同偏遠離島地 方感與環境素養之差異。

本研就研究對象以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為主,欲探討澎湖各島嶼之不同,可以將研 究對象向下延伸之國中部分,比較14 所國中在澎湖本島與 5 個偏遠離島學生地方感與 環境素養之差異,其結果應更能凸顯不同之處。

(三)加強深度訪談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再選定特殊對象加以訪談,問卷調查足以反應澎湖縣高中 職學生環境素養現況,但在地方感部分,實以在訪談中獲得資訊較多。受限於研究時間 的關係,無法再多選取樣本進行訪談,且因為在訪談時,研究者已經認定是為問卷研究 之不足加以補充,訪談問題面向就較為狹窄,可再針對環境素養及地方感相關題目,加 以深度訪談。在訪談對象方面,可再增加行政官員與國小老師部分,實際瞭解目前鄉土 教育之實施;學生方面,可增加澎湖本島學生與鳥嶼國中畢業學生,且再深入設計偏遠 離島相關問題,對離島學生進行個別訪談,應可再得到更準確的資料。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A field Guide to Environmental Literacy:Making Strategic Investment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gnew, J. (1987). Place and Politics: 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Allen

& Unwin, Boston.

Campaign for Environmental Literacy(n.d.)The Facts 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2008 年4 月 23 日),擷取自 http://www.fundee.org/facts/envlit/

Elder, J.(2003)A Field Guide to Environmental Literacy: Making Strategic Investment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aliti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Council(n.d.)Focus:What is Environmental literacy?。(2008 年 4 月 23 日),擷取自 http://www.enviroliteracy.org/category.php/10.html

Fritz steele (1981). The Sense of Place. Boston: CBI Publishing Company.

Hay(1998)Sense of place in development contex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8):5-29

Hess, A. L. (1990) Overvi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Small Islan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Small Islands(pp.3-14). Paris: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Hungerford, V.T., and Tomara, A.N. (1984) A National Survey of Curriculum Needs as Perceived by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6(1): 10-19.

Jorgensen, B. S., & Stedman, R. C. (2001). Sense of place as an attitude: Lakeshore 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roper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 233-248.

Marcinkowski T.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Massey(1993). Power- 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of Place, in Jon Bird Curtis, Tim Putnam, George Robertson & Lisa.

Mueller, A. & Abrams, E. (October 2001). Sense of Place: Informing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rr, D. W. (1992)Ecological Literac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Orr, D. W. (1994) Earth in Mind - 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Prospect.

Relph, E.(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

Roth, .C.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io.ED348235.

Roth,C.E.(2002)A Questionting Framework For Shaping Environment Literacy.U.S:

Earthlore Associate and The Center For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tioch New England Institute Development.

Sanger, M. (1997). Sense of place and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1), 4-9.

Sense of Place Curriculum framework. (1995).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Shamai, S. & Ilatov, Z. (2005). Measuring sense of place: methodological aspects.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e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vol. 96, no. 5, pp. 467-476,.

Stephen A. Royle(2001)A Geography of Islands:Small island insularity. NY:Routledge.

Tuan, Yi-fu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Zaskoda (2005,March 22). Organic education and its place in the city. Academic Exchange Quarterly.

中文文獻

中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2003)。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森霖(2004)。高職學生「環境倫理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高職學生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地方 : 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 王志弘譯)(2006)。臺北 : 群學。

江碧貞(1998)。國小學童地方感之探討-國小鄉土地理教育架構下的個案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安倉(2007)。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 國立華南高商為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吳佩芳(2006)。影響大學生環境保護行為因素之研究-以立德管理學院為例。立德管理 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青燕(2003)。民間創辦環境學習機構與實踐經驗歷程之研究-以二格山自然中心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家凌(2003)。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鵬兆(2001)。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文雄(2006)。澎湖地區國小學生對環境問題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呂怡儒(2000)。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未出版,

台北市。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周義國(1997)。台北市高職工科應屆畢業生的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君(2007)。: 金門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 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崇德(主編)(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興傑(2004)。澎湖的社會結構-從賭場爭議的過程來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未出版,台北市。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編譯)(1988)。(115-135 頁)。台北市:明文 書局。

侯又榕(2006)。在澎湖縣高中職生對馬公市中央街區依附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 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施添福(總編)(2006)。地理(一)。臺北縣:龍騰文化。

洪肇呈(2004)。高中學生對「限用塑膠袋政策」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馬公高中(2007)。馬公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學校經營計畫。

張忠義(2005)。澎湖觀光賭場發展課題之探討。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

張忠義(2005)。澎湖觀光賭場發展課題之探討。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