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無聲息的歌唱》創作形式分析

第三節 《無聲息的歌唱》的文學特色

以上述佛教文學的特色而言,《無聲息的歌唱》將星雲法師的佛學思想隱含 在其文學創作方式之下。《無聲息的歌唱》最初在《覺生月刊》與《菩提樹》發 表,是為其最初的版本,後經修訂後出版數次,本文採用的是最新的流通版38, 但為討論之便,必要之時將與最初之版本相互參照。

星雲法師以現代散文及現代詩的體裁撰寫《無聲息的歌唱》,現在分別就其 散文文本及詩文本進行體裁的探討:

一、體裁的特色─散文與詩的對照表述

38 星雲法師:《無聲息的歌唱》(台北:香海文化,2010 年 7 月)。

20

(一)散文

《無聲息的歌唱》在結構上分為散文文本與詩文本,現前所發行的《無聲 息的歌唱》只有散文文本,詩序〈無聲息的歌唱─為物語作序〉則收錄在星雲 法師晚年出版的《詩歌人間》。為了能較為全面地了解此書,本節將會將散文文 本與詩文本分別從體裁、修辭與內容交互探討。

散文是一種難以定義的文類,鄭明娳的《現代散文類型論》說到散文的複 雜性:

現代散文經常處身於一種殘留的文類。也就是,把小說、詩、戲劇等各 種已具完備要件的文類剔除之後,剩餘下來的文學作品的總稱,便是散 文。39

由於散文內容多元、形式自由,因此難以歸納其特色,只能用刪去法,刪 掉其他具有獨特風格的文類,所剩下來的通稱為散文。

散文是能夠表達作者個人思想意向的文類,在鄭明娳的《現代散文構成論》

中說:

散文是最被允許「有我」的文類,作者和敘述者在小說中嚴格區分,但 在散文中兩者往往合而為一,敘述者可以採取主觀的態度處理題材,運 用主觀的角度進行敘述。因此散文在內容、風格、主題等方面都離不開 個人化的色彩。40

39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 年 6 月增訂再板),頁 22

40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年 4 月第 3 版),頁 2

21

這段文字說明了散文能夠表達作者自我的特質,由於《無聲息的歌唱》各 篇皆使用擬人法修辭,在散文類別上是屬於「抒情散文」,文中一言一語隱含作 者的感懷。

要區分散文與小說語言之異,可就「語境」角度來看:散文乃是真實語 境 , 而 小 說 則 是 虛 構 語 境 。 也 就 是 說 , 散 文 中 編 撰 作 者(Dramatized author)與敘述者可合而為一;小說則為分離的,作者不能直接介入。在 小說中,即使是使用第一人稱敘述觀點,讀者也清楚知道其虛構的立場。

但是在散文中,即使運用第三人稱的敘述觀點,讀者仍然可以感知作者 的介入。41

散文允許作者的主觀意識在作品中展現,小說則是拒絕作者主觀的介入,

因此散文即使使用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仍然具有作者的主觀意識,而小說即 使使用第一人稱敘事,其本身虛構的特質,讀者仍會將作者與作品分離。

整體來看,自五四白話文運動以後,語言與文體的解放使文學的樣貌徹底 改變,外在形式上,佛教文學也跟隨著文學的腳步轉換自身的形式,雖然如此,

在內容上,佛教精神與文學性的融合是不隨時間而改變的。

《無聲息的歌唱》最初以單篇連載方式發表,文章中大量使用擬人修辭格 借物抒懷,緩和了內容上的尖銳批判,廣受民眾喜愛,是為這本書最大的特色。

由於散文允許作者主觀意識的流露的特性,在《無聲息的歌唱》中可以處 處發現星雲法師對時代的感懷之情與其背後的思想特質。

(二)詩

新詩打破了以往古典詩的格律限制,不論形式上、內容上、韻律上皆比古 典詩有更大的自由度。

41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年 4 月第 3 版),頁 8

22

星雲法師在寫完二十篇物語之後緊接著作了一首詩序─〈無聲息的歌唱─

為物語作序〉,將二十篇物語串聯起來,與最後一篇〈寶塔的話〉一起發表,並 以此詩的詩名「無聲息的歌唱」作為這二十篇物語的書名出版。

《無聲息的歌唱》出版後目錄中法器的順序即是依照〈無聲息的歌唱─為 物語作序〉而來,以法器的串聯譜成一曲幽婉哀思的小歌。詩的結構上分為

「序曲」、「歌唱」、「詩之腳」三部分,「歌唱」是全詩的主旋律,以頂真格的修 辭串接每一個法器,每一段詩即是法器命運的象徵。在序曲中以一種安靜的旋 律開場:

假若你是詩人,

該曉得心靈的波浪;

即是那無聲息的歌唱。42

詩是詩人的獨白後的迴響43,獨白是心裡的無聲的聲音。詩的第一段述說 詩人內心的聲音,而心中的聲音是無聲之聲,是內在的醒覺,詩人告訴讀者,

每個人都有無聲的覺性,在心中唱著無聲息的歌唱。

不要喧染它,

因為時序輪轉:

──冬天過去必是燕來的時候,

──炎暑去後自是肅弒的秋天。

像你一樣:

雖是屠夫,終有省醒的一天,

42 摩迦:〈無聲息的歌唱─為「物語」作序〉,《菩提樹》第 7 期,1953 年 6 月 8 日,頁 25

43 簡政珍:〈沉默和眾聲喧嘩〉,《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1999),頁 116

23

雖是勁風凍結了冰床,

說不定春風再吹;

在你的心靈中也會激出一股波浪

──縈繫了那無聲息的歌唱。44

在此段中,勁風象徵煩惱,將心中的佛性凍結,春風象徵覺性,吹醒心中 的佛性,發出醒覺之聲。由時序輪轉,冬去春來,夏逝秋到看到時間的無常帶 來季節的變化,但這無常是積極的,使屠夫也有醒悟之日,儘管佛性被勁風凍 結成冰,溫暖的春風吹過,迷執的凡夫仍然有覺悟的一天,在心中唱出無聲息 的覺悟之聲。

放下酒杯的朋友,

來在這裡,眼睛不要發亮,

去聽這心波中的歌唱。45

在序曲的結尾,詩人最後要讀者放下酒杯,收起向外攀緣的眼睛,靜下心 去聽內在的覺悟之聲,這首詩在無聲息的靜謐中展開一連串法器的演奏,幽幽 演唱出覺悟之音。詩的序曲富有節奏性,詩人用了三個「歌唱」同樣放在句末,

形成了一種韻律感。

這首詩與二十篇散文有不同的聲音,詩的聲音是寂靜的,如上文告訴讀者

「眼睛不要發亮,去聽這心波中的歌唱」,詩人引導讀者將喧囂的心沉靜下來,

聽內心的無聲之歌,散文則大聲批判、呼籲,欲拉起讀者一同向佛教復興之路 走去。

44 摩迦:〈無聲息的歌唱─為「物語」作序〉,《菩提樹》第 7 期,1953 年 6 月 8 日,頁 25

45 摩迦:〈無聲息的歌唱─為「物語」作序〉,《菩提樹》第 7 期,1953 年 6 月 8 日,頁 25

24

二、修辭的運用與內涵

《無聲息的歌唱》中使用的修辭法大多是較基礎的修辭格,如轉化、譬喻、

類疊等,可以看出現代散文早期的風格,這在《無聲息的歌唱》最初的版本尤 為明顯。

早期散文慣常使用的辭格都是較基礎的,例如類疊、對偶、排比、譬喻、

轉化、誇飾、摹寫等等,在字句鍛鍊上不易見功……早期譬喻格大部分 停留在明喻、隱喻階段。46

以下探討《無聲息的歌唱》詩與散文的主要修辭格:

(一) 轉化

《無聲息的歌唱》散文文本中最主要的修辭為轉化修辭中的擬人化,也就 是擬物為人,黃慶萱《修辭學》中對轉化的定義為:「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 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叫作『轉化』」

47,擬人法亦即轉變物的性質,使其具有人的特質。《無聲息的歌唱》最大的特 色在於二十篇文章的每一篇皆是用擬人修辭為主軸,以星雲法師自己的說法為

「以物自語」,在《無聲息的歌唱》序〈我寫物語的話〉中星雲法師自述他以

「以物自語」的「物語」體來創作的因緣:

記得那是在民國一九四六年的春天,我無意中用物語的口氣寫過一篇

〈鈔票的話〉刊登在鎮江《新江蘇報》的副刊上,大概因為文學的意義 是在表情達意,而這樣寫法,更能夠生動的把情意表達出來,因此,我 起初雖沒有受誰的啟示,但我覺得這樣寫法沒有錯。48

46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年 4 月第 3 版),頁 53

47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 年 12 月增訂 5 版),頁 267

48 星雲法師:《無聲息的歌唱》,頁 11

25

這段話透露出星雲法師並不是很有意識地去展現文學的創作技巧,而是從 他的文學理念認為「文學的意義是在表情達意,而這樣寫法,更能够生動的把 情意表達出來」,因此自然地採用擬人法修辭,自定名為「物語體」,顯示出星 雲法師對其文學創作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二十篇的物語皆是用轉化的擬人化修 辭格,擬人即「擬物為人」,將物人性化,而人性化的原則是建立在「移情作用」

上,作者的情感經過移情作用投射在「人性化」的物件上。49而透過被擬人之物 的獨白與對話,星雲法師建構了全書的敘事權威並提供了方便表達的創作意圖。

50(詳見附件)例子真是不勝枚舉,略舉幾例,如〈僧鞋〉:「僧鞋今日來閒話自身 的身世,真是萬分的辛酸與淒涼。」51〈蒲團〉:「我所以終日躺在地上為修學佛 法的人服務,完全是要人糾正自己不正的行為,和不正的思想。」52透過擬人法 的修辭與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星雲法師藉著法器之口表達了他對佛教的敏銳 觀察與想法,更能藉擬人法抒發對佛教衰敗、對時代動亂的感懷之情。

(二) 呼告

黃慶萱將對呼告的定義為:「對於正在敘述的事情,忽然改變平敘的口氣,

而用對話的方式來呼喊,叫作「呼告」53。《無聲息的歌唱》使用大量的呼告修 辭,意在引起讀者的注意,一是使讀者分辨清楚佛教與非佛教的差異,二是針 對教界人士呼告對佛教復興的重視。根據黃慶萱《修辭學》將呼告分為普通呼 告、示現呼告及人性呼告,普通呼告是對象在眼前而轉變平敘為呼告的口氣,

示現呼告則是對象不在眼前,人性呼告則是將對象的「物」擬人化而對其呼告。

49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 年 12 月增訂 5 版),頁 283-284

50 吳光正以敘事學的角度說明《無聲息的歌唱》除了以擬人法的第一人稱全知敘事,運用獨白

50 吳光正以敘事學的角度說明《無聲息的歌唱》除了以擬人法的第一人稱全知敘事,運用獨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