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父母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瞭解父母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包括父母期望的概念、

父母期望的理論與評量,以及父母期望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壹、父母期望的概念

「期望」是個人對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意識或潛意識的評價,致使 評價者對被評價者表現其所持評價的態度,甚至會期許被評價者表現與 其評價一致的態度 (Finn,1972)。莊昌憲(2001)指出期望是某一種特定 行動能否導致某項結果的機率,亦即個人對於在某種情境下所作出的某 種行為,可預測隨之而來的結果。父母期望則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 依子女的行為表現,對其未來發展方向所給予的期望與評價(曾建章,

1996)。父母會依據子女在心目中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與子女溝通的 經驗,對子女的行為表現與日後發展方向賦予期望及評價(楊敏玲,

1984)。Seginer (1983)將父母期望分為「實際期望」與「理想期望」,

實際期望指父母所持之特殊信念和對子女表現的標準設定,理想期望則 是指子女未來成人後的生活目標。由此可知,父母期望不只是父母對其 子女學業成就的期待,還包括對子女行為及未來職業的選擇、生涯規劃 等的期望。父母亦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對孩子的影響甚巨,子女會因父母的意見、對自己的評價,而影響職業 的選擇,甚至會順從父母的期望而選擇父母所認同的職業。

19

而對人期待是否能發生影響,必頇考慮被評價者的知覺、感受與反 應,它是一種授受關係,需要靠社會知覺或人知覺來傳達(邱愉容,2008)。

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有時會產生錯誤的見解,對於他人的期待有時難免產 生與期待不符的知覺、感受和反應。因此,子女所知覺的父母期望,有可 能和父母所期望的形成落差。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會透過間接與直接的方式 影響到子女,且親子關係密切,父母期望很容易被子女所知覺,其所引發 的自我驗證效果也更具有影響力(許玉芳,2008)。

貳、父母期望的理論

父母在子女的成長重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對子女的行為表現具有極 大的影響力,父母的期望對孩子而言,是行為上的準則以及努力的目標。

生涯發展研究專家針對父母對子女生涯發展的影響相當有興趣,著重親子 關係對生涯發展的影響 (Sharf, 2010)。其中依附理論與親職影響理論皆強 調雙親對子女生涯發展的影響,因此以下就依附理論以及Anne Roe於1957 年提出的親職影響理論分別作說明:

一、依附理論

英國心理學家John Bowlby於1969年最早提出依附 (attachment)概 念。而依附關係是指嬰兒與依附對象間強烈而持久的情感關係,是雙向且 互相依存的關係 (Bowlby, 1984)。Bowlby的依附理論強調父母對待孩童的 方式對於兒童發展深巨影響力,特別是母親的角色 (Bowlby, 2005),且 Bowlby詴圖解釋早期的親子關係會持續影響個體未來的人格發展,甚至影 響日後的認知發展、個人價值觀,及與他人的互動,甚至塑造個人為人父 母時之模式 (Bowlby, 1984; Fonagy, Steele, & Steele, 1991; Mikulincer &

Shaver, 2007)。Bartholomew 與 Horowitz (1991)指出依附關係可以預測往

20

後的人際關係,若早期依附關係是溫暖、安全且可信任的,則可增進個體 在社會關係中的情感層面,其社會適應較佳。

內在運作模式式 (inner working model)是嬰兒早期根據母親的反應所 建立與重要他人互動的一些規則,形成一種對世界、自己及重要他人關係 的表徵,並幫助個體瞭解所處的環境,做出有利生存的行為,以建立貣心 理的安全感,且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逐漸改變發展成較複雜的內在模 式,並持續發揮影響 (Ainsworth, 1989; Bowlby, 1984; Pietromonaco &

Barrett, 2000)。內在運作模式在人生中的前六歲是呈穩定狀態,如果孩子 在嬰帅期所經歷到的情感依附模式是安全的,會比較願意去探索和其他人 之間的關係 (Claudia & Huebner, 2008; Sharf, 2010)。若所依附的對象是不 一 致 且 沒 有 回 應 的 , 則 個 體 較 易 發 展 出 不 被 接 納 、 低 自 我 觀 感 (Pietromonaco & Barrett, 2000)。因此,在安全的依附關係中,嬰兒會形成 安全的內在運作模式,會對外在的他人及世界有較正向的看法。早期和依 附對象所形成的依附關係,會促使個體內化成內在運作模式,並持續對人 生全程發展發揮影響。Collins 與 Read (1994)進一步闡述依附的內在運作 模式,如圖2-1,內在運作模式會透過個體的認知反應及情緒反應,影響個 人的行為。當個體處於與依附有關的情境時,會從記憶中提取過去的依附 經驗,和當時的情緒反應產生交互作用,最後反應在目前的互動行為上。

將依附理論運用在生涯議題上,可看出個體與他人的關係會影響到個 人的生涯發展以及與生涯相關的行為。Simmons (2008)針對17名大學生進 行半結構化採訪,研究發現大學生依靠父母得到普遍支持,並將父母作為 學術和職業決定的諮詢對象,學生表示他們的父母發揮重要影響,父母為 主要的支持來源,他們依靠父母必要時的指導,父母對大學生的主要學業 和生涯決定扮演重要的角色。此與Bowlby (2005)指出子女與依附對象的情 感連結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安堡壘是高度一致的,父母提供這些年輕成人愛

21

與信任的關係,以便他們需要做出重要或困難的決定時可以轉向父母。

Creamer 與 Laughlin (2005)的研究顯示家長對於女性的職業選擇比貣校園 專家,如職業顧問和教員更具有影響的。Wolfe 與 Betz (2004)的研究顯示 大學生的生涯行為及功能與父母的依附品質有關。因此,大學生的親子依 附關係若是安全的,對其生涯探索及選擇愈有利。

圖 2-1 認知、情緒、行為反應的依附內在運作模式

翻譯自“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attachment :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working models,” by N. L. Collins, & S. J. Read, 1994, p.58.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二、親職影響理論

Anne Roe於1957年提出親職影響理論,強調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父 母教養方式對個人職業選擇的影響。其理論從Maslow的需求層次論、遺傳 學加以延伸,來說明個體的職業發展。其關係如圖2-2所示,親子互動模式、

遺傳上的特性會影響需求層次的發展,而需求被滿足的程度並成為誘因動 機,將形成個體的興趣發展與職業選擇 (Perun, 1981)。

Roe將親子關係分為三種類型:首先,被過度保護或過度要求的孩子,

以自我為中心,期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佔有重要位置,並與他人保持良好 認知反應

內在運作模式 行為反應

情緒反應

22

關係。其次,被拒絕或被忽略的孩子,因愛與照顧的需求未被滿足,因此 對他人較有防備心,與人相處較易採取否定的態度。被接受的孩子,因父 母不過份讓孩子依賴,使其學習獨立,亦不拒絕或忽略孩子,使孩子的需 求得到滿足,因此,被接受型的孩子較喜歡與人相處 (Sharf, 2010)。

Roe的職業分類系統將職業分為八組,依序分別為服務類、商業接觸 類、機構類、工業技術類、戶外類、科學類、一般文化類以及藝術和娛樂 類,並依職業所要求的責任與能力程度在上述八個職業類訂出六個等級。

Roe以圖2-3來說明親子關係與職業選擇的關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若 是慈愛接納,個體的基本需求能被滿足,那麼個體在未來職業選擇時會傾 向選擇服務類的職業;若孩子成長在被拒絕的家庭,則較傾向選擇科學類 較少與人接觸的職業。

父母教養型態 職業選擇 注意孩子 逃避孩子 接受孩子 類型 過度保護 拒絕 偶然的接受 人際取向 過度要求 忽略 慈愛的接受 非人際取向 職業等級 高階層 低階層 需求層次

的發展 (動機)

心理能量 遺傳的因素

圖2-2 Anna Roe的職業選擇理論

翻 譯 自“Towards a model of female occupational behavior: A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 by P. J. Perun, 1981,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6(2), p.241.

23

圖2-3 親子互動與職業選擇關係圖

資料來源: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p.44)。臺北:

心理。

綜上所述,父母期望會影響子女對其本身目標的設定,以及對自己的 期望,進而影響到學業成績及未來成就表現。由以上的理論亦可知父母與 孩子的依附關係若是很安全與信任的,對其生涯探索及選擇愈有利。而父 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亦會影響到孩子的興趣發展、職業選擇及生涯發展。

參、父母期望的評量

國內早期多採用郭生玉(1975)的「父母期望水準問卷」,該問卷內 容主要在測量子女知覺父母對自己帄日的學業期望以及未來的職業期 望。該問卷共有20題,每題均有四個不同選項之答案可供選擇,計分方式 依各題第一至第四個答案順序分別給予4分、3分、2分和1分。信度考驗上,

採用折半法並經斯布公式校正,男生的相關為.80,女生的相關則為.77。

24

而以Holland類型論為依據所編製之量表,國外Turner 與 Lapan (2002) 的「職業挑戰」 (mapping vocational challenges, MVC)問卷,係根據Holland 的六類型,各個類型包含15個職業項目,共90題,皆以90項職業名稱來測 量受詴者的生涯興趣、生涯自我效能、職業性別角色以及知覺父母支持,

僅題幹不同;生涯興趣採用Likert’s三點量表,1為低興趣、3為高興趣;生 涯自我效能採二分量表,0代表我對做此工作沒信心、1代表我對做此工作 有信心;職業性別角色採Likert’s五點量表;知覺父母支持則是採二分量 表,0表示父母不支持我從事此職業、1表示父母支持我從事此職業。

Lapan、Hinkelman、Adams 與 Turner (1999)的問卷從SII以及SDS選出42 個職業,每個類型各7個職業項目,由受詴者分就對該項職業的價值、興 趣、自我效能以及知覺父母支持,作不同程度的反應,其中知覺父母支持 亦是採用二分量表。國內謝孟芳(2002)則是將Holland六類型,分別給予

Lapan、Hinkelman、Adams 與 Turner (1999)的問卷從SII以及SDS選出42 個職業,每個類型各7個職業項目,由受詴者分就對該項職業的價值、興 趣、自我效能以及知覺父母支持,作不同程度的反應,其中知覺父母支持 亦是採用二分量表。國內謝孟芳(2002)則是將Holland六類型,分別給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