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關係之研究"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韓楷檉. 博士. 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 效能與職業選擇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葉青玲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 之關係,以及不同性別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 擇的差異情形。進一步探討生涯自我效能在知覺父母職業期望與職業選擇 間之中介效果。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 585 位大一至大四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 問卷調查法,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職業選擇量表」 、 「知覺父母職業期望 量表」與「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皮爾遜積差相關差異考驗與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 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皆達顯 著差異。 二、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有相關。惟在部 份類型未符合「同類型之相關應高於與其他類型之相關」 三、修正後路徑模式,男大學生實用型向度知覺父母職業期望與生涯自我 效能對職業選擇有直接影響效果;整體大學生實用型向度知覺父母職 業期望與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業選擇有直接影響效果。 四、修正後路徑模式,男大學生實用型向度生涯自我效能在知覺父母職業 期望與職業選擇間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整體大學生實用型向度生涯 自我效能在知覺父母職業期望與職業選擇間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加以討論,並對後續研究者、家長及生涯 實務工作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 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職業選擇 I.

(3)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among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hoice to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to (a)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hoice, (b)explored the differences of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hoi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c)examine the effects of mediator on self-efficacy between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and career choice.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585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first-grade to fourth-grade in Taiwan.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Scale,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Career Choice Scal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M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ating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hoice among different gender. (2)There were correlations among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hoice. There was not fully supported by “the correlation on the same type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different types”. (3)As to males,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will affect their career choice in the Realistic dimensions. As to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and career II.

(4) self-efficacy will affect their career choice in the Realistic dimensions. (4) Career self-efficacy of males and college students were the mediator between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and career choice in the Realistic dimensions.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future researches, parents, and practical counselors.. Keywords: perceived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 Career Self-Efficacy, Career Choice. III.

(5) 誌謝 能順利走到畢業這一步,很感動!每一步都是自我挑戰,每一次的闖 關都是經歷許多挫折與孤獨,但每一次的突破卻也帶來重新認識自己的機 會,最終相信並肯定自己!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韓楷檉老師,從一開始完 全不清楚方向,到後來漸漸有明確的架構,最後順利完成,都要感謝老師 每次的討論讓我對自己的研究更清楚與聚焦。另外,感謝王櫻芬老師與林 清文老師,在口詴中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獲益良多,並幫助我澄清概 念與方向,使我的論文更完整。 朋友、同學的鼓勵是我前進的動力。珮如、賢彥與你們的論文小組討 論,讓我更安心。飛與你在研究室苦戰的日子,讓我不孤獨。雅絹、斐柔、 小孜、Fiona、蕭綺、艾莉、思華、吟儒、健翔、正君、俊任、孟文、宜鈴 等研究所同學給我的鼓勵與關心,讓我倍感溫馨。泰傑學長、世樺學長與 小蓮學姐,每次當我遇到困難你們都給我很多協助,謝謝你們一路以來對 我的照顧。聖夫學弟與雅惠學妹謝謝你們對我論文統計分法及問卷施測的 幫助,還有文彬學弟詳細的口詴記錄。聖修、孟葳、明瑾、茹淳、阿涂, 跟你們的聚會總是讓我放鬆心情、開懷大笑,謝謝你們在我唸書期間對我 的照顧。有你們這些好朋友、好同學真的很好! 最後要感謝家人對我無條件的支持與照顧,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讓 我能夠安心的求學與寫論文。尤其是爺爺,謝謝你從小到大對我的支持, 雖然沒能早點與你分享這一刻,但我想你一定很開心的吧!謝謝你們,我 最親愛的家人!. 青玲 101 年 1 月 IV.

(6) 目錄 目錄…………………………………………………………………………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4. 第三節. 名詞解釋……………………………………………………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職業選擇的概念與相關研究……………………………07. 第二節. 父母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與相關研究…………………………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5. 第三節. 研究假設……………………………………………………45. 第四節. 研究對象……………………………………………………46. 第五節. 研究工具……………………………………………………47. 第六節. 研究程序……………………………………………………6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男女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 之差異分析…………………………………………….…67. 第二節. 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之相 關…………………………………………….……………77. V.

(7) 第三節. 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之路 徑模式………………………………….……...……… 8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102. 第三節. 研究建議…………………………………………………103. 參考文獻……………………………………………………………………109 附錄一. 施測指導說明書…………………………………………………123. 附錄二. 正式問卷………………………………………………………….124. 附錄二. 量表使用同意書………………………………………………….129. VI.

(8) 表次 表 3-1. 正式樣本學校、性別與年級分配………………………………....46. 表 3-2. 職業選擇量表之題號與信度分析……………………………......48. 表 3-3. 職業選擇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49. 表 3-4. 知覺父母職業期望量表之題號與信度分析…………………….53. 表 3-5. 知覺父母職業期望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54. 表 3-6.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之題號與信度分析…………………………58. 表 3-7.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60. 表 4-1. 不同性別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68. 表 4-2. 不同性別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69. 表 4-3.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71. 表 4-4.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72. 表 4-5. 不同性別大學生職業選擇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74. 表 4-6. 不同性別大學生職業選擇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75. 表 4-7. 男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與生涯自我效能相關係數摘要……78. 表 4-8. 女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與生涯自我效能相關係數摘要……79. 表 4-9. 男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與職業選擇相關係數摘要…………81. 表 4-10 女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與職業選擇相關係數摘要…………82 表 4-11 男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相關係數摘要………………83 表 4-12 女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相關係數摘要………………84 表 4-13 男大學生實用型向度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90 表 4-14 男大學生實用型向度潛在變項參數估計值………………………90 表 4-15 大學生實用型向度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94 表 4-16 大學生實用型向度潛在變項參數估計值…………………………95. VII.

(9) 圖次 圖 2-1. 認知、情緒、行為反應的依附內在運作模式…………………21. 圖 2-2. Anna Roe 的職業選擇論………………………………………22. 圖 2-3. 親子互動與職業選擇關係………………………………………23. 圖 2-4. Bandura 的自我效能覺知模式………………………………29. 圖 2-5.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圖………………………………………31. 圖 2-6. 知覺父母親支持、自我效能及職業興趣路徑分析架構圖……39. 圖 3-1. 研究架構………………………………………………………..41. 圖 3-2. 職業選擇量表、知覺父母職業期望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 43. 圖 3-3. 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44. 圖 3-4. 修正後職業選擇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51. 圖 3-5. 修正後知覺父母職業期望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56. 圖 3-6. 修正後生涯自我效能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62. 圖 4-1. 知覺父母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之測量模式………87. 圖 4-2. 知覺父母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之路徑模式………87. 圖 4-3. 修正後實用型男大學生測量模式圖…………………………….89. 圖 4-4. 修正後實用型男大學生路徑模式圖…………………………….91. 圖 4-5. 修正後實用型大學生測量模式圖……………………………….93. 圖 4-6. 修正後實用型大學生路徑模式圖……………………………….96.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 擇之關係。本章共分三節,分別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名詞解釋做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高等教育的鬆綁與迅速擴張,使得過去高等菁英教育逐漸普及 化,大學錄取率履創新高,99年 大 學 指 考 錄 取 率 高 達 94.87%。國內大 專校院數截至99學年度已高達163所,大專校院學生人數為1,021,636人, 98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人數約為22萬人(教育部統計處,2011)。現今 大學文憑對於進入就業市場已不再像過去是一種保障,大學生的職業選擇 較以往增加了更多不確定的因素,若學生的生涯自我效能不足,更容易在 就業及未來生涯的十字路口上迷惘。父母是孩子擇業重要的影響因素之 一,子女所知覺的父母期望深深影響自身的職業選擇。研究者自身在大學 的全職實習中,碰到許多生涯議題的學生,形成了研究者對大學生研究之 動機。有許多學生因為父母期望與自身目標衝突而導致生涯選擇問題,促 使研究者欲探究大學生面臨未來生涯選擇時,受到父母的影響程度,父母 期望是否影響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而大學生對於生涯相關行為的自我評估 亦會影響其生涯選擇,因此,除了探究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職業選擇的 關係外,亦應探討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業選擇的影響。 依照生涯發展論的觀點,生涯是終其一生不斷演變的過程。從小到大 會經歷很多的改變,不論是因為個人心理的成熟、學習經驗的累積,抑或 是職業環境的轉變、師長的鼓勵等,都會影響一個人未來的職業選擇。國 內外有許多有關生涯選擇的相關研究(田秀蘭,2003;陳金英、湯誌龍, 2006;程玉惠,2005;張雅雈,2009;劉凱瑋,2008;賴瑩蒨,2008;Francis, 2002; Galbraith, 1992; Quimby & DeSantis, 2006; Silverthorne, Price, 1.

(11) Hanning, Scanlan, & Cantrill, 2003) ,可見生涯選擇議題在生涯發展的重要 性。生涯選擇是大學生必經的過程,需對未來的職業工作進行評估與決 定。Super將15至25歲設定為探索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與議題在於瞭解 職業資訊、選擇生涯方案、決定職業及開始工作 (Sharf, 2010)。大學生正 值探索階段,進入求學階段的尾聲,面臨畢業後進入職場或是繼續求學的 抉擇。因此,必頇開始瞭解職業工作環境,並規劃未來生涯,如選擇進入 職場則需決定職業,並準備進入工作環境。大學生所做的職業選擇將決定 日後的生涯方向,也會影響後續的生涯發展,可見職業選擇對大學生生涯 的重要性。 影響生涯選擇的因素眾多,Herr、Cramer 與 Niles (2004)將影響個人 生涯選擇的原因區分為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兩部份,個人變項包括性別、 性向、能力、自尊、健康,以及工作價值觀、生涯目標、工作刻板印象等; 環境因素則包括教育與社經地位、職業機會、求學經驗與家庭期望等。在 個人因素性別方面,男性和女性所偏好的職業類型是不同 (Ells & Romans, 1994)。由於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生活角色、人格特質及行為表現有不同的 期待,導致社會對不同性別有清楚的角色界定,使得男性與女性在選擇職 業時會受到性別的影響,像是女性在選擇職業時傾向擔任護士、帅稚園老 師等傳統女性的工作 (Betz & Fitzgrald, 1983)。由上述研究可發現兩性的生 涯發展是有差異的,性別變項是預測個體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 Bandura (1995)認為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是個人對於自己達到某目 標能力的評估。Hackett 與 Betz (1981)首先將自我效能應用在女性的職業 生涯行為上,引發後續自我效能在生涯領域的相關研究。生涯自我效能是 個體對於從事與生涯選擇和生涯適應相關行為的效能評估,亦即個人對其 自身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 (Lent & Hackett, 1987)。個人所持的生涯自我效 能信念,會決定其面對生涯選擇問題的態度,並決定生涯選擇的範圍。生 2.

(12) 涯自我效能高者,有較正面的態度與容忍度,在生涯選擇上較能表現出自 己真正的興趣,因此比生涯自我效能低的學生擁有較多的職業選擇;相對 的,低生涯自我效能者有較高的生涯決定焦慮感,較低的自尊,比較容易 注意自己的不足之處 (Niles & Sowa, 1992)。且低自我效能者較缺乏信心, 因此會逃避某些工作,較易形成生涯不確定或生涯猶豫 (Hackett & Betz, 1981)。 Lent、Brown 與 Hackett (1994)的 「社 會認 知生 涯理 論」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強調個人變項,包括性別、性向與種族等對 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而生涯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興趣、生涯目標 並採取行動;此外,社會文化、教育與家庭等環境脈絡亦會影響個體的生 涯興趣及生涯選擇行為,故家庭因素對個體職業選擇的影響值得探究。Lent 等人 (1994)進一步建議將 SCCT 與 Holland 類型論結合,以探討不同 Holland 類型上的差異。近年來有不少的研究結合 SCCT 與 Holland 類型 論,研究發現在不同 Holland 類型下會有不同的影響路徑 (Lent, Brown, Nota, & Soresi, 2003;Turner,Steward, & Lapan, 2004)。 台灣是屬於集體社會,個體與他人的連結較個人主義社會緊密,當個 體面臨做決定時,常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若父母對子女有不適當或太 高的期望,會影響到子女未來生涯發展。由此可知父母期望對子女生涯發 展的影響,父母不適當的期望往往造成子女的壓力,唯有父母期望符合子 女的能力時,才能使個體有良好的發展並發揮最大效能,父母期望也才能 成為個人生涯選擇的重要支持。 生涯選擇的研究眾多,其中不少有關生涯自效能與生涯相關行為的研 究(田秀蘭,2003;許惠芳,2008;許雅嵐,2008;Betz, Harmon, & Borgen, 1996; Quimby & DeSantis, 2006; Taylor & Pompa, 1990)。社會認知生涯理 論重視環境、個人因素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並強調自我效能在生涯發展的 3.

(13) 應用。生涯選擇是受到個體的自我概念與環境中的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 結果,在過程中會受到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的影響,因而間接影響個人的 生涯興趣與目標,以及生涯行為的選擇 (Lent et al., 2003)。生涯自我效能 被視為是影響生涯行為的中介變項 (Taylor & Betz, 1983)。個體生涯自我效 能的介入會影響其生涯選擇,並影響後續的生涯發展。因此,以生涯自我 效能為中介變項的探討方式,可更深入探究個體的生涯選擇歷程。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瞭解其知覺父母職 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關係,探討在不同Holland類型下,知 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業選擇的影響效果,以及大學生知覺 父母職業期望透過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業選擇的影響路徑。.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有以下四項: 一、瞭解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 擇的差異情形。 二、探討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三者相互之 間的關係。 三、檢視在不同 Holland 類型下,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對職 業選擇的影響效果。. 4.

(1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大學生 本研究所稱之大學生是指目前就讀台灣一般公、私立大專校院一至四 年級之在學學生。. 貳、知覺父母職業期望 父母會透過直接與間接的語言、態度或行為傳達出對孩子行為表現及 未來發展方向的期望,而孩子會經由這些訊息知覺到父母對自己期望。本 研究採用楊絮涵(2011)編製的「高三學生生涯決定量表」,其中的「結 果預期」及「興趣」分量表中的 30 個職業名稱。該量表以 Holland 的理論 為 基 礎 , 將 職 業 分 為 六 類 型 , 分 別 為 實 用 型 (Realistic, R) 、 研 究 型 (Investigative, I) 、 藝 術 型 (Artistic, A) 、 社 會 型 (Social, S) 、 企 業 型 (Enterprising, E),以及事務型 (Conventional, C)。得分愈高,表示受詴者知 覺父母期望其從事該類型職業程度愈高;得分愈低,則表示受詴者知覺父 母期望其從事該類型職業程度愈低。. 參、生涯自我效能 生涯自我效能 (career self-efficacy)指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對自己 能成功完成一項作業的信心程度,個人對自己的生涯能力與生涯相關行為 之自我評估。本研究採用陳淑琦(1999)編製的「生涯自我效能量表」, 該量表以Holland六類型為基礎。得分愈高代表受詴者該類型的生涯自我效 能越高;反之,則代表該類型生涯自我效能愈低。. 5.

(15) 肆、職業選擇 職業選擇指個人對未來可能選擇的職業之意願與傾向,即個人對於未 來可能從事的職業之考慮程度。而個人對未來從事職業的考慮程度以及選 擇,可預測未來的職業選擇 (Hackett & Bets,1981)。本研究採用楊絮涵 (2011)編製的「高三學生生涯決定量表」,其中的「結果預期」及「興 趣」分量表中的 30 個職業名稱,該量表以 Holland 六類型為編製依據。得 分愈高,表示愈有可能選擇該類型的職業;得分愈低,則表示愈不可能選 擇該類型的職業。.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與實徵性研究,做為研究結果 與討論之依據。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職業選擇的概念與相關研究,第 二、三節分別針對父母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關係加以說明。. 第一節. 職業選擇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瞭解職業選擇的概念與相關研究,包括職業選擇的概念、職 業選擇的理論與評量,以及職業選擇的影響因素與相關研究。. 壹、職業選擇的概念 職業選擇 (career choice)或是生涯選擇,指個人對未來可能選擇的職 業之意願與傾向,即個人對於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之考慮並做出抉擇。 Tiedeman 與 O’Hara認為職業選擇是一個職業抉擇的歷程,個體經由多樣 性的詴探活動來瞭解自己的興趣、能力與職業世界,對自己及環境有正確 的瞭解,接著將目標具體化並實踐,最後藉由澄清、目標確定及去除各種 思想上的疑惑,才能發展具體的生涯目標並明確地做出職業選擇(引自吳 芝儀,2000)。Sharf (2010)則認為生涯選擇是指在生涯的某個時間點上, 個人對其所欲從事的工作或休閒活動所做的選擇。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 個人的人格、能力、學習經驗、家庭環境等,會產生交互作用,形成個人 的職業價值觀、興趣與職業選擇。個體在不同階段因為發展程度不同,對 自己及社會的瞭解程度不同,因此,每個階段的生涯目標可能是不同的, 但隨著發展的成熟、不斷的自我探索、與人相處及和各種生活世界的互動 中,逐漸凝聚成對自我及環境的認識而做出選擇。. 7.

(17) Parsons認為職業選擇應先瞭解個人特質與職業條件,並將兩者適當的 配合,若個人特質與職業條件越相配,則從事該項職業自然越容易成功。 田秀蘭(2000)指出,職業選擇是個體確定進入工作世界的途徑,在過程中 會受自我觀念、時間經驗而發生變化,也會考量學業成就、個人興趣、參 照親朋好友與師長的意見,以及考量工作與社會環境因素來幫助個人選擇 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是由一系列的職業選擇串聯而成,因此正確 的生涯選擇對一個人的生涯發展相當重要。 Ginzberg從生涯發展論的觀點來看待職業選擇,認為職業選擇是發展 性的歷程,不是單一決定的,是一系列的決定(引自吳芝儀,2000) 。Ginzberg 認為個人的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歷程,外在社會環境、個人身心發展、 人格特質、價值觀、教育機會等,都會影響到職業選擇 (Sharf, 2010)。Super (1990)同樣也是從生涯發展的角度思考,認為職業選擇會受到個人因素與 環境因素的交互影響。Holland (1997)認為職業選擇是個人人格類型的展 現,職業選擇是個人人格在學業、工作、嗜好、休閒活動的表現,可以反 應個人的自我概念、目標等特質。因此,從事同一職業的人,具有相似的 人格特質,對許多情境有相似的反應(田秀蘭,1986)。Krumboltz (1994) 以生涯選擇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影響個人生涯選擇的因素很多,包括遺 傳因素和特殊能力,如性別、智力等,環境事件如社會經濟變化等,以及 學習經驗、認知取向技能等。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則主張生涯選擇是自我概 念和環境中學習經驗交互作用的成果 (Lent et al, 1994)。 以上職業選擇相關理論各有不同的觀點,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因素也 很多。Herr等人 (2004)將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因素分為個人變項與環境因 素兩類,個人變項包括性別、性向、能力、自尊、工作價值觀、生涯目標、 工作刻板印象等;環境因素則是教育和職業機會、社經地位、與家庭期望、 求學經驗等。 8.

(18) 綜上所述,職業選擇是個體思考未來職業的決策過程,是一連串的歷 程,職業選擇亦應是個人和生活型態的總合。因此,個體會考量個人、家 庭與社會因素的影響,像是個人的能力、興趣、價值觀,與父母期望、教 養態度,以及職業報酬、社會政策等來決定職業的選擇。. 貳、職業選擇的理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個體自我認知如何影響其職業選擇,並以 Holland 的 理論為基礎,將個人和環境分為六類型。Holland (1997)認為職業選擇可 以反應個人的人格特質,一個人會從事與自己性格相似的職業。社會認 知生涯理論運重視環境、個人因素與行為之間之關係,並強調自我效能 在生涯發展的應用 (Lent et al, 1994)。因此以下就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以及 職業選擇類型論做探討:. 一、社會認知生涯理論 Lent 等人 (1994)將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劃分為兩個分析層次。第一個 層次為個人認知變量,如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個人目標等;第二個層 次包括生物及環境變項,如性別和種族、環境特色,和特殊的學習經驗 等,這些都會影響個人生涯興趣及生涯選擇行為。環境因素是影響個人 的生涯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在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中,重要他 人可能會支配個人的職業偏好。 SCCT 對環境的假設指涉生態結構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職業選擇行 為,以及個人如何詮釋環境中的支持與阻礙對個人生涯的影響。 Lent、 Brown 與 Hackett (2000)提出同心圓模式,個人處在最內圈的圓,外面一 圈為個人當前的環境,如家庭、朋友和財務狀況等,這些又被更大的社 會環境脈絡所包圍,如制度化的種族主義及經濟條件等,個人所知覺的 9.

(19) 社會環境可能會成為個人生涯選擇的阻礙,但個體的內層環境可作 為一個過濾器,調節結構性的障礙,例如一個原住民女性可能覺察到種 族和性別的偏見,形成她追求職業生涯的障礙,但重要他人的支持、可 效法之榜樣,或是有充足的財務資源提供,仍然可以幫助她達成個人生 涯目標。另外,環境因素是否可促進個人生涯選擇行為或是成為阻礙, 取決於個體如何知覺及詮釋環境中的機會、資源及障礙,如經濟條件、 父母的行為、同儕影響等,而個人的自我效能及在因應效能的信念亦會 影響個人的生涯行為,高因應效能者容易將現實環境視為挑戰,反之低 因應效能者則較易視為威脅。. 二、職業選擇類型論 Holland認為職業選擇可以反應個人的人格特質,一個人會從事與自己 性格相似的職業,職業選擇過程是個人基於過去經驗與人格特質所作的決 定,故職業興趣測驗可說是一種人格測驗(Holland,1997;陳淑琦,1999)。 Holland以人格類型為基礎將職業分類,他將個人和環境均歸類為六大典 型,實用型:此類型的特質為害羞、順從、謙虛、穩健、節儉、重視物質。 偏好以具體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運用工具、機械、及雙手來工作,喜歡從 事實用性質的職業。適合從事農、林、漁、牧相關職業、機械操作人員、 一般技術人員等。研究型:此類型的特質為理性、邏輯、分析、推理、獨 立與內向。喜歡抽象概念與對問題的創新解法,好奇心強、工作時不喜歡 有很多規矩和時間壓力,但缺乏領導才能。適合從事科學家、研究人員、 生物、醫學、數學及天文類相關的工作等。藝術型:此類型的特質為想像、 衝動、創意、情緒化、感情豐富。具有藝術和敏銳的感覺能力,重視審美 價值與美感經驗,但缺乏文書的技巧。適合從事設計師、畫家、藝術家、 演員、導演等職業。社會型:此類型的特質為仁慈、助人、友善、善交際、 10.

(20) 理想主義。喜歡傾聽、與人工作及幫助他人,較喜歡與他人互動,較缺乏 機械及科學能力。適合從事教師、社會工作人員、輔導人員、護理人員、 神職人員等。企業型:此類型的特質為自信、抱負、精力充沛、冒險、野 心。做事有計劃並立刻行動,重視政治與經濟上的成就,但較缺乏科學能 力。適合從事政治家、企業家、經理、律師、法官、推銷人員等。事務型: 此類型的特質為順從、服從、保守、規律、重秩序。喜歡系統化操弄資料, 不喜歡改變及創新、冒險或領導,具有文書作業及數字計算的能力,但缺 乏想像力。適合從事秘書、會計、銀行員、文書、資訊處理人員等工作。 Holland認為一個人可能在某一類型較為突出,但並非只具有特定某一 特質或興趣,還有其他次類型。換句話說,個人通常同時具備兩種或更多 的特質與興趣,不過其中一種最強,而其他相對較弱。因此,若個人的人 格特質與職業環境愈相配,則能達到最適宜的生涯發展。 Holland的類型論還有四個主要的概念,首先是一致性 (consistency), 指類型彼此間的相似程度,六角形彼此間都有相關性,相鄰的兩類型相關 性愈大,相鄰愈遠的類型一致性愈低。例如社會型與藝術型的一致性比社 會型與實際型的一致性來的高。一致性高者,顯示其人格特質一致性高, 其興趣傾向亦彼此相似。其次為區分性 (differentiation),指一個人的人格 類型可以被界定的程度。一個人若較接近某一類型,稱為區分性良好。若 與多種類型相近,則代表區分性較低。區分性低的人,可能處在生涯未定, 生涯猶豫狀態,或對職業內涵尚未瞭解。因此,在面對生涯選擇時,可能 會面臨較多的困難。第三則為適配性 (congruence),若個人的人格類型與 工作環境愈相配時,則適配性高。如研究型的人在研究型的環境中工作, 則適配性高,如研究型的人在企業型的環中工作,則適配性低。個人人格 與職業環境適配性愈高,個體愈能適應該工作環境。最後是認同感 (identity),指的是個人對於他們的生涯目標具有明確及穩定的程度。認同 11.

(21) 感高的人,對於自己的生涯目標清楚;反之,認同感低的人,其生涯目標 不穩定,且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Holland的六類型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個人的職業選擇行為則會 受到人格特質的影響。個人的人格類型若與職業環境愈適配,則愈能在工 作中得到快樂與滿足。. 參、職業選擇的評量 評量職業選擇的工具包含質化與量化兩種方式。質化方式常透過訪 談來瞭解個體在職業選擇上的相關資訊。而量化方式最普遍是採用量表 或問卷來蒐集個體的職業選擇資訊。 職業選擇的評量工具一般使用最多且普遍的是量表或問卷。Strong 的史東興趣量表 (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 SII),採用的是常模性量表, 量表測量出來的結果可以和從事某一特殊職業的人做比較 (Hansen, 1992)。經過不斷修編後,1994 年的史東興趣量表加入了 Holland 理論中 的六個類型分類的方法,並採用效標關聯法加以編製,內容包括職業 (occupations)、學校課程 (school subjects)、活動 (activities)、休閒活 動 (amusements)、人的類型 (types of people)、兩種活動之間的偏好 (preference between two activities)、個人特質 (your characteristics)、 以及工作天地 (world of work)八個面向,共 317 題 (Harmon, Hansen, Borgen, & Hammer, 1994)。 Holland的職業自我探索量表 (Self-Directed Search, SDS),將人格特質 與職業環境分為六類型,測驗結果以得分最高前三個字母的「綜合代碼」 顯示受詴者的三類型。第一版的SDS在1971年出版,1977年修訂了第二版, 修改了第一版的計分方式,變得更簡易,並增加了50種職業,而在施測時 間上,比第一版減少5至10分鐘。另於1985年修訂為第三版,1994年修訂 第四版(謝淡寧,2003),內含職業夢想 (occupational daydreams)、活動 12.

(22) (activities) 、 能 力 (competencies) 、 職 業 (occupations) 以 及 自 我 評 估 (self-estimates)五個量表。國內青年輔導委員會於1989年委請專家學者修訂 Holland的職業自我探索量表,將原有的228項題目,依同質性高,文化差 異大,社會偏愛高、性別色彩強等修訂原則,擴充為281題,經測詴後, 再刪除53題,選定228題作為問卷內容 (林一真、路君約、簡茂發、盧欽 銘,1988)。 國內有許多依據Holland的類型論為理論架構所發展出來的量表。像是 生涯興趣量表-大專版(林幸台、金樹人、張小鳳、陳清帄,1996)主要 是為了測量大學生的職業興趣而編製,其採用國內大學應屆及高年級學生 為樣本進行測詴,以求量表的本土化。此量表在1994年完成初版,最新修 訂日期為2004年2月。2004年修訂版以台灣地區大學生為對象建立常模。 內部一致性α係數介於.84到.91間,全量表之α係數則在.94至.96間。在效度 研究上,經過內容效度的程序所得結果,具有良好的聚斂效度與區辨效 度。量表共有180題,測驗題項分為「生涯活動」、「課程活動」及「職 業名稱」三部分。另有「生涯興趣工作單」,可搭配選用,以增加生涯輔 導與生涯規劃之有效性。 國內尚有其他以Holland的類型論為基礎的測量工具,像是陳淑琦 (1999)的研究以自編的「職業選擇量表」來評量大學生理工科系學生的 職業選擇類型,共有60個題項,採用Likert’s六點量表,從「毫不考慮」到 「很認真考慮」,分別給予1至6分,得分愈高代表愈可能從事該類型職業, 內部一致性α係數介於.79至.92間,重測信度介於.79至.87之間。楊絮涵 (2011)編製的「高三學生生涯決定量表」,以Holland類型論做分類,六 類型各包含5題,量表內容包括職業、科系及活動各30個題項。 「第二版高 三學生生涯決定量表」其中的「自我效能」量表為30項活動,「結果預期」 量表為30項職業名稱, 「興趣」量表則為30項職業名稱及30個科系,而「目 13.

(23) 標選擇」則是開放式填答,請受詴者填寫三個未來最想就讀的科系,及三 個未來最想從事的職業。量表職業名稱的選定係由該研究的指導教授與五 位碩士班學生組成之研究群所編撰,該研究群閱讀並瞭解Holland六類型特 質後,評定由行政院勞委會資料庫中整理出的145項職業。每個職業都會 有RIASEC六個評定分數,分數最高者即為該職業的主要類型。評分者相 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顯示有良好的評分者信度。該研究群針對職業評定 分數之間相關統計出多元尺度 (muilt-dimensional scaling, MDS)圖形,圖形 符合Holland六角形排列,故提供建構效度。該研究依照六類型各選出典型 的10種職業,共60個職業作為預詴量表題目,後依據預詴結果,採用內部 一致性α係數、各類型單題與該類型總分之相關是否符合六角形排列相 關,與大學入學考詴中心興趣量表之積差相關結果,最後選出最符合 Holland六類型的30項職業,作為該研究正式量表題目。 「結果預期量表」作答方式採 Likert’s 七點量尺計分,由「非常不滿 意」、「不滿意」、「有點不滿意」、「普通」、「有點滿意」、「滿 意」到「非常滿意」,分別給予 1、2、3、4、5、6 及 7 分。得分越高, 代表受詴者該類型的結果預期程度越高,反之,則表示該類型結果預期 程度越低。該研究以 314 位高中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將結果預期量 表進行 MDS 分析,壓力係數 (stress value)為.06,結果大致符合 Holland 類型論之 RIASEC 排列順序。 綜上所述,以Holland類型論編製之量表,常以職業名稱進行測量。本 研究採用楊絮涵(2011)編製的「第二版高三學生生涯決定量表」 ,其中「結 果預期量表」作為本研究之評量工具。. 14.

(24) 肆、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與相關研究 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眾多,各個學者有不同的歸類。其中Super (1990) 認為,個人的內在心理特質,如能力、性向、需求、興趣和價值等,以及 外在社會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同儕及勞動市場等,都會影響個人 的生涯發展與選擇。. 一、性別與職業選擇之研究 Creamer 與 Laughlin (2005)指出年輕女性比貣年輕男性,更有可能需 要透過請教別人,依據別人的意見來作職業生涯的決定。Ells 與 Romans (1994)指出性別角色會影響職業選擇,男性和女性所偏好的職業類型是不 同的。雖然現今強調兩性帄等,不帄等情形相較於過去已減少許多,但在 很多方面仍存在性別差異。像是Hong (2004)的研究顯示,主修舞蹈,室內 設計,美術,產品設計的台灣女大學生有較多的重男輕女的現象,而主修 商業和科學的學生則較少有重男輕女的傾向。Fernández、Castro、 Otero、 Foltz 與 Lorenzo (2006)以448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和 女性在選擇職業上仍然很大程度的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男性傾向技術與專 業 的 職 業 選 擇 , 而 女 性 傾 向 社 會 科 學 和 人 文 科 學 的 選 擇 。 Evans 、 Schweingruber 與 Stevenson (2002)以美國,台灣和日本11年級的學生為對 象,調查興趣的性別差異,發現男學生較喜歡科學,數學及體育,而女學 生則較偏好語言藝術,音樂和藝術。Chusmir (1990)提出個人、家庭及社會 的影響是讓男性選擇非傳統職業的三個重要因素,這三個因素在過程中的 相互效應影響男性選擇非傳統的職業,個人因素:如背景、態度、價值觀 及內在需求;家庭因素:如對家庭角色的態度,與子女的關係、對子女的 態度及婚姻狀況;最後,社會因素:如同儕和媒體的影響、環境支持和性 別角色規範,都影響男性選擇傳統或非傳統職業。 15.

(25) Hammond 與 Dingley (1989)的研究發現老師是女性最喜歡的職業, 男性則是工程師,只有少數的女性會選擇男性所喜歡的職業。Coogan 與 Chen (2007)指出社會和文化的障礙,像是早期的性別角色定位、就業不帄 等及家庭的責任會影響女性的職業發展;該文獻從SCCT的角度詮釋女性 的職業發展,認為女性在非傳統職業領域的自我效能表現較低,因而較少 選擇非傳統職業,甚至影響其在非傳統職業領域的發展;其他如歧視,性 騷擾,以及缺乏兒童保育的支持等女性在職業生涯中常遇到的障礙,也會 因社會、個人及其他環境脈絡相互作用而影響其職業發展。 Turner等人(2008)以八、九年級學生為對象,發現不同性別在實用型、 研究型及藝術型達到顯著差異,而從帄均數來看,男性在實用型及研究型 高於女性,女性在藝術型則高於男性。國內不少以Holland的理論為依據, 探討性別與職業興趣、職業選擇的相關研究。林幸台(1987)的研究發現, 高工男生較傾向實際型,高中男生較傾向於研究型﹔高商女生則較傾向藝 術型及傳統型,高中女生在藝術型較為顯著。田秀蘭(1988)對大學生職業 興趣的研究發現,男生較偏好實際型與探究型,女生則偏好藝術型與社會 型。林桂鳳(1990)的研究指出,生涯探究期的男學生偏好實用型、研究 型,女學生則偏好藝術型、社會型。陳淑琦(1999)以大學理工科系學生 為研究對象,發現男女理工科系大學生的職業興趣及職業選擇有顯著差異 存在。邱桂貞(2007)的研究顯示高職男生的職業選擇趨向實際型、企業 型以及事務型,高職女生的職業選擇較趨向藝術型。 綜合以上文獻可發現,性別與職業選擇是有相關的,男性和女性在職 業選擇上是有差異的。而大部分以Holland為理論基礎的研究顯示男性的職 業興趣與職業選擇較傾向實際型和研究型,女性則較傾向社會型和藝術 型。. 16.

(26) 二、其他相關研究 影響職業選擇的相關因素相當多元。Lent等人 (2002)以大學生為研究 對象進行職業訪談,研究發現79%的大學生在選擇理想職業時是遭遇阻礙 的,阻礙最高的是經濟考量,其次分別為個人問題(就讀科系與職業適配、 憂鬱傾向、時間管理問題)、個人能力、以及負向社會/家庭因素。Creed、 Patton 與 Bartrum (2004)根據高三生填寫的職業選擇問卷之結果發現,生 涯阻礙與職業選擇呈現負相關,亦即生涯阻礙會影響職業目標的選擇,妨 礙生涯發展。家庭是影響個人職業選擇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國內袁志晃 (1994)對中學生的研究顯示母親是子女生涯選擇的主要影響人。蔡雅惠 (2002)的研究顯示家庭社經地位在藝術型職業興趣上有顯著差異,中、 高社經地位的學生高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 另有不少學者將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歸類。張添洲(1998)認為人格 特質、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學習經驗等會影響個人的生涯選擇。黃約伯 (1999)的研究指出生涯選擇的影響因素為遺傳天賦與能力、環境條件與 事件、學習經驗、自我觀察推論、世界觀推論等。朱勗慈(2007)將影響 生涯選擇的因子概分為個人特性因素、家庭特性因素及學校特性因素,並 分析不同特性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效果。結果顯示就接受高等教育決 定上,男性選擇升學的機會遠大於女性;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子女的生涯選 擇有高度的正相關;而學校整體的高評價有助於提升學生畢業後選擇升學 的比例。Chusmir (1990)的研究發現,個人因素的影響(如背景、態度、價 值觀和內在需求)會影響男性選擇傳統職業或是非傳統職業;家庭的影響 (如對家庭角色的態度、關係與及對子女的態度)會影響男性選擇傳統或 是非傳統職業;最後,社會的影響(如同行和媒體的影響、支持環境和性 別角色規範)亦會影響男性的職業選擇。. 17.

(27) 以上國內外學者對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研究,因研究對象,研究著重 層面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結果。但根據這些研究,可將影響職業選擇的因 素歸類為個人因素,包括性格、天賦與能力等;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教育 程度、父母職業等;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如學校特性、環境條件等。. 第二節 父母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瞭解父母期望的概念與相關研究,包括父母期望的概念、 父母期望的理論與評量,以及父母期望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壹、父母期望的概念 「期望」是個人對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意識或潛意識的評價,致使 評價者對被評價者表現其所持評價的態度,甚至會期許被評價者表現與 其評價一致的態度 (Finn,1972)。莊昌憲(2001)指出期望是某一種特定 行動能否導致某項結果的機率,亦即個人對於在某種情境下所作出的某 種行為,可預測隨之而來的結果。父母期望則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 依子女的行為表現,對其未來發展方向所給予的期望與評價(曾建章, 1996)。父母會依據子女在心目中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與子女溝通的 經驗,對子女的行為表現與日後發展方向賦予期望及評價(楊敏玲, 1984)。Seginer (1983)將父母期望分為「實際期望」與「理想期望」, 實際期望指父母所持之特殊信念和對子女表現的標準設定,理想期望則 是指子女未來成人後的生活目標。由此可知,父母期望不只是父母對其 子女學業成就的期待,還包括對子女行為及未來職業的選擇、生涯規劃 等的期望。父母亦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對孩子的影響甚巨,子女會因父母的意見、對自己的評價,而影響職業 的選擇,甚至會順從父母的期望而選擇父母所認同的職業。 18.

(28) 而對人期待是否能發生影響,必頇考慮被評價者的知覺、感受與反 應,它是一種授受關係,需要靠社會知覺或人知覺來傳達(邱愉容,2008)。 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有時會產生錯誤的見解,對於他人的期待有時難免產 生與期待不符的知覺、感受和反應。因此,子女所知覺的父母期望,有可 能和父母所期望的形成落差。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會透過間接與直接的方式 影響到子女,且親子關係密切,父母期望很容易被子女所知覺,其所引發 的自我驗證效果也更具有影響力(許玉芳,2008)。. 貳、父母期望的理論 父母在子女的成長重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對子女的行為表現具有極 大的影響力,父母的期望對孩子而言,是行為上的準則以及努力的目標。 生涯發展研究專家針對父母對子女生涯發展的影響相當有興趣,著重親子 關係對生涯發展的影響 (Sharf, 2010)。其中依附理論與親職影響理論皆強 調雙親對子女生涯發展的影響,因此以下就依附理論以及Anne Roe於1957 年提出的親職影響理論分別作說明:. 一、依附理論 英國心理學家John Bowlby於1969年最早提出依附 (attachment)概 念。而依附關係是指嬰兒與依附對象間強烈而持久的情感關係,是雙向且 互相依存的關係 (Bowlby, 1984)。Bowlby的依附理論強調父母對待孩童的 方式對於兒童發展深巨影響力,特別是母親的角色 (Bowlby, 2005),且 Bowlby詴圖解釋早期的親子關係會持續影響個體未來的人格發展,甚至影 響日後的認知發展、個人價值觀,及與他人的互動,甚至塑造個人為人父 母時之模式 (Bowlby, 1984; Fonagy, Steele, & Steele, 1991; Mikulincer & Shaver, 2007)。Bartholomew 與 Horowitz (1991)指出依附關係可以預測往 19.

(29) 後的人際關係,若早期依附關係是溫暖、安全且可信任的,則可增進個體 在社會關係中的情感層面,其社會適應較佳。 內在運作模式式 (inner working model)是嬰兒早期根據母親的反應所 建立與重要他人互動的一些規則,形成一種對世界、自己及重要他人關係 的表徵,並幫助個體瞭解所處的環境,做出有利生存的行為,以建立貣心 理的安全感,且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逐漸改變發展成較複雜的內在模 式,並持續發揮影響 (Ainsworth, 1989; Bowlby, 1984; Pietromonaco & Barrett, 2000)。內在運作模式在人生中的前六歲是呈穩定狀態,如果孩子 在嬰帅期所經歷到的情感依附模式是安全的,會比較願意去探索和其他人 之間的關係 (Claudia & Huebner, 2008; Sharf, 2010)。若所依附的對象是不 一致且沒有回應的,則個體較易發展出不被接納、低自我觀感 (Pietromonaco & Barrett, 2000)。因此,在安全的依附關係中,嬰兒會形成 安全的內在運作模式,會對外在的他人及世界有較正向的看法。早期和依 附對象所形成的依附關係,會促使個體內化成內在運作模式,並持續對人 生全程發展發揮影響。Collins 與 Read (1994)進一步闡述依附的內在運作 模式,如圖2-1,內在運作模式會透過個體的認知反應及情緒反應,影響個 人的行為。當個體處於與依附有關的情境時,會從記憶中提取過去的依附 經驗,和當時的情緒反應產生交互作用,最後反應在目前的互動行為上。 將依附理論運用在生涯議題上,可看出個體與他人的關係會影響到個 人的生涯發展以及與生涯相關的行為。Simmons (2008)針對17名大學生進 行半結構化採訪,研究發現大學生依靠父母得到普遍支持,並將父母作為 學術和職業決定的諮詢對象,學生表示他們的父母發揮重要影響,父母為 主要的支持來源,他們依靠父母必要時的指導,父母對大學生的主要學業 和生涯決定扮演重要的角色。此與Bowlby (2005)指出子女與依附對象的情 感連結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安堡壘是高度一致的,父母提供這些年輕成人愛 20.

(30) 與信任的關係,以便他們需要做出重要或困難的決定時可以轉向父母。 Creamer 與 Laughlin (2005)的研究顯示家長對於女性的職業選擇比貣校園 專家,如職業顧問和教員更具有影響的。Wolfe 與 Betz (2004)的研究顯示 大學生的生涯行為及功能與父母的依附品質有關。因此,大學生的親子依 附關係若是安全的,對其生涯探索及選擇愈有利。. 認知反應. 內在運作模式. 行為反應. 情緒反應. 圖 2-1 認知、情緒、行為反應的依附內在運作模式 翻譯自“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attachment :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working models,” by N. L. Collins, & S. J. Read, 1994, p.58.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二、親職影響理論 Anne Roe於1957年提出親職影響理論,強調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父 母教養方式對個人職業選擇的影響。其理論從Maslow的需求層次論、遺傳 學加以延伸,來說明個體的職業發展。其關係如圖2-2所示,親子互動模式、 遺傳上的特性會影響需求層次的發展,而需求被滿足的程度並成為誘因動 機,將形成個體的興趣發展與職業選擇 (Perun, 1981)。 Roe將親子關係分為三種類型:首先,被過度保護或過度要求的孩子, 以自我為中心,期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佔有重要位置,並與他人保持良好 21.

(31) 關係。其次,被拒絕或被忽略的孩子,因愛與照顧的需求未被滿足,因此 對他人較有防備心,與人相處較易採取否定的態度。被接受的孩子,因父 母不過份讓孩子依賴,使其學習獨立,亦不拒絕或忽略孩子,使孩子的需 求得到滿足,因此,被接受型的孩子較喜歡與人相處 (Sharf, 2010)。 Roe的職業分類系統將職業分為八組,依序分別為服務類、商業接觸 類、機構類、工業技術類、戶外類、科學類、一般文化類以及藝術和娛樂 類,並依職業所要求的責任與能力程度在上述八個職業類訂出六個等級。 Roe以圖2-3來說明親子關係與職業選擇的關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若 是慈愛接納,個體的基本需求能被滿足,那麼個體在未來職業選擇時會傾 向選擇服務類的職業;若孩子成長在被拒絕的家庭,則較傾向選擇科學類 較少與人接觸的職業。. 父母教養型態 注意孩子 逃避孩子 接受孩子 過度保護 拒絕 偶然的接受 過度要求 忽略 慈愛的接受. 職業選擇 類型 人際取向 非人際取向 職業等級 高階層 低階層 需求層次 的發展 (動機). 心理能量 遺傳的因素 圖2-2 Anna Roe的職業選擇理論 翻 譯 自 “Towards a model of female occupational behavior: A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 by P. J. Perun, 1981,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6(2), p.241. 22.

(32) 圖2-3 親子互動與職業選擇關係圖 資料來源: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p.44)。臺北: 心理。. 綜上所述,父母期望會影響子女對其本身目標的設定,以及對自己的 期望,進而影響到學業成績及未來成就表現。由以上的理論亦可知父母與 孩子的依附關係若是很安全與信任的,對其生涯探索及選擇愈有利。而父 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亦會影響到孩子的興趣發展、職業選擇及生涯發展。. 參、父母期望的評量 國內早期多採用郭生玉(1975)的「父母期望水準問卷」,該問卷內 容主要在測量子女知覺父母對自己帄日的學業期望以及未來的職業期 望。該問卷共有20題,每題均有四個不同選項之答案可供選擇,計分方式 依各題第一至第四個答案順序分別給予4分、3分、2分和1分。信度考驗上, 採用折半法並經斯布公式校正,男生的相關為.80,女生的相關則為.77。. 23.

(33) 而以Holland類型論為依據所編製之量表,國外Turner 與 Lapan (2002) 的「職業挑戰」 (mapping vocational challenges, MVC)問卷,係根據Holland 的六類型,各個類型包含15個職業項目,共90題,皆以90項職業名稱來測 量受詴者的生涯興趣、生涯自我效能、職業性別角色以及知覺父母支持, 僅題幹不同;生涯興趣採用Likert’s三點量表,1為低興趣、3為高興趣;生 涯自我效能採二分量表,0代表我對做此工作沒信心、1代表我對做此工作 有信心;職業性別角色採Likert’s五點量表;知覺父母支持則是採二分量 表,0表示父母不支持我從事此職業、1表示父母支持我從事此職業。 Lapan、Hinkelman、Adams 與 Turner (1999)的問卷從SII以及SDS選出42 個職業,每個類型各7個職業項目,由受詴者分就對該項職業的價值、興 趣、自我效能以及知覺父母支持,作不同程度的反應,其中知覺父母支持 亦是採用二分量表。國內謝孟芳(2002)則是將Holland六類型,分別給予 職業代碼,實用型為1、研究型為2、藝術型為3、社會型為4、企業型為5、 傳統型為6,並在各類型列舉幾項代表職業,請受詴者填答「父母最期待 你(妳)將來從事表二中的哪類職業」,及「你(妳)自己將來最想從事表二 中的哪類職業」,以測量受詴者之父母期望及職業選擇。 由以上可知,Turner 與 Lapan (2002),以及Lapan、Hinkelman、Adams 與 Turner (1999)的研究探討受詴者在職業類型上父母支持與否,問卷乃是 以Holland類型論為依據,且該問卷採用同樣的職業名稱,用以測量不同的 變項,僅題幹不同。因此,本研究「知覺父母職業期望」量表同「職業選 擇」量表,採用楊絮涵(2011)編製的「高三學生生涯決定量表」 ,其中的 「結果預期」及「興趣」分量表中的30個職業名稱。使用同樣的30項職業, 僅題幹不同。職業選擇量表以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考慮程度進行評定,知 覺父母職業期望量表則是以學生知覺到父母期望其選擇該項職業的程度 進行評定。 24.

(34) 肆、父母期望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個人與家庭的連結是相當緊密的,從依附理論可以看到重要他人對個 體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子女所知覺父母期望會影響其自身目標的 設定、成就表現及未來生涯發展。. 一、性別與父母期望之研究 台灣傳統家長普遍對男孩有較高的期許,期望其未來有較高成就, 以肩負照顧家庭的責任。有許多的研究皆指出父母對男生的教育期望高 於女生(吳燕和,1998;林俊瑩,2001;楊珮妤,2005) 。父母對男孩有 較高的期望,因此給予較多的才藝訓練和教育,且兒子的成就代表了家 庭,並能為家庭贏得讚美以及社會地位,相對的,父母對女孩的成就就 較不重視 (Xie & Hultgren, 1994)。在跨文化的研究中,Oishi 與 Sullivan (2005)發現亞裔美國學生比貣歐裔美國學生接收到更較多的父母期望,學 業成績也較為優秀。亞洲的學生比貣美國學生數學成就較高,對子女的 期望也較高,因而子女的數學成就顯著高於美國學生 (Zellman, 1998)。 而以 Holland 為理論依據的研究,Lapan (1999)等人的研究發現,男性青 少年知覺父母支持其追求實用型及研究型職業。謝孟芳(2002)的研究 亦發現資優班男生較偏好實際型與研究型,資優班女生則較偏好藝術 型、社會型與傳統型 。 上述的研究顯示父母對兒子有較高的期望,但亦有研究顯示父母期望 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 (Duke, 1992; Richman, 1990)。國內亦有相同的研究 發現(吳孟錞,2004;柯銀德,2003;簡伊淇,2002)。父母期望與子 女性別的關聯,目前無一致的結論。父母對待不同性別子女是否仍有以 往傳統重男輕女的態度,對於兒子有更高的期望,是本研究想瞭解的。 因此,本研究將性別納入研究變項之一,以做進一步的探討。 25.

(35) 二、父母期望與職業選擇之研究 在個體的生涯發展上,父母是主要的影響者 (Osipow, 1990)。事實上, 對於青少年和成人早期職業抱負的研究,一致的表明父母是最重要的影響 (Creamer & Laughlin, 2005; Tucker, Barber & Eccles, 2001; Whiston & Keller, 2004)。一項長期縱貫研究探討父母對17歲青少年子女的職業性別類型期望 與11年後孩子28歲的真實職業之相關,結果顯示父親的職業期望與女兒及 兒子未來的職業選擇有顯著相關,母親的職業期望則與女兒日後的職業選 擇有顯著相關 (Jacobs, Chhin, & Bleeker, 2006)。可見早期父母對子女的職 業期望是會持續影響到子女未來的職業偏好與選擇。 Li 與 Kerpelman (2007)以 304 名女性大學生為對象,研究顯示當年 輕女性認為自己與父母聯繫在一貣,如果父母不同意其職業選擇,她們 更願意改變自己的選擇,以更符合父母的意見;而在探討母女關係及父 女關係對女大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影響上,母親和父親在他們的女兒的 職業生涯願望都發揮有意義的作用,在日常與父母的互動中女兒需要經 驗父母的親近和支持,母親因為與女兒的關係較親密,應該覺察她們有 權力來影響女兒的生活選擇,且應確認使用的影響的方式應最能支持女 兒的職業生涯願望;同樣,父親應該知道自己在權威上的影響力,應與 女兒建立支持的父女關係。Creamer 與 Laughlin (2005)以大學生為對象 的研究顯示父母比貣校園專業人事,如生涯輔導員及教師,對於女性生 涯選擇是更具影響力的。Dundes、Cho 與 Kwak (2009)的研究發現亞洲 學生比貣白人學生在大學選擇上,更感到他們的父母有很大的影響力, 父母對其在學業、重大決策和畢業後的選擇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亞 裔學生比白人學生在大學期間更容易被父母鼓勵追求醫學研究,亞洲父 母對於孩子的決定行使重大影響力,另外還發現,亞洲父母更容易強調 財務獨立的職業選擇,而白人學生家長則認為享受職業生涯才是重要的。 26.

(36) Turner 與 Lapan (2002)以迴歸分析探討父母支持對六類型生涯自我 效能的影響,研究顯示父母支持對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 企業型及事務型生涯自我效能的解釋力分別為 35%、43%、29%、31%、 36%及 41%。謝孟芳(2002)以父母期望為自變項,以教育選擇和職業 選擇為依變項,進行卡方考驗分析的結果顯示父母期望對國中資優班學 生的教育選擇的影響達到顯著水準;資優班學生的父母最希望子女將來 從事研究型、社會型和企業型的職業,有六成多的資優班學生都覺得將 來的教育及職業選擇稍有受父母的期望影響,由此可知,父母的期望對 資優子女的教育及職業目標期望的程度,十分明顯地影響了子女的意圖。 個體與家庭是緊密連結的,尤其台灣是一個重視家庭的社會,注重 家庭以及家人間的關係,個體受到家庭有形或無形的影響,而影響到個 人的職業發展,其中父母對於子女未來的生涯方向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 角色,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作用。. 第三節 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瞭解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與相關研究,包括自我效能的概 念、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生涯自我效能的理論與評量,以及生涯自我 效能的相關研究。. 壹、自我效能的概念 Bandura 以社會認知的觀點來解釋人類行為改變的歷程,強調環境、 個人與行為三者的交互作用,其中個人的認知因素對行為結果有決定性 的影響。Bandura (1995)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自己達到某目標的能力 評估。個體在目標追求的過程中面臨某一特殊工作時,對該工作動機的 強弱,將會決定個人對於自我效能的主觀評估。高自我效能者對於完成 27.

(37) 某項工作的信心程度較高,因此愈容易成功;反之,低自我效能者較容 易認為自己無法完成任務,因而設定較低的目標或是放棄目標。 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的形成受到以下四種訊息來源的影響 (Betz, 2004): 一、成就表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成就表現是提高自我 效能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個人根據過去不斷累積的成功經驗,以建立自 我效能,並提供未來的預測。 二、替代學習 (vicarious learning):經由他人的成功經驗也可以提高個 體的自我效能,不一定要親身經驗,觀察他人的言行舉止亦能產生同樣的 學習效果。 三、情緒喚貣 (emotional arousal):個體有時會因為情緒狀態而影響自我效 能。像是因焦慮情緒,而降低自我效能預期及行為結果表現。 四、語言說服 (verbal persuasion):他人的鼓勵與肯定,能使個體提高自我 效能。重要他人與同儕的支持,讓個體相信自己有達成特定目標的能力。 由圖2-4可知,個體的自我效能會受到過去成功經驗、替代學習、情緒 喚貣,以及語言說服的影響,造成自我效能上的差異。同樣將自我效能運 用在生涯發展上,不同程度的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的生涯選擇與發展, 以及生涯行為表現。. 28.

(38) 行為. 效能訊息來源 成就表現. 選擇 替代學習 自我效能覺知. 表現. 情緒喚貣 持續 語言說服. 圖 2-4 Bandura 的自我效能覺知模式 翻譯自“Contribu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career counseling : A personal perspective,” by N. E. Betz, 2004,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2(4), p.341.. 貳、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 「生涯自我效能」 (career self-efficacy)源自 Bandura 於 1982 年所提 出的自我效能理論 (Self-efficacy Theory)。Hackett 與 Betz (1981)首先將 此概念應用在女性的生涯行為上,假定個人自我效能的預期會影響男性 與女性的生涯決策,引發後續自我效能在生涯領域的相關研究。因此, 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指的是將自我效能應用在個人的生涯發展與生涯選 擇或行為上。Lent 與 Hackett (1987)指出生涯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從事與 生涯選擇和生涯適應相關行為的效能評估,亦即個人對其自身生涯能力 的自我評估。Taylor 與 Betz (1983)則認為生涯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自己 能成功地完成生涯決定過程中所需行為及作業的信心程度。個人對生涯 自我效能的信念,會影響其生涯選擇與生涯發展。Niles 與 Sowa (1992) 指出生涯自我效能高者,有較正面態度與容忍度,在生涯選擇上較能表 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因此比自我效能低的學生擁有較多的職業選擇; 29.

(39) 相對的,低生涯自我效能者有較高的生涯決定焦慮感,較低的自尊,比 較容易注意自己的不足之處。且低自我效能者較缺乏信心,因此會逃避 某些工作,較易形成生涯不確定或生涯猶豫 (Hackett & Betz, 1981)。 綜合上述,生涯自我效能是屬於認知變項。行為改變事先透過自我效 能中介歷程運作後產生 (Lent, Brown, & Larkin, 1984)。個體所知覺到的生 涯自我效能,可以預測其選擇、表現,及持續力三方面的行為結果(李詠 秋,2002;Betz, 2004),分述如下: 一、選擇:生涯自我效能會導致個體只選擇或避免選擇某一生涯主題。個 體會選擇並從事他們判斷自己有能力處理的生涯活動。 二、表現:個體若對於某一職業領域具有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則他在面 對該領域時,比較不會有焦慮感。高自我效能的個體,堅持度較高,容易 獲得成功的表現。 三、持續力:自我效能高者會投注心力以符合環境要求,視阻礙而更加努 力。高生涯自我效能者, 即使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遇到了阻礙,仍會堅持 下去努力克服。 生涯自我效能是個人對生涯相關行為的自我評估,因此,會決定個人 未來生涯選擇的範圍。Betz (1994)即強調生涯自我效能理論是建構於個體 主觀知覺而非客觀的評量,會影響個體的職業選擇及之後的職業表現。故 生涯自我效能是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若個人生涯自我效能愈 高,愈能達成生涯發展目標。. 參、生涯自我效能的理論 Lent等人 (1994)的「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討個體對自己生涯能力的 預期、生涯目標選擇及表現之間的關係。社會認知生涯理論重視環境、個 人因素與行為之間之關係,並強調自我效能在生涯發展的應用。生涯選擇 30.

(40) 是受到個體的自我概念與環境中的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在過程中 會受到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的影響,因而間接影響個人的生涯興趣與目 標,以及生涯行為的選擇 (Lent et al., 2003)。圖2-5為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 式圖:. 個人變項 ‧傾向偏好 ‧性別 ‧種族 ‧健康狀況. 情境對選擇行為的影響. 自我效能 9 1 學習經驗. 8 選擇目標. 興趣. 5. 3 2. 4. 選擇行動. 6 7. 情境脈絡. 結果預期. 圖 2-5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圖 翻譯自"Relation of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hoice behavior in engineering majors: Test of alternative social cognitive models,"by R. W. Lent, S. D. Brown, J. Schmidt, B. Brenner, H. Lyons, & D. Treistman, 2003,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 p.459.. 當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活動,或是在這些活動上有成功的結果, 就會形成興趣(路徑1、2)。個人的興趣會影響目標(路徑3),而目標 又會影響所採取的行動(路徑4)。另外選擇目標與行動也有可能受到自 我效能和結果預期的影響(路徑6-9)。社會認知生涯理論關注其他重要的 個人變項,如性別、種族、健康狀況等,同時亦關注環境脈絡的影響,這 些個人與環境變項和生涯選擇息息相關。. 31.

(41) 肆、生涯自我效能的評量 Hackett 與 Betz (1981)是最先將Bandura的自我效能應用在生涯領域 的學者,但由Taylor 與 Betz (1983)首先發展「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量表」 (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 CDMSE),用以評估生涯決定的 信心程度。Taylor 與 Betz 採用Crites(1965)生涯成熟模式中與生涯決定 歷程有關的五項生涯選擇能力,包括正確的自我評價、蒐集職業相關資 訊、目標選擇、規劃未來,及問題解決。CDMSE包含正確的自我評估 (accurate self-appraisal) 、 職 業 資 訊 的 蒐 集. (gathering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目標選擇 (goal selection)、未來計畫的擬定 (planning),以及 問題解決 (problem solving)五個分量表。每一個分量表各有十題,共計五 十題,採十點量表,從「非常有信心」 (9分)到「非常沒有信心」 (0分), 得分愈高表示生涯自我效能愈高。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為.80至.89,總量 表則為.97。 另以Holland類型論為架構所編製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國外的Betz等 人 (1996)的「生涯自我效能量表」 (The Skill Confidence Inventory, SCI)就 是以Holland的RIASEC為基礎所發展,將生涯自我效能分為實用型、研究 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以及事務型六個分量表。以成人為研究對象 測得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84 至.88,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所得內部一致 性信度則介於.84至.87。田秀蘭(2003)自編之「生涯自我效能評量表」, 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的興趣發展模式及Holland類型論為基礎,內含七個分 量表,分別為職業興趣、難度知覺、信心程度、職業選擇、結果預期、職 業性別刻板印象及生涯阻礙,量表包括36種職業,每個類型各6項職業, 每個分量表使用同樣的36題項目,僅題幹不同,作1到9不同程度的反應。 陳淑琦(1999)編製的「生涯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依據Holland的 理論及相關文獻,並參考Bets等人 (1996)的「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而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Lopez & Manson (1997), “A study of individual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the empowered desktop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