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大學生知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 擇之關係。本章共分三節,分別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名詞解釋做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高等教育的鬆綁與迅速擴張,使得過去高等菁英教育逐漸普及 化,大學錄取率履創新高,99年 大 學 指 考 錄 取 率 高 達 94.87%。國內大 專校院數截至99學年度已高達163所,大專校院學生人數為1,021,636人,

98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人數約為22萬人(教育部統計處,2011)。現今 大學文憑對於進入就業市場已不再像過去是一種保障,大學生的職業選擇 較以往增加了更多不確定的因素,若學生的生涯自我效能不足,更容易在 就業及未來生涯的十字路口上迷惘。父母是孩子擇業重要的影響因素之 一,子女所知覺的父母期望深深影響自身的職業選擇。研究者自身在大學 的全職實習中,碰到許多生涯議題的學生,形成了研究者對大學生研究之 動機。有許多學生因為父母期望與自身目標衝突而導致生涯選擇問題,促 使研究者欲探究大學生面臨未來生涯選擇時,受到父母的影響程度,父母 期望是否影響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而大學生對於生涯相關行為的自我評估 亦會影響其生涯選擇,因此,除了探究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職業選擇的 關係外,亦應探討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業選擇的影響。

依照生涯發展論的觀點,生涯是終其一生不斷演變的過程。從小到大 會經歷很多的改變,不論是因為個人心理的成熟、學習經驗的累積,抑或 是職業環境的轉變、師長的鼓勵等,都會影響一個人未來的職業選擇。國 內外有許多有關生涯選擇的相關研究(田秀蘭,2003;陳金英、湯誌龍,

2006;程玉惠,2005;張雅雈,2009;劉凱瑋,2008;賴瑩蒨,2008;Francis, 2002; Galbraith, 1992; Quimby & DeSantis, 2006; Silverthorne, Price,

2

Hanning, Scanlan, & Cantrill, 2003),可見生涯選擇議題在生涯發展的重要 性。生涯選擇是大學生必經的過程,需對未來的職業工作進行評估與決 定。Super將15至25歲設定為探索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與議題在於瞭解 職業資訊、選擇生涯方案、決定職業及開始工作 (Sharf, 2010)。大學生正 值探索階段,進入求學階段的尾聲,面臨畢業後進入職場或是繼續求學的 抉擇。因此,必頇開始瞭解職業工作環境,並規劃未來生涯,如選擇進入 職場則需決定職業,並準備進入工作環境。大學生所做的職業選擇將決定 日後的生涯方向,也會影響後續的生涯發展,可見職業選擇對大學生生涯 的重要性。

影響生涯選擇的因素眾多,Herr、Cramer 與 Niles (2004)將影響個人 生涯選擇的原因區分為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兩部份,個人變項包括性別、

性向、能力、自尊、健康,以及工作價值觀、生涯目標、工作刻板印象等;

環境因素則包括教育與社經地位、職業機會、求學經驗與家庭期望等。在 個人因素性別方面,男性和女性所偏好的職業類型是不同 (Ells & Romans, 1994)。由於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生活角色、人格特質及行為表現有不同的 期待,導致社會對不同性別有清楚的角色界定,使得男性與女性在選擇職 業時會受到性別的影響,像是女性在選擇職業時傾向擔任護士、帅稚園老 師等傳統女性的工作 (Betz & Fitzgrald, 1983)。由上述研究可發現兩性的生 涯發展是有差異的,性別變項是預測個體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

Bandura (1995)認為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是個人對於自己達到某目 標能力的評估。Hackett 與 Betz (1981)首先將自我效能應用在女性的職業 生涯行為上,引發後續自我效能在生涯領域的相關研究。生涯自我效能是 個體對於從事與生涯選擇和生涯適應相關行為的效能評估,亦即個人對其 自身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 (Lent & Hackett, 1987)。個人所持的生涯自我效 能信念,會決定其面對生涯選擇問題的態度,並決定生涯選擇的範圍。生

3

涯自我效能高者,有較正面的態度與容忍度,在生涯選擇上較能表現出自 己真正的興趣,因此比生涯自我效能低的學生擁有較多的職業選擇;相對 的,低生涯自我效能者有較高的生涯決定焦慮感,較低的自尊,比較容易 注意自己的不足之處 (Niles & Sowa, 1992)。且低自我效能者較缺乏信心,

因此會逃避某些工作,較易形成生涯不確定或生涯猶豫 (Hackett & Betz, 1981)。

Lent 、 Brown 與 Hackett (1994) 的 「 社 會 認 知 生 涯 理 論 」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強調個人變項,包括性別、性向與種族等對 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而生涯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的生涯興趣、生涯目標 並採取行動;此外,社會文化、教育與家庭等環境脈絡亦會影響個體的生 涯興趣及生涯選擇行為,故家庭因素對個體職業選擇的影響值得探究。Lent 等人 (1994)進一步建議將 SCCT 與 Holland 類型論結合,以探討不同 Holland 類型上的差異。近年來有不少的研究結合 SCCT 與 Holland 類型 論,研究發現在不同 Holland 類型下會有不同的影響路徑 (Lent, Brown, Nota, & Soresi, 2003;Turner,Steward, & Lapan, 2004)。

台灣是屬於集體社會,個體與他人的連結較個人主義社會緊密,當個 體面臨做決定時,常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若父母對子女有不適當或太 高的期望,會影響到子女未來生涯發展。由此可知父母期望對子女生涯發 展的影響,父母不適當的期望往往造成子女的壓力,唯有父母期望符合子 女的能力時,才能使個體有良好的發展並發揮最大效能,父母期望也才能 成為個人生涯選擇的重要支持。

生涯選擇的研究眾多,其中不少有關生涯自效能與生涯相關行為的研 究(田秀蘭,2003;許惠芳,2008;許雅嵐,2008;Betz, Harmon, & Borgen, 1996; Quimby & DeSantis, 2006; Taylor & Pompa, 1990)。社會認知生涯理 論重視環境、個人因素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並強調自我效能在生涯發展的

4

應用。生涯選擇是受到個體的自我概念與環境中的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 結果,在過程中會受到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的影響,因而間接影響個人的 生涯興趣與目標,以及生涯行為的選擇 (Lent et al., 2003)。生涯自我效能 被視為是影響生涯行為的中介變項 (Taylor & Betz, 1983)。個體生涯自我效 能的介入會影響其生涯選擇,並影響後續的生涯發展。因此,以生涯自我 效能為中介變項的探討方式,可更深入探究個體的生涯選擇歷程。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瞭解其知覺父母職 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關係,探討在不同Holland類型下,知 覺父母職業期望、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業選擇的影響效果,以及大學生知覺 父母職業期望透過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業選擇的影響路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