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教師和家長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雙方互動關係密切與 否,深切影響孩子的教育成效(伍鴻麟,2002)。然而,父母的管教方式會受背景 因素不同而有所不同,加上親師雙方所扮演的角色並不相同,因此在互動之時常 有合作、妥協、逃避及衝突的情形出現。因此,本章主要是針對父母管教方式及 親師互動方式等變項作一詳細的探討,之後再敘述變項的相關研究。本章共分為 三節,第一節先說明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第二節說明親師互動方式的內涵;第 三節說明父母管教方式及親師互動方式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第二部份探討父母 管教方式相關理論,第三部份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的分類,第四部分為影響父母管 教方式之相關因素。茲分述如下:

壹壹壹

壹、、、、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 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行為對於子女未來的發展影響甚鉅,因此國 內外有不少研究探討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之間的關係。國外對於父母管教方 式大多使用「parenting style」和「child-rearing」,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線上字典(2000)對parenting與rear兩者做的定義分別是:「parenting」意指父母對 子女的照顧,尤其在指導、照顧和愛等層面;「rear」意指父母對小孩早期階段的 照顧。而張春興、楊國樞(1969)對於child-rearing 也持相同看法,認為rearing係 指家庭中對嬰幼兒的餵奶時間(定時與否)、餵奶方式(喝母奶與否)、斷奶方式

(逐漸與否)以及大小便習慣的訓練。由以上看來,國內外在研究父母管教方式 時,rear所管教的對象是屬於年紀較小的嬰幼兒,parenting所管教的對象屬於兒童 或青少年。

國內有關父母管教之相關研究中所使用的名稱不一致,這些名詞包括:教養 態 度 ( rearing attitude )、 教 養 方 式 ( child-rearing styles )、 教 養 行 為 ( rearing behaviors)、管教態度(rearing attitude)及管教方式(parenting styles)等。楊國樞

(1986)認為教養方式亦可稱為管教方式,教養方式包含養育與指導,涵義比管 教廣泛。茲將國內學者研究父母教養或管教議題的探討,彙整如表2-1所示。

表2-1 父母教養及管教議題

研究者 年代 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江淑惠 1985 教養態度 父母與幼兒 問卷

任以容 2004 教養態度 父母與國中生 問卷

楊瑛慧 2005 教養態度 父母及幼兒 晤談與問卷調查

徐麗湘 1994 教養方式 父母與大班幼兒 問卷及個別施測

張麗梅 1993 管教態度 父母與高年級學童 問卷

徐綺櫻 1993 管教態度 父母與高年級學童 問卷

林淑華 1998 管教態度 父母與五年級 問卷

王鍾和 1995 管教方式 父母與高年級學童 問卷

羅一萍 1996 管教方式 父母與高年級兒童 問卷

黃玉臻 1996 管教方式 父母與五年級學童 問卷

楊如馨 2001 管教方式 國小、國中、高中

音樂班學生 問卷、訪談

施玉鵬 2002 管教方式 父母與六年級學童 問卷

韋乃鳳 2004 管教方式 父母與六年級學童 問卷

蔡政忠 2005 管教方式 父母與國中生 問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表2-1可發現研究者會因探討對象及範圍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稱,從國內 的研究可知,使用「教養」為主題所探討的子女對象多為「幼兒」,然而任以容(2004) 的研究雖為國中生,不過其所探討的面向較管教廣泛,因此採用「教養態度」,加 上其問卷內容仍是以反應與要求面向為主,與研究者中所定義的管教方式相似。

而以「管教」為主題所探討的子女對象多為「高年級學童或青少年」,原因在於子

女知覺到父母的管教方式比養育更直接且明顯。

管教是一種目標導向,子女的行為是可預期且可塑的,因此管教方式是可以不受 其他因素影響而獨立存在,偏向行為主義觀點,如傳統的「愛之深,責之切」及

「玉不琢,不成器」的管教方式;有些則認為父母管教方式是一種互動溝通的歷 程,強調過程導向,Sears et al.於1957年指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在本質上 是一種親子間的交互作用,包括父母的態度、價值、興趣、信念、照顧和訓練等 行為(引自江淑惠,1985)。此種互動的觀點,認為父母與子女皆為開放系統,會 相互影響,父母會依子女的特性、當下的行為及週遭的環境而採取不同的管教方 式。本研究之父母管教為目標導向,係指「父母對子女之行為要求及情感反應所 持之消極或積極的態度或作為,亦即父母的態度及實際行為表現。」

貳 貳貳

貳、、、、父母管教相關理論父母管教相關理論父母管教相關理論 父母管教相關理論

目前對於父母管教尚未有專門理論說明,因此許多學者多以心理學理論作為 輔助說明,這些心理學理論包括心理分析論、存在現象論、行為論、發展成熟理 論 、認 知 發 展論 及 社 會學 習 論 等( 陳 姿 廷,2003;黃拓榮,1997),後又有 Bronfenbrenner提出生態系統理論來加以輔助說明。茲將相關理論簡述如下。

一、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Freud是心理分析論的創始人,主張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及超我

(super ego)所組成的。本我是人格系統中最基礎的,人類具有求生存、養育下ㄧ 代與攻擊、破壞的本能,其行為表現是趨樂避苦;自我是人格中理性的部分,能 面對現實,調和本我與超我的衝突;超我是人格的道德、良心部分,會約束個人 行為(洪蘭譯,2000)。

心理分析論對人格的發展有深入的探討,強調早期生活經驗對日後人格發展 的重要,年齡越小的孩子,受到本我的支配愈大,因此父母需要瞭解孩子本身的 氣質,協助其控制本能衝動,幫助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生活。

二、行為論(behavior theory)

由Thorndike所提出的系統學習理論中可知所有行為都是學習而來的,由於個 體不斷地接受環境刺激,在行為是可塑的前提下,個體會產生新的行為,以適應 新的環境。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可運用制約作用、增強、削弱、報酬及懲罰 的原理來建立子女正確的行為,使子女有良好的行為表現(黃拓榮,1997)。

行為論者認為透過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以及增強與削弱等方式,所有的行為 都是可塑與可削弱的。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就是一例,父母想要子女有良好行為,

可透過正增強的方式,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子女會產生預期的行為;子女若 有偏差行為出現,父母則可透過剝奪式的處罰方式,糾正其行為。

三、發展成熟理論(development-maturational theory)

Gesell認為個體有一定的發展順序,成熟因素會影響行為發展的順序,且不受 特殊的訓練與練習之影響,並具有前進與後退的律動現象,新的發展會往前進,

在前進的過程中,舊的行為會更鞏固,如果遇到不利的因素則會使發展後退(引 自王馨生,1968)。在發展歷程中,像螺旋狀方式前進,不斷地加深加廣,而內在 的成熟比外在的學習環境重要,外在學習環境只是提供適當的時機而已。

以該理論的觀點來檢視父母管教方式,認為父母在管教子女之際應留意「成 熟」與「發展」兩個向度,瞭解發展的結構與限制,不應促使子女身心過度發展,

以免揠苗助長,而應配合生理的成熟來協助子女成長,才能有相輔相成之效。

四、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從交互作用論的觀點提出社會學習論,強調個體的行為受到環境中他 人的影響,不需經由後效強化,只需透過觀察學習和模仿即可建立新行為或改變 舊行為(引自張春興,1991)。人類藉由觀察學習的能力,學到大量的知識和整體

性的行為,可省去冗長的嘗試與錯誤的歷程,甚至可避免不必要的危險,如實習 醫生可透過觀察的方法學習如何動手術,而省去盲目摸索的時間和精力;兒童亦 是藉由觀察與模仿大人說話的語句與語氣,加速語言的發展。

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是早期兒童學習的對象,父母本身的行為與態度深 深影響子女的一言一行,假使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極為嚴格,卻未以身作則,子女 則不易心服,也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因此父母必須特別注重身教、言教與境教,

才能促使子女建立良好的行為態度。

五、存在現象論(existential-pheomenological theory)

Rogers(1951)認為人性是積極的,只要給予溫暖、關懷、接納等有助個體發 展的環境,個體就會自然的成長。Rogers自我論有兩個主要概念,即自我概念

(self-concept)與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自我概念係指個體對自己的看法 與瞭解,其發展會受到日常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影響。孩子很容易從各類經驗中,

學習到有價值的經驗,沒有價值的經驗會從孩子的自我概念中排除掉。因此,父 母在日常生活中需幫助孩子澄清並感受正確的自我概念,同時輔以約束或限制等 管教行為,能促使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係指個體因具有自我導向 與自我選擇的潛力以及達到精益求精的能力,當理想我、實現我以及經驗我ㄧ致 時,即達到自我實現的境地。

從存在現象論中可知父母在管教子女時,需鼓勵孩子表達意見、尊重子女並 允許子女與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協助子女進行理解,以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的 態度培養子女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協助子女達到自我實現。

六、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

認知發展是指個體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與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會隨年 齡增長而改變(引自張春興,1996)。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基模與認知結構會受到

認知發展是指個體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與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會隨年 齡增長而改變(引自張春興,1996)。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基模與認知結構會受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