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關係之研究"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江志正 博士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

親師互動方式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劉懿瑩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2)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的現況、台 中市國民小學學童背景變項與兩者間是否有差異以及兩者間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結 果提出建議,做為教育實務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量表」 為工具,以台中市國民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抽取 7 所學校, 計 28 個班級,共寄發 859 份問卷進行正式調查,總計回收 727 份,有效問卷為 588 份。所得資料經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卡方考驗加以分析處理。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大多採用「開明權威」與「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 二、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家長大多採用「合作」與「逃避」的親師互動方式。 三、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的父母管教方式會因教育程度、子女性別及子女序而有 所不同。 四、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親師互動方式會因父母社經地位及教育程度而有所不同。 五、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不因管教方式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親師互動方式。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多舉辦性別平等教育講座,強化父母性別平權的管教觀念。 二、多舉辦親職教育講座,呼籲父母正視家中每個孩子的教育。 三、採用多元管道,促進家長意見交流,以提昇低教育程度家長自我成長。 四、班級活動多元化,促進家長參與意願,以增進親師合作機會。 關鍵字:父母管教方式、親師互動方式

(3)

The Research on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Styles in Taich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ncerning elementary school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styles,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aichung City.

This study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main research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Styles as instrument.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ird to sixth graders from 28 classes in 7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859 copies of this questionnaire were sent out. 727 copies were returned as well as 588 copies were valid. With th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Percentage, and Chi-square Test, the collected data have reached results as follows:

1. The parents with “authoritative” and “neglect” parenting styles were in the majority. 2. The parents with “cooperation” and “avoidance”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styles

were in the majority.

3. Parenting styles are influenced by academic degree, children’s gender and order of birth of children.

4.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styles are influenced by parents’ social and economic position and academic degree.

5. There is no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styl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4)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 9 第二節 親師互動方式的內涵 ... 35 第三節 父母管教方式及親師互動方式之相關研究 ...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6 第五節 實施程序... 8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5 第一節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現況 ... 85 第二節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不同背景之父母管教方式分析 ... 88 第三節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不同背景之親師互動方式分析 ... 97 第四節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關係 ...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9 第二節 結論... 110 第三節 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5 中文部分... 115 英文部分... 123 附錄... 126 附錄一 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關係之研究問卷【專家效度用】 ... 126 附錄二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列) ... 139 附錄三 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研究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 140 附錄四 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研究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 147

(5)

表2- 1 父母教養及管教議題 ... 10 表2- 2 父母管教方式定義 ... 11 表2- 3 單向度父母管教方式 ... 17 表2- 4 雙向度父母管教方式 ... 21 表2- 5 Maccoby 和 Martin父母管教方式類型之行為表現... 24 表2- 6 Becker多向度管教父母方式類型 ... 27 表2- 7 母親與老師角色差異 ... 39 表2- 8 親師互動內容 ... 40 表2- 9 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 ... 54 表2-10 親師互動方式之相關研究 ... 57 表3- 1 預試問卷抽樣學校及回收統計 ... 64 表3- 2 正式問卷施測學校情形 ... 65 表3- 3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分布及回收情形 ... 65 表3- 4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 ... 66 表3- 5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 ... 68 表3- 6 父母管教方式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 71 表3- 7 親師互動方式之專家內容效度分析 ... 72 表3- 8 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問卷初稿與預試問卷題目對應情形 .. 73 表3- 9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項目分析 ... 75 表3-10 親師互動方式量表項目分析 ... 76 表3-11 父母管教方式之因素分析第一次摘要 ... 78 表3-12 親師互動方式之因素分析第一次摘要 ... 79 表3-13 父母管教方式之因素分析修正後摘要 ... 80 表3-14 親師互動方式之因素分析修正後摘要 ... 80

(6)

表3-15 問卷信度分析 ... 81 表4- 1 父母管教方式各層面現況分析 ... 85 表4- 2 父母管教方式各類型之統計 ... 86 表4- 3 親師互動方式各層面現況分析 ... 86 表4- 4 親師互動方式各類型之統計 ... 87 表4- 5 不同社經地位之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89 表4- 6 不同教育程度之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90 表4- 7 不同子女性別之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91 表4- 8 不同子女數之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91 表4- 9 不同子女序之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92 表4-10 不同子女就讀年級之父母對子女管教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93 表4-11 學童背景變項對父母管教方式差異情形 ... 94 表4-12 不同社經地位之家長在親師互動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98 表4-13 不同教育程度之家長在親師互動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99 表4-14 不同子女性別之家長在親師互動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100 表4-15 不同子女數之家長在親師互動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100 表4-16 不同子女序之家長在親師互動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101 表4-17 不同子女就讀年級之家長在親師互動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102 表4-18 學童背景變項對親師互動方式差異情形 ... 102 表4-19 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卡方分析統計 ... 106

(7)

圖2-1 生態系統理論... 16 圖2-2 Schaefer環狀管教方式 ... 22 圖2-3 Whitehead 親師互動類型 ... 45 圖2-4 親師互動方式... 46 圖3-1 研究架構... 61

(8)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現況與 差異情形,並分析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關係。本章首先敘述研究動機、 目的與待答問題;其次,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的相關名詞加以定義,以利討論;最 後,再就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提出說明,以釐清研究內容。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動機,第二部分為根據研究動機所擬 定之研究目的。 壹 壹壹 壹、、、、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人出生第一個學習的對象是「父母」,第一個學習的環境是「家庭」,以 Bronfenbrenner(2005)的生態觀點(bioecological perspective)來看,個體會因各 種情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影響其發展方向,個體與各種情境之間以複雜的方式 互相影響,如果個體能調適良好,與環境搭配得宜,就能健全的發展。影響孩子 的發展,除了家庭之外,還有另一個密切的環境──學校。這兩個環境,環環相 扣,如果親師之間互動良好,相輔相成,孩子就能無後顧之憂的在完善的學習環 境中成長。 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化是一般對農業 社會的印象,加上在「父嚴母慈」、「相夫教子」的社會規範之下,家庭的結構 與功能是完整且堅固的。近幾年,教育程度提升,社會風氣逐漸走向開放多元, 婦女的角色大多從「家庭主婦」轉成「職業婦女」,家庭收入也從單薪轉成雙薪, 加上家庭型態以核心家庭居多,造成傳統家庭的功能及成員的角色面臨衝擊。在 父母管教子女方面,早期社會的父母大多抱持著「不打不成器」的觀念,也因為 體罰具有立即性的效果,因此體罰風氣興盛。時至今日,人權意識高漲,子女不 再成為父母的附屬品,加上政府及民間團體積極宣導「愛的教育」,促使父母管

(9)

教子女的方式有了轉變。台中市屬於都會型城市,對於資訊的獲得較為快速,因 此,研究者欲了解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的管教方式現況為何?更欲進一步了 解父母管教方式是否因背景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子女接受基本的家庭教育之後,接著就進入了學校教育。早期的社會,家庭 與學校就像兩個完全獨立的環境,家長對於學校教育的態度比起現在趨於保守、 不干涉且被動,家長將子女的教育完全委託給學校與教師,並希望教師能嚴加管 教,好讓子女將來能夠「成龍成鳳」(吳宗立,2002)。1970 年之後,經濟起飛 與社會民主化,促使政府制定相關法令以積極提倡家長走入校園、走進教室,落 實親師為教育的合夥人的理念,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品質就多 了一份期待和要求,使得親師間互動更為頻繁。親師互動若十分融洽,不但可以 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養成子女規律的生活習慣,家長也可增進教育知能,促進 親子關係,教師更可藉助家長的力量,適時檢視自己,提升專業能力。然而,親 師雙方常因扮演的角色、對子女的期待及家庭背景的不同,而有意見不合之處。 其中,家長的家庭背景會影響家長對教育的認知,教師若只採單一的方式面對所 有的家長,容易使雙方有衝突產生,加上現在資訊大眾化,「爆料」風氣盛,部 分家長對老師管教方式有意見時,常主觀認為學校裡的行政人員會「官官相護」, 而常直接訴諸媒體,兩者之間不但傷了和氣,而且忘了夾在兩者之間的孩子其實 是最大的受害者,這與教育原本設定為最大受益者的想法大相逕庭。因此,研究 者欲瞭解當前國民小學學童親師互動方式的現況,並分析親師互動方式是否因背 景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從上述探討中,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二者間是否有差異?研究者對 於兩者間的關係感到興趣。目前國內研究尚未探討兩者間的關係,研究者希冀藉 由對國民小學學童與其家長進行調查研究,進一步瞭解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 方式之間的關係,以供學校行政、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乃為本研究的動機之 三。

(10)

貳 貳貳 貳、、、、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目前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及親師互動方式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在管教方式之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家長在親師互動方式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關係。 五、綜合文獻分析與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校行政、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待答問題

答問題與

答問題

答問題

與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本節共分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待答問題,第二部份則針對本研究重要的名詞 進行說明。 壹 壹壹 壹、、、、待答問題待答問題待答問題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分述如下: 一、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現況為何? 二、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親師互動方式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之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在管教方式上差異為何? 四、不同背景之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家長在親師互動方式上差異為何? 五、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關係為何? 貳 貳貳 貳、、、、名詞釋義名詞釋義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之變項的定義更為明確,茲將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國民小學學童 本研究中的國民小學學童係指九十六學年度台中市國民小學三至六年級學 童。 二、父母管教方式 本研究所指的父母管教方式係指父母在管理、訓練或教導子女時,依其認知

(11)

及情感在要求及反應方面所持之消極性或積極性的作為。本研究所指的「管教方 式」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上的得分為代表。本研究 中對父母管教方式的評量,是以兒童所知覺的為依據。將父母的管教向度分為「要 求」與「反應」兩個向度,「要求」係指家長對於子女的日常生活表現、學校課 業所給予的規範,「反應」係指家長對子女的物質與情感上的滿足,並以全體受 試者在兩向度得分之平均數為基準,劃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專制權威型(高 要求、低反應)、開明權威型(高要求、高反應)、忽視冷漠型(低要求、低反 應)與寬鬆放任型(低要求、高反應)。 此四類是以全體受試者在兩向度得分之平均數為基準進行劃分,因此在現況 的呈現上主要是與全體受試者進行比較,故僅能呈現某一類型之趨勢。 三、親師互動方式 在本研究中,「親」指國民小學學童的父母,「師」指班級的導師,不包 括行政人員或科任老師。本研究中的親師互動方式係指家長與導師雙方在面對有 關子女的議題時,家長屬於逃避、妥協、合作、衝突等方式。本研究所指的親師 互動方式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親師互動方式量表」上的得分為代表,以 家長所知覺的為依據。本研究將親師互動方式的向度分為「態度」與「行為」兩 個向度,「態度」係指家長面對子女的議題時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是趨於正向認同 或反向不認同;「行為」係指家長面對子女相關議題有不同的想法時是否會直接 與老師進行互動,本量表以全體受試者之得分平均數為切割點劃分為四種類型, 分別為:合作(直接行為且正向態度)、衝突(直接行為但負向態度)、妥協(間 接行為且正向態度)及逃避(間接行為且負向態度)等四種互動方式。 由於此四類是以全體受試者在兩向度得分之平均數為基準進行劃分,因此在現 況的呈現上主要是與全體受試者進行比較,故僅能呈現某一類型之趨勢。

(12)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分析以獲得資料,茲將研究方 法與步驟說明如下: 壹 壹壹 壹、、、、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關係,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參閱相關文獻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 自編之「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與「親師互動方式量表」作為施測的工具,從台中 市國民小學學童及其父母中抽出樣本作為施測對象,就個別變項的現況情形,以 及兩個變項間的相互關係進行研究,藉由相關實證資料的蒐集,以作為分析討論、 結論與建議的依據。 貳 貳貳 貳、、、、研究步驟研究步驟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 為使研究能順利進行,其研究步驟說明如下: 一、資料閱讀與題目擬定 研究者目前擔任國小級任老師,對親師生三者間之互動相當有興趣,因此決 定從此方面的議題著手,尋找合適的研究題目。研究者於2007年7月進行大範圍的 文獻瀏覽,找出研究者感興趣的研究議題並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以瞭解研究的 可行性與價值性。確定研究題目後,隨即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深入閱讀與探討, 並根據文獻後續研究的建議部分,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並發展出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 二、文獻蒐集與計畫撰寫 研究題目確定後,即大量蒐集有關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國內外相 關研究,並深入閱讀分析與整理,作為文獻探討架構與研究設計之參考。閱讀相 關文獻與研究結果後,再確立研究目的,並提出待答問題,選定研究方法與研究 對象,最後形成研究架構,請指導教授提供修正意見,隨後進行研究計畫之撰寫。 三、問卷編製與問卷預試

(13)

根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編製合適之問卷,完成初稿後,聘請專家學者針 對問卷內容提供修正意見,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後,成為預試用問卷。回收之問 卷經過篩選,選擇合適的題目,最後完成正式問卷的編製。 四、正式問卷施測 正式問卷編製完成後,研究者委請受試學校教師代為發放與回收問卷,為提 高問卷回收率,隨問卷附上清楚的問卷發放信函、信封及紀念品。 五、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問卷回收後,先刪除無效問卷,並採用適當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六、撰寫論文 完成資料統計分析後,將研究結果予以記錄、整理與分析比較,進行現象的 了解和意義的詮釋,提出研究結果。並將研究結果歸納成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 最後撰寫成正式論文。

第四

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 方式關係之研究,在研究方法、歷程及研究體系上雖然力求完整嚴謹,惟因主客 觀條件影響,仍有未盡周延之處,因此有其限制。以下針對研究地區、研究對象、 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說明其範圍與限制。 壹 壹壹 壹、、、、研究地區研究地區研究地區 研究地區 本研究係以台中市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不包括國立與私立學校。因此, 研究結果僅能類推至台中市公立國民小學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不宜做 過度推論。 貳 貳貳 貳、、、、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九十六學年度台中市國民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童及其父

(14)

母,其中「父母」不包括學童的祖父母或其他親戚,因此結果無法類推至隔代教 養家庭。 参 参参 参、、、、研究內容研究內容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瞭解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現況,並探討 兩者之關係。各變項的構成要素如下: 一、背景變項:子女性別、子女數、子女序、子女就讀年級、家長教育程度與家 長社經地位。 二、父母管教方式:專制權威、開明權威、忽視冷漠及寬鬆放任等四種方式。 三、親師互動方式:合作、衝突、妥協及逃避等四種方式。 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概念所包含範圍甚廣,本研究所界定之層面 未能涵蓋所有內容,此為本研究在內容上之限制。且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提供 教師在學期初接獲家長基本資料後,可能形成的互動方式,因此親師互動方式所 探討的影響因素,主要以家庭背景變項為主,並無深入探討教師個人變項。 肆 肆 肆 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進行,以「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及「親師互動方式 量表」來瞭解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之現況,並比較 不同背景變項在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師互動方式上之差異情形,進而探究兩者間的 關係。唯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故僅能提供一般性趨勢之描述分析,而無法深 入加以詮釋。另外,由於研究者無法控制填答情境,且受試者填答時會受當時情 緒、態度及認知等主觀因素影響,以及社會期許效應之影響,而影響問卷的填答, 使研究結果產生誤差,此為本研究在方法設計上之限制。

(15)
(16)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教師和家長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雙方互動關係密切與 否,深切影響孩子的教育成效(伍鴻麟,2002)。然而,父母的管教方式會受背景 因素不同而有所不同,加上親師雙方所扮演的角色並不相同,因此在互動之時常 有合作、妥協、逃避及衝突的情形出現。因此,本章主要是針對父母管教方式及 親師互動方式等變項作一詳細的探討,之後再敘述變項的相關研究。本章共分為 三節,第一節先說明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第二節說明親師互動方式的內涵;第 三節說明父母管教方式及親師互動方式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第二部份探討父母 管教方式相關理論,第三部份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的分類,第四部分為影響父母管 教方式之相關因素。茲分述如下: 壹 壹壹 壹、、、、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 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行為對於子女未來的發展影響甚鉅,因此國 內外有不少研究探討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之間的關係。國外對於父母管教方 式大多使用「parenting style」和「child-rearing」,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線上字典(2000)對parenting與rear兩者做的定義分別是:「parenting」意指父母對 子女的照顧,尤其在指導、照顧和愛等層面;「rear」意指父母對小孩早期階段的 照顧。而張春興、楊國樞(1969)對於child-rearing 也持相同看法,認為rearing係 指家庭中對嬰幼兒的餵奶時間(定時與否)、餵奶方式(喝母奶與否)、斷奶方式 (逐漸與否)以及大小便習慣的訓練。由以上看來,國內外在研究父母管教方式 時,rear所管教的對象是屬於年紀較小的嬰幼兒,parenting所管教的對象屬於兒童 或青少年。

(17)

國內有關父母管教之相關研究中所使用的名稱不一致,這些名詞包括:教養 態 度 ( rearing attitude )、 教 養 方 式 ( child-rearing styles )、 教 養 行 為 ( rearing behaviors)、管教態度(rearing attitude)及管教方式(parenting styles)等。楊國樞 (1986)認為教養方式亦可稱為管教方式,教養方式包含養育與指導,涵義比管 教廣泛。茲將國內學者研究父母教養或管教議題的探討,彙整如表2-1所示。 表2-1 父母教養及管教議題 研究者 年代 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江淑惠 1985 教養態度 父母與幼兒 問卷 任以容 2004 教養態度 父母與國中生 問卷 楊瑛慧 2005 教養態度 父母及幼兒 晤談與問卷調查 徐麗湘 1994 教養方式 父母與大班幼兒 問卷及個別施測 張麗梅 1993 管教態度 父母與高年級學童 問卷 徐綺櫻 1993 管教態度 父母與高年級學童 問卷 林淑華 1998 管教態度 父母與五年級 問卷 王鍾和 1995 管教方式 父母與高年級學童 問卷 羅一萍 1996 管教方式 父母與高年級兒童 問卷 黃玉臻 1996 管教方式 父母與五年級學童 問卷 楊如馨 2001 管教方式 國小、國中、高中 音樂班學生 問卷、訪談 施玉鵬 2002 管教方式 父母與六年級學童 問卷 韋乃鳳 2004 管教方式 父母與六年級學童 問卷 蔡政忠 2005 管教方式 父母與國中生 問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表2-1可發現研究者會因探討對象及範圍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稱,從國內 的研究可知,使用「教養」為主題所探討的子女對象多為「幼兒」,然而任以容(2004) 的研究雖為國中生,不過其所探討的面向較管教廣泛,因此採用「教養態度」,加 上其問卷內容仍是以反應與要求面向為主,與研究者中所定義的管教方式相似。 而以「管教」為主題所探討的子女對象多為「高年級學童或青少年」,原因在於子

(18)

女知覺到父母的管教方式比養育更直接且明顯。 國內外針對父母管教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國外方面,Baumrind(1966)認為 管教方式是父母試圖控制並促使子女社會化的一種變化,父母的管教行為會依控 制程 度 不 同 而 有 所 差 異 。 而 在 1971 年 D. Baumrind 第 一 次 提 出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parenting styles)後,西方的研究就將焦點放在父母管教與子女表現上,往後的 管教向度也多以反應與要求為主要架構(引自Huang & Prochner,2004),因此當 使用parenting styles時,其定義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相較之下,國內對於父母管 教方式的定義大多為父母對子女之態度與行為,但仍有少部份強調親子間的互動 歷程。茲將國內學者對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彙整如表2-2所示。 表2-2 父母管教方式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分類 楊國樞 1986 家庭訓練 或教 導其幼 小成員時 所採 用的社 會化方 式,就內涵而言,教養方式通常包含態度層次與行為 層次,亦可稱為管教方式。 目標導向 王鍾和 1995 家長所採用之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的策略。 目標導向 吳美玲 2001 家長教導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所採取的態度 與策略。 目標導向 楊如馨 2001 透過鼓勵或教訓子女的方式,將家長本身的信念、知 識、情感、興趣、期望價值表現於外的行為或態度, 藉以塑造子女的人格與行為。 目標導向 蔡政忠 2005 家長教導子女時,依其信念在情感及行為上所表現出 來的基本特性,包括信念、情感等態度層面,與實際 的管教行為層面。 過程導向 羅一萍 1996 家長對子女行為表現所反應出來的態度與作法。 過程導向 黃玉臻 1996 父母親在管教子女時,所表現的教養行為與策略,在 教養過程中,隱藏在行為背後是父母親的人格特質和 態度,藉以潛移默化到子女的人格發展。 過程導向 韋乃鳳 2004 家長透過親子互動方式,將其情感、價值、信念、態 度、行為與人格特質傳遞給子女,目的在於保護並引 導子女,以促進其身心健全的發展。 過程導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表2-2可發現,即使在同一議題下,定義也有所不同,部份研究者認為父母

(19)

管教是一種目標導向,子女的行為是可預期且可塑的,因此管教方式是可以不受 其他因素影響而獨立存在,偏向行為主義觀點,如傳統的「愛之深,責之切」及 「玉不琢,不成器」的管教方式;有些則認為父母管教方式是一種互動溝通的歷 程,強調過程導向,Sears et al.於1957年指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在本質上 是一種親子間的交互作用,包括父母的態度、價值、興趣、信念、照顧和訓練等 行為(引自江淑惠,1985)。此種互動的觀點,認為父母與子女皆為開放系統,會 相互影響,父母會依子女的特性、當下的行為及週遭的環境而採取不同的管教方 式。本研究之父母管教為目標導向,係指「父母對子女之行為要求及情感反應所 持之消極或積極的態度或作為,亦即父母的態度及實際行為表現。」 貳 貳貳 貳、、、、父母管教相關理論父母管教相關理論父母管教相關理論 父母管教相關理論 目前對於父母管教尚未有專門理論說明,因此許多學者多以心理學理論作為 輔助說明,這些心理學理論包括心理分析論、存在現象論、行為論、發展成熟理 論 、認 知 發 展論 及 社 會學 習 論 等( 陳 姿 廷,2003;黃拓榮,1997),後又有 Bronfenbrenner提出生態系統理論來加以輔助說明。茲將相關理論簡述如下。 一、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Freud是心理分析論的創始人,主張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及超我 (super ego)所組成的。本我是人格系統中最基礎的,人類具有求生存、養育下ㄧ 代與攻擊、破壞的本能,其行為表現是趨樂避苦;自我是人格中理性的部分,能 面對現實,調和本我與超我的衝突;超我是人格的道德、良心部分,會約束個人 行為(洪蘭譯,2000)。 心理分析論對人格的發展有深入的探討,強調早期生活經驗對日後人格發展 的重要,年齡越小的孩子,受到本我的支配愈大,因此父母需要瞭解孩子本身的 氣質,協助其控制本能衝動,幫助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生活。

(20)

二、行為論(behavior theory) 由Thorndike所提出的系統學習理論中可知所有行為都是學習而來的,由於個 體不斷地接受環境刺激,在行為是可塑的前提下,個體會產生新的行為,以適應 新的環境。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可運用制約作用、增強、削弱、報酬及懲罰 的原理來建立子女正確的行為,使子女有良好的行為表現(黃拓榮,1997)。 行為論者認為透過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以及增強與削弱等方式,所有的行為 都是可塑與可削弱的。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就是一例,父母想要子女有良好行為, 可透過正增強的方式,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子女會產生預期的行為;子女若 有偏差行為出現,父母則可透過剝奪式的處罰方式,糾正其行為。 三、發展成熟理論(development-maturational theory) Gesell認為個體有一定的發展順序,成熟因素會影響行為發展的順序,且不受 特殊的訓練與練習之影響,並具有前進與後退的律動現象,新的發展會往前進, 在前進的過程中,舊的行為會更鞏固,如果遇到不利的因素則會使發展後退(引 自王馨生,1968)。在發展歷程中,像螺旋狀方式前進,不斷地加深加廣,而內在 的成熟比外在的學習環境重要,外在學習環境只是提供適當的時機而已。 以該理論的觀點來檢視父母管教方式,認為父母在管教子女之際應留意「成 熟」與「發展」兩個向度,瞭解發展的結構與限制,不應促使子女身心過度發展, 以免揠苗助長,而應配合生理的成熟來協助子女成長,才能有相輔相成之效。

四、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從交互作用論的觀點提出社會學習論,強調個體的行為受到環境中他 人的影響,不需經由後效強化,只需透過觀察學習和模仿即可建立新行為或改變 舊行為(引自張春興,1991)。人類藉由觀察學習的能力,學到大量的知識和整體

(21)

性的行為,可省去冗長的嘗試與錯誤的歷程,甚至可避免不必要的危險,如實習 醫生可透過觀察的方法學習如何動手術,而省去盲目摸索的時間和精力;兒童亦 是藉由觀察與模仿大人說話的語句與語氣,加速語言的發展。 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是早期兒童學習的對象,父母本身的行為與態度深 深影響子女的一言一行,假使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極為嚴格,卻未以身作則,子女 則不易心服,也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因此父母必須特別注重身教、言教與境教, 才能促使子女建立良好的行為態度。 五、存在現象論(existential-pheomenological theory) Rogers(1951)認為人性是積極的,只要給予溫暖、關懷、接納等有助個體發 展的環境,個體就會自然的成長。Rogers自我論有兩個主要概念,即自我概念 (self-concept)與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自我概念係指個體對自己的看法 與瞭解,其發展會受到日常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影響。孩子很容易從各類經驗中, 學習到有價值的經驗,沒有價值的經驗會從孩子的自我概念中排除掉。因此,父 母在日常生活中需幫助孩子澄清並感受正確的自我概念,同時輔以約束或限制等 管教行為,能促使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係指個體因具有自我導向 與自我選擇的潛力以及達到精益求精的能力,當理想我、實現我以及經驗我ㄧ致 時,即達到自我實現的境地。 從存在現象論中可知父母在管教子女時,需鼓勵孩子表達意見、尊重子女並 允許子女與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協助子女進行理解,以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的 態度培養子女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協助子女達到自我實現。

六、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

認知發展是指個體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與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會隨年 齡增長而改變(引自張春興,1996)。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基模與認知結構會受到 成熟與認知兩個因素影響而逐漸分化,並以同化和調適來擴展知識。其理論雖著

(22)

重認知的發展,但仍強調父母教育子女的責任,父母需提供有利學習的環境,以 傳遞社會價值,並培養兒童適應未來社會的行為和能力(張春興,1991)。

由上述可知,父母應提供完善的家庭環境,讓子女在家庭環境中潛移默化, 父母也應使用皮亞傑式面對面的溝通方式,了解子女的思維方式,以建立良好的 親子關係,切勿讓子女學習超過該階段的能力,以免弄巧成拙。

七、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該理論是Bronfenbrenner在1970年代末期提出,詳盡地描述影響個體發展的生 態環境,認為子女除了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之外,亦會受學校以及社會的多重環 境影響。Bronfenbrenner(2005)將環境依照空間與社會距離分成四個系統:小系 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及大系統,而個體的發展會受這四個系統直接或交互作用 的影響。 (一)小系統(microsystem) 小系統為四個系統中影響最深遠的系統,係指個體直接面對面接觸的人、事、 物,是四個系統中互動最頻繁且直接,影響也是最大。小系統的環境包括個體的 父母、手足及學校中的導師或同儕,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子女的行為表現, 而子女的特質也會影響父母管教的方式。 (二)中間系統(mesosystem) 中間系統係指小系統中各個環境之間的互動良好與否會影響到個體發展,如 親師之間互動良好,則子女對於學校的參與度也會增高。 (三)外系統(exosystem) 此系統有別於個體直接接觸的系統,此系統會先影響個體的直接環境再間接 影響個體,如父母的工作環境或大眾媒體會影響父母的管教態度再間接影響到兒 童。 (四)大系統(macrosystem) 大系統為個體所不易察覺的價值觀、信念或文化等,影響其他的系統甚鉅。

(23)

例如東方的父母對子女就比西方人更強調「家庭倫理」的觀念,因此常常要求家 中的長子作為其他子女的榜樣,因此對其更有「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即使 在現代開放多元的風氣之下,仍有不少父母有「不打不成器」的想法。 由以上四個系統可以整理成一個架構,如下圖2-1: 圖2-1 生態系統理論 前四者的理論角度,主要探討個體的行為會受到個體的發展或環境的刺激, 因此為了促使子女社會化,須留意子女的身心發展與生活周遭環境,並透過適當 的管教方式以建立正確的行為態度。後面三個理論主要認為父母在子女的成長過 小系統 microsystem 中間系統 mesosystem 外系統 exosystem 大系統 macrosystem 兄弟 姊妹 教師 兒童 同儕 父母 父 母 工 作 環 境 學校環境 班 級 氣 氛 家庭氣氛 親 戚 眾 媒 體 次文化 法律 社 會 階 級 風 俗 習 慣 信念

資料來源: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6th ed)(p.60), by D. R. Shaffer,2002, Australia :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24)

程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單只是提供物質上的溫飽而已,而是以無條件的積極 關注與子女進行互動,協助子女達到自我實現;父母不單只是金錢上的供應,更 重要的是人格及行為上的培育,透過潛移默化與面對面的溝通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参 参参 参、、、、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 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 管教方式的向度依基本論點及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向度分類,大致 可分為單向度、雙向度及多向度三類。茲將此三類分述如下。 一、單向度 單向度將親子關係視為非彼即此的概念,以父母所擁有的權力大小做為劃分 依據。國內外有不少學者使用單向度的方式來看待父母管教方式,整理如表2-3所 示。 表2-3 單向度父母管教方式 提出者 父母管教方式種類 Elder(1962) 專制、威權、民主、平等、溺愛、放任、忽視 Baurmind(1966) 專制權威、開明權威、容許寬鬆 Hurlock(1956) 過度保護、民主、放縱、拒絕、接納、權威、順從、偏愛、期待 Lamborn,Mounts,Steinberg 和 Dornbusch(1991) 民主權威、專斷權威、縱容、忽視 Galloway(2006) 徬徨型、快速方便型 張春興、楊國樞(1969) 溺愛、放任、嚴格、民主 賴保禎(1972) 拒絕、溺愛、嚴格、期待、矛盾、紛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以Elder(1962)為例,其以父母支配性的角度研究7400位俄亥俄州及北卡羅 萊納州的青少年,利用晤談及青少年的自陳報告,將父母管教方式區分為七類: 專制、威權、民主、平等、溺愛、放任及忽視,分述如下。 (ㄧ)專制(autocratic):係指父母不允許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允許子女 在自我管理上有領導或主控權。

(25)

(二)威權(authoritarian):子女的意見雖有助於問題解決,但父母仍依自己的 判斷做決定。 (三)民主(democratic):子女能自由的討論自己的行為,甚至做決定;父母 會視情況同意或批准孩子的決定。 (四)平等(equalitarian):對於子女應有的行為,親子雙方擁有同樣的權力來 決定。 (五)溺愛(permissive):對於子女的行為,子女的影響力大於父母。 (六)放任(laissez-faire):係指子女在做決定時不需經過父母的同意,甚至可 以不尊重父母的期望。 (七)忽視(ignoring):對於子女的行為父母呈現與子女分離的狀態,子女甚 至不在乎父母的想法。 Baurmind(1966)以父母之權威性的角度來區分管教方式,其提出三種管教類 型。 (一)專制權威 父母以絕對的標準來衡量子女的行為,重視權威、服從、紀律與傳統,不鼓 勵子女意見的表達及親子間的溝通。父母常以嚴厲強制的懲罰來糾正越矩的行 為,親子關係是冰冷的,甚至常造成子女有衝突與不安的感覺。 (二)開明權威 父母會訂定合理的標準及規範,並以堅定的立場貫徹所要求的事物,且鼓勵 子女建立獨立成熟的行為,親子間採取理性的雙向溝通方式,父母雖會採取懲罰 的手段,但更重視懲罰背後的理由陳述,因此親子間的關係是溫暖的,且子女的 表現是具有活力且友善的。 (三)容許寬鬆 父母對子女採取不嚴格的管教方式,因此父母的權威性是這三者中最少的, 父母接納子女的ㄧ切思想與行為,任由子女自由發展,鼓勵子女有獨立的內在心

(26)

態,很少使用控制的方式去要求子女,親子關係是溫暖的,但因子女不成熟的想 法未受到適當的引導而會有衝動與攻擊行為。 從上述Baurmind的三種管教方式中可發現,父母權威性強度最高的是專制權 威型,屬於完全性的服從,不容許有反駁的機會,此類的父母是屬於極端的行為 主義者;容許寬鬆型的父母採用存在現象論的觀點,對子女以關愛與無條件的積 極關注,將管教權力交予子女,期望他們能自律,以實現自我;開明權威型的父 母,雖對子女有所要求,但不是限制子女一定要如此,因此子女能理解父母要求 的原因,順利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的權威性介於專制權威與容許寬鬆之間,此 類的父母較屬於認知發展論的管教態度。 Galloway( 2006 ) 將 涉 及 孩 子 教 育 時 的 家 長 管 教 方 式 分 成 兩 類 : 徬 徨 型 (hovering)和快速方便型(dry cleaner)。徬徨型是引用N. Gibbs et al.的分類方式, 係指家長無時無刻地關心自己的子女,有「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心態。快速 方便型的家長則只會在子女發生緊急狀況的時候才會出現,並將子女所發生的問 題視為「待洗衣物上的汙點」,認為只需要將衣物上的汙點去除,並不去追究造成 衣服上汙點的原因,下次如果衣物又弄髒,再送洗就可以了,快速方便型的父母 只想趕快處理子女的偏差行為,至於引發行為的內在原因家長並不樂於知道。 以這兩個類型來觀察台灣社會,由於現代的人越來越晚婚,因此親子間的年齡 差距越來越大,在老來得子的情形下,父母總是過度關心及溺愛子女,剛好符合 「徬徨型」的家長;另外,現在的離婚率也提高,單親家庭增加,家庭人口變少, 經濟壓力增加,造成親子共處的時間減少,容易造成家長有「方便快速」的心態。 就國內而言,張春興、楊國樞(1969)與賴保禎(1972)也提出單向度的管教 方式。張春興、楊國樞(1969)將父母管教方式分成四個類型:溺愛、放任、嚴 格及民主。各類型定義如下。 (一)溺愛 此類型的父母照顧子女無微不至,讓子女予取予求,不讓其遭受任何挫折。

(27)

此類型的父母多為中年得子且家境富裕。在此類型管教下的子女,有依賴、遇事 退縮、注意力不集中且情緒不穩定的人格表現。 (二)放任 放任類型與溺愛類型完全相反,父母對子女的行為完全放任,從不加以管教。 因此沒有養成正確的是非觀念,且常常依自己決定行事,因此不易適應團體生活。 (三)嚴格 嚴格型父母對子女的生活及教育有長期的規劃,卻忽略子女的能力與興趣。 此類型管教下的子女表現出誠實、禮貌、謹慎、羞怯、自卑與敏感等性格。 (四)民主 此類型的父母認為子女為家庭中重要的成員,因此尊重子女意見,且適度的滿 足子女要求,鼓勵其自動自發及養成對人、事、物負責的態度。在此類型管教下 的子女表現出獨立、自信、合作與主動解決困難的態度。 前面幾位學者對父母管教方式的分類皆為假定管教方式前後一致且父母雙方 管教一致,但實際上父母管教通常都是「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或者依情境 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管教方式,因此會有紛歧與矛盾的管教方式。如賴保禎(1972) 依據日本心理學者品川不二郎的「親子關係診斷檢查」所修訂的「父母管教態度 測驗」,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六種。此六種類型分述如下。 (一)拒絕:父母對子女充滿不關心、不接納且不信任的態度。 (二)溺愛:不論子女對或錯,完全迎合子女的要求,並加以支持與保護。 (三)嚴格:父母對子女態度嚴苛頑固且具有強迫性與權威性。 (四)期待:父母要求子女達成預定的期望水準,容易造成子女過度的壓力。 (五)矛盾:父母對子女管教態度與要求前後不一,使子女無所適從。 (六)紛歧:父母雙方管教態度落差過大,一方嚴格,另一方放縱,使子女精 神不安。

(28)

由上述可知,以單一向度來區分父母管教方式大致可分成專制、民主、溺愛、 放任這四類,然而這四類的差異主要來自父母的權威程度,專制的權威性較高, 放任的權威性較低。然而,單單以權威性來區分,過於簡化管教的藝術。因此, 有學者提出管教方式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影響向度所形成的。 二、雙向度 Stafford和Bayer(1993)認為在解釋親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時,單方向的由親到 子的探討是不夠的,而應以雙方向來研究父母管教問題。以下整理國內外學者使 用雙向度之父母管教方式,如表2-4所示。隨後分述Schaefer(1959)、Baumrind (1978)、Maccoby和Martin(1983)與郭芳君(2003)所提出的父母管教方式。 表2-4 雙向度父母管教方式 提出者 向度 父母管教方式種類 Williams(1958) 權威、關懷 高權威高關懷:民主提供保護與引導 高權威低關懷:獨裁 低權威高關懷:放任 低權威低關懷:忽視 Schaefer(1959) 關愛-敵意 控制-自主 獨立自主、民主、合作、接受、過度縱容、 保護型放縱、過度保護、佔有、專制獨裁、 要求性的對抗、拒絕、忽略、冷淡、分離 Baumrind (1978) 反應-要求 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容許寬鬆、拒絕忽略 Maccoby 和 Martin(1983) 反應-要求 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 郭芳君(2003) 情感性關係 權威性關係 接納、拒絕、溺愛、忽視、敏感、不敏感、 焦慮情緒的涉入、情緒冷靜的分離 專制權威、民主、過度放任、矛盾、紛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Schaefer(1959)藉由L. Guttman的環狀概念加上ㄧ些實證性研究,發展出兩 向度的環型概念,此環型的管教方式比起單向度非彼即此的概念提供更為清楚的 架構,此概念可以清楚呈現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但較為不足的地方是無法說 明親子在社會與情緒方面的互動關係。Schaefer的環型管教方式的兩個向度分別為

(29)

關愛-敵意與控制-自主。在關愛的極端為「接受」,在敵意的極端為「拒絕」, 在控制的極端是「佔有」,在自主的極端為「獨立自主」,從獨立自主順時針方向 分別為民主、合作、接受、過度縱容、保護型放縱、過度保護、佔有、專制獨裁、 要求性的對抗、拒絕、忽略、冷淡、分離等十四類。各型態分佈狀況如圖2-2所示。 圖2-2 Schaefer環狀管教方式 以不同於父母對子女單方面的權威與情感向度,1978年D. Baumrind提出了一 個具有影響力的父母管教方式,她認為可透過反應和要求這兩個向度來區分成四 個管教方式類型。以下就這兩個向度及四項類型來進行說明(Ballantine,2001; Guthrie,2003)。 (一)向度 -20 -40 -60 -80 -100 20 40 60 80 100 100 80 60 40 20 -20 -40 -60 -80 -100 獨立自主 民主 合作 接受 過度縱容 保護型放縱 過度保護 佔有 專制獨裁 要求性的對抗 拒絕 忽略 冷淡 分離 關愛 敵意 自主 控制

資料來源:A circump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by E. S. Schaefer,1959, The

(30)

1、反應:指家長對子女發展的需求採取溫暖及可變通的態度。 2、要求:指家長能設定原則及標準來讓子女尊重與遵循。 (二)四項類型 1、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 父母對於子女有所要求亦會回應子女,以子女為中心,認為子女能作出正確 的決定,此類型的父母高度參與有關子女的各項事物。在此管教方式下的子女到 了青少年時期,在自制力、自信、心智成熟、社會技巧及學業的成就等方面都有 較高的水準,因此比起其他三類型的青少年更具正向的結果,而且這ㄧ類的子女 也較能適應未來具挑戰性的生活。 2、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 父母透過要求與指示的方式來管教子女,但對於子女甚少回應。在此管教方式 下的子女較羞怯、依賴心重且較缺乏社會能力。然而,有些居住在窮困且高犯罪 率社區的美國非裔家庭,使用專制權威的管教方式反而可避免孩子誤入歧途,因 此並不能完全否定此類型的管教方式,應視其環境而異。 3、容許寬鬆(permissive) 父母會回應子女的需求,但是對子女的要求不多。在此管教方式下的子女其心 智、自律及領導能力皆不成熟。 4、拒絕忽略(rejecting-neglecting) 父母少回應也少要求,不支持或鼓勵子女養成自律行為,在監控和指導子女 行為是失敗的,此類型的子女常有偏差的行為出現,如吸毒或喝酒過度且無法控 制衝動的行為。 Maccoby和Martin(1983)修改Baumrind(1966)的父母管教方式,從容許寬 容(permissive)中區分出忽略(ignore)與疏忽(neglect),忽略是指父母知道子 女的行為,卻「視而不見」,而疏忽則是父母根本沒有注意子女的行為,屬於「根 本沒看見」,Maccoby和Martin將疏忽分成另一類-忽視冷漠。除此之外,他們更

(31)

將要求及反應兩種向度變成線性且具有程度的向度,將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區分 成四種類型,包括開明權威(高要求且高反應)、專制權威(高要求但低反應)、 寬鬆放任(低要求但高反應)及忽視冷漠(低要求且低反應)。各類型的內涵整理 如表2-5所示。 表2-5 Maccoby 和 Martin父母管教方式類型之行為表現 類型 層面 行為表現 要 求 態度 行為 父母對子女行為的要求是感性(支持)與理性(規定)並存。 堅定的要求子女依規定行事,必要時施以命令或處罰。 開明 權威 反 應 情感 溝通 親子雙方皆能對彼此合理的需求及觀點,給予反應或接納。 親子間開放式的溝通。 要 求 態度 行為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遠多於子女對父母的要求。 若做與父母需求不同的事,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常為體罰)。 專制 權威 反 應 情感 溝通 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為堅定的,但較少感情的投入與支持。 父母的要求,從未經過討論調查或討價還價的空間。 要 求 態度 行為 父母很少對子女的態度或課業等方面有要求。 父母以接納/容忍的態度面對子女攻擊或發脾氣的衝動行為。 寬鬆 放任 反 應 情感 溝通 父母對子女給予多量的情感支持,但卻缺乏指導與要求。 父母讓子女自己約束行為,且盡可能自己做決定。 要 求 態度 行為 只要不必花精力與孩子互動,要求任何事,父母都十分願意。 父母以冷漠的態度面對子女的行為,盡可能的與其維持距離。 忽視 冷漠 反 應 情感 溝通 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情感的支持及堅持的要求或控制。 父母忙碌自己的工作或活動,少有額外時間陪伴或注意子女。 資料來源:家庭結構家庭結構家庭結構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頁29-30),王鍾和,1995,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從上表中可知開明權威型的父母雖然對子女的行為屬於高要求類型,但父母 仍視子女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因此在要求子女前會與子女進行溝通,親子互動良 好;專制權威型的父母對子女有高度的期望,對子女有高度的要求,子女必須遵 從父母的指示,父母對於子女的反應則比開明權威型的父母低;寬鬆放任型的父 母對子女甚少要求,以接納容忍的態度來面對子女的行為,並給予子女多量的愛與 支持;忽視冷漠型的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或活動,不在意子女的行為與態度,因此親子 間的態度是冷淡的。

(32)

比較Baumrind與Maccoby和Martin的差異,在形式架構上可看出為後者使用線 性二維的方式劃分父母管教方式,讓概念更清楚明瞭。除此之外,在內涵方面的 差異,開明權威與專制權威在Baumrind的分類中雖皆屬於要求層面,但是兩者卻 有程度上的差別,兩者類型的父母對子女的行為皆有堅定的控制,但專制權威型 的父母在子女心理的控制上有較強的約束而兩者在Maccoby和Martin的區分中皆 屬於高要求層面,在要求層面並無高低之分(Darling & Steinberg,1993)。 另外,國內學者郭芳君(2003)參考宋根瑜(1981)與林惠雅(1995)的觀 點,以情感性關係與權威性關係來區分父母管教方式。情感性關係係指態度層面, 可分為接納、拒絕、溺愛、忽視、敏感、不敏感、焦慮情緒的涉入、情緒冷靜的 分離等八類;權威性關係係指行為層面,可分為專制權威、民主、過度放任、矛 盾、紛歧等五類。各類型的定義分述如下。 (一)接納: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支持,父母是溫暖而容易親近的。 (二)拒絕:父母對孩子在心理上的排斥,表現出敵意的態度。 (三)溺愛:父母對孩子過度在乎、疼愛,不願讓孩子遭受任何傷害。 (四)忽視:父母漠視孩子的存在與感受,對孩子的需求與感受視而不見。 (五)敏感:父母敏於感覺孩子的需要與感受。 (六)不敏感:父母不能敏於感覺孩子的需要與感受。 (七)焦慮情緒的涉入: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常把焦慮的情緒帶入,不能理智處 理。 (八)情緒冷靜的分離:父母在教養子女時能冷靜態度面對問題,將情緒隔離。 (九)專制權威:父母不尊重子女的想法,嚴格要求子女達成其期望,不允許 子女有任何的違抗與反駁,並常干擾子女的自主發展。 (十)民主:父母尊重子女,讓子女有機會表達意見,與子女是平等的合作關 係,子女有不當行為時以說理、討論的方式誘導其改過。 (十一)過度放任:父母忽略本身的管教角色,任憑孩子自由發展而不加管束,

(33)

對孩子的需要予取予求,且對孩子不做任何要求。 (十二)矛盾: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有前後矛盾現象。 (十三)紛歧:父母雙方在教養子女的行為表現上不能一致,形成兩種價值觀, 令孩子無所適從。 從郭芳君的分類中可看出與Schaefer雙向度的管教方式雷同,皆大致區分為情 感性與權威性兩類,但又加入賴保禎的單向度父母管教方式中的矛盾與紛歧。 Baumrind與Maccoby和Martin中的管教向度是反應與要求兩類,這兩種分類是可以 和情感性與權威性對應,反應層面可對應到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性,會影響父母的 管教態度;而要求層面可以對應到父母對子女的權威性,主要影響父母管教行為。 從雙向度的分類中可知,父母管教子女時,不能只侷限在行為主義觀點來看待子 女,以支配性或權威性的角度是不足的,而需視子女為獨立發展的個體,依其身 心發展的狀況,輔以Rogers無條件積極關注的角度來管教子女才能促使其有健全的 發展。 三、多向度 父母管教方式會依不同的情況與環境而有不同的考量,如家長當時的情緒、 父母雙方的態度甚至是家庭氣氛,因此無法只用兩個層面就完全涵蓋管教方式的 概念(Hetherington & Frankie,1967;Slicker,1998)。

W. C. Becker(1964)研究父母的管教方式與五歲兒童行為,其將父母的行為 分成三個主要向度:權力向度、支持向度及焦慮向度。權力向度分成限制與溺愛, 限制係指父母對子女要求和規矩多,溺愛指父母對子女有更多的容忍和給予子女 自由;支持向度分成溫暖與敵意,溫暖指父母接納子女,多鼓勵,少體罰,敵意 指父母常責罰、斥責子女,且會進行體罰;焦慮向度分為焦慮情緒的投入與冷靜 的疏離,焦慮的情緒指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常有焦慮反應,冷靜的疏離係指父 母對孩子的態度是冷漠,親子關係是有距離的。在這三個向度下產生八種管教方

(34)

式:縱容、民主、神經質的焦慮、忽視、嚴格控制、權威性、有效組織、過度保 護(引自何永俞,1993)。詳細的分類如表2-6所示。 表2-6 Becker多向度管教父母方式類型 權力向度 支持向度 焦慮向度 限制 溺愛 溫暖 敵意 焦慮情緒的投入 的疏離 冷靜 類型 ○ ○ ○ 過度保護 ○ ○ ○ 有效組織 ○ ○ ○ 權威性 ○ ○ ○ 嚴格控制 ○ ○ ○ 縱容 ○ ○ ○ 民主 ○ ○ ○ 神經質的焦慮 ○ ○ ○ 忽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若將Maccoby和Martin的管教方式類型和Becker管教類型做個比較,可發現權 力向度相似於Maccoby和Martin的「要求」向度,支持向度相似於「反應」向度, 而Maccoby和Martin認為父母對於子女的管教是可控制的向度,因此焦慮這種一種 不安、緊張的狀態,並沒有考慮進去。 另一個多向度的管教方式是Hetherington 和 Frankie(1967)研究父母管教方 式對兒童模仿行為影響之研究,將父母管教分為支配、衝突和溫暖-敵意等三層 面。支配及衝突層面採用A. Farina研究,分五個面向測量,分別為說話順序的先後、 被動地接受配偶的解決方法、聽從自己想法的程度及共同的解決方法。這五個層 面中,如果有三項層面偏向父親支配,則這個家庭就屬於父親支配型家庭。反之, 若有三項層面偏向母親支配,則屬於母親支配型家庭。衝突層面亦可分成五個層 面:談話的時間意見相左和侵犯行為、中斷、同時發言的次數及失敗,分成高低 衝突家庭兩類。溫暖與敵意層面可分成幾個程度,包括非常溫暖、慈愛和溫柔親 切、以孩子為榮、關心和欣賞孩子是個個體、瞭解和熱心、明顯的敵意、生氣、

(35)

處罰孩子,然後區分成母親父親皆高溫暖、母親高溫暖父親低溫暖、母親低溫暖 父親高溫暖與父母皆低溫暖。 依據Hetherington 和 Frankie的管教方式類型可看出父親與母親的管教方式可 能是不一致的,可分為父親或母親支配型的家庭,可對應至賴保禎的分歧管教方 式,然而從這支配型的家庭中又可依據衝突的高低再區分成兩類,又可依據家庭 的氣氛區分成四類家庭,綜合這三個向度一共可以區分出十六種父母管教類型。 Slicker(1998)研究高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行為適應的關係,使用三個管教角 度:接受(父母對子女的回應)、行為控制(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和民主(父母同 意子女自治)。透過這些判斷標準,分成六個群體,包括正權威(authoritative plus)、 權威(authoritative)、專制(authoritarian)、中等(midrange)、溺愛(indulgent) 及忽略(neglectful)。 綜合過去對父母的管教方式的區分,發現大致區分為單向度、雙向度及多向 度等三種類型。經文獻探討之後,由於單向度過於簡易且未考慮其他的交互作用 的情況以及多向度過於繁複較適合質性研究。而本研究之父母管教方式主要由三 至六年級學童依據其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以進行填答,因此不宜使用複雜的語句, 故本研究採用Maccoby和Martin之雙向度架構,以父母的要求及反應兩向度來劃分 父母管教子女的類型,以受試者在兩向度得分之平均數為基準,分成開明權威、 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等四類。茲將四種類型簡述如下。 (一)專制權威型:屬於高要求但低反應,此類型的家長對子女的要求超過子 女所能接受的,家長與子女關係就像是傳統權威時代的「長官與下屬」。 (二)開明權威型:屬於高要求且高反應,此類型的家長重視子女的要求與反 應,注重溝通,但主要的決定權仍在家長手上,家長與子女的關係就像重視員工 福利的「老闆與員工」。 (三)忽視冷漠型:屬於低要求且低反應,此類型的家長忙於自己的事,少有 時間陪伴子女,家長與子女的關係就像「熟悉的陌生人」。

(36)

(四)寬鬆放任型:屬於低要求但高反應,此類型的家長很少要求子女,且能 容忍子女的無理取鬧,對子女的要求皆會盡量滿足,家長與子女的關係就像「老 闆與顧客」。 肆 肆肆 肆、、、、影響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因素影響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因素影響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因素 影響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因素 子女在學校表現會受到父母的管教方式的影響(李美慧,2004;洪秀梅,2007; 黃懷萱,2006;蔡政忠,2005)。黃德祥(1997)列出十項影響因素:本身受父母 管教的經驗、個人人格特質、教育水準、社會風潮、大眾傳播媒體影響、專家的 影響、管教子女相關資訊的吸收、社會階層的影響、親戚朋友的影響、子女本身 的特質。本研究再將黃得祥提出的十項因素整理成三類:社會環境、家庭背景與 子女因素。社會環境係指整個社會風氣,傳統的社會風氣趨於保守,通常子女犯 錯,父母都會關起門來好好教訓一番,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無法好好管教自己的 子女。現在的風氣逐漸開放,部份電視節目會探討父母管教方式,出版社也會出 版有關親職教育書籍,皆可提供現代父母管教子女的參考依據。家庭背景也會影 響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如:社經地位、職業、教育程度及家長人格特質等。除 此之外,子女的個人因素同樣也會影響父母的管教方式,如:子女性別、子女數、 出生序、子女年級、氣質等,因為子女受各個人因素而有不同的表現,父母也會 因材施教,因此也會有不同的管教方式。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研究相當的多,以 下僅就研究者蒐集文獻中較常出現的變項進行說明: 一、家庭背景因素 (ㄧ)社經地位 在探討社會階層與父母管教的研究中,M. L. Kohn的研究是比較具有代表性 的。M. L. Kohn對於不同社會階級所造成父母價值觀念的差異歸因於「工作需求上 的差異」,如高階層的工作相較於低階層需要較多的自我指導,而低階層工作則需 要明確來自權威階層說明與固定的規則引導。因此,高階層的父母主要教導子女 自律、自我指導等價值,而低階層的父母則灌輸子女服從的價值觀(吳國淳譯,

(37)

1996)。 彭偉峰(2005)針對中部地區高年級國小學童研究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 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中發現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童在父親回應有顯著差 異。謝順吉(2005)在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中發現不 同家庭社經地位國中生之父母管教方式有所不同,高社經與中社經地位之父、母 親的管教方式皆以開明權威最多,低社經地位父、母親之管教方式以忽視冷漠最 多。陳德嫺(2006)在研究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 生活適應之影響中亦發現不同社經地位之家庭的父母管教態度有差異存在,低社 經地位以及中低社經地位的雙親,其採用忽視冷漠管教方式的百分比高於採用開 明權威的管教方式;而在中上社經地位的雙親管教方式則呈現相反的結果,持開 明權威管教方式的百分比明顯高於持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綜上所述,多數學者 研究顯示家長社經地位的不同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可能是因為高社 經地位的家長較注重子女的品格,所以在管教方式上會採取接納、民主及關懷的 態度,而低社經地位的父母忙於生計,在管教子女上多注意看得見的外在行為, 而子女內在的需求則採取忽略的態度。 然而,也有研究持不同的看法。如楊的祥(2003)以國小六年級為研究對象,進 行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相關研究,研 究發現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不因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差異。綜上所 述,可知家長社經地位對管教方式的影響的研究結果仍有不一致的現象,因此有 待進一步研究。 (二)教育程度 黃毅志(1997)研究不同社經地位之父母在管教方式的差異中,研究結果如同 Kohn的研究,但在控制教育因素後,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在子女管教價值、方式 變得沒有差異,所以黃毅志認為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在子女管教價值與方式上的 差異主要來自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導致,不能歸因於職業經驗或工作狀況的差異。

(38)

黃毅志認為教育程度愈高,愈強調獨立、負責與內在控制,愈不強調服從與外在 控制,中產階級的教育程度高於勞工階級,所以在管教方式上就有明顯差別。 許憶真(2003)在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相關的研 究中發現父親的管教方式會因為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父親教育程度愈高, 所採取的管教方式多為「開明權威」,而父親學歷愈低所採取的管教方式多為「忽 視冷漠」。孫碧蓮(2003)的研究則指出,父親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者,較常對青 少年子女採用「寬鬆放任」或「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父親教育程度在中學以 下者,則較常對青少年子女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張美珍(2006)研究 國中新移民子女父母親的管教方式發現,教育程度為研究所與大學或大專,在管 教態度的反應上與其他人有所不同。蔡添旺(2007)研究指出教育程度為大學以 上的家長,較常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高中職程度的家長較常採用專制權威 的管教方式;國中以下程度的家長,較常採用忽視冷漠的方式。由此可知,家長 的教育程度關係著他如何看待自己子女,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會主動閱讀有關 管教子女的書籍,增進教養知能,因此在管教子女的過程當中,會視子女為獨立 的個體,藉由溝通的方式達到管教的效益;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獲取管教知識 途徑較少,因此在管教子女時大多會依照自己以前被管教的經驗,如果自己現在 有不錯的成就,則會繼續採用以前所接受的管教方式,如果父母覺得以前的管教 方式不恰當,則會再做修改。 然而,也有學者持不同的看法,王以燕(1999)在探討台灣社會環境與家庭 結構的變遷發現,由於教育普及伴隨著教育水準提昇,教育程度對家長管教方式 的影響程度已經不如早期重要了。因為教育水準普遍提升,加上政府宣導愛的教 育與電視媒體相關報導,民眾大多了解合適的管教方式。對於教育程度是否會影 響父母管教方是這樣不一致的說法,有進一步再進行檢驗的必要。 二、子女因素 (一)子女性別

數據

表 3-7(續)  意    見    統    計  層面  題號  適合(%)  修正後適合(%)  不適合(%)  結果  20  100%  保留  21  100%  保留  22  90%  保留  23  80%  10%  10%  刪除  24  100%  保留  25  90%  10%  刪除  26  90%  10%  保留 行為  27  80%  20%  刪除          經上述整理後,在過程中進一步深入了解發現,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中,要 求面向的第9題含有態度的層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DEMAT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on elementary school parents' school choice.. According to analysis result, the most influencing parents to choose school factor 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