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與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與其相關研究

一、 父母管教方式定義

郭芳君(2003)提出關於父母教養方式歷年來研究甚多,不僅

分類方式複雜,其名稱使用也不盡相同,如:「教養方式」、「教養態 度」、「教養行為」、「管教方式」、「管教態度」等,雖然名稱不同,但 細審其研究內涵其實是相同的,都包含態度層次與行為面向。

Sears、Maccoby 和 Levin(1957)主張父母的管教方式是親子互 動歷程的一種表現方式,其內涵包括父母態度、價值、興趣、照顧等 行為。陳德嫻(2007)定義父母管教方式是指父母透過口語、行動的 表達行為,呈現出對待子女的態度、及對子女行為表現出支持鼓勵或 是規定限制,以協助子女社會化的表現。楊國樞(1986)提出父母教 養方式包含態度與行為兩方面,態度是指父母教養子女時的信念(或 認知)、情感(或情緒)、行為意圖(或傾向);行為則是父母訓練與 教導子女時的實際作法。王鍾和(1993)認為父母管教方式是指父母

12

親管教子女生活作息與行為表現時所採用的策略。任以容(2004)定 義父母教養態度為父母親教養子女時所持有的態度與觀念,及其所表 現出對待子女的方式與態度。

陳建勳(2003)將父母管教方式定義為透過訓練或管教子女的方 式,將父母本身的信念、態度、價值觀、興趣、情感、以及表現在外 的行為、態度,傳遞給子女,並期望子女能有健全的人格發展。陳艷 玲(2007)認為父母管教行為的本質是親子關係交互作用的歷程。林 婉惠(2012)說明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透過語言、非語言對子女傳 遞其價值、目標、信念、情感等,進而影響子女身心發展,是父母與 子女互動的結果。父母管教是一個複雜的活動,其中包含具體或是非 具體性的行為,無論是雙方互動還是單面向的付出,都會影響子女的 表現結果(Darling,1999)。

林世清(2013)父母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教養子女以及與子女的 互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內在價值信念與外在行為反應。父母是孩子 最初的老師,是子女成長過程的重要他人,家是塑造兒童人格最重要 的場所,孩子的思想、行為、態度會藉由管教方式傳達給子女,並對 子女的言行舉止產生影響(徐珮旂,2010)。

13

Darling (1999)

14

父母的態度、價值、興趣等行為都會藉由親子互動的歷程影響子女的 行為,這也是帶領子女社會化的開始,親子間無論是單方管教或是雙 方互動,對於子女日後表現都會有影響。本研究認為父母對待子女除 了教育、養育外,在孩子成長階段更是其生活形態、生活規範的管理 者、監督者,因此,以「父母管教方式」為本研究之操作名詞。

本研究父母管教方式定義為生活中父母管教子女時的態度與行 為。管教態度是指父母教養子女時所持有的理念、傾向;管教行為則 是父母教導子女所採用的策略及實際做法。

二、 父母管教方式理論

在心理學理論中沒有針對父母管教方式做過主題研究,Mead

(1976)詴圖以心理學論點提出六種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這六種理 論分別是:心理分析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展論、發展成熟論、行 為論、存在行為論。茲分述如下:

1、 心理分析論(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精神分析學派佛洛伊德(S.Freud)提出「本我」即天性,是無法 改變,但可以經由外在引導而有所變化。此理論認為兒童早期與父母 相處的經驗會影響其社會化及人格的發展,指出父母對於子女的人格 有重要影響,強調「認同」與「社會化」的過程(王鍾和,1993;曾 筱婕,2010)。Miller(1969)用此理論解釋 60 年代父母對子女管教

15

方式的依據。

2、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社會學習論學者班杜拉(Albert Banaura)提出個體的態度、行為、

習慣都是藉由觀察、學習及模仿而來。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人也是 他生命裡的重要他人,因此父母本身的態度和行為會成為子女學習與 認同的主要依據。

3、 認知發展論(The 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認知發展論學者皮亞傑(Piaget)提出個體發展必頇依序經過感 覺運動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及形式運思期四階段,在這四階段 個體發展受到成熟與學習相互交替的影響,並透過同化與調適的過程 發展個體(林清山、張春興,1998)。此理論認為子女的教育是父母 的責任,父母應了解子女每階段發展的需要與特性,並給予適瑝的環 境與協助,培養其健全的人格。

4、 發展成熟論(The 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

發展成熟論學者蓋賽爾(Gesell)提出螺旋發展觀,其認為成熟 是影響個體發展的主要元素,個體發展順序與傾向受到生物因素影 響,在發展過程中內在生長因素比外在環境更重要,發展結果與訓練 或練習的影響相關性較小。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時應有耐心、尊重個 別化差異,配合子女身心成熟度,給予適瑝的協助與指導,幫助子女

16

身心健全發展。

5、 行為論(The Behavior Approach)

行為論由斯肯納(Burrhus.F.Skinner)提出個體行為是與外在環 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更是經由訓練塑造而成。Skinner(1971)提出在 教養子女的管教行為,重視父母對子女獎賞、懲罰正負增強的使用行 塑良好行為產生。

6、 存在行為論(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存在行為論學者羅傑斯(Rogers)主張以自我概念為中心,著重 個人意識。存在行為論重視個人主觀感受、以自我導向為主,強調若 能給予個體溫暖、關懷的環境尌會有助於個體發展。此理論認為父母 與子女採取互動式相處型態,提供較多的情感交流機會,將有助於子 女自我實現,進而可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增加子女對父母意見的接 納度(劉明松、張紹霞,2001)。

三、 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

在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常將父母管教方式類型加以歸納分 成單向度(single-dimension)、雙向度(two-dimension)、及多向度

(multi-dimension)三種類型,茲分述如下(王鍾和,1993;高淑芳、

陸洛,2001;劉淑媛,2004;徐珮旂,2010;曾筱婕,2010;林婉惠,

2012;林世清,2013):

17

1、單向度(single-dimension)

單向度採用截然劃分、非此即彼的方式,將父母管教方式分成幾 個獨立的類型,Elder(1962)以父母對子女行為的支配性為標準,

將父母管教方式分成七種:專制(autocratic)、威權(authoritarian)

、民主(democratic)、帄等(equalitarian)、溺愛(permissive)、放任(laissez faire)、忽視(ignoring)。Pumroy(1966)將父母管教方式分成五類型:

放任型(indulgence)、忽視型(indifferent)、嚴厲型(disciplinarian)、拒絕 型(rejecting)、及保護型(protective)。Baumrind(1971)認為能影響父 母管教方式只有一個向度尌是父母的權威性,以此為規準將父母管教 方式分為民主權威(authoritative)、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及放任

(permissive)三種類型。Lamborn、Mounts、Steinberg 和 Dornbusch(1991)

將父母管教分成民主權威(authoritative)、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縱 容(indulgent)、忽視(neylectful)。

在真實生活中,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因素太多,單一向度截然劃 分的方法不能完整詮釋父母的管教。

2、 雙向度(two-dimension)

有些學者認為態度、行為具有複雜性與多變性,只用單一向度是 不能完全解釋,因此提出雙向度父母管教方式。Schaeafer(1958),

指出父母管教方式包括「關愛(love)一敵意(hate)」、「控制(control)一

18

自主(autonomy)」雙向度,父母管教的方式依其程度可劃分成自主關 愛面、控制關愛面、控制敵意面與自主敵意面四種層面。William (1958) 將兒童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方式分為「關懷」(loving)和「權威」(authority) 兩個向度,再依這兩向度的低高而區分成四種類型:低關懷低權威、

低關懷高權威、高關懷低權威、高關懷高權威(黃玉臻,1997)。

Maccoby 與 Martin(1983)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回應」與「要求」

兩個向度,依低高向度組成四種父母管教類型:忽視冷漠(低回應低 要求)、專制權威(低回應高要求)、寬鬆放任(高回應低要求)及開 明權威(高回應高要求)。將其理論詳述如下:

(1)忽視冷漠(低回應低要求)

凡事以父母為中心,對於子女的行為給予少量要求,對其行為優 劣也較少反應,很少照顧子女的需求。

(2)專制權威(低回應高要求)

父母為中心思想,主宰事情發展,掌控孩子生活,重視上對下的 威權關係,父母對其子女給予較多的要求與控制,但對子女的表現與 行為給予較少回饋與反應。

(3) 寬鬆放任(高回應低要求)

事情以子女為中心,對於子女的行為給予較少的控制,對子女行 為給予較多接納,且對其行為表現有高度反應。

19

Maccoby 與 Martin(1983)的四種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

父母管

3、多向度(multi-dimension)

為了更完整說明父母管教方式,部分學者主張以「多向度」方式 區分父母管教方式,但內涵過於複雜,學者較少以此做為研究工具(徐 珮旂,2010)。Becker(1964)提出的三向度分類法,包括「溫暖一

20

敵意」(warmth-hostility)、「限制一溺愛」

(restrictiveness-permissiveness)、及「焦慮情緒的涉入一冷靜的分離」

(anxious-emotional involvement-calm detachment),並依各向度高低分 成八種父母管教方式。Schaeafer(1965),以「拒絕一接受」、「[心理 自主一心理控制」、「堅定控制一疏鬆控制」三向度詮釋父母管教方 式。

根據上述理論,可了解單向度分類不能涵蓋各類型父母管教方 式,其含括之範圍也不足反應現實中的真實狀況,而多向度雖然很完 整但又過於複雜,實用性不高,因此多數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都以雙 向度為研究方向。

本研究施測對象為國中生,對父母管教方式的測量,是以國中子 女知覺為主,因此,認為 Maccoby 與 Martin(1983)以「回應」與

「要求」雙向度,將父母管教方式區分忽視冷漠(低回應低要求)、

專制權威(低回應高要求)、寬鬆放任(高回應低要求)及開明權威

(高回應高要求)四類型較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故本研究採雙向 度的 Maccoby 與 Martin(1983)提出的父母管教方式理論。

三、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

影響父母管方式的因素繁多,茲尌個人背景變項與父母管教方式 之關係探討。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中學生,因此研究者蒐集近年來

21

22

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