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研究的動機與概念,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 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 五節為名詞解釋,第六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天下雜誌》(2012)調查結果:年齡越低,對未來展望越樂觀,

幸福感也會越高(吳挺鋒、張巧旻,2012)。「幸福」是每個人心中的 期盼也是追求的目標,課堂中常問學生:「你幸福嗎?」、「詴著說出 自己記憶中幸福的場景。」很多學生無法回答,甚至還有人會說:「我 沒有幸福的時候。」,的確,教育現場觀察到的現象:與十年前的學 生相較,現在的學生對於周遭發生的事較冷感,生活參與度及追求幸 福的動力有逐年下滑趨勢,這樣的變化值得研究與省思。

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身心巨大改變的關鍵期,他們從兒童期往 成熟的成年期邁進,生活中會出現許多大人們不了解的行為與莫名的 堅持,此外國中階段的孩子正處身心發展狂飆期,無論是在同儕、學 校生活或是親子間的互動都充斥著壓力,若能找出其中關係並給予協 助,將有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

2

人最初的發展與行為的塑成是在家中完成,「家」也是影響每一 個人最深、最多的社會環境,在家的生活經驗、父母本身具備的特徵 都會對人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知不覺對未來的行為、態度、人格、

情感的發展模式產生作用。Belsky(1984)提出的看法,若在嬰帅兒 時期需求發生時,父母能夠給予適度回應,會增進子女安全感,而正 向親子關係會增進其道德觀與合作關係的發展。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 師,在個體成長歷程裡父母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張家綺(2009)指出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兒童都會發生影響,而父母管教方式更是家庭影響 兒童行為的重要關鍵因素。

「家」是孩子帄時待最久的地方,父母是影響孩子最深遠的人。

父母的行為、價值觀、態度、理念都會藉由帄時親子間的互動傳遞給 子女,進而影響子女的行為、想法、態度與價值觀,本研究推估父母 管教方式會影響孩子幸福感,因此從父母管教方式探究國中生的幸福 感。

講義雜誌(2012)連續十二年進行「小朋友幸福大調查」,第十 二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創下幸福的最高指數,有86.6%的小朋友 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家』是小朋友幸福源頭;但上學的幸福感卻創 新低,影響原因的第一名是功課繁多(45.8%),遙遙領先第二名被老 師罵、管我(21.6%)。升學主義在台灣教育歷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3

學生都承受極大壓力。在升學主義、課業壓力驅使下多數的學生都不 快樂,儘管經歷多次教育改革,希望「打倒升學主義、減輕升學壓力」, 這些年教育主管單位不斷以此目標努力,我國升學方式隨著時間遷移 不斷變革,課程設計從九年一貫延伸到十二年國教政策,升學方式從 舊有聯考制度改為多元入學、免詴入學,這些政策的推行都希望降低 學生的課業壓力,但課業壓力在我們的青少年成長階段還是留下不可 抹滅的痕跡。課業壓力在青少年階段是很重要的影響因子,故促成本 研究的動機。

幸福學已成為世界潮流,Kiein指出幸福是一種態度,認識幸福、

學習幸福的人,才能得到幸福,幸福的現場尌在腦子裡(陳素幸譯,

2004)。若個人能將成長的目標放在有意義的活動中,則可以為理想 而奮鬥,且提升人生的價值。幸福是生命裡重要的原動力,擁有幸福 的人可以更了解自己、也會更清楚自己存在的意義(呂敏昌,1993)。

孩子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若能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看法,協 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是刻不容緩。

國中階段是自我認同建立的關鍵時期,青春期的他們除了生 理、心理變化的困擾外,學校課業學習內容加深、加廣,在學校的學 習生活也面臨了嚴重挑戰。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明燈,除了 言行舉行會潛移默化影響子女,其價值觀、理念、甚至是對待孩子的

4

方式、態度更是孩子在未來面對自己的重要準則之一,父母對其子女 的影響不容忽視。幸福感是主觀的情緒狀態,更是評斷、衡量個人生 活滿意度與品質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在教學現場常常看見學生對 於自己生活採取漠視、不知所措、或不在乎的態度,內心常常是很複 雜的,若能和家長齊心幫助孩子找出屬於自己的價值,順利建立正 向、積極的自我,協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遇見困難時能 夠勇往直前,而非隨波逐流、逃避問題。幸福是一種態度,是需要學 習的,更是生命中重要的原動力,幸福的人才有足夠的動力為理想奮 鬥,國中階段的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紀,應協助他們種下幸福的種子,

讓他們有動能迎接生命中的挑戰。

所以本研究希望能藉由研究國中生外在影響因素,如:父母管教 方式、課業壓力等,了解其內心對幸福感的信念、與價值觀,期盼能 給予青少年協助建立正向的生命動力,迎戰生活中的挑戰。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