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現代文獻回顧與探討

由古典文獻的回顧與探討可以了解,脈診的操作,一直存有定性 與定量的思維,只是在精緻度方面有所差異;現代學者對於脈診的研 究,包括工程、數理、力學、醫學等領域,紛紛以獨立或團隊的方式,

投入大量的研究資源,嘗試運用科學方法與各類儀器,以期在中醫現 代化的浪潮推動之下,揭開脈學的神密面紗。因此相關研究多從定性 或定量的觀點切入,對於脈診在古時認知與操作上的不足之處提出質 疑與批判,各領域學者也根據專業設計相關實驗進行研究,本章分別 由「定性」與「定量」看脈診操作、脈診研究;與相關操作型定義等 三方面,對現代文獻作回顧探討。

第一項 由定性與定量看脈診操作

一、定性的問題

從定性的觀點來看,常是以不夠具體的特徵來比喻脈象,由於 判斷脈象必須依賴診脈手指在操作時的感官檢定,所以在為脈象定 義時,感官檢定指標要很明確,但古代的脈象資料無法滿足此一要 求,例如「春弦」、「夏鈎」、「秋毛」、「冬石」、「魚翔」、「釜沸」、「雀 啄」等。以當時的知識背景,古人習慣藉著大自然與生活中的事物 來描述各種現象,這種模式的形成,可說是歷史條件的限制所致,

不宜用現代知識背景過度苛求;但必須面對與深思之處,在於此種 偏向比喻性的描述,使得後人對於脈象的了解,僅能停留在「理解

有餘」,但「操作定義指標不明」的層次,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操作的定義指標不夠明確,對於脈診定性化而言,只是其中的 冰山一角;就整體而言,小至最基礎的操作手法,大至最複雜的訊 號解讀,眼前都橫亙著這樣的困境。古代的脈學家有其背景限制無 法苛求,但現代的脈學研究,依然難以有讓學術界公認的突破出現。

如張維耀所言:『研究脈學古今名家數以百計,但誰也沒有提出「如 水漂木」的哪一種特徵與浮脈相一致,反過來浮脈的哪些特性與「如 水漂木」的屬性是不相關連的或是相抵觸的。』23即使不斷地運用新 進儀器,在脈象訊號上進行拆解與分析,成果仍然有限。

單純就應用角度而言,比喻的模式並非一無是處;放眼西醫診 斷學門即隨處可見,張維耀提出:「以肺部聽診為例,如哮鳴音,溼 性囉音,都有詳細性質的規定,雖然也有比喻,但性質的規定是具 體的,這種比喻性質的聯繫,如哮鳴音與哨聲和喘息聲有頻率上的 質的聯繫;囉音和水泡的聲音也有音色和音質的聯繫。那麼脈學中 的浮脈和羽毛的柔軟與輕清、與榆筴的飄浮,與木在水中的浮力,

可以說沒有物理上的質的聯繫。」23其他如西方醫學叩診腹部之「濁 音」與「鼓音」、判讀 X-ray 標準、胸部 X-ray 之血管、氣體與間質 等結構定性標準,亦傳達了相同的概念。張維耀的見解是,在診斷 學上,比喻並非不能使用,而是比喻的對象與被比喻的對象之間,

須在實質上有某部份相同才能成立。

診脈操作後所得的指感,是動脈搏動經手指施壓後,作用於手 指的感覺;與西醫診斷相同,均無法脫離感官檢定,但感官檢定是 否客觀?經由上述現代醫學的實踐,證明是可以的,但關鍵是診脈 操作的感官檢定方式與所得訊號,兩者實質間的「定性」基調,必 須一致,否則類似的診斷技術或方法將流於主觀感官體會,而無客 觀媒介評估。

由於脈象的首要訊息,是由脈位的變化而來,因此,從定性的

由相關文獻探討,可知就「定量操作」而言,中醫脈診的診斷 思維普遍存在於西醫各科理學檢查中,「定量操作」的觀點在中西醫 學一致,中醫脈診需要在定量思維的背景之下,精緻定量操作的技 術,輔以適當儀器證明出客觀量化的證據,並強化脈診定量操作之 教育訓練。

第二項 由定性與定量看脈診研究之現況

脈診現代化研究,至今已進行五十多年。費兆馥在《中國脈診研 究》一書中,綜述其現況說:「五十年代以來,中醫學、西醫學、數 學、物理學、生物學、工程學等多學科學者組成鬆散聯盟,對脈診的 客觀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先是運用現代電子工業的先進設備、儀 器,研製了不同原理的脈象儀,採用科學的測試技術和方法,對脈象 進行測繪,對脈象圖進行定量分析。在這基礎上,結合中醫切脈經驗,

給各型脈象圖賦以中醫脈象的定義,建立了典型的脈象圖譜,並進一 步運用脈圖進行基礎理論和臨床研究,得出各種脈圖的生理、病理意 義。在建立數學、物理模型的基礎上,又對脈圖進行了量化描述。」

24 可知各專業學門或獨立或合作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脈診現代化研 究。

在脈診儀器方面,自 1970 年代起,許多學者結合電子技術、電 腦科學及近代物理學進行研發。汪叔游教授自 1976 年開始開發脈波 儀,他以脈搏感應器、壓力轉換器、多頻道記錄器,將脈波儀與電腦 相結合,使脈波圖與心電圖同步顯現。魏凌雲教授則於 1980 年起利 用頻譜能量比配合經脈寸、關、尺與臟腑間的關係作為健康參考指 標。王唯工教授則於 1987 年利用傅利葉轉換分析由壓力轉換器取得 的脈波,以不同頻率共振波強度作為不同臟腑之健康狀態的指標。各 領域專家學者的投入,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使脈診的內涵能朝客觀化 邁進。

脈診現代化研究的方法,有從「脈圖」著手的,其濫觴為:「1860

表 2.1 依特徵分類脈象23

圖 2.1 浮中沈三部立體模型

圖 2.2 洪脈立體模型

王強在 1994 年,提出依賴老中醫診脈以確定脈象的方法學問題:

這種機械槓桿的慣性較大,描記圖形失真,所以這種儀器一般只用於 教學實驗,以獲得脈搏的定性記錄,而不適用於需要定量的研究工 作。後來人們用光學槓桿取代機械槓桿,對脈搏的反應很靈敏,可描 記出十分精確的脈圖;但其記錄需感光材料,使用不很方便,未能普 遍推廣應用。隨著電子儀器的發展,近代的脈圖儀都採用感傳換能器

(transducer),將脈搏的機械能轉換成電能,加以放大,進行記錄。

起初用一種壓電晶體換能器(piezoelectric crystal transducer),

因其時間常數太小,描記出的圖形失真,常出現誇大的正波或負波,

脈象圖上每點運動速度的變化率,也稱為斜率)。」30

而現代研究在運用各類儀器時,指力的輕重大小與脈位又有何關 聯?傅驄遠與牛欣認為:「中醫切脈的指力輕重,不僅可用以區分脈 位的浮沈,而且與鑒別脈象的其它屬性有關。」31、『「取法」是指 檢測壓力脈圖時,從外部對傳感器所施加的壓力。乃是從中醫切脈時 運用不同的指力作為取法轉借而來。取法壓力的不同,觸頭獲得脈搏 信息的強度也隨之而異。』31、『在用脈圖儀描記壓力脈圖時,可以 觀察到對同一脈例,在不同取法壓力下所記錄出的脈圖,不僅波幅不 同,而且波形有時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在不同脈例之間,只有用相同 取法下的脈才能互相比較,或者都用「最適取法」下的脈圖也可以進 行比較分析。』31 指出即使有儀器的輔助,取脈時的指力輕重仍需經 過客觀設定,分析資料時才有根據。

為記錄取脈時所用的壓力,脈波儀(或脈圖儀)客觀標記的方法,

包括:

升支切跡法:「將取法壓力所產生的電變化,借儀器描筆在脈圖 升支上划出的切跡作標記,根據切跡位置的高低判斷壓力的大小。這 種方法沒有給出精確的數據,不能用以定量,只能用於定性,例如區 分浮、中、沈等取法。」31

彈簧加壓法:「陳可冀(1959)曾設計一種傳感器支架,用壓縮 彈簧的方法對傳感器加壓。如預先將彈簧縮短與所加壓力之間的關係 校準,並給彈簧作出長度標尺,即可以從彈簧縮短的長度讀出取法壓 力的數據。缺點是彈簧能對脈管搏動起緩衝作用,從而產生測定偽 差。」31

微安計法:「用機械螺旋調節觸頭受測部位的壓力,並將該壓力 作用於半導體應變片或硅杯所產生的電變化,用微安計顯示出來,從 指針讀數可判斷壓力的大小。」』31

取脈時所用的壓力,即所謂的「預壓」;上述各種方法,是為了 客觀模擬取法,施予預壓的方式;通常是利用電能或位能的改變量(即

「換能」),以計算預壓的大小。

現代的脈診研究,為模擬診脈取法,幾乎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在診 脈部位施予壓力,以取得脈圖;但鮮少研究者留意到,要如何施予一 適當的「預壓」?「預壓」值是否需要經過確認,該「預壓」取法代 表診脈的何種操作手法?如果不能在這方法學上的基礎點,取得共 識,即使開發許多脈波儀(或脈圖儀)、生產了幾千幾萬張脈圖,對 於脈診現代化的幫助又在哪裡?

第三項 由定性與定量看脈診操作與研究現況之改善方向

由定性與定量看脈診操作與研究現況,有幾個應進行的方向:

首先,中醫脈診研究應納入診脈操作之定量思維;其次,脈波儀

(或脈圖儀)的研發,應改善現有之靈敏度,減少傳感器或探頭介入 後造成的干擾,以求符合中醫診脈的實際情形;最後,診脈的取法預 壓,為儀器研發的核心項目,須著手研究。

以下即對現代脈診預壓研究做一回顧與探討。

第四項 預壓研究回顧探討

一、預壓介紹

「預壓」一詞,是指「預先施予壓力」,代表先給予一預定的壓 力動作,或給予預定壓力的量值。

「預壓」的概念,廣泛應用於建築工程、土壤強化、儀器測試 各領域。在中醫脈診方面,最初是應用於壓力感應器與待測部位的

「預壓」的概念,廣泛應用於建築工程、土壤強化、儀器測試 各領域。在中醫脈診方面,最初是應用於壓力感應器與待測部位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