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 診脈操作標準與基值量測建構

由於診脈操作標準與基值量測平台仍未建立,因此本研究嘗試設 計實驗以解決此問題。

第一項 實驗構思

經回顧探討古今相關文獻,目前並無脈診相關儀器同時具備自動 取脈與客觀定義脈象的功能;閱讀現有研究可以了解,雖然脈診儀器 的開發琳瑯滿目,但儀器仍難以模擬人手取脈,所取得的脈象訊息也 和人手取脈所得訊號有所差異,因此,為了客觀定義脈象,必須先定 義客觀操作。

客觀操作的內涵包括有二:一是操作手法客觀一致、二是定義脈 動訊息客觀一致。

在操作手法方面,歷代醫家已有豐富描述,且中醫界在診脈操作 認識上有一大致的共識,即以寸口為主要診脈部位,並在三部九候層 次上探測脈象訊息。現存問題在於,診脈原是因應客觀擷取脈象,以 揣度內部營衛氣血循環狀況的方法,因此在診脈操作設計與解釋取得 訊號上,必不能脫離中醫脈診之原理,然而現行之診脈操作手法並無 法與揣度內部營衛氣血循環有確切的聯繫,故需進一步將其深化與精 緻。

在定義脈動訊息方面,是歷代脈學百家爭鳴而尚無客觀定論的領 域;現代研究顯示,尚無法單純依賴醫術精湛的老中醫來定義脈象;

而藉由分析脈圖特徵參數來定義脈象,又因儀器種類不統一與參數選 取有爭議,因此依照脈圖特徵來定義脈象的立論依據仍相當薄弱,因 此,為了客觀定義脈動訊號,「回歸原有的中醫循環生理理論,以建 立指感認知與訊號解讀的共識」,應為較可行之法。

綜上所述,應根據中醫循環生理理論,定義診脈手法與訊號解 讀,故計劃匯整典籍記載之相關內容,建立精緻診脈操作標準,進一 步在診脈操作達標準化之前提下,建立診脈量測基值之量化資料庫。

第二項 診脈標準操作

一、定義

根據脈診學理,參考古今診脈文獻,設計診脈相關之操作型定 義,依照操作型定義診脈,如此的診脈操作,為「診脈標準操作」。

二、選取操作項目

實驗時選取操作的項目,應從診脈操作最基本的手法開始,回 顧古典與現代文獻,了解「脈位」此一變數,是去除時間軸後,脈 所呈現的空間位置。依《難經》觀點,「脈位」是三度立體空間的動 態系統:「以寸口脈動為核心區域,橫向劃分寸關尺,縱向劃分浮中 沈,並以診脈手指指目與寸口區域皮膚相接觸的範圍為基礎平面,

並向下依浮中沈三取法所衍生的立體空間。」古代典籍與現代研究,

大多認同脈位的確立,應優先於脈的速率、脈的形態、脈的走勢等 其它變項,因此在選擇操作手法時,先從「脈位」進行探討。

若希望能依《難經》的方法,明確地運用指力輕重以定義三大 脈位,以發揮脈診的功能與價值,僅有概念的認知是不夠的,還必 須實際運用指力操作,並配合適當儀器客觀定量,把脈位標定出來,

如此才有條件進一步客觀定義其他更複雜的變項。因此,「運用不同 指力以取得脈位」成為脈診量測實驗的操作項目。

所以,為了定性與定量「脈位」,首先選取之操作標的,應為診 脈部位裡脈位的上界與下界。「脈位的上界與下界」,是指脈的部位 而言,由於是運用輕重不同的指力操作,來標定整個脈位的上下界,

故操作手法為「輕按以取脈位上界、重按以取脈位下界」,並將此操 作手法定義為「浮取之上界」與「沈取之下界」。在這樣的條件設定 下,即是以客觀的操作手法來取得客觀的脈位。

以客觀的操作手法,取得客觀的脈位,好處是使人為操作達一 致標準,將人為操作誤差減至最低,並建立指感認知與訊號解讀的 共識。

三、實驗假設與前置條件

為了「以客觀的操作手法取得客觀的脈位」(即以診脈者客觀的 操作手法,取得受試者客觀的脈位),選取的操作手法為「浮取之上 界」與「沈取之下界」;操作手法與脈管中脈波的相對關係呈現如圖 3.1 與 3.2。

當醫師診脈手指由上而下按壓脈脊取脈時,按照理論,會先感 覺到脈位最上界的動脈搏動,再往下按壓後,會將血管壓扁到脈位 最下界的位置,根據《難經》第五難:「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 部也。」黃維三教授認為「舉指來疾」之意為:「按之至骨,即無脈,

舉指輕輕一放,其脈即來」。16根據這樣的看法,若此時將指目輕輕 放開,應診取到當血管被壓扁時的動脈搏動,整個寸口區域動脈搏 動可被手指感測出來的上下界,即為整個脈位的上下界。

「以客觀的操作手法取得客觀的脈位」,必須定義客觀的手法也

言,三者都可以做到,若加入難度的評量,則第一項最容易,第二 項次之,第三項最難;但無論如何,可藉由練習的方式來完成。這 是就「診脈者」方面,三項前置條件的說明。

此外,在中醫理論中,寸關尺三部脈象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臟腑 或部位,其訊號本就不同,故為了先完成「以客觀的操作手法取得 客觀的脈位」此一目標,焦點只放於「脈位」此一變項上,且欲尋 找寸關尺三部整體脈位的上界與下界,因此不將三部切割看待,而 視為一體。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項前置條件必須成立。

即診脈者在診取受試者脈位的「浮取上界」與「沈取下界」時,

並不個別以寸關尺「單部」的「浮取上界」與「沈取下界」為標的,

而是以寸關尺「總部」(即三部視為一部)的「浮取上界」與「沈取 下界」為標的。意指:在寸關尺內,三部中任一部的「浮取上界」,

必須能夠代表其餘任二部的「浮取上界」;任一部的「沈取下界」,

也必須能夠代表其餘任二部的「沈取下界」。

為了使這項條件成立,診脈者的診脈三指指目,必須以上述診 脈者之前置條件第三項來操作,只要有任一指診取到受試者的「浮 取上界」(或「沈取下界」),即視為完成了「浮取上界」(或「沈取 下界」)的操作,而不需診取其餘另二部的「浮取上界」(或「沈取 下界」),如此,診取到的「浮取上界」(或「沈取下界」)最具有寸 關尺總部「浮取上界」(或「沈取下界」)的代表性。例如:診脈者 三指同時取脈(依上述診脈者前置條件第三項),而食指在受試者寸 部診得「浮取上界」(或「沈取下界」),該處「浮取上界」(或「沈 取下界」)即代表整個寸關尺的「浮取上界」;依此類推,若中指在 受試者關部診得「浮取上界」(或「沈取下界」),該處浮取上界即代 表整個寸關尺的「浮取上界」(或「沈取下界」),而無名指診得尺部 的「浮取上界」(或「沈取下界」)也是同樣的道理。

以診脈者而言,若其第三項前置條件成立,則診脈三指同上同 下,指目的速度與施力一致,若其中任一指最先在該部尋得了「浮 取上界」,則該部「浮取上界」必定高於其他另二部之「浮取上界」;

若其中任一指最後在該部尋得了「沈取下界」,則該部之「沈取下界」

必定低於其他另二部的「沈取下界」。在這樣的條件下,取得的「浮 取上界」與「沈取下界」,方能代表寸關尺總部之「浮取上界」與「沈 取下界」。

圖 3.1 浮取之上界

圖 3.2 沈取之下界

第三項 診脈基值量測

一、定義

設計並運用適當量測儀器,配合診脈操作指法,客觀量測診脈 基本參數,此法稱為「診脈基值量測」。

二、選取量測基值

操作項目選取完成後,應選取適當量測項目,並配合客觀操作 手法建立量化資料庫。量測項目的選取,應符合中醫脈診學理依據。

由於診脈操作,是醫師運用指部施壓於病人脈動處取脈,再從醫師 指部與病人脈搏互擊後所得的訊號進行分析,故醫師指部感覺到的 壓力訊號為構成脈象分析的重要部分;現代研究多從壓力進行探 討,以不同預壓模擬「浮取」、「中取」、「沈取」手法。然而預壓值 的選取缺乏立論基礎,自然無從建立預壓標準。因此,為了重新設 定模擬各種取法的預壓,可配合前述之操作手法,從「浮取之上界」

與「沈取之下界」的預壓進行設定。

另一項量測項目的選取,應符合診脈操作動作欲標定的標的物 特質。以脈位而言,若施以不同輕重指力找尋脈位的上下界限,則 指部在脈位上界與下界之間的位移,在理論上也應呈現定量的特 質。由此選擇「預壓」與「位移」兩大項目,為「浮取之上界」與

「沈取之下界」的量測標的。

三、預壓與位移量測方法

設計一個可同時量測「預壓」與「位移」之儀器,儀器含有一 片柔軟輕薄的探頭,診脈時,將探頭放在受試者診脈部位之皮膚上、

診脈者之手指下,則探頭可測得取得該部「浮取上界」與「沈取下 界」的「預壓」與「位移」。

從上述診脈者與受試者之前置條件可知,將寸關尺三部視為一

由中指在關部檢定到「沈取下界」。這些情況,極有可能是因為探頭 介於診脈者與受試者之間,造成指目靈敏度降低所致。

為了解三指在寸關尺三部診得「浮取上界」與「沈取下界」的 出現次數並觀察其頻率,計劃製作一記錄表,每診取完一點,則在 表上記錄,如此可得出三部在「浮取上界」與「沈取下界」出現的 分布趨勢。

四、預壓與位移基值資料庫建立方法

以診脈操作標準,配合適當量測儀器,操作「浮取之上界」與

「沈取之下界」,量測取得脈位「上界」與「下界」之壓力與指目位 移,當取樣之樣本數符合統計定理時,可建立與樣本條件與時空背 景相符合之「預壓」、「位移」資料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