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現代脈學研究的進展上,由於診脈操作標準與脈象訊號解讀,仍 缺乏基本共識,而導致脈診現代化呈現百家齊於爭鳴但卻無法應於一用 的窘境。因此本研究從嘗試運用客觀的方法,從最基礎的操作標準與訊 號定義上,建構一個可被重覆運用的實驗模式,並從中探討特定且重要 的脈診相關變數。

參與本次實驗的人群,以健康大學生為主;而實驗欲探討之標的,

在回顧整理古典與現代文獻後,選擇脈診操作時最重要的「壓力」與「位 移」兩項參數。

選擇「壓力」作為探討標的,是因為在取脈時,指目會給予診脈部 位壓力,以取得脈搏訊息,因此對於診脈操作而言,「壓力」是不可或 缺的條件,此外,壓力是構成診脈時指部感覺的重要變數。脈象的定義,

目前仍為許多指感的模糊集合,而醫師的指目壓力與受試者的動脈壓力 相搏時,醫師指目接收的指感訊息中,壓力是重要的因子,因此不可迴 避地,必須選擇「壓力」做為探討標的,而且必須由醫師診脈時的指目 壓力著手。

當前琳瑯滿目的脈診研究,常藉由儀器輔助,以達到定性、定量的 目標。脈診儀器,必須在待測部位上施以一定壓力,以取得脈象訊號,

然而,該施以多少的壓力?對於不同的受試族群,所施壓力是否合理?

若要確保儀器施加的壓力,能客觀地符合中醫血液循環原理與脈診學 理,首先要運用工程的「預壓」觀念,找出適用於日後各項脈診客觀研 究的壓力值,做為公認的儀器施壓標準。

找出儀器的施壓標準,有幾點好處。其一是在研究上,雖然各研究 單位或團隊使用的儀器即使不同,但可在預壓取脈上取得共識,而不再 是一個研究單位一個標準,造成溝通討論的歧見,使未來脈象定義的研

究進展停滯不前;其二是當大樣本的預壓值建立完善之後,結合醫學工

脈手指指目與寸口區域皮膚相接觸的範圍為基礎平面,並向下依浮中沈

第二,在診脈者方面,根據操作型定義,沈取下界為:「浮取後,

位移與預壓量測,均繫於壓力墊此一物件上,因此,在壓力墊沒有

係,而產生額外的變數。未來在操作流程更為順暢的條件下,也許可以 將左右手寸關尺三部隨機排序觀察其間的差異。另外,取得寸關尺三部 的浮取上界與沈取下界,必須更嚴謹地調察診取完一部後脈管恢復原本 狀態所需的時間(即wash out period),以確保三部浮取上界與沈取下界 的條件一致。

以上是本研究受限的地方。

本研究在預壓的觀測方面,由表 4.4 結果顯示,不分組別時,不論 男女,浮取上界的最小值均為0 mmHg。這發現與古人某些觀察吻合,

如虛里脈「其動應衣」,也與現代醫學的第六級心音有類似之處:即「聽 診器不用靠近皮膚,即可聽到心音」。在沈取下界方面,不分組別,其 分布從0.37 mmHg到 199.77 mmHg不等。可以說明現代脈診研究,若 施予預壓來取脈,應更注意脈位與預壓相對應的問題,因為就連取得脈 位最下界的預壓範圍都橫跨近200 mmHg,遑論在脈管中可能含蓋更豐 富血流動力訊號的其它位置!

現代許多脈診研究並未取得「浮取上界」與「沈取下界」之預壓值,

而直接設定「浮取」、「中取」與「沈取」的預壓。從本研究結果可知,

若以此設定預壓是沒有意義的,而必須先取得「浮取上界」與「沈取下 界」的預壓,然後在上下界的預壓範圍內,進一步進行精緻而大量的測 試,才能找出不同脈位的預壓值,並堪儀器研發之用。

本研究所得預壓及位移結果,可供《難經》提倡脈分二部(浮沈)、

或三部(浮中沈)、或五部(肺心脾肝腎)客觀的量化資料,將浮取上 界到沈取下界的預壓與位移範圍等分區隔,以供後續的量化研究。如依 照《難經》將脈位等分區隔的概念,配合本實驗結果,以全部受試者為 例,可能預壓與位移在寸口脈內之分部如表 5.1~5.3 所示:

表 5.1 依《難經》脈分二部之可能預壓位移範圍

預壓 位移

浮部 0~99.85 之間 0~5.14 之間 沈部 99.85~199.77 之間 5.14~10.27 之間

表 5.2 依《難經》脈分三部之可能預壓位移範圍

預壓 位移

浮部 0~66.59 之間 0~3.42 之間 中部 66.59~133.18 之間 3.42~6.85 之間 沈部 133.18~199.77 之間 6.85~10.27 之間

表 5.3 依《難經》脈分五部之可能預壓位移範圍

預壓 位移

肺部 0.00~39.95 之間 0.00~ 2.05 之間 心部 39.95~79.91 之間 2.05~ 4.11 之間 脾部 79.91~119.86 之間 4.11~ 6.16 之間 肝部 119.86~159.82 之間 6.16~ 8.22 之間 腎部 159.82~199.77 之間 8.22~10.27 之間

這樣的量化模式,除可提供開發脈診儀時,預壓與位移內建值的依

在有關同手同部浮取之上界與沈取之下界預壓比較,表4.11 說明,

可將主觀因素減至最低,而較可獲得客觀的診脈操作標準與感官檢定模 式。

在儀器方面,目前還沒有一種換能器或感應觸頭,能完全模仿醫生 手指,檢測出脈象的全部信息,大多是硬式的,本實驗為力求符合中醫 手指診脈的實況,並減少因探頭介入造成的干擾,故採用柔軟輕薄的壓 力墊做為感測元件,在現代脈診研究中,為另一嶄新的做法。

診脈操作時,診脈指目、壓力墊與受試者皮膚三者合而為一,指目 按壓後,壓力墊與受試者皮膚由於按壓力道與位置產生了接觸面積,依 照按壓力量與接觸面積,該處皮膚各區域內將承受不同壓力。本實驗所 得預壓,是將壓力墊內九顆晶片分別測得之九個壓力值平均而來。將 來,為了訓練診脈時各指目力道的均勻,建議撰寫程式,標定指目下壓 時的「等壓線」,如此更有助於脈診操作標準化的研究。

本研究為脈診現代化的基礎與前趨性研究,其重要的成果是將診脈 操作標準與基值量測平台規範化,按照此種模式所得的脈圖將更為客 觀,且同樣模式可延伸應用於其他脈象定義,如長脈、短脈等。此外,

在已確立「浮取之上界」與「沈取之下界」的基礎上,可再納入更詳盡 的感官檢定,並配合儀器訊號回饋修正,相信脈象的定義可日漸充實完 整。在脈象定義清楚明確,而儀器又可充分反應醫師診脈時各項因素的 變化時,如此在教學、臨床與研究上,脈診將更能發揮其寶貴的價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