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曲文軍音樂背景及創作風格理念

第二節 琵琶樂曲創作歷程

曲文軍在創作琵琶作品時,其創作的動機、題材,都脫離不了他的生活中所 發生的各種事件。若是依照其創作動機、題材來劃分,可以將曲文軍到目前為止 的琵琶樂曲創作歷程分為三個時期:

(一)1981 年~1988 年創作

曲文軍此時期的創作風格是以表現濃厚的地方色彩為主,此時期他的作品有

《秦川抒懷》(1981)與《豫調》(1988),兩首曲子都是以某個地區的地方戲曲音 樂為創作素材。《秦川抒懷》也是曲文軍所創作的第一首琵琶作品,是曲文軍即將 於西安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畢業時所作的,於其個人畢業音樂會中首演。

《秦川抒懷》是以陝西戲曲秦腔和碗碗腔為素材創作,而《豫調》則是以河 南戲曲豫劇為素材創作。秦腔和豫劇同屬於梆子腔的劇種,這兩種劇種有許多相 似之處:音樂伴奏以梆子擊節,並以板胡為主奏樂器;調式大多為徵調式,多有 華彩的花腔;曲調以七聲音階為主,音樂進行上多跳進,常用散板。並且在音樂 情感表達上,秦腔和豫劇皆有對比鮮明的情感表達方式,例如秦腔唱腔的苦音和 豫劇唱腔的豫西調都用以表達悲苦的情緒;秦腔唱腔的歡音和豫劇唱腔的豫東調 則用以表達歡快的情緒。兩者的音樂風格皆是高亢激越,悲壯粗獷。

曲文軍在音樂創作上,一直都擅長使用地方戲曲音樂或其他種類的民間音樂 來作為創作素材,和針對某種音樂素材,並將其取材創作為音樂作品的創作方式 不同,曲文軍是藉由自身所熟悉的音樂風格,讓這些已經內化在其音樂中的音調,

84

85

是以第一人稱視角,透過貼近自身心境的詩作來作為創作素材,以表達自己對於 動盪不安的社會之感傷與憂思。《遐方怨》的創作則是描述古代戰亂時期社會的動 盪不安,以戍婦思念征夫的鬱結情緒作為樂曲主軸,在視角上是以第三人稱視角,

從戍婦的角度來描述婦女別夫的哀怨淒楚之情。

從曲文軍此時期的琵琶作品,我們可以發現,要探討這類反映社會動盪不安 的音樂作品,必須先透澈了解其創作背景與動機,了解作曲者放入作品中的深刻 情感,才能夠真正了解作品中隱含的寓意。無論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或是以第 三人稱視角描繪,這類反映社會動盪不安的音樂作品,總是充滿著感傷、憂思、

哀怨之情,情感深切動人。從演奏詮釋上來看,這類作品的演奏技法並不會特別 繁雜,但要演奏出深切動人的樂曲情感,則需要演奏者的用心體會與反覆嘗試。

而提高對創作背景與動機的理解,也有助於演奏者體會樂曲情境,並將樂曲所欲 表達的內容延伸發展,深化自身的表演風格。

(三)1993 年~1994 年創作

曲文軍此時期的創作題材是對於思鄉情感的抒發,此時期他的作品有《秦賦》

(1993)與《高原魂》(1994)。

《秦賦》的創作靈感是來自對家鄉的思念,此時期曲文軍因為工作的緣故,

被迫離開家鄉陜西,到廣州工作,以生活品質而言,不如他在陝西生活的優渥,

並且離鄉背井,離開熟悉的環境與親友,心中總是會有孤獨與酸楚的情感。於是 曲文軍將這種思鄉情感,轉換為創作的動力,將自身的思鄉情感,以及對於陝西

86

87

曲文軍於 2007 年還創作有琵琶協奏曲《千秋憾》,由於創作年代較新,相關 資料較少,因此在本文中便不做詳細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