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8:《秦川抒懷》第三段(A ′段)第三樂段(mm. 165-192)

第六章 結論

譜例 5- 18:《秦川抒懷》第三段(A ′段)第三樂段(mm. 165-192)

第一樂句

第二樂句

尾聲

擴充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的換尾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的重複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的低八度重複

123

第二節 《蕭索秋兮》

(一)樂曲解說

《蕭索秋兮》一曲在曲文軍首次出版專輯《蕭索秋夕——曲文軍琵琶專輯》

後,就經常被訛傳為《蕭索秋夕》。經筆者親自向作曲家曲文軍求證後,確認本曲 的正確名稱為《蕭索秋兮》。「兮」字是情感的修飾語,是一個靈動的虛詞,讓人 能體味實詞以外的氣態神韻,使欲抒發的情思得以飄逸飛揚。戰國時期,荊軻刺 秦王前,在易水與燕太子丹餞別之際所作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 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其中「兮」字的運用,

使人得以融情入景。蕭蕭秋風,寒冽易水,本來是客觀的自然景物,並不含有情 感,而荊軻在此寓情於景,並用「兮」字使文字被染上濃郁的感情色彩,將臨行 時的悲壯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令後人藉此《易水歌》便能緬想荊軻的風采,對 此千古絕唱感慨不已。《蕭索秋兮》也是一樣的道理,曲文軍用「兮」字為語助詞,

真切地表現出發自內心的悲愴感嘆。

這首作品表面上是對於晚唐詩人趙嘏的唐詩《長安秋望》的感懷,實際上作 品創作動機是來自於對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的感觸,曲文軍透過音樂創作,來抒發 心中的苦悶與壓抑,並選擇最能貼近當時心境的詩作來作為創作素材,表達自己 對於動盪不安的社會之感傷與憂思。曲文軍述說他創作《蕭索秋兮》的情形,是 他心中對於社會的動盪不安有所感觸,因此在他的家鄉西安,在一夜無眠之下,

寫出這首作品。

124

《蕭索秋兮》正式對外發表的時間為 1989 年,當時西安音樂學院舉行了「第 三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琵琶教學研討會」,《蕭索秋兮》於此研討會中正式發 表。曲文軍當時發表的樂曲有《豫調》和《蕭索秋兮》。會議結束之後,人民音樂 出版社把第三屆研討會發表的所有樂曲彙集、編纂成為《琵琶曲集——第三集》, 這兩首樂曲也被正式收錄於其中。

《蕭索秋兮》這首作品有個副標題為「讀唐詩《長安秋望》有感」。樂曲如詩 如畫,細膩地描繪出深秋時節的意境,也表露出作曲者蕭索淒涼、抑鬱哀愁的心 境。秋末,是一個容易令人感到哀愁的時節,西風蕭瑟,紅衰翠減,蒼涼淒清的 景象,最容易觸動人的傷感之情,作曲者也是因此而引起感觸,流露出抑鬱悲涼 的情感。

《長安秋望》為晚唐詩人趙嘏所作,其原文如下:

雲物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這首七言律詩描述了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詩人羈旅思歸的心情。而作曲家 的感懷主要來自首頷二聯,首頷二聯描繪了清晨長安城中蕭瑟冷落的秋色,如此 秋色觸發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也引起作曲家的無限感觸。

首聯寫俯瞰。在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

全城的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既迷濛又壯闊。詩中「淒清」二字,既屬客觀,

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淒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

125

126

127

引子:散板,速度自由。樂譜上標記「秋夜風蕭蕭」,並且在第一小節後半部 標記有「蕭蕭秋風效果」,代表此處要用技法表現出秋風蕭蕭的感覺。關於技法的 表現,詳見本節演奏詮釋部分。全段以徵調主音徵音(5)為主,而泛音皆是屬於 情境上的模擬。(見譜例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