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陝西地方音樂概述

第二節 陝西地方音樂重要樂種概述

陝西地方音樂種類豐富,其中包含各地的民歌、秧歌、道情,歷史淵遠流長 的西安鼓樂,尤其陝西的戲曲發達,戲曲種類繁多,並且各類戲曲皆獨具特色。

這些各自獨立的劇種分別產生、形成、流行於陝西不同地區。陝西由北向南大致 可分為陝北、關中和陝南三地區,這三地區所盛行的劇種也各有不同。

關中以西安為中心,是整個陝西的中心地帶,工業、農業發達,為富庶的人 口密集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17 歷史上先後有十幾個王朝在古稱長安的西安 建都,例如:西周、秦、西漢、隋、唐等。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長達千餘年,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都是中國歷史文化重鎮,所以這裡產生、

形成的戲曲劇種也是陝西最具代表性的劇種。尤其是秦腔這一劇種,也是中國梆 子腔系劇種中最早形成的劇種,堪稱梆子腔之鼻祖。在關中產生、形成的劇種有:

秦腔、同州梆子、眉戶戲、碗碗腔、阿宮腔、關中道情、線腔、關中秧歌、跳戲、

弦板腔等。

陝北,包括延安市、榆林市兩個地區。榆林市的綏德縣、米脂縣流行陝北碗

碗腔;榆林市的神木縣、府谷縣流行陝北二人台;陝北道情、陝北秧歌為兩地共

17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芳草茸茸去路遙,八百里地秦川春色早,

花木秀芳郊。」

21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著名秦腔旦角演員魏長生(1744-1802)率領著 秦腔戲班初入京師,當時,京腔在京城廣受歡迎,而秦腔的表演藝術也未被廣大

22

23

24

25

情緒強烈而激動的場面。

4. 二導板:二導板是秦腔的輔助板式之一,為有板無眼的節拍形式,即 1/4 拍形式。雖名為一種板式,實際上只有一個樂句,不能獨立成段。二導板常出現 於上句,其功用主要是作為引子,或者是作為過渡板式以導入其他板式,在板式 連接上有著橋樑作用。

5. 墊板:墊板是秦腔的輔助板式之一,為無板無眼的節拍形式,即散板形式。

墊板是由帶板發展變化而成,大約分為兩種:一種是慢墊板,適於表現豪放、激 昂的情緒;一種是緊墊板,多表現激烈、驚慌的情緒。墊板屬於散打慢唱30 形式,

行腔較為自由,不受梆子擊節制約。

6. 滾板:滾板是秦腔的輔助板式之一,為無板無眼的節拍形式,即散板形式。

滾板的特色,是在節拍自由的散板中,夾有節拍相對嚴格的一拍子的唱腔,一字 一音,字字緊疊,多用於悲劇性的陳述、哭訴等場合,以表現劇中人物悲壯情感 難以克制的場面。31

秦腔唱腔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彩腔」,以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 感情激昂,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其中的拖腔必須歸入「安」韻,一句聽下來 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這也是與其他的劇種有明顯區別的地方。秦腔的唱腔有

30 散打慢唱,是戲曲散板的一種,唱腔和伴奏部分皆為節拍自由的散板,擅於表現 激動的戲劇情緒。

31 毋蘭,〈淺論秦腔音樂聲調與板式〉《當代戲劇》No. 5(2004):35-37。

26

「歡音」和「苦音」之分,32 顧名思義,歡音擅長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苦音 適合抒發悲憤、淒涼的情感。秦腔唱腔除滾板外,各板式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

秦腔調式以徵調式為主,兼有宮調式。

過場曲牌分弦樂曲牌和管樂曲牌兩種。管樂曲牌又分有嗩吶曲牌、笛子曲牌 和笙管曲牌,總計多達 200 餘首,常用的約百餘首。均有慢、中、快、散四種節 奏,結構形式多樣。弦樂曲牌多用於伴奏人物情緒,渲染環境氣氛,承接上下場 次,陪襯說白動作,主要有【小桃紅】、【大開門】、【大八板】等。管樂曲牌多用 於帝王登殿、官員朝拜、隊伍行進、開場比武、擺宴行令、供奉祭祀,以及升帳、

引子或尾聲,主要有【山坡羊】、【朝天子】、【江水兒】、【中軍令】、【甘州歌】等。

鑼鼓經有 200 多種,有慢、中、快、散四種類型。依結構分為大型套曲(開 場鑼鼓)、中型套曲和單曲三種。又有大銅器、小銅器、小三件等多種演奏形式。

鑼鼓經依其作用可分為四種:開場鑼鼓、表演銅器、板頭銅器、曲牌銅器。

1. 開場鑼鼓:為大型擊樂套曲,用於戲曲開演之前,有渲染氣氛、招徠觀眾 的作用。常用的開場鑼鼓有【湖廣鑼】、【十樣景】、【暴落錘】、【南瓜蔓】、【串子】、

【鬧元宵】等。

2. 表演銅器:用於配合演員的表演動作、說白、吟詩和武打,其中【浪頭】、

【搜門】、【起霸】、【六合手架子】等,可用於大型表演。

3. 板頭銅器:用於起奏板頭過門和開導演唱。

32 關於「歡音」和「苦音」,在本章第二節有詳細論述。

27

http://www.sxsdq.cn/dqzlk/sxsz/whysz/201004/t20100413_221059.htm(摘錄於 December 1, 2014)

37 頭網子是傳統戲曲用以梳裹髮型的用具,又名網巾。秦腔角色行當有十三門,因 此又稱為「十三頭網子」。十三門分別為四生(老生、鬚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

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淨(大淨、毛淨)、一醜。

38 程軍,〈淺談秦腔文化〉《中外企業家》No. 12(2011):271。

28

29

http://www.sxsdq.cn/dqzlk/sxsz/whysz/201004/t20100413_221016.htm(摘錄於 December 2, 2014)

30

http://www.sxsdq.cn/dqzlk/sxsz/whysz/201004/t20100413_221031.htm(摘錄於 December 2, 2014)

31

四、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是陝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名「東路秦腔」、「同州腔」,也稱老 秦腔。是秦腔在同州(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一帶發展演變形成的板腔體古老 流派,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多被奉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朝邑為中心,盛 行於陝西省關中地區十餘縣。並流傳到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

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同州梆子形成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明朝 末期,曾隨秦商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傳播江南江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練兵時,

就是以同州梆子為軍戲。清康熙年間(1662-1722),同州梆子傳播到京師。清乾隆 十一年至三十年(1746-1765),著名藝人層出不窮,紛紛入京師演出,深受觀眾 歡迎。清道光二十一年至三十年(1841-1850),渭北各縣同州梆子發展鼎盛,相繼 成立許多戲劇班社,著名的有四大班(大荔的潘家班、梁家班,朝邑的齊家班,

澄城的許家班),稱四財主班。同時,各鄉亦有八小班。清同治年間(1862-1874),

大荔縣城關鎮川心店地區開設有劇本刊印作坊,印有老秦腔劇本《昭君和番》、

《余寬休妻》、《周蘭英堂口認母》、《斷橋亭》、《斬秦英》等。這個時期,隨著工 商業的興起,一些富紳和工商業者紛紛組織戲劇班社,東路秦腔出現繁榮景象。

直到清朝末期,渭南境內仍然活躍著一批老秦腔班社和藝人。辛亥革命後,由於 連年戰亂,東路秦腔日漸衰微,演出活動亦時斷時續。

同州梆子音樂由唱腔、鑼鼓經、曲牌三部分組成。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常用 的基本板式和秦腔基本上相同,有慢板、二六板、帶板、二導板、墊板、滾板等

32

http://www.sxsdq.cn/dqzlk/sxsz/whysz/201004/t20100413_221047.htm(摘錄於 December 2, 2014)

33

34

35 http://www.sxsdq.cn/dqzlk/sxsz/whysz/201004/t20100413_220809.htm(摘錄於 December 5, 2014)

36

http://www.sxsdq.cn/dqzlk/sxsz/whysz/201004/t20100413_221012.htm(摘錄於 August 15, 2015)

37

38

八、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也稱「長安古樂」、「西安古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

及其周邊地區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關於西安鼓樂的正名,在 2006 年中國文化部 和陝西省文化廳於西安共同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鼓樂研討會」中曾 討論,會議中最後決定「西安鼓樂」與「長安古樂」兩種稱謂均可使用。55 2006 年,中國國務院將西安鼓樂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 年,

西安鼓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從列入非 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名稱中可以推論,「西安鼓樂」是較為正式的名稱。

追溯西安鼓樂的歷史淵源,可發現西安鼓樂與唐代大曲有著關聯性,根據資 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樂有可能源於唐,起於宋而興於元、明,盛於清,經過幾 千年的實踐與發展,特別是明、清以來戲曲音樂的影響,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大 型民族古典音樂形式。據音樂史家考證,在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宮廷樂師流落民 間,唐代燕樂也隨之流傳民間。西安鼓樂脫胎於唐代燕樂,大氣、莊重、高雅,

曲目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優美,具備宮廷音樂的特徵,與一般的民間音樂大相 逕庭。西安鼓樂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以及演奏形 式,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 漢族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1954 年,匈牙利、日本、義大利、美國、俄國、英國、澳洲、新加坡、奧地利等國的

55 馮亞蘭、焦杰 編,《西安鼓樂歌章》(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說明。

39

音樂學者,參觀聆聽了西安鼓樂後,西安鼓樂的搶救、繼承和發展引起了各國學 者的關注。匈牙利音樂研究家薩波奇‧本采(Szabolcsi Bence, 1899-1973)56,在 聽了西安鼓樂演奏以後說:「這就是中國古代的交響音樂!」

56 薩波奇‧本采(Szabolcsi Bence, 1899-1973),匈牙利音樂研究家,1947 年起擔任 布達佩斯皇家音樂學院教授,從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工作,他也是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作品的研究家。

57 俗字譜,為工尺譜的前身,其標記音高的音名形似工尺譜音名上半截或下半截。

40

41

59 中國民樂,〈西安鼓樂〉,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minyue/435691.htm(摘錄 於 December 5, 2014)。

60 宋小朱,〈秦腔的曲調和音樂形式〉《藝術評論》No. 9(2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