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輪迴》三首歌曲分析

第一節 〈瑪莉.海恩斯〉

選自史蒂芬斯《輪迴》的第二首詩,於 1917 年 8 月完成,並獻給贊助者約翰.金

(John Quinn, 1870–1924)47,就史蒂芬斯自己形容為 「一首可卸除男人心防的詩48」。在 海德的翻譯詩中,原名為〈光彩奪目的花束〉(The Posy Bright)。詩中"瑪莉.海恩斯",

是傳說中誕生於一百多年前愛爾蘭西邊的島上的女孩,擁有醉人的美貌49,原本在蓋爾 語詩中,詩人拉弗泰瑞沉浸於她的柔情引誘中,難以忘懷。史蒂芬斯的再創作則著重於

47 紐約律師、藝術贊助者、收藏家、收藏有巴伯部分作品手稿。

48 Letter from Stephens to John Quinn, 8 August 1979, in Letters of James Stephens, ed. Richard Finneran(New York: Macmillan, 1974), 223.

49 Douglas Hyde, Songs Ascribed to Raftery(Dublin, 1903), 325-29.

26

Lovely and air the view from the hill That looks down Ballylea;

But no good sight is good until you see By great good luck you see

The blossom of Branches walking towards you Airily.

27

28

聲部旋律方面,第一段以二度加三度的上下行音階組合,搭配八分音符,製造出口 語化的跳躍神情,在開頭 5 小節內就形塑出對”瑪莉.海恩斯”的崇拜與心動。在「她 是我心中的愛」(she is the love of my heart)時,旋律從細碎的彈跳到音值的明顯加長,可 以清楚的看到巴伯在旋律的處理上與詩詞語韻非常貼切。巴伯將口語化的歌詞化為短短 5 小節的音階下行與上行,展現作曲家重視歌詞並將之活化的特點。另外在主旋律中,

可發現日本都節音階( みやこぶしおんかい)51與五聲宮調式的使用。

【譜例 3- 2】〈瑪莉.海恩斯〉第 1-4 小節

【表 3- 2】 中國五聲音階與日本都節調式唱名表52

音階或調式 首調唱名組合

中國五聲音階 do-re-mi-so-la

日本都節調式 mi-fa-la-si-do’-mi’

51 都節音階(Miyakobushi Scale)日本音階的一種,唱名為mi-fa-la-si-do’-mi’。

52 陳怡婷 鄭方靖,〈現代音樂與東亞傳統音樂運用於鋼琴教學之價值初探〉,《柯大宜電子報》(第 24 期,2010),http://www.kodaly.org.tw/enews/1006/enews_04.php.2010;摘錄於 1 May 2014。

29

第 6 小節在歌詞「她是神祕的甜心」(She is a rune),設計了四音下行的動機,讓各 聲部覆述三至六次不等的下行音型,不僅符合詩韻,也產生群眾議論紛紛、驚嘆讚美的 音畫。

【譜例 3- 3】〈瑪莉.海恩斯〉第 6-9 小節四音下行動機

第 14 小節在 「如同太陽凌駕於月亮之上」 (As the sun is above the moon),女高音 登高一呼,女中音與男低音接續齊唱,像是眾人齊聲附和,緊接著音型從上滾落至下刻 劃出太陽在上,月亮在下的音畫。

【譜例 3- 4】〈瑪莉.海恩斯〉第 13-15 小節

30

第二段乍聽只是反覆樂段,卻在歌詞、音域、音值及張力上做了明顯的變化或擴張。

相較於第一段,在第 30 小節新增而出的樂句中,原本就使用的外聲部旋律運用反向手 法再持續模進而設計出自然張力。

【譜例 3- 5】〈瑪莉.海恩斯〉第 29-30 小節新增模進及外聲部反向

第三段標示更加安靜(piu tranquillo),音值拉長為四分音符搭配二分音符,運用對位 的手法產生仿古的音響效果。從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女高音依序展開主題,將歌 詞「可愛又輕巧,從巴利利亞的山丘往下看」(Lovely and airy the view from the hill that

looks down Ballylea)

的畫面感運用聲部的進入、力度的遞增一層一層拉開。

31

【譜例 3- 6】〈瑪莉.海恩斯〉第 38-53 小節

32

第三段第二樂句巧妙的運用第一段主題動機【譜例 3-7】的增值,回到二度加三度 的音階上下行,節奏從說話式轉變為長樂句,前後呼應讓曲子隱含了 ABA 曲式的意味。

藉由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的反向將音域拉廣,五次的「活潑地」(airily)因漸慢漸弱使音 響緩緩的飄散於空氣之中,彷彿男人對”瑪莉.海恩斯”無盡迷戀的漫延,曲中巧思展 現巴伯致力於以音符傳達詩詞中的意境。

【譜例 3- 7】〈瑪莉.海恩斯〉第 58-61 小節的主題增值

【譜例 3- 8】〈瑪莉.海恩斯〉第 1-2 小節

33

【譜例 3- 9】〈瑪莉.海恩斯〉第 62-66 小節

速度方面維持穩定的快板律動,在第一段換第二段,以及結尾時有明顯的漸慢處 理。

節拍與節奏的設置是巴伯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他會運用大方向的拍號、變化拍子或 小細節的重音配置,來幫旋律設計獨特的節奏個性。「獨特清楚與愉悅,受到蒙特威爾 第牧歌中的自由所影響53」,運用快速說話般的輕快節奏,展現史蒂芬斯詩句中的充沛 精神活力。在巴伯生前未出版的《約伯記經文歌》54中,即有出現仿說話的節奏風格。

【譜例 3- 10】《約伯記經文歌》第 1-2 小節

53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83.

54 《約伯記經文歌》是巴伯早期的合唱作品,依據聖經《約伯記》的經文寫成四首作品。至 2007 年才正式出版。部分素材被取用至 1938 的合唱曲《神的莊嚴》(God’s Grandeur)。

34

拍號頻繁改變出現在第二段第三樂句,短短 7 小節內每小節換一次拍號,快速的變 換搭配不停歇的八分音符律動,在換段前製造出令人無法喘息的急促感。

【譜例 3- 11】〈瑪莉.海恩斯〉第 29-35 小節

35

在巴伯的雙合唱作品《十二夜》(Twelfth Night, op.42, No.1, 1968)55中也出現每小 節改變的拍號變化

【譜例 3- 12】《十二夜》第 41-46 小節

55 《十二夜》完成於 1968 年的聖誕節,歌詞選用勞瑞.李(Laurie Lee, 1914-1997)的詩作。是一首無 伴奏雙合唱作品。

36

相對於前兩段(AA’)的設計,第三段(B)從「多麼美好又快活」(Lovely and airily)則穩 定使用三四拍,但掛留音(suspension)造成頻繁的「希米歐拉」(hemiola)56,在聲部間形 成二對三對抗,將前兩段狂奔不住的歡愉情緒約束起來,而此手法也運用在〈庫林〉中 複拍子對二連音的設計。

【譜例 3- 13】〈瑪莉.海恩斯〉第 38-41 小節

【譜例 3- 14】〈庫林〉第 15-16 小節

除了拍號,此曲使用拍值來形塑樂曲的風格,在第一段第二段以輕快愉悅的跳躍八

56「希米歐拉」為”hemiola”的音譯,中世紀後套用至音樂節奏之上,表達三拍與二拍的混合用法:

在兩小節三拍子的韻律中,分別於第一小節第一拍,以及第二小節第二拍上設置重音,產生三個二分拍 子的特殊節奏型態。此種節奏型在文藝復興時期樂曲中時常可見,至巴洛克時期更是使用頻繁,特別用 於樂曲或樂句結束之時以強調終止式。

37

分音符為主,表現出詩詞中按捺不住的急促情緒,激動詳述鍾愛的她是多麼的美麗與可 愛,也帶給聽者屏息的感覺。款款而述的第三段則使用四分音符與二分音符,描述從山 丘俯瞰的景色。在前兩段如快速說話的步調中,運用較長的音值強調特定字眼,如「她」

(She)、「太陽」(sun)、「愛」(love)、「心」(heart)、「月亮」(moon),除了「太陽」(sun) 在各聲部的低音域附上重音記號外,其他配置很自然的形成樂句中的重音。此外曲中會 發現運用大量切分音型,造成重音轉移及旋律的流動感。

【譜例 3- 15】〈瑪莉.海恩斯〉第 1-5 小節

力度方面,第一段強弱非常貼近朗誦詩詞時的語氣變化。使用「突強」(sf)、「突弱」

(sfp)、迅速的漸強與漸弱來強調瞬間張力。四次樂句頭的「她」(She)就輪次使用強力度 後漸弱來讓目光聚焦。第一段第二樂句(第 6-7 小節)、第三樂句(第 35-38 節),在 短時間內即有非常明顯的力度變化,表現詩詞中的歇斯底里及狂喜,或用來轉換情緒所 使用。

38

【譜例 3- 16】〈瑪莉.海恩斯〉第 6-7 小節

【譜例 3- 17】〈瑪莉.海恩斯〉第 35-38 小節

而在同時期也是為寇蒂斯牧歌團寫作的男聲合唱曲《跑錶與地形測量圖》中,轉換 樂段時也是使用長音並快速消減力度的手法。

39

【譜例 3- 18】《跑錶與地形測量圖》第 63-66 小節

第三段的力度起伏是隨著對位聲部的進入及旋律的上下行而變化,溫柔地述說,所 以對位聲部從男高音進入時,使用「富有表情的中弱」(mp espr.),在四聲部都進入時拉 到「中強」(mf),力度變化不大但貼近人聲的自然走向,請參考【譜例 3-6】〈瑪莉.海 恩斯〉第 38-53 小節。第三段第二樂句【譜例 3-9】的和聲音域愈走愈開離,但力度愈 來愈小,最後三個大三和弦,力度幾乎消失,如香氣飄散在空氣之中。

調性方面,前兩段與第三段呈現明顯對比,前兩段雖然調號無任何升降,但在音響 上是無法立即判斷為 C 大調的。本曲開門見山的使用 C 大調七級的半減七和弦,回到 C 大調一級卻又馬上跳開,雖吸引聽覺上的注意力,卻無法判斷調性。從開頭七個和弦進 行可發現作曲家並非貼著主旋律寫作傳統和聲進行,完全無重複的級數使和聲各自獨立 且刻意模糊調性。

40

【譜例 3- 19】〈瑪莉.海恩斯〉第 1-2 小節

此外,旋律所使用的日本音階與中國五聲音階、旋律小音階、二度加三度的結構、

半音的運用,也會在聽覺上造成調性的混淆。半音的臨時升降在巴伯的合唱作品中經常 出現,如〈瑪莉.海恩斯〉從第 4 小節就開始出現半音變化,使調性迅速轉換無法確定。

在《跑錶與地形測量圖》的主題旋律中也可看到半音的明顯運用。

【譜例 3- 20】〈瑪莉.海恩斯〉第 4-9 小節

41

【譜例 3- 21】《跑錶與地形測量圖》第 17-27 小節

第三段的調性辨識度比較高,第一個和絃即無縫銜接在降 B 大調的一級大三和弦上,

直到新聲部對位進入才開始轉調,且調性維持的時間比較長,從降 B 大調、g 小調,再 回到 C 大調,但在曲終時又出現和弦設計的巧思,除了女高音聲部為第一段開頭日本音 階與五聲音階的主題增值,更在短短 5 小節內就有明顯轉調,且寧可跳進,也刻意避免 相同和弦音的同位置使用。

【譜例 3- 22】〈瑪莉.海恩斯〉第 62-66 小節

42

聲織體方面,〈瑪莉.海恩斯〉以主音與複音織體互相交替使用,在第一段使用複音織 體時,會有先和後分再回到主音織體的順序。依著文字中對於瑪莉.海恩斯的迷戀,在 聲部之間看似各自獨立的複音結構,卻一再地走向同步,彷彿對於「她」(she)的可愛美 麗無法抗拒一般。第三段則以對位方式的複音結構最終回歸主音織體,並在結尾以三和 弦得飽滿長音收尾。

在間句無歌詞的過門部分出現漸層的織體變化,從低音聲部開始以八分音符密集向 前,旋律各自呈現二度加三度向上走的波浪音型,隨著新聲部進入,織度、力度、張力 逐漸升高,突然一拍嘎然而止,以強力度長拍的半減七和弦接入第二段。

【譜例 3- 23】〈瑪莉.海恩斯〉第 16-20 小節

43

在合唱曲《神的莊嚴》中,也出現了極為相似的過門片段,以八分音符的持續律動 及力度的累積接至新的一段。

【譜例 3- 24】《神的莊嚴》第 41-43 小節

【譜例 3- 24】《神的莊嚴》第 41-43 小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