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輪迴》音樂詮釋與教學建議

研讀樂曲背景與創作者的思維以及詩與樂的處理方式,是指揮詮釋音樂前的重要 功課。巴伯以詩入樂的特色,在所有音樂手法上的設計都是為了要呈現詩詞的內涵,因 此分析《輪迴》的音樂前,必須先理解歌詞的氛圍及其對語韻的要求。因譜面的指示在 速度與力度上很有彈性,使詮釋者的處理空間很大,可先詳讀樂譜已確定的指示部分,

有疑惑處再參考其他演出團體的處理方式,加入自己的理解後決定最貼近詩意的詮釋。

研究者經過前兩章對本作品之探究和創作分析後,並依據自身在台北室內合唱團 2013 年《漫遊聲林》的演唱經驗與有聲版本比較,將於本章對三首曲子提出指揮在排練與詮 釋上的建議。

《輪迴》最初的創作對象為寇蒂斯牧歌團,尤其〈安東尼.歐.達利〉、〈庫林〉

是巴伯在指導該團時為其量身訂作,牧歌團歌者皆為受過良好音樂專業訓練的音樂系學 生,而巴伯本身也是聲樂家,使得曲子的技巧與難度偏高。如果合唱團成員為非音樂專 業背景時,須考慮到無伴奏的音準掌控能力與女高音男低音的音域問題。聲音的統一、

音色純淨度、音量平衡是考量人數的重要項目。而巴伯傾力以音樂將詩詞表露無遺的創 作手法,指揮與歌者皆須了解歌詞才能做出最正確的詮釋。以下研究者將以三節依序討 論各曲於歌詞與旋律、速度、節奏與語韻、力度,與教學建議。

66

第一節〈瑪莉.海恩斯〉

本曲描述一位愛爾蘭傳說中的人物:美貌且令人心醉沉迷的"瑪莉.海恩斯",

作曲家以快速的仿說話節奏及對比鮮明的兩段式曲式來描繪文字中的驚喜與迷戀,並運 用音畫、模進與對位、節拍與節奏音值的變換、主音與複音織體的靈活運用、來表現對 她的迷戀與讚嘆。此曲的精細設計使得演唱難度偏高,須在排練前的發聲練習強調音準 與共鳴的訓練,就指揮而言速度的決定與換氣有很大的詮釋空間。

一、 歌詞與旋律

〈瑪莉.海恩斯〉分作第一段(A)、第二段(A’)的仿說話節奏,由快速移動的八分

音符組成,第三段(B)為拍值四分音符的對位複音織體。第一段在各聲部音域都超過

一個八度半,常有大跳與主音織體的快速移動,容易發生共鳴位置變動,產生音準不

到及音色不平均的問題。建議將大跳及快速下行的片段放慢練習,將共鳴位置維持在

高音的空間。以男低音第 2-5 小節及第 6 小節女中音下行模進為例,以母音【a】來練

習共鳴空間,前方可加一子音來減低聲道肌肉的錯誤使力

61

,並請歌者演唱下行時要

保持住良好的位置,才能維持音色的穩定。在男低音大跳前,設計一拍好好的呼吸與

預備,並在最高音停留一下,感受打開的共鳴空間。

61 Smith W. Stephen, The Naked Voice: A Wholistic Approach to Sing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89.

67

【譜例 4- 1】〈瑪莉.海恩斯〉男低音共鳴位置維持練習

【譜例 4- 2】〈瑪莉.海恩斯〉女中音共鳴位置維持練習

高音域的直接或大跳進入在各聲部皆有出現,以第 6-9 小節為例,女高音正拍突

強高音進入、內聲部弱音大跳往上,以及男低音在八分休止符後加重音高音進入,如

果沒有準備好,會產生音色爆裂、音準偏低、音色鬆散的問題。可請歌者在排練前在

大跳與高音進入處做記號,建議放慢練習並在大跳時稍微斷開,在短時間內或休止符

時提前將高音位置的空間預備好。

【譜例 4- 3】〈瑪莉.海恩斯〉第 6-9 小節高音進入與大跳

68

在本曲末段(第 62-66 小節),出現此曲調性快速變換的主音織體樂段,臨時升

降記號頻繁出現,演唱時又無鋼琴可輔助,使音準容易發生問題,建議如先放慢速度,

依調性分成三部分訓練和聲聽力,而轉調的和弦音可以特別獨立出來練習,逐步達成

合唱團員的耳(聽覺)---口(演唱)---眼(視覺,看指揮)三者之間的敏銳反應能力

62

【譜例 4- 4】〈瑪莉.海恩斯〉第 62-66 小節的和弦音準訓練

因為樂曲的旋律與歌詞高度結合,在第一段說話式節奏的長拍與朗誦時的重音有 一致性,所以在演唱之前,建議先請歌者朗讀原詩,依著語韻之輕重帶入歌唱。歌詞 中,如「她」(she)、「天空」(sky)、「太陽」(sun)的【s】是擦音、「箭」(dart)的【d】

是氣息移去頂在上齒背的舌尖所造成的破裂音、「愛」(love)的【l】是舌尖不離上齒,

氣息從兩旁呼出同時震動聲帶的邊音,需放慢速度朗誦以增加不同咬字位置的熟練度,

62 楊鴻年,〈論合唱音準問題〉,《合唱藝術研討會》,(台北:文建會,1994):39。

69

歌唱時才能自然清晰的呈現。

【表 4- 1】〈瑪莉.海恩斯〉第一段(A)歌詞長拍處及音標

She is the sky of the sun, she is the dart of love, she is the love of my heart,

[i]

[ʌ] [ʌ] [ʌ] [a]

She is a rune, she is above the women of the race of Eve, as the sun is above the moon!

[i] [u] [i] [ə]

[e] [ʌ] [ə] [u]

【表 4- 2】 齒槽子音表63

第三段拍值變長並以對位的複音織體進入,展現從山丘由上向下俯瞰的風景。在

研究者參考的有聲版本常出現部分聲部漸弱過多變成背景音樂,導致對位的複音音響

效果無法展現,建議聲部在主題清楚進入後,應維持力度並舒服的送氣保持橫向的旋

律流動,才會有聲部間的競奏感與清晰的複音織體。

63 University of Iowa, ”Phonetics: The sounds of American English”, available from http://www.uiowa.edu/~acadtech/phonetics/english/frameset.html ; accessed 20 April 2014.

70

http://content.edu.tw/senior/music/tn_nn/eartraining/et01010102.htm. 2012,摘錄於 24 April 2014。

71

從「弱」(p) 持續漸強到「很強」(ff),可知作曲家希望以顯著的變化來凝聚最大力

度的降 B 大三和弦,且此處為段落交接處,建議漸慢的效果以張力的聚集為主要考量,

不輕易帶過,以免錯過了此曲的高點。

【譜例 4- 5】〈瑪莉.海恩斯〉第 31-38 小節

第三段在速度還原(a tempo)後無速度指示,音值增加使得律動自然變得從容,但

就研究者的演出經驗和大部分的版本皆有明顯的速度落差,從第一段

=112-160 降到

=76-126,只有「十六人合唱團」(Sixteen)從頭到尾保持

=140。降低速度使音樂更

貼近術語「恬靜」的氛圍,也使兩段音樂更有戲劇性的對比,研究者認為只要在不失 去三拍子律動的前提下,可以稍降速度,但不可過於極端否則過於矯情,也違背作曲 家本意。

第三段的第三樂句是整曲最充滿情意之處,也是研究者在版本比較時詮釋差異

72

最大的地方。在第 57 小節出現

「稍微漸慢」(poco rit.),速度還原後又遇上第 65 小節

的「漸慢」( rit.),照譜詮釋的版本比較少,大部份會從第 62 小節就開始一路遞減速 度直到曲終,漸慢的幅度也都不盡相同。建議速度的處理除了要考慮詩所表達的意境,

也要讓每一拍的和聲變化都能清楚的被聽見。

三、 節奏與韻律

此曲以說話式節奏的八分音符與三拍子的對位來表達對"瑪莉.海恩斯"的讚嘆 與迷戀,節奏上的細節與何時換氣,是指揮排練的重點。本曲開頭以弱起拍強音進入,

指揮與團員需有高度的默契與專注力,建議開頭有明顯的第一拍指示,讓歌者有好的 預備及呼吸,否則開頭的半減七和弦若唱不正確,也影響之後的演唱表現。

【譜例 4- 6】〈瑪莉.海恩斯〉第 1-2 小節

第一段的八方音符跳音記號時有時無,使說話式節奏中另有些微的層次區別,建 議咬字的清晰要凌駕於跳音的長短之上,保持跳音的彈性,切勿因強調短促清楚的跳

73

音而破壞歌詞的完整表達。

第三段第二樂句接第三樂句,術語出現「稍微漸慢」(poco rit.),歌詞是「 直到 你看見/枝枒上的花朵向你迎來」(Until you see/ The blossom of Branches walking

towards you),是整曲最充滿情意的地方,如果考慮歌詞與音樂都是接到下一句,那第

57 小節的第 1 -2 拍可以作明顯的漸慢處理,並好好換一口氣,準備好將情緒轉為「優 雅的」(grazioso)尾段。如果考慮畫面的延續性不願切斷,可只做些許漸慢,將第 1-2

拍與第 3 拍稍稍斷開,不建議直接連到下一段,因為除了原詩在此處有斷句外,歌者

也需要時間準備新樂段的長樂句。不論漸慢幅度、好好換氣或輕輕斷開,要把能否能

將詩意的氛圍完整呈現做為詮釋的重要考量。

【譜例 4- 7】〈瑪莉.海恩斯〉第 54-58 小節

第三段的第三樂句以五句「如此輕快」(Airily)做本曲的結尾,以快速變換的和 聲、速度緩緩漸慢的飽滿主音織體來演譯這沉醉又愉悅的心情,研究者參考的版本在

74

換氣的處理上有很大的差異,有的每句換氣、有的部分小節換,也有一氣呵成的,但 要注意每句的尾音,一定要唱滿,否則很容易因為換氣而不滿一拍,甚至變成跳音,

導致和聲延續感被打斷。

【譜例 4- 8】〈瑪莉.海恩斯〉第 57-66 小節

四、力度

〈瑪莉.海恩斯〉的力度隨著旋律的快速上下行自然起伏,「突強」的使用表現 出詩句中的驚訝與讚嘆,而力度從「很強」到「很弱」變化幅度大且常在幾個小節內 要做出快速的張力變化。第一段的第 6 小節及第 25 小節的「她」(she)以突強的 G 大 調一級出現後漸弱到「弱」,經常會被處理成「突強弱」的力度斷層,使驚豔變成驚 嚇,建議指揮在突強後保持力度,再從長拍內遞減。不要使歌者誤解要突弱,並提醒 歌者「她」這個字以集中的力度唱出即可,否則詮釋會偏離曲意。如果還是因看到突 強記號而過度詮釋,可請歌者將「突強」改為「強」再加上重音記號來改善。

75

【譜例 4- 9】〈瑪莉.海恩斯〉第 6-7 小節

第二段接第三段的「月亮」(moon),停在降B大調一級大三和弦,占了三個小節 滿拍,是此曲最大張力點,力度持續一小節的「很強」後,再以兩小節漸弱至「弱」,

在演唱時容易出現太早漸弱而使前方一路堆疊的張力過快消失,建議提醒歌者從第 36 小節才開始漸弱,並在譜上詳細標註力度漸弱的過程,使音響平均的漸漸消失。此處 的女高音容易因力度而失去口內空間,使聲音落入喉音或過早消失,為使高音能扎實 不緊張,建議提醒歌者持續以歌詞的母音[u]來送氣至鼻腔,軟口蓋撐住不隨著漸弱而 放下。

【譜例 4- 10】〈瑪莉.海恩斯〉第 35-38 小節

76

第二節〈安東尼.歐.達利〉

本曲是哀悼一位愛爾蘭民族英雄,直言他的死讓這世界無了生機,充滿強烈的悲悽 與不平的吶喊。男低音如步行般的頑固低音,彷彿正在進行一場送葬典禮。長樂句的換 氣地點、速度轉變、頑固音型與主旋律的聲部平衡以及複音織體的卡農的進入,都是此 曲的排練重點。

一、 歌詞與旋律

〈安東尼.歐.達利〉在直向上是由卡農構成的複音織體,橫向是拱型的長線條獨 唱風格,運用聲部的銜接拉出了一條長長的送葬隊伍。主旋律樂句很長,需要注意換 氣問題,原則上以詩句的完整性做為首要考量。以首句為例,只有女高音主旋律配上 男低音的頑固音型,建議女高音輪流換氣使之一氣呵成。其他聲部的主旋律因複音織 體已成型,可調整為每四小節換氣,但需注意不因換氣而縮短尾音音值。建議在樂句 中央的正拍二分音符上:歌詞「四肢」(limbs)、「星星」(stars)、「魚」(fish)要有往 前延伸的氣息,接至後方的八分音符,使樂句清晰、線條飽滿。因為每個聲部都會演 唱到主題的長樂句,建議在排練時,可一起以【s】來作送氣訓練,在圈起的長拍處 運氣變強,形成三處漸強漸弱。可先分成三段訓練,再感受一氣呵成的氣息支撐。

77

【譜例 4- 11】〈安東尼 歐.達利〉第 1-7 小節

二、 速度

本曲以

=76 的速度行進,氛圍如英雄送葬的遊行,有三次的變換速度:第二 段(A’)第 58 小節的加速、第三段(B)的速度還原與結尾的漸慢。雖然譜上標明

=76,

但在研究者參考的版本中,許多指揮選擇慢至

=63 或快至

=90,偏快的版本顯 得輕浮,不夠莊重悲戚,也降低了中段速度對比的效果,建議依照譜的速度演奏不 宜選擇過於極端的速度。

第 58 小節及 64 小節分別標記「漸快的」(stringento)與「漸快很多」 (stringent

molto),參考的有聲版本中至快加速到

=165。漸快的幅度有很大的彈性,最小的 變化從

=75-113,最大從

=63-165,漸快幅度過小會使張力無法累積至第 68 小節 對「安東尼」最強烈的呼喊。但這種短時間內的加速並非愈快愈好,必須考量歌詞 的情境:一股在悲淒中的激動,對安東尼的不捨,否則容易遺落譜上的重音記號,

反而變得輕浮無重量。

78

【譜例 4- 12】〈安東尼.歐.達利〉第 63-67 小節

第 64 小節在加速後的長聲一呼#ci6-CI 的和聲,呼喊出本曲拍值最長也最激動的

「安東尼」。此處應在不減速的情況下,等值化為大拍,而「安東尼」拍型應保持頑 固音型的「長-短-長」,若第 70 小節「安東尼」的「東」(tho)隨意延長,就違背了作 曲家的設計。

【譜例 4- 13】〈安東尼.歐.達利〉第 68-74 小節

79

第三段速度還原(a tempo),在研究者參考的版本中除了一個版本降為原速,

其他都比第一段(A)速度快。研究者建議如果一開始即照譜上速度

=76 演奏,第 三段速度還原回來就恰到好處,如果第一段的起速比

=76 慢,那從第 68 小節加

其他都比第一段(A)速度快。研究者建議如果一開始即照譜上速度

=76 演奏,第 三段速度還原回來就恰到好處,如果第一段的起速比

=76 慢,那從第 68 小節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