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之相關因素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一) 性別、年齡或年級

一份針對高職學生的研究調查指出,在人口學變項中,女生顯著 有較高的環境敏感度(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1992)。吳瓊斌(1997)

所做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女性、年齡較大者較會從事綠色消費行為。王 天佑與黃芳銘(1999)針對中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 中提到女性學生表現更積極的環境態度,且女性會表現出較負責任的 資源回收行為。楊昌翰(2005)、陳景宏(2003)、謝珮珊(2002)

等研究中指出,性別在環境行為意圖達顯著差異,且女性優於男性。

王懋雯(1991)的研究中顯示男學生擁有較高的環境知識。高紹 惠(2006)的研究中指出,男性學生在「永續能源」的認知程度上優 於女性學生;黃彥文(2006)的研究中亦指出男生在綠色消費知識得 分較高,且有顯著差異。此外根據Arcury & Johnson在1985年的調查 研究中顯示,女性的環境知識低於男性,而年齡則與環境知識成反比

(引自靳知勤,1994)。巫偉鈴(1989)的研究也印證不同年級的環 境知識得分有所不同,而男學生的環境知識高於女學生。

Kranzer(1989)的研究顯示年齡是解釋節約用水意圖的重要變 項,年齡越長意圖越低。而Griffin(1987)則發現年長者較不願意採

取節約能源的措施。The Roger Organization(1990)及Ottman(1998)

提到綠色消費者的特質包括年輕、女性;不過Vining & Ebreo(1990)

則指出從事資源回收行為的人較年長。陳景宏(2003)的研究則指出 在資源回收知識方面,六年級學童之資源回收知識得分高於四年級學 童之資源回收知識得分,達到顯著差異。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中也提到年級與性別對國中生的環境知識有顯著的影響作用。黃世孟

(1993)、林秀瞳(1996)、王懋雯(1997)、柯惠珍(1998)的研究 顯示性別對回收行為意圖有顯著的相關。Straughan & Robers(1999)

調查發現,性別、年齡與綠色消費行為意圖有顯著關係。

但也有研究者如陳添城(2005)、林世仲(2005)指出,性別與 環境行為意圖尚無顯著差異。曾奕凱(2006)、胡琢偉(2005)、陳 景宏(2003)在研究中指出,行為層面在年級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二)父母親教育程度

家長教育程度高,則環境敏感度較高(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

1992)。Vining & Ebreo(1990)的研究則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 容易從事資源回收行為。The Roger Organization(1990)及Ottman

(1998)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高是綠色消費者的特質之一。根據廖文 盛(2006)、林世仲(2005)研究中指出,家長教育程度越高的學生

其環境知識也有相對越高的趨勢。而在研究者曾奕凱(2006)、林世 仲(2005)、陳靜宜(2002)研究中亦指出,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學童 其環境行為較佳。

不過,王懋雯(1997)則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高低和環境行為沒 有不同。陳思利、葉國樑(2002)的研究也顯示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和 環境行為無關。由此可知仍有些研究顯示出,家長教育程度高低和環 境行為間並沒有相關存在。

(三)父母親職業類別

較高的職業地位是綠色消費者的其中一項特質(The Roger Organization,1990;Ottman,1998)。因社經地位等級的計算方式為 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個別加權後的總和,因此在本研究中將之納入調 查。

(四)家庭社經地位

The Roger Organization(1990)及 Ottman(1998)的研究發現所 得較高的家庭是綠色消費者的其中一項特質。Mcleod(1983)的研究 結果指出,高社經地位者較中低收入者可能採用節約能源行為。郭秀 珠(1995)的研究亦顯示社經地位越高,其節約用水的意圖越明顯。

吳瓊斌(1997)也指出家庭收入較高者較會從事綠色消費行為。黃齡

儀(2000)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學生的綠色消費 行為;林玉貴(2001)也指出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其綠色消費認知與 行為意圖越好。

雖然上述研究之研究對象主要以成人為主,但研究者欲瞭解研究 對象父母親的社經地位是否會影響研究對象採取環境行為的意圖,因 此將之納入討論。

二、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根據Hines 等人(1986)的環境行為模式指出,產生環境行為的 主要因素在於個人具有採取行為的意圖,而此行為意圖又以知識為先 決條件,意指具有較多的環境知識,較會從事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環 境學家也主張若民眾具備環境知識,則能透過態度及行為意圖的改 變,進而影響其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Simmons(1991)的研究指出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有關。Arbuthnot

(1997)也提到回收知識會影響回收行為。Hopper & McCarlinielsen

(1991)曾以垃圾回收為例來探討環境行為與各種因素間的關係,指 出經常性的提供資訊及宣導與該行為的實踐程度有密切的關係。

Lyons & Breakwell(1994)研究也發現,年輕人對特定環境問題的知 識及科學知識的程度,對其是否關切環境具有預測力。Kuhlemeier, et

al.(1999)研究發現荷蘭中學生之環境態度、有意圖做犧牲與負責任 的環境行為具有相關,但相關性不高,只有0.56,他們認為原因之一 可能是學生未具備充足之環境行動方面的知識。

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1992)的研究中也提到環境知識是環 境行為意向的重要變項之一。車參賢(1995)調查台北市國中生的資 源回收行為時發現,資源回收知識能有效預測學生的資源回收行為。

柯惠珍(1998)針對國中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研究顯示,有回收意 圖的學生其環境知識較佳。黃述祺(1998)針對大學生研究發現綠色 消費認知與綠色消費行為間有密切的相關性。王天佑與黃芳銘(1999)

針對中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進行分析發現,對環境問題嚴重 性知覺程度愈高者,愈有負責任的資源回收及防治污染行為表現。林 玉貴(2001)調查國中、高中(職)及大專學生的食品綠色消費認知、

態度、行為與行為意圖,結果發現食品綠色消費認知越佳、就學階段 越高,綠色消費行為意圖越正向。另外陳思利、葉國樑(2002)針對 國中生的環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中指出環境問題知識越高其 環境行為意圖越強烈。謝珮珊(2003)調查台北縣某所高中食品綠色 消費行為意圖,結果發現食品綠色消費知識與綠色消費行為意圖有正 相關。由上述各研究可發現,一個人若具有較多相關的環境知識,則 較會表現出環境相關行為。

不過,仍有些研究得到相反結果,Sivek & Hungerford(1990)

認為環境知識和環境行為之間並沒有相關存在。林秀瞳(1996)研究 也顯示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意圖之間的關係並未獲得支持。王懋雯

(1997)的研究也指出並非知識促動進行資源回收。吳鵬兆、張子超

(2001)研究高中生的環境行為,其結果發現環境知識仍然不是解釋 個人環境行為的良好預測變項。由此顯示環境認知變項和環境行為間 的關係並不穩定。

三、環境永續發展態度與價值觀

「態度」被視為影響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Newhouse,1990),

所謂的「態度」是對於某個人、某件事、環境某一層面評價性的反應,

即個人喜歡與不喜歡的判斷(趙居蓮譯,1995)。換言之,態度是個 人對某些事物正面或負面的評估,包含對事物的一般態度、對問題特 殊的態度和採取行動的態度(Ajzen & Fishbein,1980),也就是認知、

情感、行動三種成分,具有持久及一貫的特性(張春興,1996)。

「環境態度」為對環境中之特殊情況、整個環境或環境直接有關 的人或物之信仰的組合。這些組合包括整體的評估:贊成或反對、喜 好或厭惡(李永展,1991)。Caron(1989)認為「環境態度」是個人 對於環境事物的致力支持程度。侯錦雄(1997)認為「環境態度」是 對環境中的特殊情況、整體環境或環境直接有關的人、事、物之信仰

組合。

因此,環境態度是指個人對整體環境的看法、價值觀、信念以及 對人類在環境中存在的責任和角色的看法。綜合上述所言,「環境態 度」是個體對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情境問題產生具有一定程度 得喜好與厭惡,而且因此產生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行為傾向。

Hines(1986)環境行為模式中提到假如個人對環境及行動有積 極的態度,則針對環境問題就能表現出較高的環境行為意圖;而 Simmons(1991)研究指出個人的態度發展有助於對環境負責行為之 發展;國內研究也常見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探討(周義國,1997;

唐孝蘭、葉國樑,2001),其研究結果與上述相仿。

王天佑與黃芳銘(1999)研究中提到,具有高正向環境態度的學 生會表現出較負責任的資源回收行為及污染防治行為。另外,葉國樑

(1996)針對台北市國中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研究中,顯示對從事垃 圾分類態度可有效地解釋受測學生的垃圾分類意圖。國內許多研究

(李永展,1993;黃世孟,1993;蔡佳伶,1994;柯惠珍,1998;張 雅惠,2001)都顯示出資源回收態度與回收行為意圖或行為之間有顯 著關係。張惠元(1996)的研究中指出,節約用電的態度越正向,其 行為意圖越強。另外,綠色消費態度及綠色消費行為意圖間有顯著關 係(Straughan & Robers,1999);謝欣佐(2000)的研究則發現綠色

消費態度能有效預測綠色消費行為;林玉貴(2001)也指出食品綠色 消費態度是食品綠色消費行為之有效預測變項。

各國推行的環境教育均重視價值教育,因為人類行為受其價值觀 所左右,每個人的社會、政治、經濟和宗教的價值觀支配每個人的生 活形態及其環境(楊冠政,1990)。

價值是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對欲求事物明確的或隱含的概念,

他對現有的方式、手段和行動目標的選擇具有影響。價值是由相關的 態度組合而成,而態度是形成自若干相關的信念,因此信念、態度和 價值構成階層狀組織,一個人可能有千百種信念、少數態度,而價值

他對現有的方式、手段和行動目標的選擇具有影響。價值是由相關的 態度組合而成,而態度是形成自若干相關的信念,因此信念、態度和 價值構成階層狀組織,一個人可能有千百種信念、少數態度,而價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