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高中學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高中學生為例"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葉 國 樑. 博士. 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 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高中學生為例. 研 究 生:林 建 輝.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八 年 六 月.

(2)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學 位 論 文 授 權 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 97 學年度第 2 學期取得碩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題目: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 高中學生為例 指導教授:葉國樑 博士 授權事項: 一、 授權人同意非專屬無償授權本校及國家圖書館將上列論文資料以微 縮、數位化或其他方式進行重製,並可上載網路收錄於本校博碩士論 文系統、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及臺灣師範校院聯合博碩 士論文系統,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瀏覽、下載、 傳輸、列印或複印等利用。. 二、 論文全文電子檔上載網路公開時間: ■ 自 2010 年 01 月 01 日始公開。. 授權人姓名: 學. (請親筆正楷簽名). 號:696050065. 註:1. 本授權書須列印並簽署兩份,一份裝訂於紙本論文書名頁,一份繳至圖書館辦理離校手續。 2. 授權事項未勾選者,分別視同「同意」與「即時公開」 。. 中. 華. 民. 國. 年 i. 月. 日.

(3) 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以台北市某高中學生為例 林建輝.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的情形,及影 響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的因素。研究過程抽取台北市某所公立高 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 360 份問卷,有效回收 328 份,回收率 91.1%。 得到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皆偏中上,而環境永續發展態度得分偏正 向,且學生不同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並未造成環境永續發展知識和態度上 的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得分達中上程度,且學生「性別」在各 層面的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呈現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發展技能得分偏中等程度。且學生「性別」在環境 永續發展技能方面呈現顯著差異。 四、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環境永續發展技能與永續發 展行為意圖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環境永續發展技 能等預測變項對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其解釋力為 44.1%。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分別針對環境永續發展教育實務應用及未 來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詞: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環境永續發展技能、高中學生 ii.

(4)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in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students~ An example of the senior high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Chien-Huei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both the status of the behavioral intens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oward the behavior intension on senior high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he subjects were sampled from one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rated to a sample of 328 students for collecting data.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subjects got good score 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of the social demography factors 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The subjects got a middle strong score on value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of genders on value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 The subjects got a middle score on the skill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of genders on skill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 Positive relations were shown among the attitude, values, skill, and behavioral in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5. Attitude, values, and skill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behavioral inten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xplanation power was 44.1%.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was also submitt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n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udies. Key words: behavioral in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kill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nior high students.. iii.

(5) 誌謝 本論文承蒙指導教授葉國樑老師的殷切指導,不時的討論指點我正確的方 向,並對於內文逐字斧正,使臻於成,此外,老師在研究態度及生活上之諄諄 教誨,使我受益匪淺;感謝口試委員曾治乾老師,在學術或是生活上的建議與 關心讓我總是感到獲益良多及無比的溫暖,感謝口試委員蘇宏仁老師在論文上 給予我的寶貴意見與指導,讓我的論文得以更加的完整與嚴謹,也謝謝兩位老 師給我的肯定。感謝蘇宏仁老師、曾治乾老師、柯淑婉研究員的專家建議指正, 使我的研究問卷更盡完善。 謝謝義氣相挺的研究所同學們鍾璇、家榕、雅文、佩璇、淑菀、美嬿、蕙 王亭,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是二話不說的伸出援手,還有班上其他同學, 是你們把我的研究所生活點綴的如此多采多姿。 感謝一路上在背後以實際行動默默支持我的女友,不論在任何時候,如果 沒有你的體諒與包容,相信我的研究生活不會如此順利。 最後謝謝爸爸媽媽辛苦的養育栽培以及家人的支持,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 的讀書以及寫論文,,你們一直是我不斷向前的動力來源,衷心感謝你們無所 求的付出。     林建輝 謹誌 2009/07/01. iv.

(6) 目次 授權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致謝 …………………………………………………iv 目次 …………………………………………………v 圖表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6 第三節 研究問題………………………………………07 第四節 研究假設………………………………………08 第五節 名詞界定………………………………………09 第六節 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永續發展的概念…………………………13 第二節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之相關因素…………22 第三節 應用理論………………………………………32. v.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3 第四節 研究步驟………………………………………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描述性統計………………………52 第二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各變項間的關係…………72 第三節 各變項間的關係………………………………76 第四節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之影響因素…………7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0 第二節 建議……………………………………………83.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附錄二. 專家審查說明函. 附錄三 「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 素研究」正式問卷 vi.

(8) 圖表目次 圖 2-3-1.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32. 圖 2-3-2. Hines 環境行為模式 …………………………………33. 圖 2-3-3. 公民環境行為模式 ……………………………………34. 圖 2-3-4. 環境素養模式 …………………………………………36. 圖 2-3-5. 理性行動論模式 ………………………………………37. 圖 3-1-1. 研究架構 ………………………………………………39. 表 3-3-1. 「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46. 表 3-5-1. 社會人口學變項的譯碼方式與意義 …………………48. 表 3-5-2.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變項的譯碼方式與 意義 ……………………………………………………49. 表 4-1-1.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分布 ……………………54. 表 4-1-2.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之分布情形 ………………………55. 表 4-1-3.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答對題數之分布情形 ……………56. 表 4-1-4.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各題之分布情形 …………………59. 表 4-1-5.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之分布情形 ………………………60. 表 4-1-6.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各題之分布情形 …………………61. 表 4-1-7. 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之分布情形 ……………………63 vii.

(9) 表 4-1-8. 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各題之分布情形 ………………64. 表 4-1-9. 環境永續發展技能之分布情形 ………………………66. 表 4-1-10. 環境永續發展技能各題之分布情形 …………………67. 表 4-1-11.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之分布情形 …………………68. 表 4-1-12.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各題之分布情形 ……………70. 表 4-2-1. 性別與各變項之兩組樣本 t 檢定 ……………………73. 表 4-2-2. 年級與各變項之兩組樣本 t 檢定 ……………………74. 表 4-2-3. 家庭社經地位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5. 表 4-3-1.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與各預測變項之相關矩陣 …77. 表 4-4-1.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各預測變項之多元共線性診斷結 果 ………………………………………………………78. 表 4-4-2. 各預測變項與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之迴歸係數的統計 考驗 ……………………………………………………79.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科技與工業的進步為人類帶來了生活的便利,但在未考量環境成 本的情況之下,過度的開發與利用,亦逐漸傷害我們所賴以維生的地 球,後代子孫所能享有的資源正逐漸被蠶食鯨吞,為了減緩並且終止 這不幸的災難發生,專家學者紛紛強調環境教育的重要,永續發展的 概念也日益成熟。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 中提及:「教育在永 續發展的推動及培養個人思考環境與發展議題的能力方面,扮演著非 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達成環境與倫理上的覺知、價值與態度、技能 及行為等」。 科技進步帶動人類社經活動的急遽發展,卻導致人類的發展過程 對環境的破壞遠超過其自然復原能力,尤其是環境災難的頻頻出現。 1972 年,世界知名科學家及經濟學家所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 「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報告書指出:由於人口急遽 增加、追求經濟發展造成地球資源及能源(包括礦產、化石燃料、森 林及生物資源等)逐漸減少,再加上公害汙染致使環境生態不斷的遭 受破壞,人類的成長將於數十年內達到極限。顯現出人類與環境之間 的關係已日趨惡化,除非人類能改變他們的行為並對環境採取尊敬的 態度,否則人類的窮途末路將是指日可待(楊冠政,1998)。 1   .

(11) 世界自然憲章(World Charter for Nature)是1982年10月28日國際 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起草,確認了國際社會對人與自然的倫理 關係及其所應承擔義務,開宗明義指出:「人類屬於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應該要被尊重」。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發表 《Our Common Future》一書,書中討論世界各國共同關切的環境永 續發展問題,提倡一種新的價值觀,強調個人和集體與環境,促進人 類與環境協調關係中應該負的責任與道德,倡導全球性的倫理道德。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G. H. Brundtland認為永續發展是 一個道德原理,也是一個倫理價值信念。1987年Brundtland 在《Our Common Future》中宣稱:「人類的生存與福祉賴於能否提升永續發 展為全球理論。」(楊冠政,2001)。 為了緩和氣候變遷的毀滅性危機,於西元2007年12月初,在印尼 峇里島舉行全球「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緊接著於12月15~16日, e-Parliament(電子議會)與World Future Council(世界未來委員會) 也在峇里島共同舉辦了討論未來再生能源發展的國際聽證會。這兩項 國際會議的討論主題,反映出當今地球正面臨著嚴重的氣候變遷與能 源短缺等問題。人類對於大自然肆無忌憚的破壞以及資源取用,顯然 已招致自然環境的反撲,如今該如何亡羊補牢,從政治、社會、經濟、 教育等各層面著手,企圖在滿足人類需求的最低限度內,將對大自然 2   .

(12) 的破壞降到最低,諸如節省資源的利用、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提升 生態尊重、確實做好資源回收、降低垃圾量等環境行為。此等環境行 為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皆可輕而易舉做到,且對於環境的永續發展能夠 造成實質的幫助。 根據1992年行政院環保署的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台灣民眾認為 台灣的環境保護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急需改善的地步,而我國行政院 為追求永續發展,則於1998年將原來之「行政院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 導小組」擴編成立為跨部會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加 強推動地球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保育、合理利用資源及國際環境保護 行動參與等相關事務。其工作範圍由蒙特婁議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等國際環保公約,拓展至國內之重要環境議題,進而省思符合我國特 性之永續發展意涵(楊之遠,1999) 。 我國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也體認到教育在國家永續發展中所應 扮演的角色,因而提出「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部永續發展環境教 育行動策略」 ,並擬定三個目標: 一、遵行我國憲法基本國策,進行環境保護、生物保育及資源利用等 永續發展觀念之教育工作。 二、使全民認識環境問題,瞭解並關切資源與生活環境間的關係,進 3   .

(13) 而成為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的實踐者。 三、藉由教育過程培育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 環境所需之倫理、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1998)。基於此,教育在永續發展的推動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2006 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中,所邀請的日本武藏 科技大學環境資訊研究所學者Masahisa SATO(日本JICA 永續發展 教育規劃專家、亞太地區UNESCO 在永續發展教育的資深專家)指 出:永續發展教育是結合提升基本教育品質、環境運動與環境教育等 元素而成,其內涵從:以教育的手段來達成環境品質提升的單一面向 開始,演進到透過參與式的學習及伙伴關係致力之環境、社會、經濟 與各式的全球議題等多元關注,最終期盼能以行動及具體的參與,達 成一定程度的社會改變,進而推展至全球的永續發展。我國公布的「國 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民92)之「環境教育議題」 中,課程包括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識內涵、環境倫理價值 觀、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等五項教育目標。 目前國人對於「永續發展」這個名詞早已耳熟,但是熟知「永續 發展」概念者並不多,國內在永續發展方面之研究正在起步的階段, 因此藉由教育來推動永續發展是最適當的方式。而環境教育的基本理 4   .

(14) 念,是為了人類能長久在安全穩定的地球環境中永續發展(汪靜明, 2000)。而永續發展所追求的環境目標中也提到必須保護我們所生存 的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 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證以永續的方式使用再生性資源,使人類的發展 維持在地球環境負荷能力之內。因此在推動永續發展教育之前,則需 先瞭解學生對於永續發展的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以利於環境教育 與教學設計之進行。因此研究者想針對台北市高中學生永續發展行為 意圖進行研究,以提供未來環境教育與課程設計方向之參考。. 5   .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探討影響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的相關因 素,主要目的有下列三項,茲將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瞭解高中學生之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 續發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的現況。 二、瞭解高中學生之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的現況。 三、探討高中學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 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等變項與環 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間的關係。 . 6   .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ㄧ、高中學生之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 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為何? 二、高中學生之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情形為何? 三、不同社會人口學特質之高中學生,其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 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的差異為 何? 四、不同社會人口學特質的高中學生,其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之差 異為何? 五、高中學生之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 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與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的關係 為何? 六、高中學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 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對環境永續發展 行為意圖的影響為何?. 7   .

(1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提出下列幾項研究假設,這些研 究假設以虛無假設的形式表示,且在顯著水準 α=0.05 的情形下進行 統計考驗,其分述如下: ㄧ、不同社會人口學特質的高中學生,其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 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沒有顯著 差異。 二、不同社會人口學特質的高中學生,其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沒有 顯著差異。 三、高中學生之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 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等變項,其與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 圖間無顯著相關。 四、高中學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 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及環境永續發展技能對環境永續發展 行為意圖沒有顯著解釋力。 . 8   .

(18) 第五節 名詞界定 為使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加以界定如下: 一、環境永續發展: 「環境永續發展」是一種利用環境與資源的過程,1987 年「世 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1987)的《the Brundtland Report》定義永續發 展「滿足當代需要,而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機會」。永續發 展主要包含經濟、社會、環境等三種目標,本研究主要界定為永續發 展之環境目標,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且要與資源和環境的負荷力 相協調。因此,在追求永續發展的同時必須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包 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生物多 樣性、保證以永續的方式使用再生性資源,使人類的發展維持在地球 環境負荷能力之內。 二、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依據 Ajzen & Fishbein(1980)的看法,意圖是指個人從事某行 為的主觀機率或可能,應用於研究上,是指個人對於未來從事環境永 續發展行為可能性的主觀判斷。本研究所指之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是以「說服」 、 「消費者主義」 、 「生態管理」 、 「環保行動意圖」等層面 9   .

(19) 進行分析。 三、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指對有關環境永續發展的正確認識程度。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 主要界定為「環境永續發展概念」、 「水污染以及水資源」、「垃圾問 題」 、 「空氣污染問題」 、 「核能污染問題」 、 「噪音污染問題」 、 「綠色消 費概念」等七個層面進行探討(陳珮英,2004;葉國樑,2008) 。 四、環境永續發展態度: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及周圍世界所持的一種持久性與一致性之 傾向(張春興,1996)。「環境態度」為對環境中之特殊情況、整個 環境或環境直接有關的人或物之信仰的組合。這些組合包括整體的評 估:贊成或反對、喜好或厭惡(李永展,1991) 。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 是個人對於環境永續發展的致力支持程度。 五、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 價值是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對欲求事物明確的或隱含的概念, 對現有的方式、手段和行動目標的選擇具有影響。「環境永續發展價 值觀」指對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與關心的程度(楊冠政,1990)。本 研究以「人與環境的關係」 、「環境正義的範圍」 、「現代文明的內涵」 三個層面進行探討。 10   .

(20) 五、環境永續發展技能 Hines(1986)環境行為模式指出,影響個人將知識轉為行動的 另一因素為技能。所謂環境永續發展技能是指運用環境策略的技巧, 達到環境永續發展行為的能力。. 11   .

(21)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考慮人力、時間及經費問題,故在研究上有下列限制: ㄧ、研究內容 環境永續發展的範圍很廣,而影響環境永續發展行為的因素也很 多。所以本研究以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為主,並依文獻探討的結 果,只擬出影響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之重要變項,來形成研究架 構,故研究範圍僅限於研究架構中之變項。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調查研究法,資料收集的工具為自編 之自填式問卷,因此受試者是否有依照實際情形作答、填答時的認真 程度或者作答情形是否受到其當時的情緒、身體狀況、情境等因素的 影響而導致研究結果有偏差,都是研究者比較無法掌控的部分。 三、推論範圍 本研究的母群體為台北市某高中之一、二年級學生,故研究結果 的解釋及推論僅適用於台北市某高中的學生,無法推論到全國所有高 中生。不過,研究結果還是可以作為其他研究之參考。. 12   .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永續發展的概念 ㄧ、環境永續發展的定義 Filho(2000)認為「永續發展」是一個很抽象、定義很廣又沒有科 學依據的一個名詞,所以有關理念及其衍伸出來的解釋眾說紛紜(引 自Thomas & Nicita, 2002, p.480)。故永續發展的定義有不同的闡釋。 「永續發展」最早在1972年聯合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 被提及。而在1987年「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1987)的《the Brundtland Report》定義永續發展「滿足當代需要,而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 發展機會」"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WCED, 1987, p.43)。1991年國際生態學聯合 會(INTECOL)及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s,IUBS)所共同舉辦之永續發展問題研討會中, 將永續發展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及更新能力」。這一 概念側重於永續發展的環境屬性,強調環境的更新能力(國家永續發 展論壇,2003)。以上皆認為全世界的行動必須一致,共同面對惡化 的環境問題,為了現在及將來的世代,保護與改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 13   .

(23) 必要的目標。 從社會性的角度來定義,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onservation for Nature)、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d) 、世界野生動物基 金會(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在 1991 年共同發表之「保 護地球—永續的生存策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將永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於不超出維持生態 系統涵容能力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國家永續發展論壇,2003) 。 強調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要與地球承載能力保持平衡,保護地球的生 命力與生物多樣性。這概念著重於永續發展的社會屬性,即強調永續 發展的目標是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從經濟性來定義,1985 年 Barbier 在其著作「經濟、自然資源、 不足與發展」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在確保自然資源的品質及其所提 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的限度」 。另外 Markandva 和 Pearce 兩位學者在 1988 年所出版之「自然環境與社會 折現率」一書中談到永續發展是「今天的資源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 實際收入」 。而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在 1992 年也從經濟角度定義 永續發展為「不降低環境品質與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基礎的經濟發 展」 (國家永續發展論壇,2003)。 14   .

(24) 1989 年 Spath 從科技的角度定義永續發展,認為永續發展就是 「轉 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盡可能達到“零排放"或“密閉式"的製 程方法,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 在 1992 年也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永續發展,認為「永續發展是建立 極少產生廢料和污染物的製程或技術系統」(國家永續發展論壇, 2003)。這些定義有的從經濟的觀點出發,有的從環境的角度來看, 也有從社會的層面來定義,不論由哪一角度來看,都表現出永續發展 目標與內涵的多元性。 不過最常受引用的是「永續發展的行為不能超過地球環境的涵容 能力和發展不能影響或減低未來世代追求生活品質的能力」 。這兩個 定義都指向一個核心概念——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地球資源是有限 的,也就是一種「地球太空船」的觀念。地球像似載運太空人前往月 球的太空船,所有的食物、飲水、燃料及其他資源均裝載在太空船中, 太空船是自給自足的。船上的太空人均受過良好的訓練,具有專業知 識來操縱太空船。他們與太空船系統交互利用,關係密切。太空船的 系統會維持空氣、飲水和其他可循環使用的資源,使太空人可以充分 使用,但是船員必須在操縱太空船時絕對不會干擾太空船的功能,人 類與地球的關係正似船員與太空船的關係。地球蘊藏著豐富的資源, 人類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可以享有這生生不息的資源,但是人類必 15   .

(25) 須遵守資源不可過度浪費和生物公平性的準則,才能確保地球生態環 境的平衡。 二、環境永續發展的內涵 永續性的一個簡單的概念是:公平尊嚴的活在自然資本的限制 下;也就是說人類的社會與經濟發展不能超過自然資本的受容力(李 永展,1999a)。1987 年「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 (WCED, 1987) 的《the Brundtland Report》定義永續發展「滿足當代需要,而不損及 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機會」。Leopold(1949)《沙地郡曆誌》(費張 心漪譯,1988)書中提到對於「永續性的活動」解釋為:「不造成後 世子孫所賴以維生的生物和非生物系統,大規模不穩定的活動」。依 照上述的觀點永續發展有兩點重要的概念: 1.需求(needs)的概念: 科技進步、生活品質提升,人類如何滿足當代的需要但不淪於慾望無 窮造成生態的過度消費。讓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良好的生活品 質但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這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2.限制(limitation)的概念: 自然資源具有其利用的極限,一切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在此限制內追 求生活品質的提升,過度的開發與需求應該給予規範限制,對於不確 定後果之資源開發利用,應本著謹慎原則。成長可能有其極限,科技 16   .

(26) 的進步與人類思維的改變,仍可能舒緩此一危機,所以應鼓勵有利永 續發展之技術創新,促進資源使用的效率,擴大資源基礎,降低對生 態與環境的衝擊。 自 1992 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以來,全球永續發展工作的推動均 以「二十一世紀議程」為藍本(盧誌銘,1999)。永續發展主要涉及 三個領域:環境與生態、社會、經濟,而且三者彼此間又互相影響作 用(於幼華、張益誠,1999) 。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DPCSD, 1996)根據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中之永續策略研擬出一套 永續發展指標系統,該指標共分為社會、經濟、環境和組織制度等四 個主要層面。其中環境層面包括:確保乾淨水資源的品質與供應、海 洋及海岸區保護、土地資源整合規劃與管理、對抗沙漠化及乾旱、山 區永續發展、促進永續農業及農村發展、對抗森林砍伐、保存生物歧 異性、生物科技的環境管理、大氣層的保護、固體廢棄物及相關問題 的環境管理、毒性化學物質的環境管理、有害廢棄物的環境管理、輻 射性廢棄物安全及環境管理等 14 個領域(於幼華、張益誠,1999)。 另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1994)所提出的環境指標 引進 PSR(Pressure-State-Response)之模式架構,做為永續發展之考 量。OECD 環境指標系統由國際上重要的環境議題所建立,其環境議 題包括氣候變遷、臭氧層破壞、環境優養化、環境酸化、毒性物質污 17   .

(27) 染、都市環境品質、生物多樣性及自然景觀、廢棄物、水資源、森林 資源、魚類資源、土壤惡化及廣泛性指標等 13 項(於幼華、張益誠, 1999)。 由地球之友歐洲分會所出版之「走向永續歐洲研究報告」中則將 環境空間永續發展指標系統分成能源、不可再生原料、土地利用、林 木資源、水資源等五個領域(於幼華、張益誠,1999) 。 英國的永續發展指標系統則分為二十一個領域群,包括:經濟、 交通使用、休閒旅遊、外貿、能源、土地使用、水資源、森林、漁業 資源、氣候變遷、臭氧層破壞、酸沉降、空氣、淡水水質、海洋、野 生生物及棲地、地形與地貌景觀、土壤、採礦、廢棄物、輻射等(於 幼華、張益誠,1999) 。 綜括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發展指標建議系統、OCED 環境 壓力及環境狀態指標項目、走向永續歐洲—環境空間永續發展指標系 統以及英國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來看,可以發現永續發展之環境目標大 致上可歸類成水資源、森林資源、空氣污染、海洋生態與魚類資源、 非再生性能源的有效利用、氣候變遷與大氣層的保護、固體及有害廢 棄物處理、輻射等幾大項。. 18   .

(28) 三、環境永續發展教育 遠在1950年代,科學家就曾提出資源的有限性,但是卻沒有引起 人們的危機意識。直到1960年人類才慢慢了解人類與環境是密不可分 的。從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後,國際間認為了解環境、保護環境、增進環境的永 續性是教學中重要的任務。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 1975)所宣 示的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Guid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清楚地指出環境教育的理念包含:整體性、終 身教育、科際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永 續發展與國際合作。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蘇俄的西 伯利亞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The Tbilisi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為:「環境教育 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 及組成環境的生物、地理和社會文化成分之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 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或集體的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引自王鑫,1999,頁18)。上述皆指出環境教育目標在培養環境意識 及關切都市和鄉間有關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與生態的相互關係。 為每一個人提供機會去獲得保護環境及改進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 觀、態度、承諾和技能。 19   .

(29) 面對全球環境惡化與資源枯竭的問題,人類開始試圖藉由環境教 育宣導,來促使人對永續發展等環境議題的重視,也開啟了人類推動 環境教育的視窗與事業(汪靜明,2000) 。 環境教育,是人類為了關懷、保護與利用環境而實施的教育。環 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為了人類能長久在安全穩定的地球環境中永續 發展。而環境教育的推動,有助於人們瞭解人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態角 色及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面對環境問題時,可以採取理性的事前預防 或善後處理的環保行動(汪靜明,2000) 。對人類而言,引導與教化 人們如何在環境中生活的教育,就是一種環境教育;而宏觀的環境教 育,則擴及到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的永續發展教育(王鑫,1999; 汪靜明,2000)。在王鑫(1999)的研究中也提到,部分學者將永續 發展教育當作環境教育的延伸,而以與永續發展相關的環境議題為主 要的教學內容。 環境教育的宗旨,主要在於引導人們瞭解人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 的角色與互動關係,增進相關的環境知識、技能與倫理,以期有共識 地參與環境保育工作,並保護人類社會的生活環境,進而維護自然環 境的生態平衡。其哲學理念,是在建構人類的環境知識、技能、態度 及參與感等環境素養。貝爾格勒憲章內容指出,環境教育有六項目 標,即明瞭、知識、態度、技能、評估的能力、參與(UNESCO,1978)。 20   .

(30) 由此可知環境教育的目標不光是讓個體達成認知層次的目標而已,其 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個體去身體力行環境保護行為。而汪靜明(2000) 則指出環境教育的發展目標,則在於人類面對與處理環境議題時,能 採取適當的環境決策與行動,以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的永續發展。 此與我國所提出之「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部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行 動策略」中的三個目標是一樣的。 由此可知環境教育已逐漸走向含有永續發展理念的永續發展教 育,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之間密切相關。如果想設計出符合永續發展 的教材,就要先找出能有效預測國內學生永續發展行為的變項,再進 行課程設計,如此才能培養具有永續發展理念的公民。. 21   .

(31) 第二節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之相關因素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一) 性別、年齡或年級 一份針對高職學生的研究調查指出,在人口學變項中,女生顯著 有較高的環境敏感度(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1992) 。吳瓊斌(1997) 所做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女性、年齡較大者較會從事綠色消費行為。王 天佑與黃芳銘(1999)針對中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 中提到女性學生表現更積極的環境態度,且女性會表現出較負責任的 資源回收行為。楊昌翰(2005)、陳景宏(2003)、謝珮珊(2002) 等研究中指出,性別在環境行為意圖達顯著差異,且女性優於男性。 王懋雯(1991)的研究中顯示男學生擁有較高的環境知識。高紹 惠(2006)的研究中指出,男性學生在「永續能源」的認知程度上優 於女性學生;黃彥文(2006)的研究中亦指出男生在綠色消費知識得 分較高,且有顯著差異。此外根據Arcury & Johnson在1985年的調查 研究中顯示,女性的環境知識低於男性,而年齡則與環境知識成反比 (引自靳知勤,1994) 。巫偉鈴(1989)的研究也印證不同年級的環 境知識得分有所不同,而男學生的環境知識高於女學生。 Kranzer(1989)的研究顯示年齡是解釋節約用水意圖的重要變 項,年齡越長意圖越低。而Griffin(1987)則發現年長者較不願意採 22   .

(32) 取節約能源的措施。The Roger Organization(1990)及Ottman(1998) 提到綠色消費者的特質包括年輕、女性;不過Vining & Ebreo(1990) 則指出從事資源回收行為的人較年長。陳景宏(2003)的研究則指出 在資源回收知識方面,六年級學童之資源回收知識得分高於四年級學 童之資源回收知識得分,達到顯著差異。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中也提到年級與性別對國中生的環境知識有顯著的影響作用。黃世孟 (1993) 、林秀瞳(1996) 、王懋雯(1997) 、柯惠珍(1998)的研究 顯示性別對回收行為意圖有顯著的相關。Straughan & Robers(1999) 調查發現,性別、年齡與綠色消費行為意圖有顯著關係。 但也有研究者如陳添城(2005)、林世仲(2005)指出,性別與 環境行為意圖尚無顯著差異。曾奕凱(2006)、胡琢偉(2005)、陳 景宏(2003)在研究中指出,行為層面在年級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二)父母親教育程度 家長教育程度高,則環境敏感度較高(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 1992) 。Vining & Ebreo(1990)的研究則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 容易從事資源回收行為。The Roger Organization(1990)及Ottman (1998)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高是綠色消費者的特質之一。根據廖文 盛(2006)、林世仲(2005)研究中指出,家長教育程度越高的學生 23   .

(33) 其環境知識也有相對越高的趨勢。而在研究者曾奕凱(2006)、林世 仲(2005)、陳靜宜(2002)研究中亦指出,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學童 其環境行為較佳。 不過,王懋雯(1997)則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高低和環境行為沒 有不同。陳思利、葉國樑(2002)的研究也顯示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和 環境行為無關。由此可知仍有些研究顯示出,家長教育程度高低和環 境行為間並沒有相關存在。 (三)父母親職業類別 較高的職業地位是綠色消費者的其中一項特質(The Roger Organization,1990;Ottman,1998) 。因社經地位等級的計算方式為 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個別加權後的總和,因此在本研究中將之納入調 查。 (四)家庭社經地位 The Roger Organization(1990)及 Ottman(1998)的研究發現所 得較高的家庭是綠色消費者的其中一項特質。Mcleod(1983)的研究 結果指出,高社經地位者較中低收入者可能採用節約能源行為。郭秀 珠(1995)的研究亦顯示社經地位越高,其節約用水的意圖越明顯。 吳瓊斌(1997)也指出家庭收入較高者較會從事綠色消費行為。黃齡 24   .

(34) 儀(2000)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學生的綠色消費 行為;林玉貴(2001)也指出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其綠色消費認知與 行為意圖越好。 雖然上述研究之研究對象主要以成人為主,但研究者欲瞭解研究 對象父母親的社經地位是否會影響研究對象採取環境行為的意圖,因 此將之納入討論。 二、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根據 Hines 等人(1986)的環境行為模式指出,產生環境行為的 主要因素在於個人具有採取行為的意圖,而此行為意圖又以知識為先 決條件,意指具有較多的環境知識,較會從事負責任的環境行為。環 境學家也主張若民眾具備環境知識,則能透過態度及行為意圖的改 變,進而影響其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Simmons(1991)的研究指出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有關。Arbuthnot (1997)也提到回收知識會影響回收行為。Hopper & McCarlinielsen (1991)曾以垃圾回收為例來探討環境行為與各種因素間的關係,指 出經常性的提供資訊及宣導與該行為的實踐程度有密切的關係。 Lyons & Breakwell(1994)研究也發現,年輕人對特定環境問題的知 識及科學知識的程度,對其是否關切環境具有預測力。Kuhlemeier, et 25   .

(35) al.(1999)研究發現荷蘭中學生之環境態度、有意圖做犧牲與負責任 的環境行為具有相關,但相關性不高,只有0.56,他們認為原因之一 可能是學生未具備充足之環境行動方面的知識。 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1992)的研究中也提到環境知識是環 境行為意向的重要變項之一。車參賢(1995)調查台北市國中生的資 源回收行為時發現,資源回收知識能有效預測學生的資源回收行為。 柯惠珍(1998)針對國中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研究顯示,有回收意 圖的學生其環境知識較佳。黃述祺(1998)針對大學生研究發現綠色 消費認知與綠色消費行為間有密切的相關性。王天佑與黃芳銘(1999) 針對中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進行分析發現,對環境問題嚴重 性知覺程度愈高者,愈有負責任的資源回收及防治污染行為表現。林 玉貴(2001)調查國中、高中(職)及大專學生的食品綠色消費認知、 態度、行為與行為意圖,結果發現食品綠色消費認知越佳、就學階段 越高,綠色消費行為意圖越正向。另外陳思利、葉國樑(2002)針對 國中生的環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中指出環境問題知識越高其 環境行為意圖越強烈。謝珮珊(2003)調查台北縣某所高中食品綠色 消費行為意圖,結果發現食品綠色消費知識與綠色消費行為意圖有正 相關。由上述各研究可發現,一個人若具有較多相關的環境知識,則 較會表現出環境相關行為。 26   .

(36) 不過,仍有些研究得到相反結果,Sivek & Hungerford(1990) 認為環境知識和環境行為之間並沒有相關存在。林秀瞳(1996)研究 也顯示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意圖之間的關係並未獲得支持。王懋雯 (1997)的研究也指出並非知識促動進行資源回收。吳鵬兆、張子超 (2001)研究高中生的環境行為,其結果發現環境知識仍然不是解釋 個人環境行為的良好預測變項。由此顯示環境認知變項和環境行為間 的關係並不穩定。 三、環境永續發展態度與價值觀 「態度」被視為影響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Newhouse,1990), 所謂的「態度」是對於某個人、某件事、環境某一層面評價性的反應, 即個人喜歡與不喜歡的判斷(趙居蓮譯,1995)。換言之,態度是個 人對某些事物正面或負面的評估,包含對事物的一般態度、對問題特 殊的態度和採取行動的態度(Ajzen & Fishbein,1980) ,也就是認知、 情感、行動三種成分,具有持久及一貫的特性(張春興,1996)。 「環境態度」為對環境中之特殊情況、整個環境或環境直接有關 的人或物之信仰的組合。這些組合包括整體的評估:贊成或反對、喜 好或厭惡(李永展,1991) 。Caron(1989)認為「環境態度」是個人 對於環境事物的致力支持程度。侯錦雄(1997)認為「環境態度」是 對環境中的特殊情況、整體環境或環境直接有關的人、事、物之信仰 27   .

(37) 組合。 因此,環境態度是指個人對整體環境的看法、價值觀、信念以及 對人類在環境中存在的責任和角色的看法。綜合上述所言, 「環境態 度」是個體對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情境問題產生具有一定程度 得喜好與厭惡,而且因此產生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行為傾向。 Hines(1986)環境行為模式中提到假如個人對環境及行動有積 極的態度,則針對環境問題就能表現出較高的環境行為意圖;而 Simmons(1991)研究指出個人的態度發展有助於對環境負責行為之 發展;國內研究也常見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探討(周義國,1997; 唐孝蘭、葉國樑,2001),其研究結果與上述相仿。 王天佑與黃芳銘(1999)研究中提到,具有高正向環境態度的學 生會表現出較負責任的資源回收行為及污染防治行為。另外,葉國樑 (1996)針對台北市國中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研究中,顯示對從事垃 圾分類態度可有效地解釋受測學生的垃圾分類意圖。國內許多研究 (李永展,1993;黃世孟,1993;蔡佳伶,1994;柯惠珍,1998;張 雅惠,2001)都顯示出資源回收態度與回收行為意圖或行為之間有顯 著關係。張惠元(1996)的研究中指出,節約用電的態度越正向,其 行為意圖越強。另外,綠色消費態度及綠色消費行為意圖間有顯著關 係(Straughan & Robers,1999) ;謝欣佐(2000)的研究則發現綠色 28   .

(38) 消費態度能有效預測綠色消費行為;林玉貴(2001)也指出食品綠色 消費態度是食品綠色消費行為之有效預測變項。 各國推行的環境教育均重視價值教育,因為人類行為受其價值觀 所左右,每個人的社會、政治、經濟和宗教的價值觀支配每個人的生 活形態及其環境(楊冠政,1990)。 價值是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對欲求事物明確的或隱含的概念, 他對現有的方式、手段和行動目標的選擇具有影響。價值是由相關的 態度組合而成,而態度是形成自若干相關的信念,因此信念、態度和 價值構成階層狀組織,一個人可能有千百種信念、少數態度,而價值 僅有幾個而已(楊冠政,1990)。 Balderjahn(1988)的研究中指出,對生態保護的生活價值觀持 正向態度者,購買及使用綠色產品的傾向較高。國內研究如陳靜宜 (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亦指出學童的環境價值觀與其綠色消費表現呈現顯 著正相關。 整理國內的研究發現,許多環境行為相關因素的研究大多研究環 境態度,有關環境價值觀的研究很少,前面也提到價值是由相關的態 度組合而成,而態度是形成自若干相關的信念,因而形成價值態度系 統(價值觀),而且「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部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行 29   .

(39) 動策略」中也提到要藉由教育的過程,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使 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的倫理、知識、技能及價值觀,顯示環 境價值觀的重要,因此本研究擬將環境價值觀納入討論分析中。 四、環境永續發展技能 所謂環境技能是指運用環境策略的技巧,達到環境行為的能力。 張子超(2000)的文章中則提到永續發展教育的技能領域目標包括: 能夠正確的發現問題;能有效使用資源與技術來發現問題;能評估人 類對自然的偏見及各種不同的觀點;有效地分享及交換資訊與想法; 能夠經由溝通達成共識並合作解決問題;為改變目前的生態保育與經 濟發展間的關係提出適當的行動策略。 Hines(1986)環境行為模式指出,影響個人將知識轉為行動的 另一因素為技能。靳知勤(1994)認為環境問題解決之技能培育能有 效的增進環境行為的養成與實踐。而在蘇宏仁(1999)的研究中指出, 環境行為技能是環境行為的重要決定因子之一。 王順美、張子超、柯淑婉、陳素晴、陳富雄(2000)的環境教育 課程架構中提到,技能與行動包括: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以環境保 護的角度,省察個人生活的技能;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負責任的環 境行為;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環保活動;積極尋求關懷環境的實踐途 30   .

(40) 徑並加以落實等。因此光有環境知識而無環境技能,則無法產生相應 和的環境行為,因此本研究擬將環境技能納入討論變項之一。. 31   .

(41) 第三節 應用理論 一、知識-態度-行為模式 教育界傳統的想法,認為知識可以影響個人的態度,而態度再轉 而產生行為。其模式如圖 2-3-1 所示:. 知識. 態度. 行為. 圖 2-3-1 知識-態度-行為模式(引自楊冠政,1992). 若是將此模式套用在環境行為上,即傳授學生有關環境的知識, 就可以改變學生的行為,並改變環境的品質。Ramsay & Rickson (1976)針對高中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的研究,發現若增加學生有關 污染性質與原因的知識時,可引發學生對防治污染更積極的態度。 Hines 等人(1986)研究發現知識與環境行為之間為正相關;周義國 (1997)的研究也指出環境知識與態度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亦即 知識越高,其態度越正向。 二、Hines 的環境行為模式 Hines 等人(1986)利用 Mata-analysis 的方式,分析 128 篇環境 行為相關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環境行為模式,如圖 2-3-2。由 32   .

(42) 此模式中可以知道環境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個人具有採取行動 的意圖,而此意圖又為若干變項所操縱。 行動技能. 行動策略的知識. 情境因素. 問題的知識 行動意圖. 負責的環境行為. 態度. 內外控信念. 個性因素. 個人的責任感. 圖 2-3-2 Hines 環境行為模式(Hines 等人,1986). 模式中指出,當個人具有行動意圖之前必先認清問題的存在,因 此有關問題的知識成為行動的先決條件。另一個影響的變項就是行動 的技能,而行動技能的產生則需要相關的知識。聯合問題的知識、行 動策略的知識、行動的技能,使個人具有能力採取行動。 僅有能力尚不足以產生行動,個人的行動受個性因素的影響,這 些因素包括態度、內外控信念、個人的責任感。亦即如果個人對環境 行動有積極的態度、內控的信念高,且認為個人採取某些行動能有助 於解決某環境問題,則針對環境問題就能表達出較高的行動意圖。 33   .

(43) 三、Hungerford & Volk 公民環境行為模式. Entry-level variables. Ownership variables. 主要變項. 主要變項. 主要變項. 公. 環境敏感度. 環境問題的深層認知. 使用環境行動策略之技能與知識. 民. 內外控信念. 環. 行為意圖. 境. 個人對環境問題的付出. Empowerment variables. 行 為 次要變項. 次要變項. 次要變項. 生態知識. 對行為正負結果的知識. 環境問題的深層認知. 對污染/科技/經濟的態度. 對問題解決的承諾. 圖 2-3-3 公民環境行為模式(Hungerford 等人,1990). 1980 年代關於環境行為預測的研究越來越多(Hines et al., 1986;1987 ; Marcinkowski, 1988 ; Sia et al., 1985;1986; Sivek & Hungerford, 1989;1990),Hungerford & Volk(1990)將這些文獻回 顧後,發表了環境公民行為模式(如圖2-3-3),整理出三大類的變 項影響著環境行為,依發展過程先後,順序為(1)Entry-levelvariables, 包括了對環境敏感度、生態學知識、雙性人格,與對於污染、科技及 經濟的態度。(2)Ownership variables,包括了對環境議題的深入了 解、個人對環境議題的興趣、對於採取環境行為所產生後果的知識、 與個人對解決環境議題的承諾。(3)Empowerment variables,包括了 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技能、控制觀、與採取環境行動的意圖。 34   .

(44) Hungerford等並提醒三大類變項雖是有次序的發展,各變項間仍存有 複雜的交互作用,需要更多環境行為研究投入,來了解各變項間、或 各變項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間的關係。這個重要的環境公民行為模式, 對1990 年代以後的北美環境行為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5   .

(45) 四、環境素養模式 1985 年 Hugerford & Tomera 為了預測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提出 環境素養模式(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模式主要由八個要素 組成,如圖 2-3-4。此八個要素之間具有互動的作用,以促使個體成 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也就是具有環境行為能力的公民。Sia 等人 (1985)認為模式中環境敏感度、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環境行動策 略的技能等三個變項,對決定環境行為最具有影響力。. 生態學概念  Ecological Concepts .   環境行動  策略  Envirinmental  Action    Strategies . 信念  Beliefs .  .   控握觀  Locus of  control . 價值觀  Values . 環境素養 Environmental literacy .  .      . 敏感度  Sensitivity . 態度  Attitudes . 問題的知識  Knowledge of issues . 圖 2‐3‐4    環境素養模式(引自楊冠政,1993)  36   .

(46) 五、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結果的信念 結果的評估  . 行為態度.   行為意圖. 行為.   重要他人對行為   態度的信念. 主觀規範. 順從重要他人的 動機 理性行動論 圖 2‐3‐5    理性行動論模式(Ajzen et al., 1980). (Ajzen & Fishbein, 1980)目的在瞭解及預測個人的行為,其理 論假設人們是有理性的,因此在他們決定是否採行某項行為之前,會 先考慮他們的行動。此理論的兩個基本假設如下: (一)人們大部分的行為表現是在自己的意志控制下,而且合乎理性。 (二)人們是否採行某項行為的意圖,是該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決定 因子;行為意圖是指個人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率或可能性。 其影響行為意圖的因素又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影響個人從事該行 為的主觀規範和個人對從事該行為的態度,其詳細理論模式如圖 2-3-5。 許多學者利用此模式研究環境行為中的意圖,例如:能源使用、 商品購買、能源政策投票、能源保育、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紙張回 37   .

(47) 收行為等(Gill,Crosby & Taylor,1986;Marcinkowski,1988;Jones, 1990;葉國樑,1996、1997;柯惠珍,1998;張雅慧,2001)。也證 實意圖為行為的預測者。 個人對行為的態度界定為,個人認為採行該行為是好或壞的一種 判定,而數個態度又可形成少數的價值,而成為價值態度系統,也就 是所稱的價值觀(楊冠政,1990)。而一般來說,當態度越正向時, 即價值觀越正向,則行為意圖會越強。. 38   .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台北市某高中學生環境永續 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資料。本章共分為五節,分別說明「研 究架構」 、 「研究對象」 、 「研究工具」 、 「研究步驟」及「資料處理與分 析」 。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以及國內外環境永續行為意圖相關文獻探討 過程,結果發現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與性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 家長職業類別、家庭社經地位等社會人口學變項、知識、態度、技能 及價值觀有密切關聯性。因此本研究將此模式套入環境永續發展之 中,擬定之研究架構(圖 3-1-1)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社會人口學變項.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環境永續發展價值 圖 3-1-1 研究架構. 環境永續發展技能 39   .

(49)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一)性別:分為「男」、 「女」兩類別。 (二)年級:分為「一年級」、「二年級」兩類別。 (三)父母親教育程度:分為「小學或以下」 、 「國中」 、 「高中或高職」 、 「專科或大學」、 「研究所以上」等五類別。 (四)父母親職業類別:分為「無業或非技術人員」 、 「技術性人員」、 「半專業人員及一般性公務人員」、 「專業人員及中級行政人 員」 、「高級專業人員及高級行政人員」等五類別。 (五)家庭社經地位:分為「低社經地位」 、 「中社經地位」 、 「高社經 地位」等三類別。 二、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分為「環境永續發展概念」 、 「水污染以及水資源」 、 「垃圾問題」、 「空氣污染問題」 、 「核能污染問題」 、 「噪音污染問題」 、 「綠色消費概 念」等七個部分。 三、環境永續發展態度 分為「資源回收態度」 、 「公害問題態度」 、 「能源問題態度」 、 「生 態問題態度」等四個部分。 40   .

(50) 四、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 應用「新環境典範」分成「人與自然關係」 、 「環境正義的範圍」、 「現代文明的內涵」等三部分。 五、環境永續發展技能 分為「資源回收技能」 、「環境保護技能」、「關心環境議題技能」 等三部分。 六、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分為「說服行為」 、 「消費者主義」 、 「生態管理」 、 「環保行動意圖」 等四部分。. 41   .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ㄧ、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現今高中學生的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因 時間、財力、人力等限制,同時考量三年級學生要準備大學聯考,因 此以台北市某高中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之母群體。 二、預試對象 為瞭解問卷中各量表題目對高中一、二年級學生的適用性,本研 究將以台北市某高中一、二年級共 68 位學生進行預試,作為正式問 卷修改之依據。 三、正式研究對象 民國九十七學年度台北市某高中一、二年級人數共 2178 人。依 據 Krejcie & Morgan(1970)的抽樣曲線建議,當母群體人數為 2200 人時,至少需抽樣 327 人。為使樣本更具代表性,並考慮可能有無效 問卷,因此決定實際抽樣人數為 360 人,由於每個班級人數約為 40~50 人,估計需抽樣 8 個班級,平均分配於七、八年級,則每個年級抽樣 四班進行施測。. 42   .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題目之設計擬配合 研究架構,蒐集相關文獻及問卷或量表,並經由專家學者的指導編制 而成之「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問卷。 一、問卷初稿編制 主要參考葉國樑(2008) 、陳佩瑛(2004) 、顏如君(2003)及陳 思利(2002)等調查環境行為相關研究的問卷及文獻資料編制而成。 「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問卷擬定後, 問卷初稿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分別為「問卷內容」以及「基本資料」。 前者主要調查影響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的因素以及環境 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共分為五部分: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 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環境永續發展行 為意圖;後者主要調查高中學生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級、父母 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別等。 (一)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共有 28 題,量表共分為七個部分;其中「環 境永續發展概念」4 題、 「水污染以及水資源」4 題、 「垃圾問題」4 題、 「空氣污染問題」5 題、「核能污染問題」3 題、「噪音污染問題」 43   .

(53) 3 題、 「綠色消費概念」5 題。 (二)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共有 15 題,量表分為四個部分; 「資源回收態 度」3 題、 「公害問題態度」5 題、 「能源問題態度」3 題、 「生態問題 態度」4 題。 (三)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 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共有 15 題,其中分成三個部分; 「人與自然 關係」5 題、 「環境正義的範圍」5 題、 「現代文明的內涵」5 題。 (四)環境永續發展技能 環境永續發展技能共有 10 題,其中分成三個部分; 「資源回收技 能」4 題、「環境保護技能」3 題、「關心環境議題技能」3 題。 (五)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共有 20 題,其中分成四個部分: 「說服行 為」5 題、「消費者主義」5 題、 「生態管理」5 題、 「環保行動意圖」 5 題。 (六)基本資料 有關研究對象之個人基本資料,主要由研究者經由文獻探討整理 44   .

(54) 而成,包括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等共 6 題。 二、問卷專家內容效度檢定 問卷初稿完成後,為確定問卷內容的涵蓋面、適用性、需要性及 正確性,邀請國內衛生教育、環境教育之專家學者共 4 人(附錄一) , 針對問卷的內容予以審查、修改或建議,以作為編製正式問卷之依 據,另外為了使每一位專家的審查有一定的標準,也附上審查說明函 一份(附錄二)。 問卷專家效度歷經約 10 天回收完成,最後綜合各專家學者之審 查意見,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完成了問卷的初步定稿。 三、問卷信度 以台北市某高中一、二年級學生為預試對象,回收之有效問卷共 68 份,問卷資料進行譯碼、鍵入、轉換等程序後,以 SPSS 統計軟體 16.0 視窗版進行預試問卷結果之信度檢定。 由表 3-3-1 中之信度值均大於 0.7 以上,符合良好測驗之信度標 準,顯示此份問卷中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良好。. 45   .

(55) 表 3-3-1 「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量表名稱. 題數. Cronbach α.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28. 0.77*.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 15. 0.83. 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 15. 0.78. 環境永續發展技能. 10. 0.84.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20. 0.91. 註:*為庫李信度. 四、完成正式問卷 參酌專家學者對於問卷內容的評等結果與建議、預試分析結果, 對問卷內容做最後之修改,並對問卷格式進行校對後完成正式問卷 (附錄三)。. 46   .

(5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期間從民國九十七年十月至民國九十八年六月止,研 究過程包含研究計畫的撰寫、問卷初稿的編製、問卷信效度之建構、 正式問卷施測、資料回收處理與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及持續的文獻蒐 集等。以下針對問卷的施測與回收情形做詳細說明。 一、行政聯繫 以台北市某高中一、二年級學生為本研究之樣本。研究者先與抽 樣受試學校聯繫,說明研究目的後,徵詢其同意後,再依據班級排課 情形排定施測日期與時間。 二、問卷施測及回收 施測時間定為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第二次段考之後,於民國九十 八年五月中完成全部施測。 研究者於施測日期前,將問卷送交學校協助負責的老師,再由他 們轉發各受試班級。為使施測過程更順利,事先提醒各校負責老師於 同學填答完畢後,提醒同學檢查是否有漏答情形,平均來說,整個施 測過程約需 15~20 分鐘,而當天缺席者不列入施測對象。. 47   .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節共分兩個部分來說明資料處理與分析的內容:第一部分說明 資料計分的方法與意義;第二部分說明統計之分析方法。 一、資料計分方法與意義 本問卷所使用的格式,除基本資料以及環境永續發展知識外,其 餘各部分量表題型均分為五個等級,再依受試者的回答情形給分。其 詳細的計分方式與意義如表 3-5-1、3-5-2 所示: 表 3-5-1 社會人口學變項的譯碼方式與意義 變項名稱 性別. 譯碼方式 1:男. 分數意義及說明 研究對象的性別. 2:女 年級. 1:一年級. 研究對象目前就讀的年級. 2:二年級 父母親教育程度. 1:小學或以下. 父母親之最高學歷,以教育指數表. 2:國中. 示. 3:高中或高職 4:大專或大學 5:研究所以上 父母親職業別. 1:無業或非技術人員. 父母親目前所從事的工作類別,以. 2:技術性人員. 職業指數表示. 3:半專業人員及一般性公務人員 4:專業人員及中級行政人員 5:高級專業人員及高級行政人員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 (教育指數×4)+(職業指數×7) 以父母親社經地位等級最高者代表 1:41-55. 家庭社經地位,41-55 分為高社經地. 2:30-40. 位;30-40 分為中社經地位;11-29. 3:11-29. 分為低社經地位。. 48   .

(58) 表 3-5-2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變項的譯碼方式與意義 變項名稱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譯碼方式. 分數意義及說明. 1:答對者. 分數越高,表示研究對象環境永續. 0:答錯者. 發展知識程度越高;分數越低,表 示研究對象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程度 越低。.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 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 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其環境永 續發展態度越偏正向。. 1~5 分 (反向題計分方式需採反向計分) 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 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 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其環境永 續發展價值觀越偏正向。. 1~5 分 (反向題計分方式需採反向計分) 環境永續發展技能. 非常沒有把握做到~非常有把握做 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環境永續 1~5 分. 發展技能之把握程度越高;得分越 低,表示研究對象環境永續發展技 能之把握程度越低。. 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非常不可能~非常有可能. 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在未來會. 1~5 分. 去採取環境永續發展行為的意圖越. (反向題計分方式需採反向計分) 強烈;得分越低,表示研究對象在 未來會去採取環境永續發展行為的 意圖越不強烈。. 二、統計分析方法 將正式問卷收回後,將有效問卷的資料譯碼、鍵入、校對及轉換 後輸入電腦,以 SPSS 統計軟體 16.0 視窗版進行量性分析。依據本 研究的目的、假設及研究架構,採用以下幾種統計方法分析:描述性 統計、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皮爾遜積差 相關、多元線性迴歸分析。說明如下:. 49   .

(59) (一)描述性統計 在描述自變項與依變項之分布情形時,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 程度、父母親職業類別、家庭社經地位等類別資料以次數分配 (Frequency)及百分比(Percentage)進行描述;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觀、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環境 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等等距資料則以平均數(Mean)、最大值 (Maximum) 、最小值(Minimum) 、標準差(S.D) 、偏態(Skewness) 及峰度(Kurtosis)來描述研究對象在各變項上之分布情形。 (二)推論性統計 1.以 t-test 考驗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年級)的高中生, 其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 觀、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間的差異。 2.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考驗不同家庭社經 地位的高中生,其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 境永續發展價值觀、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 圖間的差異。而結果達顯著水準者,再以薛費氏法(Scheffe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 3.以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s)考驗 50   .

(60)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 觀、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間的關係。 4.以多元線性迴歸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來考 驗環境永續發展知識、環境永續發展態度、環境永續發展價值 觀、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等變項,對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的預 測力及解釋量。. 51   .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旨在分析問卷資料的調查結果,根據研究目的與假設,將所 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後,與相關文獻做一比較討論。本章結果與 討論將分成四節說明,第一節研究對象的描述性統計;第二節社會人 口學變項與各變項間的關係;第三節各變項間的關係;第四節永續發 展行為意圖之影響因素。.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描述性統計 以下將分為六個部分說明,分別是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 項」 、 「環境永續發展知識」 、 「環境永續發展態度」 、 「環境永續發展價 值觀」、 「環境永續發展技能」、「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母 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類別、母親職業類別及家庭社經地位。茲將各 項基本資料的人數分布情形說明如下(見表 4-1-1) 。 (一)性別:男女生比例各半,其中男生有 164 人,佔 50%;女生 164 人,佔 50%。 (二)年級:研究對象中,一年級人數有 160 人,佔 48.8%;二年 52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