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價值觀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命價值觀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基礎與研究。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 生命價值觀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為教學效能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生 命價值觀與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生命價值觀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生命是什麼?價值又是什麼?而生命與價值觀的關係為何?是在探討教師生 命價值觀時,必須先加以釐清的,也是本節討論的重點。而根據生命的界定、價 值的理論中了解價值的意涵,並從對本國國人生命價值觀影響較多的儒家孔孟思 想、道家老莊思想、佛教、基督教與意義治療大師Frankl的生命價值觀之文獻中 加以分析說明。

壹、 生命的意義

在認識生命價值觀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生命」的意義。然而什麼是「生 命」?又該如何定義呢?因角度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

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生命泛指有機物和水構成的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的一 類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能夠穩定地從外界獲取物質和能量,並將體 內產生的廢物和多餘的熱量排放到外界)、能回應刺激、能進行自我複製(繁殖)

的半開放物質系統。從生命科學的觀點來看,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其「天擇說」

有提到,生命源於有機體,天擇不僅扮演「淘汰」適應不良的生命,在演化過程 中創造新特性的動力,同時也建構出更適合生存的生命。從時間的角度看,包括 人出生到歸於塵土的全部過程,從空間上來說,它是人之一生中經歷過的生活事 件的總合(鄭曉江,1997)。

就哲學的觀點來看,尼采以演化論為基礎,提出對於生命的意涵,其包括(傅 佩榮,2010):

一、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人可以靠著自己的生命力量提升自己。生 命是追求權力、力量意志的表現。

二、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人應當不斷的超越自我,展現生命力及意志 力。

三、超人(over man):超人是大地(存在)的物與超人之間的過渡性物種,超 人是物種進化的最終目的,也是人存在的目的與意義。顯示尼采這方面的思 想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影響。

從意義的追尋來看,蘇格拉底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自己所給予的定義。而亞 里斯多德所主張的:「德性的生命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意指當我們開始將別 人的幸福置於優位的時候,我們反而獲得了生命真正的意義(傅佩榮,2010)。

Frankl(1969、1986、1989)認為一般人可以藉由實現以下三種價值而表現 其生命意義:

一、經驗性價值:藉由對世界的接納與感受實現此價值。

二、創造性價值:透過對某些類型的活動,以實現個人價值,謂之創造性價值。

三、態度性價值:當個人面臨無法改變的命運時,所採取的態度即為態度價值的 實現。

Lindeman 和 Verkasalo(1996)指出有意義的生命歷程是構成心靈安適的基 本要素之一,心靈安適需滿足四個基本要項:

一、生命的意義在於能追求不同的目標、有個人的理想、奮鬥進取心以及達成生 命的任務。

二、有敏銳的觸覺去感受身旁的事物。

三、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件要能合理化當成是有意義的挑戰和良好的經驗。

四、需要認同及肯定自我價值存在的意義。

綜合上述可知,不論是從哲學或意義追尋的觀點來看,生命的起源在於「從 無到有」的過程,就研究者而言,生命的意義在於本身存在的理由或目的,並找 到其生活的目標及方向,如此一來,將能化解周遭發生的難題。

貳、價值與價值觀的探討

何謂「生命價值觀」?在此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價值」的意義。而「價值」

又是什麼?從不同學者的角度來看,它有以下的定義:

一、價值的理論

在經濟學中,價值是商品的一個重要性質,它代表該商品在交換當中能夠交 換到其他商品的多少。在社會學裡,哈佛大學哲學教授Perry(1973)指出:價值 是一種原始的及一般的對某物的興趣。郭為藩(1972)更將價值定義為:價值是 個人在選擇性的行動情境中表現,意味著可欲性(desirability)及行動的傾向;

是指導個人行動及維持人格統整的作用,是人格、社會及文化系統不可或缺的要 素。而在價值理論中,以Kluckhohn(1951),Rokeach(1973),以及Scheler(1954)

的價值理論最常受到引用和同意。茲分述如下(引自楊勝任,2003,25頁):

(一)Kluckhohn的價值理論

Kluckhohn(1951)認為:價值乃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獨特的有關可欲事物 明確或隱含的理念。這種理念對於現有方式、手段和行動目標所要做的選擇具有 影響。即價值的主體是人;價值是一種涉及可欲事物的觀念;價值是獨特的;價 值有時是外顯的,有時則是隱含的;價值影響行為目標與手段的選擇;價值同時 含有知、情、意的成分等。

(二)Rokeach的價值理論

Rokeach(1973)將價值定義為:「個人或社會偏好某種行為方式或生存目 標的持久信念」; 而價值體系(value system)則是「個人或社會所偏好之各種 行為方式或存在目標間相對重要性的組織。」即價值是持久的;價值是一種信念;

價值係指行為的方式或存在的目標;價值是個人或社會的喜好;價值是有組織的 體系等。

(三)Scheler的價值理論:

Scheler(1954)將價值做了高低次序的區分如下:

1. 神聖價值:宗教經驗中,如聖人、上帝所具之價值。

2. 精神價值:是非對錯、知識等價值。

3. 生命價值:健康生命力之展現的價值。

4. 感覺價值:快樂與不快樂的價值。

綜合上述可發現,Kluckhohn(1951), Rokeach(1973),以及Scheler(1954)

對於價值的定義是超然而獨立的,不受時空的限制,特別強調個體在面臨選擇時 的主觀性,因為「價值」本身就包含了人們認知、情意、技能等三部份。而且價 值內容呈現多樣性,有跡可循,而Scheler的價值理論更將價值做了高低之分,但 無優劣之分別。

二、價值觀的理論

價值觀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也可以說是一種深 藏於內心的準繩,在面臨抉擇時的一項依據。馬克思主義指出,價值觀是判斷事 物有無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而個體的價值觀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隨 著個體身心發展與生活經驗的累積、擴展而逐漸發展形成的。以下就認知發展論、

精神分析論、心理社會發展論、行為學派、社會學習論、及人文主義心理學等所 提出的觀點來解釋個體價值觀的發展(張春興,1996):

(一)認知發展理論的Piaget、Kolberg等人提出:價值觀的建構過程有四個核心 概念:

1. 基模 (schemas):將價值形象化,成為一個概念模型。知識可以透過同化或 順化來達成。

2. 同化 (assimilating):將新價值和舊有價值類比,並作出關連。

3. 順化 (accommodating):將舊價值的概念模型改變調適,以容納新的內容。

4. 平衡 (equilibrium) :調節個體部分價值與整體價值,使之達到平衡。

由上述可知,個體價值觀的發展,不只是量的增加,更在於質的改變,即個 體的價值觀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它是循序漸進,是經由他律而後自律的。

(二)精神分析論的Freud認為:價值觀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份,分別 稱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 生不同的作用。而最主要是由早期性心理發展的經驗所決定。

(三)心理社會發展論的 Erikson 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思想,從社會適應的觀點 探討價值發展的歷程,進一步提出各階段的發展危機,發展危機一詞並不表示只 有負面的意義,相反的,也有正面的促進作用,即個體感受到危機感的壓力,必 須學會如何調適自我,從而符合社會需求,當危機得以化解,等於個體的自我價 值觀獲得進一步的成長。

(四)行為學派的 Pavlov、Waston、Thorndike、Skinner 等人認為:許多觀念或 行為模式是可以藉由練習而學習到經驗的獲得,適當的賞罰(增強物)能刺激反 應(行為)的塑成,所以有時在適當的時間給予適當的刺激(增強物),其實也 是一種生活行為模式培養(反應)的方式。由此可知,人的行為與價值觀,可以 透過環境與強化的安排,來給予塑造。

(五)社會學習論的 Bandura 提出:行為、個體和環境視為彼此連結且相互影響 的一個系統。三者所引起的相對影響,會因不同的活動、個人和環境條件而異。

由觀察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其價值觀。

(六)人文主義心理學的 Maslow 以及 Rogers 等人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 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意 即主張正向的心理發展,決定了個人成長的價值。

以上所述可知,價值與價值觀有密切的關係,其最大的差別即在於價值觀是 人們的一種主觀的認知,而不是客觀的判斷。而由上述Freud、Erikson、Pavlov、

Bandura、Piaget及Maslow等學者的見解中可知,個體價值觀的形成除了內在的基 模所影響外,更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換句話說,人們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對事 實進行判斷時,除了受到客觀價值關係的制約之外,還可能受到自身立場、認知 水準、主體狀況以及實踐條件的制約,而形成的價值觀念,與客觀的價值關係並 不完全相同,有時甚至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彰化縣國小教 師對自己生命價值觀的認知與評價,而非生命價值本身的問題。

參、生命價值觀

綜合以上所述的生命的定義與價值觀的分析中可知,生命是一種對生活的看 法和洞察,從中可以看出自己正在扮演著何種特定的角色,有著哪些合理的期待。

由此得知,因為個人的生活背景以及經驗的不同,對於生命的起源及定義自 然也會不一樣。本部份就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對中國社會影響較深遠的儒 家孔孟思想、道家老莊思想,和近代哲學家意義治療大師Frankl、尼采等的生命

由此得知,因為個人的生活背景以及經驗的不同,對於生命的起源及定義自 然也會不一樣。本部份就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對中國社會影響較深遠的儒 家孔孟思想、道家老莊思想,和近代哲學家意義治療大師Frankl、尼采等的生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