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教育的師資及專業素養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命教育的師資及專業素養

本節將生命教育相關的師資培訓、教師在實施生命教育上的專業素 養及角色扮演說明如下:

壹、生命教育相關的師資培訓

鄭崇趁(民87)認為依據學習型組織理論,組織中所有成員均進入 學習狀態,服務士氣最高,新時代的老師更需配合整個時代趨勢,一邊 服務,一邊進修。教育行政機關應頒布教師強迫進修之法令與指標,導 引所有教師在職進修制度化。

教師必須先了解有關生命教育的 相關專業智能,才能帶領學生學 習。學校要有教師訓練的計劃,因為生命教育的實施是要全體教師的參 與,教師不僅要學習該專業學科的生命意義,而且要學習如何和學生分 享個人的生命價值。教師訓練是人生意義與價值自我提昇的訓練,而不 祇是輔導智能的訓練(黎建球,民89)。

Molnar(1985)針對一群準教師研究發現,師資培育過程中加入「死 亡教育」課程單元,有助於準教師們對「死亡」有其正向態度,同時和 孩子們談論到死亡相關的議題時會比較自然。

林思伶(民89)指出生命教育師資之培育內容須包括倫理教育、宗 教教育、生死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學科。

黃義良(民89)為落實生命教育各階段之「銜接原則」,應將生命 課題納入幼教以及國中小階段的師資培育機構課程,或開設生命教育相 關學分供師資培育的準教師研習,讓教師能夠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 觀。此外教師的自我成長不可避免,因此要加強舉辦生命育死亡學的研

討會議,提供生命課程以供教師研習與進修,以強化現職教師的生死教 學知能。

吳庶深、黃麗花(民90)指出國內現行生命教育師資的培育問題有 三:1.如何讓準教師具有生命的特質;2.如何在現行的教育學程中以品格 教育或社會情緒教育為基礎,建立生命教育課程;3.建立教師自身進修 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機制,來解決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

鈕則誠(民91)提出各師資培育大學在對師資生的甄選過程中,宜將是 否修習相關生命教育課程,列為考核項目,以期篩選出較具生命教育理 想的準老師。

張憲庭(民93)認為學校行政對於生命教育課程師資的專業發 展,應給予實質的協助,定期召開教學研究會,討論分享並檢討教學上 心得與困難,以提昇教學效果。

李家明(民94)認為校園中定期召開教師教學研討會,進行教學心 得分享與討論,有助於提昇教學效果,鼓勵教師參加輔導知能研習,可 提昇教師人文素養與輔導專業知能,並鼓勵教師參與生命教育資源網路 研習,以提昇生命教育專業素養。

此外張淑美(民90a)研究中發現國小教師對生死教育的需求頗為 需要,相關師資培育機構與教育局應考慮加強在職教師與職前教師的「生 死教育知能」訓練,教育局可以針對教師多開「生死教育」之生命教育 課程,提供在職教師進修或職前培育學習之選擇,尤其應加強課程設計 與教材研發課程,或者依造教師需求設計生死教育研習課程,而且教育 當局在辦理研習時,可配合研習時間與教師有興趣的主題來研擬之。在 學校單位舉辦的研習方面,可以考慮搭配影片欣賞與討論或提供生死學 相關書籍,並組讀書會方式研討,以加強教師的知能。

邱秀娥(民 90)研究中發現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認知上仍需要多加 進修,在早期從未有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建議在師資培育歷程中將生命 教育納入通識課程,有助於加強教師本身生命信念,更協助未來教師能

因應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

張淑美(民 94)研究中發現生命教育師資要培育兼具生命教育專業 知能與情懷的師資,並規劃有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與認證制度,所以針 對教師生命教育師資之培育,提出四個策略:1.「建立生命教育師資」

專業認證制度;2.規劃設立「生命教育師資培育學程」;3.設立「生命教 育師資培育在職學分班或第二專長專班」;4.設立生命教育研究與推廣單 位。

由 以 上 學 者 的 論 點 與 研 究 中 可 以發 現 , 教 師 們 對 生 命 教 育 的 認 知 上,還是稍有不足,對於現職教師的培訓部份,宜透過各縣市教育局委 請學校舉辦一系列的生命教育課程,而且安排的課程宜永續規劃,針對 生命教育或相關教師的知能之實用性與學術性課程,並鼓勵現職教師自 我進修參加各師大院校有關生命教育的課程或在職進修有關生命教育的 學分。對於準老師部份,宜規劃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並列為必修學分,

讓他們在職前對生命教育的教學與認知先有一完整的認識與準備。

貳、生命教育教師專業素養及角色扮演

Dixon & Reid(1999)指出學校老師面對學生的失落及悲傷事件時 候,因為和學生的親近及受信任的程度之緣故,學校老師是幫助學生度 過悲傷的最適合人選。

而教師在實施生命教育時應具備正確的死亡觀相關知識,並坦然面 對死亡,並突破傳統上「避死談生」的態度,由境教中培養其坦然面對 死亡的態度,並注重身教,對生命尊重、珍惜才能感動學生的心靈;在 教材選擇上,教師也應加強對教科書選擇能力,將生命教育的理念納入 評鑑教科書選用的標準;教師也應協助家長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做 好親師溝通,能配合學校教育,而成為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助手(黃義 良,民 89)。

張淑美(民85)指出小學與國高中生命教育教師宜具備之能力為:1.

教師先要檢視自己對死亡的感受,並坦誠對兒童敘述及表達;2.對死亡 及死亡教育有充分了解;3.能敏銳地察覺並深切地認識社會中的種種變 遷,及對人類死亡事件有關之態度、行為等影響;4.了解學生對死亡的 概念與情緒反應的發展階段,以便安排適當的課程及教導;5.從不同的 宗教背景討論死亡,使學生發展不同的學習經驗;6.與學生溝通善用同 理心,並傾聽學生的心聲。

吳榮鎮(民 90)認為教師宜體認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教育生涯的價 值,透過自我改變與成長,提供學生楷模學習的榜樣,對學生分享自己 生命的歷程,並取生活實例實施隨機教學。

紀潔芳(民 89)認為教師是主導教學效果的人物,凡教授生死學課 程之教師皆需具備下列條件:1.對死亡具備有正確的知識及態度;2.具備 傾聽、諮商及溝通之基本能力;3.能具備有“臨終關懷"之實際經驗;

4.能有悲天憫人、熱愛生命的胸懷及熱忱。

陳浙雲(民 90)認為生命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否則生命教育 的實施將成為一種口號。教師宜多充實有關生命議題的相關認知,並具 備正向、健康、坦然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生死觀,以引導學生正確的了 解生命的內涵。此外教師須熱愛生命、關懷生命,對生命具有熱忱,願 與學生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情感與體悟,以身教而不是權威方式來教學,

所以教師須具備關照與反省自身生命的能力,教師在選擇教科書時,也 應將生命教育的理念納入評鑑教科書的標準當中。

邱秀娥(民90)提出教師本身應多參加相關生命教育的研習或研討 會,除藉以釐清個人之生死態度外,更應瞭解兒童對生死問題的看法,

及兒童於生死問題上所需要的協助與需求,以促進個人生命教育教學效 能。

死亡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若有以下三種特質,將有助學習效能 的提高:1.真誠一致:死亡教育者應檢視自我各項價值信念,並真實傳

達;2.無條件積極關懷、尊重與接納:教育者對當事人表達關懷,不批 評並接納當事人的感受與想法;3.正確的同理心:同理心即站在當事人 的主觀世界,透過當事人眼睛去看、耳朵去聽、用心感受當事人的感受,

去反映當事人所隱而不顯的部份,讓當事人有與你同在的感覺(賴正佩,

民 92)。

丘愛鈴(民90)提出在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方面,以讀書會方 式研讀中央或縣市教育局發展之生命教育教材,蒐集特定主題生命教育 網際網路之資料,鼓勵教師參與生命教育研討會,並邀請學者專家蒞校 演講,辦理生命教育工作坊等多元方式,增進教師生命教育專業知能。

黃義良(民 89)提出生命教育實施時教師的角色與職責,認為教師 應具備正確的死亡觀與相關知識,以身教來感動學生心靈的角色,隨時 掌握機會教育,採用現實社會中的事件,作為教材,平時搜集相關資料,

引導學生討論,以培養正向態度,教師也應協助家長了解生命教育的重 要,培養家長正確觀念,使家長成為教師教學得力的助手。

任何教學實施的時候,教師的信念態度很重要,而生命教育要實施 的第一要件,即教師的意願很重要,再則教師的相關生命教育素養提昇 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教學時教師也應該要適時隨機融入相關課程教 學,因為生命教育的教學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見效,是要長期的累積,

而且學生的動機也不能忽視,所以教學方法要運用得當,並注重身教與 境教潛在的影響。

第四節 國內生命教育實施現況之相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