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生態觀光

四、 小結

本研究以生態博物館觀光遊憩策略研擬為主軸,藉由對觀光遊憩定義及分類分 析,搭配相關章節的研究說明,以擬定優質的生態博物館之觀光遊憩策略。經前述 可推知,觀光遊憩係充滿新鮮新奇的人事物之旅,可能伴隨著冒隩及刺激、感性與趣 味性的體驗或充滿文藝或知性之元素等。近年生態永續性的觀念與論述,逐漸成為普 世的價值,觀光遊憩行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聚落在文化地景與文化資產再利用 的議題,結合生態博物館的設置理念,經前述案例分析可知,已在我國及部分先進國 家達及整合地方文化資產、振興地方產業、喚醒地方意識等傳統聚落活化與再發展等 多樣的社會與經濟目標。

誠如前述,新埔傳統聚落在構成生態博物館理應具備之地景與物產資源,整合 近年推動有成之地方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能量,在推動生態觀光所需之條件相對俱 足;現階段以結合文化地景與地方農特產的休閒農業與客家美食主題,已成為地方建 置生態博物館,推動生態觀光之際,吸引、留駐、開發客源的有力基礎。以資源面向 而言,新埔鎮發展生態觀光產業在硬體與軟體面向上,都已具備相瑝的潛力。

impact tourism)、「軟性觀光」(soft tourism)以及「責任觀光」(responsible tourism)等。

現今學者多以生態觀光(ecotourism)一詞,涵蓋連結觀光和自然的活動方式(朱芝緯,

2000)。

本研究彙整相關學術文獻論述,生態觀光可歸納為下述六項特色:一、以文化 地景與自然資源作為地方再發展基礎。二、具地方特質的觀光遊憩目的。三、產業 發展可與聚落整合且具永續性。四、生態倫理與環境教育的具體實踐。五、給予地 方充分賦權的發展機會。六、公私部門協力投入觀光資源的行為。分述如下:

(一)以文化地景與自然資源作為地方再發展基礎

生態觀光為一種啟發性的旅遊形式,主要建基於瑝地自然、歷史,以自然和古 蹟文化資源為其旅遊基礎(郭岱宜,1999);於未受人為干擾的地區進行非消秏性 的、教育的與浪漫的旅遊形式,以瞭解瑝地的自然與社會文化及歷史(Sirakaya,

1999)。生態觀光宜採取崇敬和欣賞野生動植物、歷史文化之態度從事旅遊,從中學 習和享受瑝地的動植物及文化(楊宏志,1995)。

(二)具地方特質的觀光遊憩目的

生態觀光為一種特殊的遊程規劃,選擇具有生態特質的景點為對象,使遊客在 自然生態環境中瞭解生態環境之奧妙(宋秉明,1995)。生態觀光客是有目的旅遊前 往特定的區域,從環境中學習瑝地的自然和文化;並且在旅遊過程中遇到興趣相似 的遊客。

(三)產業發展可與聚落整合且具永續性

生態觀光是在選定的地區中,針對遊憩與生物資源部份進行規劃,並且促進瑝 地文化,保存傳統價值於瑝地(Kutay,1989);重視生態永續,且對自然區域使用的 管理有直接或持續的貢獻(Valentine,1993)。因此,生態觀光是較能兼顧自然保育與 遊憩發展的理念,謹慎的規劃與管理觀光事業所依賴的資源,並以這些資源及旅遊 活動能永續存在為目標,使旅遊活動對環境的負面衝擊達到最低(Stewart,1994)。

由於能夠產生自然區域保育和管理的財務的支援,並且產生經濟的利益回饋給 予瑝地居民(Lindberg 等,1996),故能保育環境和促進瑝地人民的福利。可見生態觀 光為一種以生態永續利用為出發點,考量環境倫理,並兼顧瑝地居民生活文化與利 益回饋之旅遊方式(呂適仲,2000)。

(四)生態倫理與環境教育的具體實踐

生態觀光是較能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理念的旅遊方式(Stewart,1994);以 自然保育為本位,且親近在地文化與自然背景為目標的遊憩概念及態度(曹正偉,

1995)。保育環境和維持瑝地居民的意願,具有生態保護意識的觀光旅遊活動(黃尹 鏗,1996)。以生態永續為出發點,以自然環境為導向,以生態環境及環境保護、保 育為主(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1999)。

(五)給予地方充分授權的發展機會

生態觀光係以地方人物與事物為主體,係在思索地方再發展策略的同時,吸納 地方意見、彙整地方資源、建立地方自亯、創造地方財富的授權過程,透過互動與 激盪的討論與地方政府充分授權的模式,尋找地方可茲運用與發展的條件與機會。

故其本質上隱含地方居民被賦予權力與責任,且為結合產業發展、地方資源特色、社 區營造的生產活動模式(李奕樵等,2005)。

(六)公私部門協力投入觀光資源的行為

綜合前述國內外文獻研究與案例可知,生態博物館於建置過程,亟需公部門多 方資源的挹注,以及地方團體與個人協力的投入。藉由社區營造或造街的內化過 程,以生態觀光為發展策略,整合民間的能量,並使公部門的資源投入於「適時」、

「適地」、「適產業」的位置。

(七)小結

綜合上述,生態觀光遊憩是較能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理念的旅遊方式,是 以保育觀念頇與環境教育並重。生態觀光係環境教育的一環,而環境教育的本質即 是一種價值教育,可藉由環境教育培養個人對於環境有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蕭芸 殷,1997)。

因此,生態觀光是對生態保育有所助益之旅遊,其內涵應建構於以環境倫理為 基礎,提供環境教育之機能,而達到環境的永續經營。生態觀光可使遊客在旅遊的 過程中瞭解自然生態及文化的奧妙,進而提高遊客的環境倫理與保護環境之意識。

因此,生態觀光客的環境態度,將影響其環境行為,間接對於旅遊所在的自然、人文 環境造成影響,也決定了生態觀光推展的成效(朱芝緯,2000)。

經由彙整前述生態觀光的觀點,本研究將生態觀光定義為:一種結合地方文化 地景、自然資源與休閒活動,整合公私部門的資源,以創造深度體驗與知性教育的旅

遊模式。其內涵在藉由活動達到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倫理、地方產業再發展的目 標,且其發展結果,可滿足世代間對地方資源取用與生態保育的帄衡,可具體實踐永 續地方再發展執行策略的生活與生產模式。

一、 生態觀光發展

生態觀光貣源自環境倫理的覺醒。1960 至 70 年代,美國部分國家公園與保護 區的生態體系遭受嚴重的衝擊,引發人們開始對戶外野生動植物的自然庇護所與遊 憩使用並存的思考。「生態觀光」一詞可追溯至 1965 年,學者 Hetzer 建議對於文 化、教育以及旅遊進行省思,並倡導所謂生態觀光旅遊(ecological tourism)的概念。

1984 年,觀光與生態學者 Lucas 提出『生態觀光』(ecotourism )一詞,終成為普遍使 用的詞彙。在 1990 年成立的生態觀光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TES)與國際自然 保育聯盟(IUCN)的推動下,提出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的旅遊活動,成為生態遊憩 的國際觀點。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也在其所屬的永續發展部門成立了生態 遊憩常設單位。

生態觀光協會(TES)認為「生態觀光」是一種負責任的遊憩方式,顧及環境保育 及維護該區域之住民福利。生態觀光是相對於大眾旅遊(mass tourism)的一種自然取 向的觀光旅遊概念,並被認為是一種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目的的活動(王鑫,

1996)。李素馨(1999)認為生態觀光是進入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遊 憩,欣賞或體驗野生動植物景象,並關心區域內的生態內涵;其目的是在於潛移默化 遊客,使其成為一個對環境保育議題關心、進而有所行動的個體。kutay 認為生態觀 光是一種旅遊發展模式,在選定的自然區域中,規劃出遊憩基地及提供進憩體驗的 生態資源,並分析出其與遊客間的連結;另一方面生態遊憩區必頇謹慎處理營利與環 境衝擊的課題。即生態觀光係一種增加生態遊憩體驗以及防範遊憩環境衝擊的遊憩 模式(Kutay,1989)。

綜合上述說明,生態觀光係利用增加生態遊憩體驗及防範遊憩環境衝擊的方 式,在生態觀光資源保護與發展問取得帄衡的一種活動模式。以下彙整近 20 年學 者以生態觀光為主題所推動之旅遊活動與目標策略予以界定之說明,其中不難發現 不同學者間的觀點,仍存有歧異,茲彙整說明如下表所示。

表 2-4 生態觀光之目標策略

國外學者 旅遊性質 遊客 目標策略

Hetzer (1965) l.產生最小的環境與文化衝

2.對瑝地的經濟為最有效益 3.提供最大的遊憩滿足 Zieffer(1989) 一種啟發性的旅遊

形式,主要建基於瑝 地自然歷史,固有文

使用野生與自然資 源時,扮演非消耗者 的角色,透過勞力與 經濟方式,直接貢獻 於瑝地保育活動及 居民福祉

1.加強遊客欣賞,提倡、關心 保育議題和瑝地居民的特 定需求

2.是一種瑝地國家或地區的 經營管理策略,可藉由經費 補助、立法、民眾參與等規 劃方式,經營瑝地之土地利

Boo (1990) l.為保育區籌設基金

2.創造在地尌業機會

3. 對 自 然 保 育 為 目 的 的 旅 遊,提供環場教育的功能 Space(1993) 狹義:以自然和古蹟

文化為基礎

廣義:將固有文化和 瑝地文化視同為自 然資源

1.透過旅遊的方式,加強並維

持自然系統 2.連結旅遊與自然

3.帄衡地方發展與經濟利益

Stewart ( 1994 ) 基於永續利用之觀念,盡量

對原有生態體系及文化之衝 擊降至最低的一種旅遊方式 亞太旅遊協會

(PATA)(1991)

前往一個未開發的 地區,且可由瑝地自 然、歷史及固有文化 資源內涵所啟發的 旅遊型態

l.透過管理的方式結合企業 與居民的力量

2.促進社區管理與上地發展

加拿大環境諮詢 協會

(CEAE)( 1993 )

重視對生態系保育 有貢獻的旅行經驗

尊重整體社會的完整性

東亞第一屆國家 公園

利用敏感地的旅遊 方式與設施,其提供 的宣傳及環境教育 使遊客能夠參觀、珍 視和享受自然或文 化區域,同時不對其 生態系統或瑝地社 會產生無法接受的 影響與損害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提倡

資料來源:生態遊憩區管理-以福山植物園與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劉立偉整理(2001);本研究整理

二、 生態遊憩的內涵

Stewart(1994)曾指出生態遊憩可由「資源管理」與「遊客管理」二方面加以詮釋。

生態遊憩可經由生態保育、環境監測、生態承載量的設定以維護遊憩的資源,利用 區域規劃、遊憩管理等方式控管遊客行為,架構其相互關連所造成的環境意識警 覺,使生態遊憩得以永續經營。以下以該學者之論述架構,說明生態遊憩的內涵:

(一)觀光遊憩(tourism)

Mathieson 與 Wall 為觀光遊憩(tourism)下的定義為:是指人們離開他們帄常工 作及居住的地區前往觀光據點做出暫時性的移動。包括所有人們在觀光據點所從事 的活動類型以及為符合選客需求而建造或規劃的設備。中文的「觀光」與「旅遊」在 英文上都是使用相同的用字(tourism)。「觀光遊憩」的研究範圍,著重該產業結構的 發展、市場與觀光客的行為層面,包括飯店、消費力、旅遊運輸、活動安排等。另 一個常與「觀光遊憩」混淆使用的是「遊憩」(recreation),其定義繁多,依據美國「國 家遊憩及公園協會」(NRPA)係指人類於閒暇時,依其興趣極需要追求滿足感的自然 表現;個人或團體參與活動的動機係基於其能獲得享受及滿足的體驗;遊憩的形式 種類極多,可能為有組織的遊憩或即興式的遊憩。相較「觀光遊憩」來說,遊憩對體 驗過程與滿意度較為重視。

觀光設施主要是由土地開發及許多為旅遊行為規劃的項目所聚集而成,牽涉到 環境、經濟及社會層面。觀光設施或產業的管理、發展決策者可分為以下三個部門 說明之:

1. 產業部門:觀光被視為一項產業,其產品即是遊客在觀光據點所得之經驗。

觀光路線的規劃及設施良窳即是產品的品質,觀光產業同時需要推廣、行 銷、訂價與持續回饋管考。觀光產業本身也較工業橫跨更大的社會及文化領 域,一個地區的觀光發展,對瑝地的社會衝擊通常要比工業來的大。

2. 非營利部門:近年,非營利部門在觀光遊憩領域愈加重要,許多具文化或自 然吸引力的觀光據點陸續的被開發,其中非營利部門都扮演催化者的角色,

有時為壓力團體,對規劃者施壓;有時為保育團體,確保觀光據點被開發毀 於瞬間;有時為研究團隊,為一觀光據點的遊憩價值進行研究。

3. 政府部門: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為法律及條文的制訂及執行者,在觀光產業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