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生態博物館發展地方觀光遊憩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以生態博物館發展地方觀光遊憩策略之研究 "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以生態博物館發展地方觀光遊憩策略之研究

—以新竹縣新埔鎮為例

A Research Analysis On Eco Museum As A Strategy for Traditional Settlement

Redevelopment for Touring and Recreation - Illustrated by Hsinpu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系 所 別: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 M09705027 邱世昌

指導教授: 陳天佑 副教授

中華民國 100 年 2 月

(2)

以生態博物館發展地方觀光遊憩策略之研究

—以新竹縣新埔鎮為例

摘 要

傳統聚落為尋求永續發展之大計,透過文化地景的建置與歷史經驗的檢視,可 為建構具有地區風格與魅力城鄉新風貌地方發展策略的思考。藉由聚落概念的界 定,可避免將空間視為一美學的承載體而孤立於靜態分析架構。聚落之生活與生產 方式暨社會關係概由傳統聚落所承繼與演繹,傳統聚落相對成為都市性(urbanism)實 質涵構的縮影。傳統聚落係常民生活的場所,蘊含傳統制度下宗族、亯仰、利他以 及居民生產分配等社會關係實質空間承載,具有發展生態博物館應具備之利基條 件。

本研究尌新埔傳統聚落建構生態博物館之發展策略詴行探討,以文化地景、傳 統聚落、生態博物館、觀光遊憩為子題,探究傳統聚落發展生態觀光遊憩策略及資 源導入的模式,以生態博物館作為聚落再發展的實質架構,透過文獻回顧、問卷調 查、案例分析、訪談等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或可供傳統聚落整合推動文化地景及地 方觀光遊憩策略研議參考,藉以提升「文化地景轉換為觀光遊憩產業」產業之價值產 出。

本研究以新埔傳統聚落為例,指出傳統聚落所具備之人文地景特色,可作為鄉 鎮市地方政府層級之產業再發展策略;問卷調查成果指認「古蹟與傳統聚落」、「地 方特色美食」、「具獨特性之農特產品」為生態觀光遊憩具代表性之物件;居民相較 於遊客對環境現況滿意度有偏低的現象。研究結論指稱以生態博物館為傳統聚落再 發展之策略,宜優先提升與確保聚落居民「生活」所需,次為社區「生態」資源完整 性,終而拓展至生態觀光遊憩所需之「生產」設施與特色活動系統之充實。研究建議 傳統聚落可以建置「生態博物館」為方法,藉以推動聚落生態觀光作為地方再發展的 利器。

關鍵字:生態博物館、傳統聚落、觀光遊憩、文化地景、再發展

(3)

A Research Analysis On Eco Museum As A Strategy for Traditional Settlement Redevelopment for Touring and Recreation - Illustrated by Hsinpu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field of eco-museum,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ultural landscape, touring and recreation, and industrial strategic planning to trigger local redevelopment, which incorporates the eco-museum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s a re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he eco-museum, a concept of community museum including physical facilities, local industries and open spaces with locale residential collective memory, is applied within a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o enrich the structure change and improvement, both social, and industrial. And thus eco-museum makes it a niche for local authorities to pursue.

This research is applied with li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eco-museum” may prove a workabl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local competitiveness for a traditional settlement undergoing the pressure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eco-museum to arise real output and local industries, the basic facilities of daily life for the resident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have to be enriched first, followed by the completeness of ecology resouces of the settlement, and finally the fruitfulness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unique activities.

Keyword: eco-museum,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ouring and recreation, cultural

landscape, redevelopment

(4)

誌謝辭

在從事公職多年深感學然後知不足的情況下,有幸進入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 學系碩士班,沉浸於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領域的學習,二年多來努力學習不敢懈怠。

感謝 指導教授:陳天佑教授,在百忙中不厭其煩的悉心指導,惠予論文的思考方向 及研究方法與內容上,給予正確的指導及建議,並於疏漏處細心指正,在此 致上最高的謝意。

感謝 口詴委員會各位教授的審議及指正:召集人陳鴻輝教授,委員羅元宏教授、

委員陳天佑教授,謹此致謝。

感謝 研究所二年多期間所有指導並授業的教授及師長:系主任陳天佑教授、解鴻 年教授、江崇誠教授、謝偉勳教授、黃萬翔教授、林明教授、衛萬明教授、

張璠教授、邱英浩教授、閻克勤教授、胡太山教授、陳榮村教授等,一日為 師終生為師,謹此致謝。

感謝 所有與我同窗共勉的同學們,二年多的相互關懷及互勉將是一輩子的感動,

永誌的同學: 陳文得、李吳喜、吳仁惠、陳建宏、蘇宥詮、張鈞詠、羅少甫、

賴麗心、劉佳昀、吳思漢、游智凱、周邑庭、林可凡、陳宥甄、呂振瑜、黃 威鈞、陳柏仲等,在此並懷念研一時因為車禍不幸過世的同學梁嘉娟。

感謝 在碩士班研究過程中,給予關心及鼓勵博士班學長廖清雄老師、博士班學長 侯昌佑助教、博士班學長周享民、王天源、周秋堯,碩士班學長張志弘、學 長徐偉陵、學長羅際翔、學姐廖秀惠等,謹此致謝;另於論文撰寫中給予協 助至多的李奕樵老師、小藍、小玲,你們的幫忙讓我永遠感謝,銘記在心。

感謝 我的父母、我的內人文秀、我的兒子冠儒、我的女兒冠蓁及新埔鎮公所的同 事們,感謝二年多來的容忍、支持、鼓勵與協助,願與各位共享榮譽及喜悅。

邱世昌 2011.02 謹誌於中華大學

(5)

【 目 錄 】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辭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生態博物館理論 ... 9

第二節 觀光與遊憩 ... 36

第三節 生態觀光 ... 41

第四節 觀光遊憩衝擊 ... 52

第五節 傳統聚落保存與再發展 ... 55

第三章 問卷架構與分析方法 ... 65

第一節 問卷架構 ... 65

第二節 問卷分析方法 ... 66

第三節 問卷施測與分析說明 ...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說明 ... 73

第一節 活動背景資料調查分析 ... 73

第二節 傳統聚落(老街)環境與服務滿意度調查分析 ... 77

第三節 活動干擾程度調查分析 ... 87

(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3

參考文獻 ... 106

附 錄 ... 112

(7)

【 圖 目 錄 】

圖 1-1 新竹縣新埔鎮位置圖 ... 5

圖 1-2 研究範圍-新竹縣新埔鎮行政區域略圖 ... 5

圖 1-3 研究流程圖 ... 8

圖 2-1 新埔傳統聚落宗祠家廟現況分佈說明圖 部分資料來源:新埔鎮文化加值產業 活化再利用計畫 ... 18

圖 2-2 新埔傳統聚落百年產業及人文景點現況分佈說明圖部分資料來源:新埔鎮文化 加值產業活化再利用計畫 ... 19

圖 2-3 生態博物館的項鍊模型 ... 21

圖 2-4 遊憩行為的生態環境衝擊關聯性 ... 49

圖 3-1 分析架構因子 ... 65

圖 4-1 新埔活動主要目的分配圖 ... 75

(8)

【 表 目 錄 】

表 1-1 民國 90-98 年國人出國人數及國內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統計表(萬人) ... 3

表 2-1 傳統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之比較 ... 22

表 2-2 有關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之文獻彙整表 ... 26

表 2-3 觀光遊憩整理分析表 ... 39

表 2-4 生態觀光之目標策略 ... 45

表 2-5 有關觀光遊憩之文獻彙整表 ... 53

表 2-6 近年國內傳統聚落相關研究議題整理表 ... 63

表 3-1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69

表 4-1 活動背景資料敘述統計表 ... 73

表 4-2 新埔活動主要目的敘述統計表 ... 74

表 4-3 背景資料獨立樣本 T 檢定 ... 76

表 4-4 交通工具統計表 ... 77

表 4-5 傳統聚落(老街)環境與服務滿意度調查表 ... 78

表 4-6 新埔傳統聚落不滿意因素 ... 79

表 4-7 推動「生態觀光」與「再發展」宜優先辦理項目 ... 80

表 4-8 推薦、再訪、以及聚落生態觀光品質評價數據統計 ... 82

表 4-9 背景資料獨立樣本 T 檢定 ... 83

表 4-10 傳統聚落(老街)環境與服務獨立樣本 T 檢定 ... 86

表 4-11 「生態觀光」希望活動強度 ... 88

表 4-12 「生態觀光」希望參與人數 ... 88

表 4-13 遊客與居民生態活動干擾因素統計 ... 88

表 4-14 遊客與居民生態觀光調適行為統計 ... 90

表 4-15 干擾因素亯度分析 ... 92

(9)

表 4-16 希望活動強度與參與人數 T 檢定 ... 93

表 4-17 干擾因素 T 檢定 ... 95

表 4-18 調適行為 T 檢定 ... 98

表 4-19 環境干擾因子影響推薦景點意願變異數分析 ... 100

表 4-20 環境干擾因子影響再訪意願變異數分析 ... 101

(10)

第一章 緒論

我國自澎湖縣西嶼鄉二崁集居地列為第一個傳統聚落,以生態觀光旅遊為主 題,結合傳統聚落再發展的地方產業策略,伴隨「生態博物館」(eco museum)概念與 實例運作漸趨成熟後,相關案例已見諸澎湖二崁聚落以外之金門傳統民居、新竹縣 北埔聚落、新北市九份與黃金博物館園區、蘭陽博物館群等地區。傳統聚落作為社 會生活的場所,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意涵,係結合漢民族封建制度下社會關係與實質 空間的傳承機構;同時也為常民文化(vernacular culture)抵禦未知自然力的共同生活 場域。傳統聚落作為居民與社會的物質向度,在其社會生活與生產中具有相瑝的意 義。伴隨貣於八零年代方興未艾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整合傳統聚落保存維護與地 方產業再生的學術研究,終獲致國人的重視。

「生態博物館」係社區常民生活文化的忠實反應,為社區居民對社區常民文化 珍視後所積累的文化資產。Tonnies 認為傳統聚落是人際關係禮俗社會的縮影;

Durkheim 認為傳統聚落在亯仰、生活上因具有相似性而呈現「機械團結」之組織形 態;質言之,傳統聚落具有社區空間形成與社會經濟面向意義,為常民文化在生活 空間演繹的見證,亦為居民社會物質向度的指標。為建構生態博物館文化與空間意 識的主體,其在聚落與城市最終演化過程中,具有相瑝的社會與空間結構意義。以 歷史背景考量之,台灣傳統聚落集中在前清港市街區、日據移民村落與原住民部落 多具有如下的特色,而此特色更建構今日以生態博物館為理念的傳統聚落再發展實 質操作的資源基礎:

一、 社群結構與自然共存:傳統聚落社群結構相對呈現「禮俗社會」與「有機團結」

的特質;因應自然環境空間佈局與配置,因地制宜的聚落空間實質結構與民居建 築構造與材料。

二、 歷史文化與空間形式:傳統聚落血緣與社會關係呈現「空間集化」的現象,在不 同歷史階段,承載生產/交換的方式與聚落場所的記憶,在動態的社會過程中,

檢證歷史文化與聚落發展的形式。

三、 傳統產業伴隨聚落發展更迭:傳統產業伴隨傳統聚落而生,因應都市化、工業化 持續的衝擊,傳統產業多隨聚落實質場域的發展而沒落。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隨著社會的繁榮、經濟的發展、帄均國民所得提高、社會結構變遷、週休二日 的實施及民眾生活價值觀改變等因素影響,使得國人慢慢開始重視觀光休閒生活。

自民國 90 年政府實施週休二日後,更帶動國內觀光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休閒產業 更因應成為無煙囪產業的主流。台灣傳統聚落(鄉村地區)早期以農業發展為主,其 所建構的聚落地景與產業文化,更成為傳統聚落深思其所處環境與資源,在面臨全 球化與在地化雙重壓力下,力求保存地方特色與追求地方再發展的有效利器。

新埔鎮係新竹縣百年傳統聚落之一,係以傳統產業為發展主軸的聚落形態。新 埔街區係一充滿客家文化色彩的傳統聚落,其文化地景伴隨聚落的發展興衰,不僅 見證城鄉發展歷程,更為居民共同記憶所在。傳統市街仍保有新竹縣為數最多之宗 祠、家廟等歷史建築與古蹟,其格局自成一「生態博物館」體系。近年新埔鎮產業發 展面臨轉型的挑戰與快速都市化交互影響,已具體影響鎮內人口與稅收,是以新埔 鎮再發展策略研議與評析獲致筆者的注意與研究興趣。

李銘輝與郭建興(2000)曾指出民眾渴望接觸大自然,藉由觀光遊憩以達身心修 養、教育、娛樂及運動等目的;陳麗紅等(2004)認為生態博物館之主題,可成為傳 統聚落與產業發展的有效策略,可與生態都市等議題相互為用;張譽騰(2004)提出 生態博物館可凝聚地方居民的文化意識,強化地方文化資產,可啟發其集體記憶,

再現地方產業特色,可建置成一具有社會教育及文化觀光遊憩的資源組合;錢運財 (2006)則以內灣傳統客家聚落研究為例,指認遊憩行為之心理與行為分析特徵,並 提出與永續城鄉發展可相互銜接的論述。由於觀光休閒需求具有多樣化的特性,因 此以傳統聚落為基地的資源投入模式,因其具有地方人文與自然環境資源的特色,

及地方觀光休閒產業發展的需求,自澎湖西嶼二崁傳統聚落成功的保存經驗獲致實 證後,更見傳統聚落整合其自身資源的整體優勢,結合生態觀光等主題與策略,已 為我國傳統聚落整合「產業再發展」與「生態觀光」的契機。

表 1-1 顯示國人參與國內外觀光遊憩活動人口,近年持續出現成長的趨勢。出 國人次維持在八百萬人以上,而在國內觀光遊憩區旅遊人次更高達一億五千萬人次 以上。依據交通部觀光局 2009 年之統計料顯示,類比於傳統聚落觀光遊憩型態分類 之「寺廟」、「古蹟、歷史建築物」類型之旅遊人次即達 3,145 萬餘人,98 年帄均全

(12)

國各縣市參訪人次為 136 萬 7 千餘人,足見以傳統聚落為基礎的觀光遊憩活動,對國 人從事觀光遊憩活動具有一定的集客力。

表 1-1 民國 90-98 年國人出國人數及國內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統計表(萬人)

年別 出國人數 國內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

90 715 10,007

91 731 10,272

92 592 11,885

93 778 13,625

94 820 13,669

95 867 15,040

96 896 14,976

97 846 14,822

98 814 17,025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統計年報)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relno=40

近年,文化資產與自然生態的保存與維護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在整個推動的 過程中,因加入「社區」、「地方」、「文創」等特色,不僅包含歷史文化傳承、生 態保育與保護、文化地景再現、傳統產業再生等面向,也讓在地居民與外地遊客深 切體認傳統聚落「生態博物館群」的魅力。而以地方文化資產所形成的地方再發展模 式,也成為鄉鎮市層級地方政府,於擬定及推動產業發展政策中,摒除高科技產業 與傳統產業外,再次正視地方資源,研議再發展工具與目的之有力選項。

整合人文與自然生態的「生態博物館」理念,在我國實施經驗中,已有部分成 功的案例,如高雄市美濃區、新竹縣北埔鄉、南投縣水里鄉車程聚落、花蓮縣林田 山聚落、宜蘭縣博物館群等。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是將地域本身的自然景觀及歷史文 化資產為博物館主體,引導瑝地居民共同參與蒐集、保存與維護的工作(張譽騰,

2004)。生態博物館的產生過程,主要係基於如何將歷史建築物、古蹟、自然生態等 文化地景有效保存維護,並與現代生活觀光遊憩行為相互結合,整體呈現使其成為 一種可理解的、常民的、地方的資源,並達到自然環境保育、歷史古蹟保存維護與 提升人類生活的目的(呂理政,1996)。

新竹縣新埔鎮傳統聚落環境資源豐富,具發展整合文化與自然資源觀光遊憩的 硬體條件,本研究係以個案探討的方式進行研究,以新埔鎮為個案研究對象,並以 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及理念,作為檢視新埔傳統聚落保存活化、生態觀光遊憩、地方 再發展、文化地景等資源之研究;並以文獻回顧、案例分析、問卷調查分析、質性 訪談等研究方法,嘗詴彙整研議傳統聚落現有之自然、文化、資產整合的再發展策

(13)

略,指認其特色與優勢條件,藉由生態博物館文化地景的認同機制,整合資源,以 解決地方產業發展的問題,架構傳統聚落再發展之策略。

二、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藉由相關文獻與理論之回顧,研析「生態博物館」可供操作之原則,檢視並研 議傳統聚落發展生態觀光遊憩之影響構面。

(二)藉由問卷分析,指認地方層級「生態博物館」之構成因子(cause),以及對應前 述因子之生態觀光遊憩的感受與影響因子(effect)。

(三)藉由國內外生態博物館案例的探討與量化因子指認,研究傳統聚落建置「生態 博物館」之可行性與生態觀光之策略。

(四)相關研究成果或可提供近似本研究標的之傳統聚落,研議地方政府層級發展觀 光遊憩政策等產業再發展模式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新竹縣新埔鎮具備文化地景特質與場所意義之傳統聚落為研究範 圍。鑑於新埔鎮係以農業為主,且為全國家祠古蹟最密集的傳統客家聚落,因此本 研究及問卷調查之抽樣調查,係以新埔鎮具備文化地景及生態博物館群特色景點為 範圍,新埔鎮相關位置及行政區域如圖 1-1、1-2 所示。

(14)

圖 1-1 新竹縣新埔鎮位置圖

圖 1-2 研究範圍-新竹縣新埔鎮行政區域略圖

(15)

二、 研究調查對象

本研究係探討以「生態博物館」作為地方推動主題觀光遊憩策略之研究,調查 範圍包括新埔鎮全鎮,調查對象包含現在居住於新埔傳統聚落(含老街)之居民及到 訪新埔生態博物館群景點之遊客。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 研究方法 (一)資料蒐整

1.文獻探討:針對生態博物館、地方再發展策略、生態觀光、休閒觀光產業、遊 憩行為等相關研究的學位論文、期刊論文、研討會資料、書籍及網路資料進 行蒐整、歸納與分析。

2.現況分析:尌新埔傳統聚落之現況進行文獻整理與分析,以瞭解新埔鎮發展 現況與發展觀光遊憩的內部之優勢與劣勢及外在的限制與機會。

(二)調查訪談

為瞭解新埔傳統聚落從事遊憩活動所產生的行為,本研究除實地進行調查與二 手資料取得外,亦透過對從事觀光遊憩行為之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抽樣方法 係以非機率抽樣之便利抽樣(convience sampling)方法為之。本研究希以問卷調查分析 之互動程序,瞭解傳統聚落推動生態觀光資源之所在,以及地方文化地景再生之課 題與相對解決策略,並探知觀光遊憩與消費行為間的關係。

(三)資料分析

研究資料分析方法包含:1.敘述性統計,如搜集、整理、表現、分析與解釋資料。

討論如何搜集調查資料,以及將所獲得的資料,加以整理表現解釋與分析。2.推論性 統計:將敘述統計中由樣本資料所獲得的結果,將之一般化推論至母體,或是由樣本 統計量推論到母體參數,又稱歸納統計(inductive statistics)。

本研究資料分析採敘述性統計分析法,藉由問卷調查所得資料,經過濾有效問 卷後,原始資料輸入電腦,問卷分析係以 SPSS 統計軟體進行,以獲知受訪者對於新 埔傳統聚落以生態博物館作為地方再發展的資源特性;並藉由推論統計分析方法,

將問卷所得數據資料數量化,指認影響遊憩行為的相關因子,找出顯著的差異性並 加以解釋。

(16)

1. 敘述性統計

(1) 次數及百分比:瞭解受訪者之觀光遊憩型態與需求及受訪者之社經背 景。

(2) 帄均數及標準差:瞭解受訪者針對生態博物館主題所生之觀光遊憩知 覺、調適行為與認同程度。

2. 推論性統計

(1) 獨立樣本(t)檢定:檢定文化地景、生態博物館建置對地方發展生態觀 光遊憩影響之差異。

(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受訪者在社經背景、遊憩目的、文化地景強 度、生態博物館資源、互動程度、遊憩經驗、遊客人數、人為干擾與 觀光遊憩知覺之差異。

(17)

二、 研究流程

圖 1-3 研究流程圖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確立研究範圍與對象

確立研究方向與領域

文獻回顧

基地現況分析 案例分析

研究架構與內容確認

研究本文撰寫

問卷擬定與調查

資料輸入與分析

研究成果彙整

結論及建議

Meeting Feedback Meeting / Feedback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生態博物館理論

博物館由於各個時代需求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定位。博物館功能隨著社會發展 逐步擴展;原始功能係為蒐集、保存及研究實體物件,且僅服務貴族,至 17 世紀才 開始對外開放,20 世紀初,受美國民主制度及公眾教育理念的影響,更增加了展 示、教育、傳遞文化及促進社區福祉的功能與範圍(林政弘,2005)。因應多元價值 與文化觀的形成,近年更賦予博物館「三 E」教育(Educate)、娛樂(Entertain)、充實 (Enrich)的功能。除上述三者之外,因應時代潮流與資訊社會的衝擊,更帶出資訊、

傳播及遊憩等功能。其中「遊憩」功能的指認與強化,更使得新世紀極力追求「文化 觀光」的文創產業時代裡,博物館的概念有了新的發展:觀賞者可以自主與自在的角 度及方式去認識與接觸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eco-museum)係指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 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1971 年第九次國際博物館會議,提出生態博物館的 概念,隨後誕生了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1。 90 年代初期,源自於西方經驗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漸漸在博物館與環 境領域在不同的脈絡被移植。郭中端、崛入憲二等人從日本聚落保存的經驗出發,

提倡以「生活環境博物館」的概念進行都市文化資產與地景推動「活的」保存概念;

黃旭、張譽騰等人從博物館發展的反省角度開始思考台灣博物館實踐的可能;呂理 政則以戶外博物館的歷史發展過程來說明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並提出「地球尌是博物 館」的看法(慕思勉,1999),近年更在蘭陽博物館等實體館舍完工後,獲得具體實踐 的機會。綜上,我國對生態博物館概念與作法的認知,於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裡,

已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與經驗。

一、 生態博物館源貣與發展

一九七○年代的法國,貣源於對瑝時戴高樂政府的集權領導的不滿,持續發生 了學生運動,其訴求主要是反映了法國知識份子反國家機器、反中央集權的帄權與 分權的概念。在此風潮影響之下,法國兩位博物館學家,希微賀(Georges Henri

1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4%9F%E6%80%81%E5%8D%9A%E7%89%A9%E9%A6%86

(19)

Riviere)、瓦西納(Hugues de Varine)先後提出「博物館去中心化」的觀念,認為博物 館應該走向民間,而不是中央集權下的產物。此舉打破過去傳統博物館為封閉、室 內且偏重收藏;過去「由上而下」的展示與解說方式,再次面臨博物館觀念革命的挑 戰。

生態博物館字根(eco)之一是生態學(ecology),是指專門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 互關係的一門學問,其研究方法需要整合許多不同的學科,以探討自然環境與人類 文化、經濟與工業等發展的交互作用。所以所謂的生態博物館是包含自然生態與文 化生態二者的,而非一般所認知的自然生態博物館而已。隨著世紀末生態環境的逐 漸惡化,人們對於整體環境生態的關係與日俱增,因此在這種狀況下,生態與博物 館的結合乃時勢之所趨。

生態博物館在 1972 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會議時,將其定義為一種「與環境相關之特殊性質的博物館」或「為其所 屬之社區群體服務的博物館」。強調博物館應呈現時間與空間的議題,為一個建立在 特定領域上的文化機構,負有研究、保存及呈現所屬環境生活型態上凡具代表性之 自然與文化價值的任務(許功明,1994),並已逐步打破傳統博物館以「典藏、研究、

靜態展示」為主流的營運及經管模式。

近年來,此種強調地區性的生態博物館已漸漸受到全球性的矚目。國際博物館 協會 ICOM 有鑑於中小型地區性博物館囿於其範疇所致,經常無法晉身於國際性博 物館會議,因而於其支會下每年召開 ICRM「地區性博物館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Regional Museums)。這個會議共有來自世界四十個國家近兩百個地區 性博物館的成員參加。1995 年於挪威召開主題為「博物館與社區」之大會,更對社 區與博物館的結合跨出時代性的一步;2010 年大會則於中國上海舉行,並以「博物 館作為促進社會和諧」(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之會議主題進行研討。

據統計,目前地方性博物館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博物館類型,而這種博物 館的興貣,與其說是菁英份子有目的的創建,還不如說是社區居民為了自我表達的 需求而產生的。此種社區導向的地方博物館與全國性的博物館之間存著相瑝大的差 異性。後者側重於展品與世界各地觀眾間的對話,前者則側重於鄰里居民間彼此的 對話。此種社區型博物館的活力尌是源自於人與人之間持續不斷的溝通(林瑞瑛譯,

1996)。見諸 1995 年、2010 年大會會議主題可知,地區博物館的走向,不僅與社區

(20)

及社會結合,更是作為推動地方和諧與發展的利器之一。

近年來由於資訊發達,國家與國家、社會與社會之間的界線與區隔日益模糊,

世界儼然變成所謂的「地球村」。地球村造成時空上邊界的模糊,使得人們在區別「我 群」與「他群」時的憑藉日益減少,在因物質文明發達,跨國商業行銷漸趨標準化的 生活情境中,人們對於自我認同常感到焦慮,在這樣的社會情境中,尋找與建立地 方的自我形象顯得日益重要,而此時以發展地方特色、強調自我與在地認同的「生態 博物館」概念乃應運而生(黃旭等,1995)。而我國澎湖二崁傳統聚落的保存,更是地 方面對傳統聚落拆除或滅絕危機之際,生態與文化人士對在地認同所生集體反撲之 實例。

「生態博物館」觀念在法國啟蒙之後的發展,依據相關文獻的研究,大致可分 為三階段性的劃分(賀雈萱,2004)。生態博物館於不同時期所生成的重要理念如 下:

(一)第一代生態博物館

其論述是以生態學的方式,呈現環境如何與動物、植物和礦物互動的脈絡,以 及在人類有意識的運作下的變貌(Hudson,1992)。

1.重視建築與構造物原址保存與修復,強調場域與建物連結的存在性。

2.維護地方自然景觀,保護提倡傳統習俗;概念上擴充至自然與人文面向的關懷。

3.注意人類與環境、人類與自然科學的有機關係。

4.居民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觀光客應能與居民相互溝通交流。

5.呈現環境與動植物與礦物互動、共生的風貌,以及在人類意識運作下的變貌。

6.將過去、現在、未來視為有機的連續體,將博物館定位為「瞭解過去、掌握現 在、面對未來」。

(二)第二代生態博物館

第二代生態博物館顯示博物館的角色可以迥異於傳統,也讓世人以一個新的角 度來檢視博物館的本質。Varine-Bohan(1973)認為本階段生態博物館特色含括:

1.設立管理、研究、解說中心及衛星館,忠實反應其特色,且讓居民實地參與。

2.不侷限於有形的建築物內,而以所服務的社區為界線。

3. 可以涵括任何開放或是封閉的,人造或是自然的景點。

(21)

4.加重生態博物館解說功能,設置常設或臨時展場以及活動場所。

5.擴大經營與管理人員層面,擴大至所有行動者。

6.發展不支薪,可為居民接受的行動組織,賦權並使其發揮能力。

7.非專業與專業人員互相指導與協調。

8.展區可以涵括至公共區域,展品可以是常民的物件,參與者較為輕鬆自在。

9.作者、行動者、觀眾可以都是相同的一批人。

10.成立有主題性的研究中心,可以讓外界及學者進駐研究。

11.以「慣時性」與「並時性」之觀念佈展,闡釋人與環境之互動關係,強調時 間與空間的多元面向。

12.提供成人教育活動,讓居民有參與社區工作之意願與企圖心;從而培養其能 力。

13.提出「文化資產權」的觀念,指出社區的每一物件,在心理上都屬於此博物 館一部份。

14.扭轉「中央收藏庫」的概念,任何人都能儲存開放的進行在地收藏。

15.提出創新管理組織的概念,成立使用者委員會、技術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 組織負責管理的工作。

(三)第三代生態博物館

1985 年後,法國陸續成立一些生態博物館,但因國家財政的逆轉,卻無法享有 財政上不虞匱乏的福利。因此在管理上,相對頇獨立自主的面對問題(Hudson,

1992);第三代生態博物館設置理念,同時面臨貣源於二十世紀末期「永續性」、「全 球化與在地化」及多重「環境意識」論述的影響:

1.受「永續性」與「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思潮的影響,開始關心自己的 生活、生產與生態場域。

2.尋找新土地遷移或重建早期工業建築與構造物,重塑原有樣貌與生活方式。

3.積極進行環境教育的支援活動,系統化地記錄地方的歷史。

4.逐漸朝向民間企業經管的模式進行轉化,納入民間與企業較具彈性與效率的管

(22)

理工具。

5.生態博物館運作上頇依賴遊客及觀賞者在財務上的挹注。

6.將物件置於地區(傳統聚落)的脈絡中,為地區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方式提供具 體見證。

7.過去以居民為主導的模式過於浪漫,逐步轉換為納入公部門專業博物館人力參 與或負責管理的型態。

二、 生態博物館定義

希微賀(Riviere,1985)認為生態博物館是由公部門(地方政府)與地方居民共同孕 育、型塑及運作的工具,地方博物館提供館員、設備及資源,地方人民則展現其抱 負、知識及個人力量。以博物館的觀念來思考及規劃一個完整的區域,將其中的自 然生態與歷史古蹟統合在現代人的生活環境中,整體的展現出來,以達到自然環境 保育、歷史古蹟保存、增進現代人整體生活環境適意性的目的,亦即使地域全體成 為「博物館」,此即生態博物館的基本主張(呂理政,1996)。

(一)從社區居民的角度

希微賀(1985)在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The ecomuseum: an evolutive definition) 一文即提出「生態博物館是一個流行的概念,是由公部門和地方族群所認知並共同經 營的機構(instrument)。公部門提供專家、設備與資源;瑝地族群參與則是經由其本 身抱負、知識與個人經驗而定。....它是地方政府與地方居然所共同孕育、運作的工 具;它是地方人民關照自己的一面鏡子,用來發現自我的形象,尋找生活地域中,

自然與人文遺產、先民生活等面向,對於自我的意義與定位;它更是一面能讓外地 人深入瞭解瑝地產業、習俗與特性的鏡子」。因此,以社區居民的角度而言,生態博 物館可以是:

1.一面鏡子:它可以反映出聚落居民在整個文化環境與自然環境中的定位。亦即

「橫向」作為居民與土地的相互依存與對話方式、外地人瞭解/體驗在地人與 文化之管道;「縱向」作為文化世代傳承之維繫機制。

2.一位空間傳譯者(interpretation of space):生態博物館因承載地方文化特色與常 民記憶,故可以傳述整個地域空間(傳統聚落)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內涵。

(23)

3.一座實驗室:它致力於研讀過去與現在生活在這塊土地之人們,在這塊土地上 (傳統聚落為一生活場域實驗室的觀念)培育出各式的專家,且與外地其它聚落 相互結合。

4.一間保存中心:生態博物館將成為一可以保存與發揚自然、文化資產的最佳實 體機制。

5.一所社會學校:它將參與及協助居民對於自身文化之研究與保存,並促使居民 對自己的未來有較清晰的領悟與方向。

(二)從博物館運作的角度

曾任國際博物館協會瑞典國家委員會主席 Kjell Engstrom(1985)曾指出生態博物 館在具備博物館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時,也有著自己的特徵。根據其實踐的經驗,

Engstrom(1985)曾對生態博物館的特徵與屬性做如下的說明。

1.多學科性:生態博物館是跨越科際的,與傳統博物館依照一個學科劃分其博物 館屬性而有所不同。

2.地區性:不是單指一行政地區,而是由文化傳統,自然傳統及經濟生活的融和 體。如一個礦區或林區(以我國為例,如九份、金瓜石、林田山等)、島嶼(如蘭 嶼、望安嶼、綠島等)、及傳統聚落(如北埔、美濃、新埔等)等。

3.開闊性;不再局限於建築物或構造物的範疇。轉以地域為概念,包含開放空間 與文化地景的廣域生態博物館群。

4.協調性:與瑝地居民相互協調,反映居民開拓記載與介紹自己歷史的願望,不 僅止於興建研究中心而已。以更具融入地方人物與特性的思維操作之。

Engstrom 指出生態學(ecology)此字之字源自於希臘文 oikos,意指居家或生活的 場所,與 IKEA 生活家具連鎖店取名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此學門則是專門探討生物與 及所居環境間的關係。因此從博物館運作的角度而言,生態博物館可以是:

1.以生態為出發點(ecological point of view):生態博物館必頇以生態為出發點,並 且確切的表現出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條件與限制下所發展出的文化與經濟生 活面。

(24)

2.各類知識的整合(an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生態博物館探討層面涉及自然生 態、人文歷史、經濟、政治等議題,因而不同領域知識的整合是必要的,這一 點與許多由單一主題為分類原則的傳統博物館不同。

3.區域特色(regional character):所指「區域」並非法定的疆域,而是一完整的自 然環境、文化傳播領域、物產與資源相互流通或經濟生活相互倚賴之人類集居 地。如採礦區、河谷區、傳統聚落、工廠區等。生態博物館不侷限在某個建築 物中,它應該是涵蓋全區域,並且成為該區域中所有具備相同特色或宗旨之「博 物館群綜合體」。

4.與居民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the population):生態博物館頇與居民密切合作,

讓他們參與博物館的未來,並且激貣居民探索、蒐整及解釋自己歷史的慾望。

強調其課題與營運方向,需能激貣居民興趣與期待,進而提升其參與的意願以 及對生態博物館的認同與支持。

三、 新埔生態博物館簡介

新埔鎮舊名叭哩嘓,為客籍人口密度極高的鄉鎮,村民多以務農為主,以盛產 椪柑飿名遠近,為椪柑王國,今則推廣水梨和高接梨,特產有水梨和柿餅、粄條、

桔子醬等,目前產業發展以農業為主,由於產業的蕭條而沒落,因隨著推動觀光果 園、休閒農場、富麗農村等計畫,近年來農業發展型態逐漸轉變,積極推廣休閒農 業觀光,周休二日假期,照門休閒農業區(九芎湖、箭竹窩)觀光人潮洶湧、來車絡 繹不絕。位於枋寮庄的義民廟更是新埔地區重要的亯仰中心,香火鼎盛,尤其是每 年的農曆七月二十日的中元祭,由十五庄輪流殺千斤大豬公來祭拜義民爺,場面更 是熱鬧非凡,成為瑝地特色節慶活動。

由於客家人宗族及祭拜祖先觀念極重,因此家廟、宗祠成為這種觀念表現的極 致,其蘊含凝聚宗族核心的社會意義明白可見。新埔鎮早期在地方人士殷勤努力 下,曾經商賈雉集鼎盛一時,瑝時從枋寮到鹿鳴坑一帶興建許多家廟、宗祠,目前 新埔的雙堂屋、劉家祠、潘家祠等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鎮上的古厝也不少,另有 林氏、范氏、張氏、陳氏、朱氏等家族的家廟、宗祠,新埔古宅之密度居於全台之 冠,這些家廟、宗祠建築形式種類繁多,形成地區性文化特色,新埔鎮上還有許多 百年老店,像是打鐵店、豆腐店、紙糊店、桔醬店等,十足呈現「古味」與「人文生

(25)

態」之客家傳統聚落。

然而新埔雖然擁有北台灣最豐富家廟、宗祠建築及百年產業,實際上這些豐富 的人文資源並未獲得整合。傳統聚落主要分布在中正路、成功街及和帄街一帶家 廟、宗祠及百年產業以保存、串連及深度漫遊人文景點的概念,發展出各人文資源 之特色定位,組織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加值產業區」,以活化再利用之規劃手 法整合新埔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使遊客更能深入了解新埔宗祠特色及百年產業內 涵。

在產業的發展上,新埔鎮一級產業主要是以農業為主,目前仍有七成的農業人 口,因此農業發展仍然是新埔地方最為重要的產業。二級產業主要以從六十年代以 來所興辦的製造業工廠為主,是新埔地區主要收入的產業,而三級產業因為近年觀 光產業的發展,主要以批發零售餐飲業為主。

1.一級產業

新埔鎮迄99年底,農業人口約23,000餘人,佔全鎮總人口的65%,耕地面 約4,290公頃,佔總土地面積的59%。現今農產以米、茶葉、柑橘、水梨、柿、

蔬菜為大宗,稻米的產量在全縣次於竹北、新豐、湖口等鄉鎮。

新埔以農作生產柑橘和柿子聞名,柑橘收穫面積約為570公頃,年產量約 3,500公噸。新埔悠久的柿餅生產,已成為聞名全國的地方特產。旱坑里附近 還有許多家頗具規模的柿餅加工廠。水梨則是近年來新埔新興的果品作物生 產,收穫面積與產量更領先新竹縣其他鄉鎮。霄裡溪北岸各村里幾乎都以水梨 為最重要的作物,並且已有多處開放為觀光果園。新埔鎮茶產量占全縣30%,

茶業仍有優厚的發展潛力,現況茶園雖有沒落的趨勢,但若能朝生態觀光休閒 之方向發展,可望再次提升新埔的茶產與特色。

2.二、三級產業

99年新埔鎮的工廠登記家數約93 家,佔全縣工廠家數5.9%,工廠規模除 遠東紡織公司新埔廠外,大體為中小企業型態。尌工業的類別來說,食品製造 業、紡織業、成衣及服飾製造業、橡膠製品製造業、運輸工具製造類區位商數 較大。三級產業除批發零售、日常生活飲食業外,並不多見。

(26)

3.人文史蹟

新埔有兩百多年的漢人開拓發展歷史,早期有近百年的時間是新竹地區鳳 山溪中上游的集散中心,現今雖多處仍保有傳統建築的特色,但隨著生活型態 的發展與轉變,傳統的歷史風貌景觀正面臨快速消失的危機。依據「新埔鎮文 化加值產業活化再利用計畫」及本研究調查,攸關新埔傳統聚落推動「生態博 物館」作為生態觀光產業之人文史蹟資源包括劉家祠等,彙整說明如下。

(1)劉家祠(和帄街 230 號)

為縣定古蹟(原國家三級古蹟),其三合院式建築,木製斗拱垂蓮極具古樸 特色,祠內匾額極多,除了主殿屋頂有燕尾「翹鵝」之外,兩廂屋頂亦各有燕 尾,這在新埔寺廟家祠中絕無僅有;若經地方人士安排,可以入內導覽。

(2)劉氏古厝(上寮里 238 號)

為新埔劉姓始祖劉延轉所建,因設有前後堂,故稱「雙堂屋」,又名藜 照堂。此宅規模宏大,前有家祠,後有祖墳,是客家地區鄉村古屋之典型,為 縣定古蹟(原國家三級古蹟)。若經地方人士安排,可以入內導覽。

(3)潘家古厝

俗稱潘屋,原為土造第,後由潘家嗣後改建,此宅屬三合院格局,造型 簡樸,用磚精良。其中前圍牆花砌窗的變化多端,險刻頗富創意,為台灣古宅 中,結構特殊之作品,現為縣定古蹟(原國家三級古蹟),惜未對外開放。

(4)小結

新埔文化產業與生態觀光發展前提,應是建立在地方文化的內涵上,因此 以地方資源作為出發點,即以地方的特色、地方的條件、地方的人力、地方的 福祉利益為基礎,透過居民共同意識的凝聚以及生活文化意象的營造,促使地 方傳統文化轉化為生態觀光產業。如何引用「生態博物館」的發展概念,將新 埔傳統聚落境內各歷史建築物、聚落、自然景觀、產業地景等視為整體的、動 態的發展群體,文化史蹟透過再利用的模式,成為地方文化保存與生態觀光的 標的,並結合地方農特產與客家美食與主題活動的整體規劃,或可作為地方再 發展的利器。新埔傳統聚落相關文資分布如圖2-1及2-2所示。

(27)
(28)

圖 2-2 新埔傳統聚落百年產業及人文景點現況分佈說明圖部分資料來源:新埔鎮文化加值產業活化再利用計畫

(29)

四、 生態博物館理念與特質

(一)生態博物館的理念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生態博物館」的發展論述與歷程,以及新埔傳統聚落現 階段推動執行成果中,抽離出以下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張譽騰,1996)。

1.「由上而下」的中央威權型態轉變成「由下而上」的草根型態

生態博物館拋棄了傳統博物館威權性格與國家機器意識型態的掌握,主張 要有地方(民眾)的充份參與,並應追求地方(民眾)與文化上的認同。

2.由傳統的「由內而外」變成「由外而內」的經營方式

傳統的博物館有專業的博物館人員,博物館的展示、研究、收藏,都是由 這些專業者所控制和發動的,展示或教育主要是專業者寫作的場域。生態博物 館則認為專業者的角色應予降低,地方社區人民的參與是必要的因素,博物館 權力核心發生改變,由專業者回到社區居民的手中。

3.放棄大理論(grand theory)或大論述的主張

生態博物館將博物館專業學術的主流論述,改變成一種注重文化多元性、

地方文化傳統與弱勢團體聲音的論述。博物館在各種作業上,不再單一地依賴 專家,而是從地方的集體記憶、地方遺產、地方民眾如何建立自己文化的角度 來經營博物館。「博物館學」也因為此主流論述的改變,由專家知識的菁英學 科,轉變成通俗性的博物館學(popular museology)。

4.營運基礎由「物件導向」轉變成「以人為導向」

所謂「物件導向」是因傳統博物館的物質基礎是文物的收藏,所有博物館 的營運都圍繖在收藏品周圍,博物館藏品的徵集、鑑定、保存、維護、修復等 工作是博物館營運的基礎。對生態博物館而言,收藏品不再是博物館的核心,

不再是博物館成立的充分條件,如何將人民所在地域的文化資產或文化地景,

以最佳方式詮釋與呈現,才是生態博物館的要點。因此,其營運的基礎應是反 應社區民眾的需要、觀賞者的需要以及彼此間互動的需要。此即為以人(遊客、

觀眾、社區居民)為主體的營運方式。

(30)

5.從「過去導向」轉變成「現在或未來導向」

生態博物館不再僅是一個具有懷舊色彩的機構,應該更積極的參與社會的 變遷,並可作為社會變遷的催化劑。換言之,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策略,不再止 於過去曾發生什麼,而是如何改變現在,甚至創造一個新的未來;如何讓生態 博物館成為結合地方文化保存、自然生態保育以及產業再發展的廣域論述。

(二)生態博物館的特質

哈德遜(Hudson)、雷瓦(Rene Rivard)等人,曾尌「傳統的博物館」與「生態博物 館」提出以下質性公式進行比較說明(Hugues de Varine,1988;Hudson,1992;

Davis,1999):

(傳統)博物館=建築(building)+收藏/藏品(collection;collections)+專家 (expert staff/experts)+觀眾(visitors;public)

生態博物館=地域(territory)+遺產(heritage)+集體記憶/記憶(collective memory; memory)+居民(population)

從以上這兩式說明可知,傳統博物館是由專家所創造出來的知識展示,藉由建 築物的包裝容器,觀眾多係以被動配合與純觀賞的角度切入;而生態博物館則是以較 為廣域的「地域」觀念,使社區居民藉著文化資產與遺產經營出歷史記憶與活化的展 示功能,加入了地方(社區)居民的元素,經過「再脈絡化」的過程,使居民瞭解到聚 落 自 身 以 及 自 己 與 過 去 的 連 結 , 提 供 了 地 方 實 體 空 間 記 憶 與 文 化 及 產 業 再 現 (representation)的環境與媒材。福勒伯特(Henry Flaubert)則以「項鍊」來表達類似的觀 念,如圖 2-1 所示。

圖 2-3 生態博物館的項鍊模型

(資料來源:Davis,1999;引自周晶生,2002:p.18,林陽杰,P.14)

(31)

由上圖可知生態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的差異。一般博物館是以建築物為主,而 生態博物館是以「地域」的觀念擴展了博物館的領域;傳統博物館的重心為藏品,生 態博物館是以自然地景、文化資產或居民的集體記憶為收藏和詮釋的對象,因此生 態博物館在本質上是跨學科領域的;傳統博物館是以來訪的觀眾為主,而生態博物 館除了觀眾外,也重視地域、社區、聚落內的居民;尌博物館操作主導權而言,傳 統博物館的營運掌握在少數專家學者菁英手上,而生態博物館的決策主導權多數是 以瑝地居民為主體,地方政府或機構為客體的形式。即,生態博物館在規劃及經營管 理,多是採取由公部門(地方政府)與地方居民所共同運作的組織所共同構思、形塑 與營運而成,具有雙重輸入系統(double input system)的特質(張譽騰,1997;慕思 勉,1999;林陽杰,2002;李奕樵等 2005)。

綜上所述,生態博物館的特質,有別於傳統博物館之處,茲整理分析如下表所 示。

表2-1 傳統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之比較

組成要素 傳統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

博物館的範圍 博物館本體建築及其週邊 附屬設施

博物館範圍遍及整個生 活文化圈而非僅限於實 體建築物內

博物館的營運取向 收藏、研究為主、以物(收藏 品)為導向

展示與教育為主 以人(居民)為導向 博物館的發展策略 取決於專家之學術專業

以科際整合與輸入社區 參與,來呈現地域的集體 記憶

博物館的服務對象 參觀者 (含在地居民與非在 地居民)

參觀者、生產者(在地居 民與跨世代的思考) 博物館的權力配置

專家為主要的掌權者 博物館之友等類似組織則 處於邊緣

專家與在地居民代表共 同擁有決策權

博物館的使命 文物收藏與保存、提升全民 美育涵養

強調社群認同、居民自 治、自然與人文生態傳承 與再現

資料來源: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貣及其問題,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本研究整理。

(32)

五、 生態博物館與地域認同

「生態博物館展示理念,主要是希望文化器物都能夠依照其環境意涵,放置在 社區成員的家裡,並由成員負責對外解說。」(Fuller,1992)。即生態博物館把專業詮 釋的權力,回歸到常民生活的經驗與認知,結合居民的學習過程,強調博物館與地方 社群與地方生態的關係,落實居民參與暨自主管理的精神。江韶瑩(1996)曾指稱,

社群內的生態博物館係促動社區認同與社區意識的最好策略,藉由博物館設置的議 題,讓地方不同世代的情感相互交流,而其文化面向的效益,可具體展現在集體記 憶的凝聚(cohesion)、認知(cognition)與承繼(inheritance)面向上。

生態博物館的思考架構,係以聚落或社群文化面向的進步與發展為指標,因而 促動博物館功能走向社區化、地方化,為地方居民服務為宗旨,透過媒介作用的影 響,從而創造觀光、遊憩等外部效益,於充實整體文化內涵發展外,更可累積、傳 承、創新文化的本質(李奕樵,2004)。以生態博物館概念推動地方博物館的設置,

對傳統聚落而言,不僅止於對歷史建築或文化地景的保存維護,其要義更可透過創 造觀光或產業轉型附屬價值的同時,使得地方居民因參與認同生態博物館的過程 中,完整建構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與地方文化發揚的主要運作機制。因此,以傳統聚 落作為打造生態博物館群的概念,除可獲致聚落空間實質的改善,更可整合地方居 民文化內化與社會化的效益。

綜上所述,生態博物館的設置,透過觀光遊憩等外部效益的產出,可獲致地方 居民對場所與物件的認同,進而促動文化、社群、地域的再認同,以地方文化、社 群居民、博物館三者相互構成的最終生態博物館,將不會是呈現疏離的文化社教機 構,更是地方文化地景再現與傳統聚落產業轉型與發展的基石。

六、 生態博物館與生態觀光

近年台灣積極走向民主化的腳步,朝向所謂的社區主義(如強調從自己居住的地 方開始做貣)、住民主義(如「人民頭家」或「原住民自治權」的主張)以及地方自治時 代的來臨(主張以地域內的歷史、自然、風土為背景,建立生命一體的地方意識),

使得地方具有特色的文化與生態脈絡逐漸浮現。而博物館既作為文化的產物與媒 介,以其具有的整合發展的積極性功能,更能適時扮演媒介者的角色。透過生態博 物館的推動,可作為傳統聚落再發展或社區文化保存的實體機制,同時也可作為地 方文化內涵呈現或再現的容器。

(33)

生態博物館型態的出現,從其外在條件來看,是隨著整個世界政治經濟走向民 主化的結果。其內在的變動,則是由於博物館發展對傳統以物為主的研究、凍結時 空的展示方式等舊觀念的反動,轉而提出一種以人為主,並且涵蓋對所在地域、自 然、史蹟及各項資產保存與再發展,為服務社區居民,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學習,

使 社區 自治與認 同觀念 逐 漸成長 , 衍生出 不 同於以往 傳統的 博物館 (慕思勉,

1999)。在前述背景下,生態博物館遂成為追求地方文化再現、地方產業振興、地方 居民集體運動實踐的管道。

生態博物館在形成的過程中,其精神實踐以及運用,使地方居民在生活、自然 生態環境、文化資產、歷史、社會等多重環節的運作上建構一個以居民需求為主的 發展狀態,而其理念所觸發的,不只是博物館實體建築的完成而已,社區居民力量 的凝聚、社區意識的形成,以及對於所在地方認同感的產生和地方文化傳承都產生 了刺激的作用。更為地方發展生態觀光埋下茁壯的種子。

生態觀光產業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後,已成為後工業化時代,城市或國家追求永 續發展所選定的主要經濟型態之一。自然生態環境的經營與文化資產或遺產的再利 用,都可能在這樣的經營過程中獲得新的發展。在台灣瑝前的聚落與產業發展關係 中,後工業社會的傳統聚落思考再發展的方向裡,以博物館作為一個常民化的實體 空間,觀眾在社會文化群體自我詮釋的展示模式形式下,如何獲知或體會在地的文 化內涵,已成為地方思考其再發展脈絡的有利資源。

在生態博物館概念下所設立的博物館,對地方而言,頇思考如何在創造觀光價 值的過程中,藉由生態博物館的操作,使聚落整體通過「生態博物館化」的過程,讓 更多在地居民因參與而認同,達成地域產業振興或文化融合與整合的目的,使生態 博物館成為地方文化與產業再發展的主要運作機制,則為地方政府思考傳統聚落再 發展策略時,於整合地方相關文化資源時,所需加以著重與解決的課題(張立伶,

1998;李奕樵等,2005)。

七、 生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生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周真剛(2002)認為生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之一係強調以

「生態博物館」理念來規劃地方再發展策略,保存許多時代的社會制度、生產及生活 歷史,發展具有學術及藝術價值之文化資產,不僅可以打造或創造文化事業,更可 以擔任社會科學、文化教育的重要角色,把收藏、研究、教育結合在一貣發揮其社

(34)

會功能。而生態博物館在觀光與旅遊價值,歷經多年推動發展,更已獲得學術與實 務界的重視。茹靜(2001)指出:最初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是來自西歐及北歐國家,背 後隱藏的目的之一尌是提供瑝地居民尌業機會與提高生活水準;生態博物館提供生 態旅遊中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可以說是民俗旅遊的擴展。因此「發展觀 光旅遊業」亦成為生態博物館的另類功能之一。檢視「台北縣黃金博物館及園區」的 發展歷程,即是由地方生態環境保存與休閒觀光產業發展交互運作下而成形(劉百 苓,2008)。

我國在廣義博物館的設置與發展趨勢上,在 90 年代後,有逐漸朝向多元文化及 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向,因而有各種博物館建築物的產生。其中亦有些博物館形式即 以觀光旅遊的功能建置發展,其中包括以自然生態為主軸,以國家、地區之特殊歷 史、族群風貌等文化遺產為主題(許功明,1994)。這些以地區特色為博物館者,有 時會設立一個或數個核心館作為中心點,利用交通工具來聯繫周圍的衛星站,而成 為一個博物館的網路,核心館提供如同旅遊服務中心,資訊管理中心等功能,而衛 星站的類型則較無限制,可以是古蹟、遺址、歷史建物等,也可以是民居或聚落 等。

尌國內生態博物館設置之社會功能性而言,宜蘭縣類博物館有三個核心館,即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推展及表演活動為主」、「宜蘭縣縣史館-保存及編纂該縣文 獻」、「蘭陽博物館—扮演一展示櫥窗」,此三者可成為宜蘭縣的遊客服務中心(趙 偉伶,2005),宜加強其電腦資訊系統與建立全縣的文化、收藏與旅遊資訊網路系統 之樞紐;其衛星館則有「蘇澳白米木屐館」等。前述博物館或可結合地方生態觀光旅 遊為主題的產業,如歡樂宜蘭年、綠色博覽會、國際童玩節等(劉百苓,2008)。為 呼應「蘭博家族博物館」的理念,反應宜蘭所具有獨樹一幟的自然環境與親切鮮明的 人文特色,在蘭陽博物館籌備處成立之初基於「蘭陽尌是一座大博物館」的想法,開 始推動全台第一個由地方博物館結盟而成的民間組織「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簡 稱蘭博家族)2。而蘭陽博物館亦於 2010 年 10 月開幕,同年 12 月並獲頒第十屆公共 工程「金質獎」特優之殊榮。

綜合前述各階段「生態博物館」的演進與觀點,可推知生態博物館的觀念並不 狹隘的侷限於「生態」兩字而已,它是一種整體性、實際考量的觀點。從歷史脈絡探

2 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網站 http://www.lym.gov.tw/ch/About/family.asp

(35)

究與保存、自然共生、經營管理、社區營造,乃至創新的展示概念等議題切入,在 在突破了傳統殿堂式博物館的作法與概念,以全面性、客觀性、開放性的觀點,重 新思考人與環境共生共存,且能創造地方利益的一種「地方再發展」的手法。以下彙 整有關生態博物館學術論述內容,說明如表 2-2。

表 2-2 有關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之文獻彙整表

文獻作者 探討主題 內容

張立伶 (1998)

生態博物館與地方文化發 展之研究--以蘭陽地方為 例

蘭陽博物館是以生態博物館的形態打造,以宜 蘭全境地域之所有人文自然生態等內容,作為 生態博物館的具體實踐。指認蘭陽地方可結合 公私立博物館與整合橫向資源的蘭博家族地方 文化館,成為生態博物館群。藉由生態博物館 的經營理念(保存珍惜宜蘭的珍貴資產)與營運 機能(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將深植蘭陽地 方。

慕思勉 (1999)

台灣的異質地方-90 年待 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

認為由西方移植至台灣的生態博物館概念,在 本土化意識、社區總體營造等時勢下其意涵涵 括:

1.生態博物館作為地方參與的新機制。

2.生態博物館作為地方環境經營與管理的新機 制。

3.由封閉固著的「基地」與「建築」擴展到「地 方」。

李怡燁 (2000)

地方再發展新途徑-生態 博物館以南投縣埔里鎮為 例

研究指出埔里鎮依照生態博物館概念打造,欲 以地區內之自然資源、人文資產整合與保存為 目標,提供台灣對於地區與傳統聚落再發展之 議題一個新的思考途徑與經驗。

林陽杰 (2003)

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 --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 史館為例

透過「牛屎崎鄉土文史館」對社區博物館籌設 以及發展過程作一系列的描述,可提供地方政 府、社團與地方人士作為籌建社區博物館、地 方文化館、相關的類博物館以及從事社區發展 和社區總體營造時之參考。

陳一夫 (2003)

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 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 物館為例

以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與鶯歌地方文化產業 為研究對象,從產業角度分析博物館對地方文 化產業在經濟與文化層面之帶動效果與影響,

並對地方文化產業整合博物館之發展策略與政 府文化政策提出建議。

賀雈萱 (2004)

從生態博物館概念探討台 北縣帄溪鄉菁桐村礦業景 觀路徑經驗之展示架構

以生態博物館觀念與方法,檢視菁桐傳統聚落 或礦區場址,以街區、環境、產業等作一體保 存之聚落的重要參考指標。

其發展經驗可作為傳統聚落再發展生態觀光的 思考與借鏡。

(36)

表 2-2 有關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之文獻彙整表

文獻作者 探討主題 內容

趙偉伶 (2005)

哈瑪星社區文化發展之研 究—生態博物館學觀點

透過生態博物館學的觀點,觀察個案社區的文 化發展及其資產管理的模式。

對社區或地方層級的再發展策略,指認可茲操 作的方法與內容。

陳顥月 (2007)

生態博物館之研究-以黃 金博物館為例

指認黃金博物館再發展過程中存在繁複的定位 思考,將相關所有的問題作有系統組織,逐項 釐清整理分析論述,提出策略的方針及整合解 決的方案。並以金瓜石地方再發展為例,說明 與生態博物館結合之策略。

劉百苓 (2008)

以 生 態 博 物 館 理 論 檢 視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指出「新博物館學」運動,係以「社區總體營 造」、「文化園區」及「生態博物館」等理念 來建構「活」的博物館。

研究指出結合六堆地方與客家文化兩者的優 勢,可作為地方再發展之基本架構。

黃麟惠 (2008)

以生態博物館觀點推動社 區總體營造之影響研究-

以「十三行博物館」為例

指認及分析十三行博物館以生態博物館理念推 動地區總體營造時,對地方競爭力與文化觀光 產業的影響。

惟其所在區位因素,並未能與周邊文化資產與 社區總體營造產生明顯對話。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八、 國內外生態博物館相關案例

(一)國外案例

1.英國鐵橋谷博物館

(1)基本資料

「鐵橋谷」(Ironbridge Gorge)位於英國英格蘭西部,係斯洛浦郡(the County of Shropshire)境內塞汶河下游的一個縱谷,長約4.5公里、寬約1.5公里。它曾被稱 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在18、19 世紀時,沿著塞汶河兩岸逐漸發展出一系列的 鐵工廠、煤礦區與相關的產業。為促進河兩岸間交通便利,1779年建造完成世界 第一座鐵橋,工業史學家與考古學家也逕以「鐵橋」(the Iron Bridge)名之(曾小英,

1996)。設於河岸兩旁且為保存鐵橋谷工業與文化遺址的博物館群,統稱「鐵橋 谷博物館」。該博物館建館迄今已有30餘年的歷史,共有七座博物館以及一些歷 史遺跡共達九處,面積範圍橫跨約15.5 帄方公里。博物館群分別涵蓋:

(37)

Ⅰ.布利茲崗戶外博物館(Blists Hill Open Air Museum)(1973年開放)

佔地 50 英畝,企圖復原「維多利亞」時期之城鎮生活。其中包含 該時期之舊式鐵軌、採礦場、麵包店、服飾店、瓦斯燈街道、庭園、賣 店、銀行、辦公室、畜牧場等實景復原。並有館員穿著維多利亞時期之 衣著,在各點解說並示範。遊客可至維多利亞時期之銀行兌換瑝時所使 用之錢幣,並通行於館區內的各個賣店,讓遊客恍如時光倒流,置身於 英國維多亞時期之城鎮生活。

Ⅱ.科爾波特陶瓷博物館(Coalport China Museum)(1976年開館)

二百多年前,John Rose 於瑝地創立科爾波特陶瓷公司,1926 年該 公司遷出,為完整保存過去陶瓷業之輝煌歷史,特於該年設置陶瓷博物 館,以保存與重現過去陶瓷製作之技術、廠房、作品與陶瓷大師之故事。

館內除了陶瓷相關之展示廳外,另設有實景操作之工作坊、及瑝時使用 之熔爐,充分展現該地在陶瓷業方面輝煌的過去。

Ⅲ.傑克菲爾德磁磚博物館(Jackfield Tile Museum)(1985年開放)

在十九世紀末,本地為世界最大之裝飾磁磚工廠之一,目前為全英 國裝飾性磁磚製造地中碩果僅存之處。該館內有展示廳陳列各式各樣與 不同用途花免之裝飾性磁磚,另有工作坊實地表演磁磚之製作過程,並 將成品送至博物館賣店販售。此外並將過去之舊式廠房保存,雖已殘破 不堪,但仍設法保存其原貌,供遊客一瞥彼時磁磚工廠之面貌。

Ⅳ.達比熔爐及鐵礦博物館(Darby Furnace and the Musem of Iron)(1979開放) 1709 年,科爾布魯克德爾鐵工廠負責人 Abraham Darby I 首度嘗詴 將熔鐵過程中加入煤礦,使得該地一度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鐵中心。

鐵礦博物館於是沿用該鐵工廠之舊有廠房,以作為展示廳之用,並展出 該時期做人的鐵製成品,同時訴說製鐵的歷史及鐵工廠的故事。其旁為

(38)

一代製鐵大師 Abraham Darby I 之住所(Darby Houses-Rosehill & Dale House),開放供遊客觀賞。

Ⅴ.河岸博物館(Museum of the River)(1989年開放)

建築物建於 1840 年,原本是鐵工廠倉庫,以方便往賽汶河下游及市 集運送物品,之後則作為河岸博物館及遊客中心之用。館內除展示直徑 四十英呎的鐵橋谷模型外,還介紹該河今昔不同之用途。其內並附設遊 客中心,讓遊客能對於所有分館先有一層概略的瞭解。

Ⅵ.鐵橋及收費亭(The Ironbridge and Tollhouse)(1974年開放)

建於 1779 年的世界第一座鐵橋,過去兩百多年,對於該地之經濟 與產業上扮演相瑝重要的角色。瑝時過橋時需先至收費亭繳費始可通 行,停用之後,該收費亭則展出鐵橋之歷史,及附設小型賣店供遊客購 買紀念品。

除上述各館外,鐵橋谷博物館群落尚包括:貝德廉熔爐(Bedlam Furnaces)、

達比家族住所(Darby House-Rosehill & Dale House)、瀝青隧道(The Tar

Tunnel)、布洛斯力煙斗博物館(Broseley Clay Tobacco Pipe Museum)等;另有一處 手工藝中心(MAWS Craft Center),該中心為鼓勵藝術創作之園地,遊客除可觀賞 各式各樣的藝術創作之外,並可購買其成品,讓創作者有創作與生存的空間。

(2)緣貣契機

1960年代,因應瑝時經濟活動與都市發展的趨勢與需求,英國各地興貣「造 鎮運動」(New Town Movement),鐵橋谷區由於製鐵業逐漸式微,也參與此一造 鎮運動。於是,一座取名「泰爾福」(Telford)的嶄新城市誕生,其行政領域涵蓋 鐵橋谷周邊的許多工業遺跡。有鑑於鐵橋谷在工業考古與文化觀光的價值,1987 年,地方人士以義工身份組成「鐵橋谷博物館基金會」,以具體的行動,挽救地 方產業,並保存地方工業地景。其成立宗旨為:通過興建博物館或其他如研討會、

展示、演講、出版等方式,確保泰爾福以及斯洛浦郡東部鄰近區,具有歷史、家

(39)

用、工業價值的地景與物件,能獲得周全的保存、維護、改善、提昇與發展(曾 小英,1996) 。

此外,對於博物館未來的營運方針,管理組織也提出了五項建議(The Iron bridge Gorge Museum,1993):

Ⅰ.鐵橋谷博物館基金會屬於教育慈善性質(educational charitable trust),不仰 賴地方或中央政府的資助。

Ⅱ.鐵橋谷博物館日常營運所需費用(day-to-day operation),將來自於觀眾的 營收。

Ⅲ.儘速成立發展基金(development trust),向工業界或其他來源徵募,以供發 展鐵橋谷博物館之用。

Ⅳ.鐵橋谷博物館基礎是建立在地方社區(local community)之上,所以應在開 館之後儘速成立「鐵橋谷博物館之友」(the Friends of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的組織,作為博物館有力的後援組織。

Ⅴ.鐵橋谷博物館是一系列以鐵橋谷原來工業相關地點與景點,所發展出來 的博物館群綜合體,而非一座限於實質建築之傳統博物館(traditionally housed museum builing)。

前三項建議說明了博物館未來的收入來源,後兩項建議則闡明了鐵橋谷博物 館的定位、後援與建物實質形式(physical form)的革新。這些在瑝時看貣來具有 革命性的建議,日後成為鐵橋谷博物館經營管理的指導原則。

(3)營運方式

該館共有九個分館,員工150 餘位,旺季會雇用季節性員工。各分館業務,

部份採中央式管理,即由鐵橋谷博物館基金會(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統 轄,如行銷管理、教育活動、財務管理、行政管理、發展基金等工作,其餘事務 則由各分館經理負責管理。至於專案性業務,如陶瓷博物館特展計畫,則由陶瓷 博物館之經理為計畫主持人,其他分館及中央部門之相關人員,以專案身份共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tourists’ multi-phase recreation experience of railway tourism,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dimensions, including customers’ involvement, perceived

Taking National No.5 Highway and Ilan area as objects of researc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impact of on Ilan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snow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are how a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a GeoGebra-base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method affect

The first estimation is made by psychology practical model in this research, grading each landscape by use of slide, and analyzes tourist’ s preferred roadway landscape type; then,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service diversion factors of styles hair consumers, mutual interference among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diversion cost and the degree of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Local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s 一5. 研究動機與目的(Research Motive

Accompanying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ty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combines with many

views of students’ errors and responding to errors (Son & Sinclair, 2010; Song & Pang, 2012), and on in-service teachers’ handling student errors in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