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國家競爭力

二、 IMD 全球競爭力

瑞士洛桑管理與發展學院(IMD)全球競爭力報告是採用多構面的分析 方法(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除了分為四大構面因素(Main

Competitiveness Factor):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每 一個構面因素又由5 個中分項因素指標(Sub-factor)構成,而中分項指標 又由多個細項指標(Criteria)構成。

在IMD 的各項指標當中,勞動市場、技術與科學與教育等指標皆跟人 才國際競爭力有直接的關係,其中「教育」項目包含:政府教育支出占 GDP 之比率、中等教育學生與老師比率、語言技巧教育是否合乎企業需 要…等,與人才素質養成更是擁有極大關聯性。然而台灣於IMD2009 世界 競爭力的這幾個項目排行中,皆比2008 年排名退步許多。

表 3-3 2008-2009 年 IMD 台灣競爭力項目排名

IMD 競爭力項目 2008 2009 08-09 變動

企業效能

10 22 -12

1.生產力及效率

7 25 -18

2.勞動市場 8 21 -13

3.金融

18 19 -1

4.經營管理

16 24 -8

5.行為態度及價值觀

(曾稱為「全球化衝擊」)

7 23 -16

基礎建設

17 23 -6

1.基本建設

19 27 -8

2.技術建設 5 11 -6

3.科學建設 4 8 -4

4.醫療與環境

32 39 -7

5.教育 19 27 -8

資料來源:經建會

從下表顯示,近幾年來台灣在教育的排名呈現下降趨勢。雖然教育部 每年皆會針對IMD 排名進行劣勢之檢討與改進,然而 2009 年卻退步更多,

顯然教育政策改進方向有待加強甚至可能有所偏差。

表 3-4 2004-2009 年 IMD 台灣教育指標排名

西元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教育 16 16 19 18 19 27

資料來源:經建會

2010 年 5 月 19 日根據瑞士國際洛桑管理學院(IMD)正式發布的「2010

年世界競爭力」排名,我國排名第8 名(如表 3-5),較 2009 年大幅進步 15 名。由於今年全球仍受到金融海嘯及信債危機之影響,因此前10 名國家 排名相較2009 年呈現明顯變動,首當其衝--美國首次讓出第一名,這是自 1994 年以來美國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產生戲劇性變化。新加坡、香港超越 美國而分居第一、二名。

我國在2010 年 IMD 全球競爭力排名由 2009 年的第 23 名大幅上升至 第8 名,四大項指數名次皆有大幅提升,而去年退步最多的「企業效能」

指標,進步19 名至第 3 名,其中生產力與效率、態度及價值觀名次恢復 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而金融與經營管理指標首度進入前10 名。而名次 進步最多的中分類項目為國內經濟,主要是受到國內景氣回溫,經理人問 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經濟發展具多樣性與經濟恢復力道強勁,因此國內經 濟為各類指標中名次上升最多的指標,此外,歷年來我國表現最差的國際 投資指標雖大有改善,但與其他中分類指標排名仍有相當差距,為各中分 類指標中排名最差的指標(李慧萍,2010)。

IMD 世界競爭力中心(WCC)主任 Dr. Stephane Garelli 認為,主要 影響今年排名變動因素是大幅變動的經濟成長率、匯率、金融資產、貿易 與投資,以及就業情勢。未來決定競爭力消長的因素不僅在於績效進步,

同時也在於降低受損(damage control)的能力;亦即競爭力不僅反映出各國 追求繁榮的相對能力,同時也顯示在全球經濟危機中,能展現堅強韌性克 服困境者,即為優勝者。

表 3-5 2006-2010 年 IMD 台灣競爭力項目排名

資料來源:經建會2010/05/19

三、 WEF 全球競爭力指數

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是瑞士達沃斯非營利的 國際性組織,其宗旨是透過與全球政治、經濟、知識界和企業界領導人的

接觸,研究和探討世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交流經驗和看法,以促進和 加強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在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領域中是主要的參考資源 之一。

根據2008-2009 年 WEF 全球競爭力調查解果顯示,多項指標結果與 IMD 調查結果不謀而合,例如:WEF 的「台灣勞動市場效率」及「技術 準備度」與IMD 的「勞動市場」及「技術與科學建設」,這幾項結果皆顯 示台灣於世界之排名中的退步情形。而台灣在WEF 的「健康與初等教育」

之競爭力排名自2008 年到 2009 年雖然有所提升,但是「高等教育與訓練」

指標排名卻仍維持不變,這幾項指標皆會影響國際人才的流動。

表 3-6 2008-2009 年 WEF 全球競爭力指數台灣名次比較表

指標 2008 年 2009 年 進(退)步名次

WEF 全球競爭力指數 17 12 ↑5

1.基本需要

20 18 ↑2

(1)體制 40 38 ↑2

(2)基礎建設 19 16 ↑3

(3)總體經濟的穩定 18 25 ↓7

4 )健康與初等教育 20 15 ↑5

2.效率增強

18 17 ↑1

1 )高等教育與訓練 13 13 0

(2)商品市場效率 14 14 0

3 )勞動市場效率 21 24 ↓3

(4)金融市場成熟度 58 54 ↑4

5 )技術準備度 15 18 ↓3

(6)市場規模 16 17 ↓1

3.創新因素

8 8 0

(1)企業成熟度 12 13 ↓1

(2)創新 7 6 ↑1

資料來源:經建會

第三節 台灣高等教育制度

台灣高等教育制度以經顛覆以往的菁英化教學,朝向普遍化發展,加上據 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大專院校校數至民國98 年底為止,已經上升至 164 所,錄 取學生數大於實際報考學生數,不但造成學校系所面臨招收不到學生的窘境,也 造成台灣滿街皆為大學生,而無法提升並注重其素質與能力之培養。

高教普及化的結果導致,教育資源的分散,使得台灣人人都是大學生,造 成台灣新一代勞動人力不願意去擔任基層作業員或是技術人員,然而普及化教育

出的人才卻又不比之前菁英化教育所培育出的人才,因此更將台灣人才推至目前 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

但台灣經濟不斷發展,企業、工廠不斷擴大,對基層作業員需求越來越大,

大學生不願擔任基層員工,企業雇主亦不願意以過去大專生薪水來聘僱現今大學 畢業生,故必須對外引進外籍勞工來因應生產線之需求,但也受限於台灣法規上 對外勞引進之限制,對企業想要快速發展不利,造成一個非良性的循環。

為改善台灣教育與產業界之間的非良性循環,陳正宏(2009)認為應該加強推 動產學合作,鼓勵高風險、長期程、高創新的原創前瞻產學計畫與跨部會產學機 制,以養成產學專業人才及研發團隊,進而深化研發技術擴散(如圖 3-2),才能 縮減高教培育人才非產業所需人才之落差。

圖 3-2 推動產學合作 資料來源:陳正宏,2009

此外,陳正宏亦建議應該透過國家型科技計畫扮演技術供需雙方的橋梁(技 術提供者:學研界,技術需求者:產業界),如圖 3-3 所示,以促進技術與知識 的交流,幫助國內產業研發效率提高,並加速商業化活動,輔助國內企業之發展,

並帶動教育人才提早面對與跨入產業活動。

圖 3-3 國家型科技計畫橋接計劃 資料來源:陳正宏,2009

第四節 科技政策研究社群

台灣產業聚群與科技社群網絡連結密切,產業與學研機構的聚群形成有助於 產業創新活動之進行,而在科技人才流動與互動所形成之科技社群關係,亦影響 創新活動與網絡連結。已成為支持台灣產業聚群維持與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 (胡 太山,2004)。

在地區產業聚群中,學研機構與產業廠商有關科學技術之互動,是廣義技術 基礎設施的一部份,台灣科學園區所衍生的產業聚群特別受到絕大多數的注意。

科學園區具有最成熟與積極的機制去設置基礎設施,此些基礎設施能使學研機構 與廠商間、以及科技人才社群的互動被形塑與強化(Bell, 1993),尤其區域內大 學、研究與技術設施的能力,以及與廠商之間的學習互動,以使技術基礎設施之 地方化效果產生,例如唯有與研發或創新者一起工作、或經由一同在實驗工作,

則受轉移者才可能學習到(Zucker et al.,1994)。

2009於清華大學招開的科技政策與創新前瞻研討會中,其中清華大學科技管 理學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台灣大學 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及中華民國 科技管理學會共同發表以「精實開放創新系統-科技政策群組的建構」為題,分

析現行科技政策循環的挑戰與現行科技發展系統,列出目前台灣科技政策研究社 群機構及主要業務,如表3-7/3-8 所示:

表 3-7 科技政策研究社群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2009 表 3-8 科技政策研究機構(財團法人)之相關業務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2009

並以科技發展支援系統的建構,整合產、官、學界等相關單位之專業與資源,

針對國家科技及產業發展政策進行專業化、系統化、長期性、整合性的深入研究

分析與評估,以期有以下成果及貢獻:

1. 提升我國科技政策規劃質量。

2. 協助我國產業發展策略定位。

3. 促成我國科技與產業政策和產業溝通橋樑的順暢。

4. 強化科技政策與學術研究的連結。

5. 培養科技政策研究分析人才。

6. 建構科技發展支援系統

科技發展支援系統並以短期為科技政策實務與學術研究平台,中期發展為國 內科技政策研究的HUB,長期則期許成為國際科技政策研究重鎮並協助友邦推 動科技發展。

不論是國家科技政策之發展或為精實國家、產業與企業等各方之創新系統,

皆需要堅強的研究作為基礎,因此建構完善之科技政策研究社群,實有重要之意 義 (科技政策與創新前瞻研討會,2009) 。

第參章 議題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分析與主題構面之形成,本研究進一步整理出五大議題:

一、如何因應人才外流(brain drain) ,人才取得(brain gain), 人才交流 (brain exchange) 及人才蓄積(brain circulation)之趨勢?其可能的作法及政策配套 措施?

二、如何整合國內產官學研人才資料庫並加強彼此鏈結與合作?

三、如何因應跨國的人才競逐?如何強化國際知識的流動?台灣高等教育制度 應有何配套措施,以提升國家競爭力?

四、國內外網路社群 (Networking community) 的建立與合作?及其角色與功 能?

五、國內科技政策研究社群之鏈結、合作與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Facebook 網站,2010 年 1 月 25 日取自:,http://zh-tw.facebook.com

STPI 科技產業資訊室,Facebook 豋上全球社群網站的王座,2010 年 1 月 26 日 取自: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game/2008/eegame_08_015.htm

中央廣播電台,2010/01/23,「蕭萬長:國家競爭力強弱 取決人才政策」

王璿,2003,「虛擬社群的概念與內涵」,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 35 期。

朱國明,2007,「從購買決策過程觀點探討網路社群成員間助人行為之相關研究」,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5(2),197-226

行政院六大新興建設官方網站

http://www.ey.gov.tw/mp?mp=97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經建會

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經建會,2009/05/20,「2009 年我國在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名 分析」

行政院經建會,2010/05/19,「2010 年 IMD 世界競爭力排名我國躍升全球第 8」

行政院經建會,2010/05/19,「2010 年 IMD 世界競爭力排名我國躍升全球第 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