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99年度科技政策論壇─因應國際人才競爭,台灣高等教育制度與國家競爭力提升之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99年度科技政策論壇─因應國際人才競爭,台灣高等教育制度與國家競爭力提升之道"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99 年度科技政策論壇

因應國際人才競逐,

台灣高等教育制度與國家競爭力提升之道

主辦單位: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清華大學科管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

目錄

圖目錄 ... III

表目錄 ... I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內在環境 ... 2

一、

產業依賴出口,易受國際環境影響 ... 2

二、

高等教育人數大幅擴增,競爭力卻大不如前 ... 3

第三節 外在環境 ... 6

一、

全球化 ... 6

二、

人口結構改變 ... 7

三、

環境變化與新興產業 ... 9

四、

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 ... 10

五、

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 ... 14

六、

中國崛起,人才磁吸 ... 15

七、

網路社群,連結活躍 ... 16

八、

各國人才培育政策 ...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23

第貳章 主題構面 ... 26

(3)

第一節 國際人才競逐 ... 26

一、

薪資比較 ... 26

二、

外國留學生比例之比較 ... 27

三、

專業技術人員比率 ... 28

四、

台灣政策 ... 30

第二節 國家競爭力 ... 31

一、 Porter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 31

二、 IMD 全球競爭力 ... 33

三、 WEF 全球競爭力指數 ... 36

第三節 台灣高等教育制度 ... 38

第四節 科技政策研究社群 ... 40

第參章 議題建議 ... 43

參考文獻 ... 44

中文部分 ... 44

英文部分 ... 46

附錄一 ... 47

(4)

圖目錄

2-1 台灣對外出入超-進出口差額情形 ... 3

2-2 受雇就業者平均每月主要工作收入-按教育程度分 ... 5

2-3 各國外籍人士前十大職位 ... 5

2-4 台灣未來出生率 ... 8

2-5 台灣六大新興產業 ... 13

2-6 台灣失業率 ... 14

2-7 台灣人才琢玉計劃 ... 23

3-1 完整的鑽石模型 ... 31

3-2 推動產學合作 ... 39

3-3 國家型科技計畫橋接計劃 ... 40

(5)

表目錄

2-1 98 年底扶養比、老化指數國際比較 ... 8

2-2 2006~2007 年全球社群網站排行 (單位:千人) ... 18

2-2 各國相關招攬人才與培育人才之政策 ... 19

2-3 四場論壇之相關資料表 ... 24

2-4 北、中、南三場小型論壇流程 ... 25

2-5 南部中型論壇流程 ... 25

3-1 同質競爭國家各國薪資標準比較表 單位:月/美元 ... 27

3-2 專業技術人員 2006 與 2010 比較表 單位:人 ... 30

3-3 2008-2009 年 IMD 台灣競爭力項目排名 ... 33

3-4 2004-2009 年 IMD 台灣教育指標排名 ... 34

3-5 2006-2010 年 IMD 台灣競爭力項目排名 ... 36

3-6 2008-2009 年 WEF 全球競爭力指數台灣名次比較表 ... 37

3-7 科技政策研究社群 ... 41

3-8 科技政策研究機構(財團法人)之相關業務 ... 41

(6)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有限,為求國家經濟發展,優質的人力資源為立基 首要。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浪潮之下,人才為知識的載體,人力無國界、 無屏障,誰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誰就是贏家。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王秉鈞(2009)表示,國家的治理能力反映在政 府組織結構設計和公務人力素質兩個層面,組織結構的調整、引進各種人才,便 是台灣能否保有競爭力的關鍵。他更認為,人才經營是現今最重要的議題,人事 行政局前幾年皆朝向人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三方向進行, 但現今台灣應著重在人才經營的概念。而2009 年 8 月舉辦的數位娛樂產業高峰 論壇中,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亦表示,全球在數位娛樂產業中發展快速、台灣 所建立的數位內容園區最重要的不是硬體設備,把一流人才聚集在一起才是一切 的關鍵。 國人過去數十年來的努力,造就了今日台灣在國際上的經濟實力與地位,由 企業發展之成功經驗,說明台灣產業具有高度的彈性與適應能力,並表現在充沛 且高品質的人才、快速且彈性的出貨及應變能力、上下游緊密結合的供應體系… 等,成為我國產業的「競爭優勢」。但優勢是與時間有關的資產,過去是優勢, 現在可能已經被追趕上;同時優勢也需要環境的配合,當環境改變時,優勢更可 成為此消彼長的最大原因,例如當台灣高素質的人才皆被境外企業所僱用時。 雖然目前台灣高等教育普及率超過5 成,然而根據台灣師範大學於 2009 年 11 月舉辦的「國際高等教育論壇」中,台師大教育系講座教授彭森明蒐集經濟 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高等教育普及率數據,與世界經濟論壇 2007-2008 年

(7)

的世界競爭力報告進行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普及率高,國家整體競爭力不一定高。 彭森明並表示,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雖多,競爭力卻不足,徵結問題在於高等教育 重量不重質。而行政院長吳敦義於2010.01.23 聽取「全國人才培育會議辦理情形」 報告後更是指出,人力素質是決定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在全國人才培訓會議中,副總統蕭萬長出席致詞表示,國家競爭力的強弱, 取決於人才的好壞和人力配置。為實現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 台商營運總部之願景,人才培育已是政府提升國家競爭力之發展核心。 審視台灣內外在環境分析,在全球競爭環境下,世界各國均一致面臨科技人 才短缺或外移的問題 (OECD, 2006;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7 )。本研究為對影 響到人才資源的背景資料有全面性的了解,特將研究背景分為內部環境與外在環 境,以期能在背景資料獲得啟發。

第二節 內在環境

,本研究將台灣內部環境歸類為主要影響目前台灣人力資源之兩大因素,分 別為「產業依賴出口,易受國際環境影響」與「高等教育人數大幅擴增,競爭力 大不如前」。以下將針對兩大因素詳加說明與探討:

一、 產業依賴出口,易受國際環境影響

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資源有限且地狹人稠,總人口數約兩千三百萬人。但 台灣每年生產出一千八百餘萬台筆記型電腦、八千六百五十餘萬片主機板、七千 九百萬餘台光碟機、封裝九十億餘顆IC 晶片、生產十二萬三千餘公噸石斑魚, 以台灣內部的需求來看,明顯無法消耗如此大量的生產力,故台灣是世界上主要 仰賴出口貿易國之一。經濟部技術處 ITIS 計畫統計顯示,去年我國共有晶圓代 工等 18 項產品,排名世界第一,新進榜產品集中在半導體、光電和通訊領域,

(8)

凸顯我國位於全球資訊業零組件的重要地位。 台灣進出口貿易自日據時代起均為出超,為台灣賺取了大量外匯,然而也 因為極度仰賴出口,造成台灣產業亦受國際景氣的瞬息萬變而影響。2008 年金 融海嘯危機,台灣受到大量衝擊,大量工廠訂單量減少又沒有內需的支持,使台 灣許多工廠停工、裁員,不只影響到台灣經濟,也造成失業率上升更進一步造成 社會問題。因此針對這台灣內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將提出問題探討與解 決。 圖 2-1 台灣對外出入超-進出口差額情形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2009) 單位:億美元

二、 高等教育人數大幅擴增,競爭力卻大不如前

據教育部統計資料,台灣大專院校校數自民國75 年 101 所到民國 98 年上 升至164 所,大專院校錄取學生數大於實際報考學生數,使有些學校系所開始面 臨招收不到學生的窘境。 目前台灣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朝向普遍化發展,而非過去的菁英化教學,在

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

造就大量大學生之下,並沒有注重於素質、能力的培養,使得台灣人力素質下降。 台灣大學生學歷不在是工作的保證,目前台灣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已超過高中、 專科失業率。更進一步,由薪資所的可以明顯看出自89 年起大學以上學歷薪資 所得明顯下滑,企業雇主不願意以過去大專生薪水來聘僱現今大學畢業生,使目 前大學生起薪不斷下滑,甚至低於二十年前大學畢業生起薪,這是台灣必須注意 的問題,物價房價一直上漲,但最基本的薪資卻以多年沒有調動,雖然台灣經濟 持續看好,但人民生活環境卻有所欠缺。 大學教育普遍化使得台灣人人都是大學生,也造成台灣新一代勞動人力不 願意去擔任基層作業員或是技術人員,但台灣經濟不斷發展,企業、工廠不斷擴 大,對基層作業員需求越來越大,故必須對外引進外籍勞工來因應生產線之需求, 但也受限於台灣法規上對外勞引進之限制,對企業想要快速發展不利,造成一個 非良性的循環。更進一步,台灣高等教育普及化也造成教育資源的分散,不比之 前菁英化教育所培育出的人才,使台灣人才陷入目前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 萬寶華人力銀行在2008 年以來台外籍人士職位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對外引進的 外籍人士的勞動人力結構明顯的頭(高階主管)尾(技術人員)缺乏,台灣企業 若需擴大發展則必須向外國尋求人才(力)資源的補給。相比中國大陸,大量向外 國引進高級管理人才或技術人才,使中國能快速補齊所缺乏的知識、技術,得以 快速發展,擠身為世界經濟強國。

(10)

圖 2-2 受雇就業者平均每月主要工作收入-按教育程度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圖 2-3 各國外籍人士前十大職位

(11)

第三節 外在環境

而就台灣所處的外在環境而言大致上可為外在環境現況與目前趨勢;外在環 境現況本研究討論之層面包括全球化、人口結構改變、環境變化與新興產業;而 目前趨勢部份又分作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中國崛起而造成的人才磁吸、網 絡社群連結活躍與各國人才培育策略。以下為本研究針對每個構面所作的資料蒐 集與分析。

一、 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從經濟上而言,地球不再是有著許多遠方國家的廣 大世界,而是緊密、狹小,包含著許多藉著通信技術連接在一起的市場。全球化 即是一種「疆界毀壞現象」,其使得人員、資訊、資金在全球流動,而無法限制。 全球化可視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革命,主要可分為生產全球化與市場全球化來 探討: 生產全球化是指企業開始在全球布局以追尋優勢的的企業要素與生產的相對利 益,來達到企業利益最大化。而市場全球化乃指使企業突破故有的市場格局,將 產品銷售跨越至全球市場,其中包含金融服務全球化,此一革命使企業家能夠在 世界任何地方籌募資金,並藉此資金,結合世界任何地方之科技、通訊、管理知 識與人力,以創造企業在全球市場的新布局,創造利潤。 全球化經濟體系將全球變成單一經濟體,其體系內貨幣、商品、服務、工作 和人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流通。而在此複雜的動態連線中,人才競逐是關鍵因素, 因此人才取得、人才交流抑或是人才蓄積都是分常重要的議題。經濟全球化,不 僅僅需要傳統的單一專業化人才,還需要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複合型人力資本。

(12)

以台灣的一些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人才交流效率有在下滑的趨勢。2010 年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9 年台灣外國專業人員有效聘僱人數較 2008 年平均減 少7.1%,其中專門性、技術性工作類別人數更減少了 10.20%。而佔世界人才交 流很大一部份的留學生,台灣也並未積極爭取,且主要留學生均來自附近東南亞 國家,2009 年統計在台留學生數不到兩萬名學生,與鄰近的香港、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國家積極爭取留學生的政策有極大差異。

二、 人口結構改變

本研究之人口結構的變遷又涵蓋「少子化」、「老人化」及「人口結構多元化」 等現象。 台灣的生育率下降,人口結構出現少子化型態之原因包括經濟發展下的家庭 計畫、失業率高升及薪資萎縮、價值觀改變、晚婚晚育等,少子化已儼然成為不 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對整個社會、經濟、家庭、文化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 台灣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口高齡化將導致台灣全面性勞動 力短缺與經濟發展遲緩﹔勞動力供給不足還將導致工商企業投資意願降低,進而 影響生產總值與稅收,也會降低競爭力,實質工資率將因人口減少而上升,就業 水準也會下降。在加上其所衍生的扶養比問題,未來每個青年的負擔將更重(如 表2-1 與圖 2-4)。

(13)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 全世界 27 65 8 53.85 29.63 已開發國家 17 67 16 49.25 94.12 開發中國家② 30 64 6 56.25 20.00 中華民國① 16 73 11 36.93 65.05 美國 20 67 13 49.25 65.00 加拿大 17 69 14 44.93 82.35 英國 18 66 16 51.52 88.89 法國 18 65 17 53.85 94.44 德國 14 66 20 51.52 142.86 日本 13 64 23 56.25 176.92 南韓 17 73 10 36.99 58.82 大陸 19 73 8 36.99 42.11 新加坡 18 73 9 36.99 50.00 馬來西亞 32 64 4 56.25 12.50 菲律賓 35 61 4 63.93 11.43 澳洲 19 68 13 47.06 68.42 紐西蘭 21 66 13 51.52 61.90 年齡結構百分比 (%) 扶養比 (%) 老化 指數 (%) 國 別 表 2-1 98 年底扶養比、老化指數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2009 年世界人口估計要覽 附 註:(1) 我國扶養比及老化指數係採實數計算 (2) 表中開發中國家含大陸,若不計入大陸,則 0-14 歲、15-64 歲及 65 以上之年齡結構百分比分別為 33%、62%及 5%,扶養比 61.29% , 老化指數 15.15%。 圖 2-4 台灣未來出生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台灣97 至 145 年人口推計,97 年 8 月 75 85 97 105 115 125 135 145年 實際值 75年30.8萬人 0 10 20 30 40 出 生 數 ^ 萬 人 ﹀ 97年20.5萬人 115年出生數20.2萬人18.6萬人16.9萬人 145年出生數 (TFR值)16.2萬人 (1.6人)13.2萬人 (1.4人)9.4萬人 (1.06人) 75 85 97 105 115 125 135 145年 實際值 75年30.8萬人 0 10 20 30 40 出 生 數 ^ 萬 人 ﹀ 97年20.5萬人 115年出生數20.2萬人18.6萬人16.9萬人 145年出生數 (TFR值)16.2萬人 (1.6人)13.2萬人 (1.4人)9.4萬人 (1.06人) 75 85 97 105 115 125 135 145年 實際值 75年30.8萬人 0 10 20 30 40 出 生 數 ^ 萬 人 ﹀ 97年20.5萬人 115年出生數20.2萬人18.6萬人16.9萬人 145年出生數 (TFR值)16.2萬人 (1.6人)13.2萬人 (1.4人)9.4萬人 (1.06人) 實際值 75年30.8萬人 0 10 20 30 40 出 生 數 ^ 萬 人 ﹀ 97年20.5萬人 115年出生數20.2萬人18.6萬人16.9萬人 145年出生數 (TFR值)16.2萬人 (1.6人)13.2萬人 (1.4人)9.4萬人 (1.06人)

(14)

若台灣還是保持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數十年未提升的薪資水平與「普遍化」 的大學教育制度,未來台灣人力所面臨的不只是龐大的扶養壓力,更加上缺乏「菁 英化」的教育造成競爭力缺乏的現象,未來勞動人口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人口結構多元化」最顯著的就是外籍配偶所扶養的子女可能會造成其子女 未來有融入社會的障礙,2010 年主計處統計台灣目前就讀國小的外籍配偶子女 佔國中小學生平均比率為6.1%,其中讀國小的有 13 萬 3112 人,佔全體國小生 比率是8.4%,而唸國中的有 2 萬 2032 人,佔全體國中學生比率 2.3%,佔比都 逐年成長。而當這些外籍配偶的後代進入青年時期,其將為台灣未來的人力資源 帶來怎樣的衝擊,亦或是在目前的基礎教育就該做何因應措施,都是值得探討 的。 目前有關「少子化」、「老人化」和「人口結構多元化」現象與問題繁多,且 其中關係因果關聯、環環相扣,本研究期望透過論壇之舉辦,匯集各方先進之真 知灼見後而提出改善的因應策略

三、 環境變化與新興產業

全球環境變遷瞬息萬變,其中不管是全球的自然環境亦或是社會、經濟等議 題,都需要各領域的精英人才一起努力。特別是當台灣在半導體、面板、以及資 通訊產業後,就無具規模的新興產業。再加上我國(科技)產業為外銷導向,產業 過度集中, 缺乏多元發展,易受國際景氣影響;例如:全球金融風暴造成科技 產業出口萎縮等。因此台灣有急切的需求去推動六大新興產業發展,創造下一波 產業契機。 台灣的經濟命脈掌握在科技產業,然而台灣除了 ICT 產業之持續發展外, 政府更為台灣未來產業提出「六大新興產業」(如圖 2-5 所示)方案,改善金融風

(15)

暴過後的台灣經濟,而為因應此政策,人才資源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且可使 目前上升的失業率(圖 2-6 所示)下降,藉由推動台灣供給面的人力需求,帶動需 求面的經濟提升,創造另一個產業奇蹟。以下為台灣六大新興產業之現況發展:

四、 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

我國生技產業在政府積極推動下,已建構優質的臨床研究及醫療體系、健全 的研發、生產環境,並具有尊重及保護智財權等諸多優勢,因此,台灣具有極佳 的機會和條件,發展成為國際生醫社群在亞洲的研發合作夥伴,期望藉由「生技 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加速推動我國生技產業的發展。 為了吸引民間資金投入生技產業,這項方案規劃將成立具規模的生技創投基 金(Bio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BVC)由政府與民間資金共同合作組成,以達到 分階段、分攤風險的功能。生技創投基金的規模預計先以募集100 億元出發,未 來將視執行績效逐漸加碼,由行政院國發基金出資40%、民間投入 60%,基金 要導入創投營運精神,組織專業團隊,投資國內外高獲利潛力的案源。 而此計畫預期之效益為: 1. 提升我國藥品轉譯研究及醫材雛型品開發能量,強化中游產業化研發機構, 建構生技中心、工研院醫材中心等法人單位轉譯研究試驗及雛型品開發基磐, 掌握上游研發成果與商業化移轉的契機。 2. 強化審查效率,推動法規協和化,以類共同市場概念,擴大我國醫藥品市場。 3. 提供生技整合育成服務平台,引進專業人才,協助研發成果產業化。 4. 民間投資金額倍增,生技產業整體產值四年倍增,並儘快成為兆元產業。 5. 啟動十年後,生技園區與聚落逐漸成型,帶動週邊產業與就業,效益可期。

(16)

(一) 觀光拔尖領航方案 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關鍵產業,未來將以「觀光」串連各個產業,行動方案 應進一步規畫如何聚焦及加強國際語文人才訓練,以爭取國際旅客來台灣體驗我 們自然人文資源及產業轉型成功的各項成果,因此此方案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規劃, 希望各相關機關能在預算及人力上全力配合,以期達成預期目標。運用大三通及 台灣特殊自然、人文與社經資源優勢,發展台灣成為東亞觀光交流轉運中心及國 際觀光重要旅遊目的地。 而此方案之目標有: 1. 創造 5,500 億觀光收入, 2. 帶動 40 萬觀光就業人口, 3. 吸引 2,000 億民間投資, 4. 引進至少 10 個國際知名連鎖旅館品牌進駐台灣。 (二) 綠色能源產業發展計畫 全球之綠色新政方案再 2010 年之總金額約 4,300 億美元。而全球經濟振興 方案未來 10 年將投注近 2 兆 8,000 億美元,直接與綠色能源產業相關之投資約 2,120 億美元,再生能源投資金額為 380 億美元。 而反觀台灣發展綠能產業最大優勢為: 1.具 IT 產業厚實基礎支撐,製程及管理經驗豐富。 2.機電、金屬、複合材料、電子控制等傳統產業具製造能量與人力。 3.國內半導體、薄膜平面顯示器人才基礎佳,人才優勢易移轉發展綠能產業

(17)

透過此方案,引領台灣產業朝向低碳及高值化發展,預估產值可由 2008 年 1,603 億元(占製造業 1.2%)提高至 2015 年 1 兆 1,580 億元(估計約占該年製造業總 產值6.6%),約可提供 11 萬人就業機會。而行政院在 2010 年預估 5 年內至少投 入技術研發經費約200 億元,未來並將逐步擴增。以達兆元產值規模估計,可望 帶動民間投資2,000 億元以上。 (三) 健康照護身升值白金方案 台灣社會目前老年人口增加,醫療照護之需求轉為治療與照護並重。社會經 濟漸趨成熟,醫療健康服務購買力增加;且跨國界的醫療服務需求蔚為趨勢。 而在如此趨勢之下,醫療照護分工趨勢造成相對人力短缺;醫療服務提供的範圍 擴大,由醫院照護模式發展至其他照護模式,形成具相當市場規模及產值的新興 產業。 而此計畫預期效益為提供完善醫療照護服務促進健康、提升醫療服務之效率 與品質、政府從2010 年起 4 年內增加投資總額 864 億元、並預計在 2013 年整體 產值增加3,464 億元、另外增加 31 萬的就業機會。 (五)精緻農業計畫 本方案政府在 4 年內預計將投入經費新台幣 242 億元,預期至民國 101 年精 緻農業產值約為1,349 億元,其中健康農業結合農民生產與栽培管理之產值達到 740 億元,卓越農業生技、蘭花、石斑魚、觀賞魚、種苗及種畜禽產值達 287 億 元,樂活農業產值達322 億元,總計 4 年可創造約 5 萬 3 千個就業機會,促進農 漁村經濟繁榮,農民所得提高,也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更多的造林綠化,更少的 污染,開創自然的生活空間,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讓國人健康生活、生活健康。

(18)

(六)文化創意產業方案 繼第三波「資訊產業」經濟後,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 特別是金融海嘯後,全球華人的經濟影響力受到矚目,靠的不再只是經濟實力, 而是各國文化的創造力。而此方案之執行預估使台灣成為亞太文創產業會流中心、 並使國民藝文消費比率由13%提升至 15%、未來五年內產業總值達 1 兆元,增 加20 萬工作機會、協助至少 800 件以上文創產品獲國際獎項,促成國際合作至 少60 億元以上,海外接案達 270 案以上、媒體總產值成長 20%以上,海外獲利 提升3 倍以上。 圖 2-5 台灣六大新興產業 資料來源:行政院

(19)

圖 2-6 台灣失業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五、 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

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浪潮之下,國際競爭已由成本與價格競爭,轉向 人才的競爭,專業勞動力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要素。 麥可‧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中,認為國家競爭優勢包括生產要素、需求 要素、相關產業及輔助產業、企業經營策略、結構與競爭、機運、政府等六個方 面,而人才為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制定企業經營策略與政府政策的主體,即人 才是構成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綜合因素。正因如此,當今國際競爭,實質是人才的 競爭。 中山大學企管系劉常勇教授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人力無國界、無屏 障,誰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誰就是贏家;閉關自守的心態,將只是限制自己 國內的技術進步。而高科技業者也抱怨,研發人才不只是「量」的不足,「質」 的方面也無法提升,所以若無法即時引進國外創新能力、知識、技術等較優素質 之科技人才,研發中心將有競爭力不足的疑慮。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三所戴肇洋所長亦表示,延攬外國人才除了可取得高階技

0.00

5.00

10.00

83

86

89

92

95

98

失業率%

失業率%

行政院主計處99

(20)

術,為國內產業注入新活力外,進而更成為科技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與全球競爭的實踐過程中,由於對科技人才和知識型人才的需求不 斷增長,從而導致高素質人才相對短缺甚至匱乏的矛盾日趨突出,這已經成為包 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成為獲取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制約因素。 今後,圍繞高素質人才的國際爭奪愈演愈烈,人才將因而成為比物質資源、金融 資本更為緊缺的資源,是全球競爭的制高點。

六、 中國崛起,人才磁吸

中國大陸自1978 年起經濟開始起飛,從 1978 年到 2005 年間,中國經濟年 均增長速度達到9.7%,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其經濟實力快速崛起,綜合國力 大幅提升,其中對外貿易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成為國際社會無法忽視的力量。 台灣企業在歷經本土勞力成本高漲,及國內投資環境不若過去那樣優惠後, 逐漸將生產重心移向人力成本較低廉的東南亞市場,而其中又以中國大陸最受企 業的青睞,主要原因除了當地工資低廉與勞力充沛外,尚有其他吸引台商往大陸 投資的誘因,例如語言、文化等背景相似,取得原料供應,土地租金便宜、工廠 用地取得容易,爭取大陸廣大內銷市場,處置閒置或老舊機器,分散母公司的經 營風險,獎勵投資與優惠措施及顧客的要求等。中國大陸擁有廣大的勞力資源, 及具潛力的內部市場等優勢,不但大量吸引台商進入,更使得外資持續湧入,促 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而有「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 轉變的趨勢。 由於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可觀的市場潛力,讓很多跨國企業對大陸市場有 很多的憧憬,並紛紛前往大陸「卡位」,目前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外人直接投 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吸收地區,亞洲地區三分之二的外資都被

(21)

大陸所吸收,這種「磁吸效應」對鄰近國家的影響相當可觀。近年來,由於全球 化及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與基於國際市場競爭的考量,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的 比重越來越高,而且台灣對於中國大陸間的貿易依賴度亦越大,這對於未來台灣 的經濟發展,甚至國家整體的表現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我們不能忽視此種威脅。 此外,近年崛起的中國企業,不論是藉政府力量進行改革,或是其靈活手法 與堅毅韌性,對台商構成莫大威脅。以往挾著財力及人才西進擴張的台灣商人, 在中國企業逐漸壯大下,不論在市占率擴展、品牌經營都已經遭逢了空前挑戰。 中國企業甚至踏著台商擴張的軌跡,蠶食鯨吞台商既有的基礎,加上由於中國大 陸在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亟需大量高階管理與技術人才,加上大批外商在中國大 陸投資亦有相當大的人才需求,因此吸引包括台灣與港澳等週邊國家地區之白領 階級於中國大陸求職,因此台灣人才外流嚴重,「大陸老闆、台灣夥計」的趨勢 將更為明顯。

七、 網路社群,連結活躍

1、網路社群的定義

網路社群(Online Community)又稱為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Butler et al.,2002)。虛擬社群係源自於電腦中介傳播所建構而成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 是一種社會集合體(social aggregation) ,是「由網際網路所衍生的社會聚合,其 中有足夠的人際情感,從而建立人際關係的網絡」(Rheingold,1993),透過有足 夠的群體在網路上長期進行共同議題的討論;並因此產生彼此間的情感,以形成 在網際空間內的人際互動,成員間共享共同的語言、環境、價值與興趣,並遵循 一個的組織結構,並透過電子媒介進行溝通與合作 (朱國明,2005)。

(22)

2、網路社群的形成

1980 年代早期,美國一個連結各大學電腦中心的學術網路 USENET,參與 者交流經驗、分享興趣,傳播不同主題的「新聞」,發展出最早的虛擬社群;至 到1990 年代,隨著網際網路逐漸普及,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開放性的架 構讓任何連上網際網路的人,都能在同一網站上與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互動交 流,這種開放、自由、又極具隱匿的特性,更讓各式各樣「網路社群」如雨後春 筍般地冒出。BBS(電子佈告欄)站即是台灣最典型的虛擬社群之一,而 Web2.0 出現,的盛行,虛擬社群概念在網站上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

3、虛擬社群的特性

虛擬社群必須結合四項主要的特性:(1)以網際網路為通訊工具;(2)決定 社群成員資格的規則;(3)由成員合作產生資料與資訊;(4)成員反覆使用。於 網路社群的資源流動與分享,以及這些分享/助人的行為對他們有何意涵。虛擬 社群的溝通是多方向的,成員除了提供消費資訊外,也負責提供材料,反覆互動 加強社群的社會特性、建立信任,並產生持續性 (陳婷玉,2009) 。

4、虛擬社群與實體社群的差異

兩者相同之處在於他們皆由眾多的成員一起參與、組成的。除了基本的訊息 溝通外,同樣可以傳達情感,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之間的溝通,也包括了集體 的公共聯繫,這種新的溝通型態是網路社會之所以被稱為虛擬社區的重要原因。 而相異點在於,虛擬空間具跨地域性(空間距離不再是阻礙)、去時間性(獲得 即時互動及資訊)、互為主體性(以獨立個體身分進行溝通,而非傳統媒體社會的 單向傳輸性質)等特質,且虛擬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是電腦與電腦之 間的連線),較少有社會面貌的接觸(更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而這種電腦連線 的溝通方式,與實體社群最大的差異即在於「面對面」的特徵 (李佳純,2001) 。

(23)

5、網路社群網站現況

網路社群是最能夠滿足使用者溝通、資訊以及娛樂的需求。因為網路的跨時 空性質,更容易將有相同興趣的人們常連在一起,當有相同興趣時,在資源的分 享上也變的更加地熱衷積極 (Hagel & Armstrong,1997)。

虛擬社群包含早期的電子佈告欄、討論區、MUD,或是近年出現的部落格、 無名小站、YOUTUBE 或是 Facebook 等 web2.0 形式、則是人們通過網際網路技 術,在網上聚眾,發表文章、網上日誌、相片、錄像分享,相互影響現實中的生 活群,打破了傳統以地域性為核心的社群構想,形成一種基於資訊分享與情感支 持的專屬網路虛擬社群文化。

根據ComScore 統計顯示,雖然在美國市場,MySpace 仍超越 Facebook 為 美國地區社群網站的龍頭,但是Facebook 在非美國市場的表現相對出色以 1.32 億人口造訪數(截至 2008 年 6 月統計),奪得第一名王座。不過,ComScore 指出 其實早在2008 年 4 月 Facebook 就超越 MySpace 成為全球第一社群網站了 (STPI 科技產業資訊室,2008) 。

表 2-2 2006~2007 年全球社群網站排行 (單位:千人)

Total Unique Visitors

2007 年 6 月 2008 年 6 月 年成長率 社群網路 464,437 580,510 25% FACEBOOK.COM 52,167 132,105 153% MYSPACE.COM 114,147 117,582 3% HI5.COM 28,174 56,367 100% FRIENDSTER.COM 24,675 37,080 50% Orkut 24,120 34,028 41% BEBO.COM 18,200 24,017 32% Skyrock Network 17,638 21,041 19% Source : comScore World Metrix,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 業資訊室整理,2008 年 8 月

(24)

而2010 年五月 Google AdWords 網路廣告部門在官方部落格公佈全球造訪量 最高的一千大網站。美國搜尋引擎技術網站Search Engine Land 指出,這個名單 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Google 榜單參考網站類型、不重覆造訪數、搜尋量和頁 面瀏覽量等指標,透過Google Toolbar、Google Analytics 工具、和市場研究公司 收集資料。榜單中Facebook 已高居榜首,雅虎則名列第二,榜單中並未將 Google 網站列入。

八、 各國人才培育政策

《Fortune》說,財大氣粗的沙烏地阿拉伯很清楚石油並不是它的未來, 第一流人才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人才愈趨重要」之省思,引發了各國 紛紛制訂相關招攬人才與培育人才之政策,希望透過政策之制定以吸引國 際人才的進駐,同時亦培育各國國內之人才。本研究將各國吸引人才之相 關政策整理如下表: 表 2-2 各國相關招攬人才與培育人才之政策 國家 吸引人才政策 香港 1、 採取每日開放「單程證」與「投資移民」;擬訂「優 秀人才入境計畫」等等各項配套措施。 2、 以接納企業外籍專業人士以及延攬中國重點大學學 生為主,採取作法為移工與移民兼具。 南韓 1、 落實三卡制度的禮遇設計,包括:資訊卡、金卡、科 學卡。,對於不同之類別及對象,給予不同之簽證差 別待遇,例如曾得諾貝爾獎或世界一千大企業主或在

(25)

世界一百大企業之高階主管,得直接給予永久居留 證,甚至歸化國籍之待遇。

2、 根據世界級大學(World Class University, WCU)計 畫,韓國於2008年6月開始的未來五年,每年預計投入 1,650億韓元用於培育世界級大學(包括:延攬海外學 者、成立新學系、與知名學者共同研究等)(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3、 IREP計畫:該計畫為政府資助之研究計畫,經費規 模約為134億韓元,以延攬專業團隊為導向。 俄羅斯 1、 生活水準偏低,無法以高新聘請國外學者,目前政策 以加強自身教育,留住國內精英為主。 印度 1、 當前政策在於加強國內人力資源素質,並曾家科技基 本環境設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回國工作,以及吸 引外資投資。 歐盟 放寬移民政策,鼓勵技術移民進來 1、推出「藍卡」計劃(vs. 美國綠卡),這是由歐盟頒發 的一種工作和居留許可證,有效期為兩年,可申請延期。 丹麥、荷蘭 1、開設了義務性的語言課程。 OECD會員國 1、 制訂協助新移民就業的政策。 愛爾蘭、英國、瑞典 1、 敞開大門,允許新會員國的人民入境工作。

(26)

沙烏地阿拉伯 1、 帶頭砸下了 125 億美元,興建「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 學」的研究型大學,未來將擁有 100 億美元的校務基 金,規模足以躋身全球前10 大,以吸引第一流人才進 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台灣鑒於面對「人才外流」與「世界各國競相採取優惠措施延攬國際人 才」等挑戰,為積極吸引外籍優秀人才來台或留台工作、放寬國際專業人 士入出之限制,並加強營造對外國人士之友善環境等,行政院亦制訂與推 動相關配套措施與政策,包括: 1、 「行政院科技人才培訓方案」中,規畫人才中長期養成培訓、海外人 才延攬,以及擴大國防儲訓制度等措施。國科會長期輔助學研機構與大 學院校延攬國內外科技人才博士後研究人才(例如:延攬客座科技人才、 延攬研究學者、伯樂計畫、延攬海外科技人才訪問等)。 2、 自 98 年 1 月起推動「吸引全球外籍優秀人才來台方案」,核發「外人 三卡」延攬國際人才,外人三卡包括:學術級商務旅行卡、就業PASS 與梅花卡。 (1) 「學術及商務旅行卡」:核發給長效期、多次入國及快速通關禮遇, 停留期間在30 日以下的國際重量級人士,由於無須另行向勞委會 申請工作許可,故藉此提高國際重量級人士來台工作及交流之意願。 自98 年 1 月方案核定實施後,截至 12 月底,已禮遇核發 1 國際重 量級人士來台交流、指導。 (2) 「就業 PASS」:對一般外籍白領專業人士來台工作,核發「就業 PASS」,結合簽證、工作許可、重入國許可及居留證等,將其「四

(27)

證合一」,並協調設置跨部會之「單一窗口」,大幅簡化外國人來台 各項申辦作業,對建立外國人友善環境、提昇我國國際形象有所助 益。截至98 年 12 月底,透過本方案完成之「單一窗口」、「四證合 一」等簡政措施,核發瑞典及德國籍2 位高階人士來台工作,協助 提升我國產業技術水準。 (3) 「梅花卡」(永久居留卡):結合我國移民政策,對外國白領人才來 台申請投資或專技移民,核發「永久居留卡」(梅花卡),簡化申辦 作業,以吸引外籍白領移民及對我國之投資。截至98 年 12 月底, 已核發1 美國籍高階人士,在臺設立公司,股本總額新台幣 4 億 6 千5 百萬元,並創造本國國民 218 人之就業機會。 而於2009 年 8 月在國科會舉辦的第九屆新興資訊科技研討會中,國家 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羅權在晚宴上發表「台灣科技發展現況」專題演講, 介紹台灣的一系列人才培育計畫,鼓勵優秀海外學子、傑出科學家、博士 後研究員返台貢獻所學。 李羅權進一步介紹國科會人才培育育成計畫(incubation project),以年 輕科學家為對象的「學術攻頂研究計畫」 (Academic Summit Program)、和 以博士後研究員為對象的「人才琢玉計畫」等,如圖2-7。他表示,育成 計畫分為國內育成與國外育成兩個部分。國內育成計畫預計在四年內招攬 1 萬 1000 名培育人才,國外部分則計劃將 3000 名優秀的研究人員與博士 後學者送至國外一流研究機構培訓。「拋光計劃」主要在於鼓勵國內優秀 學者參與國際學術組織及活動,以發揮我國國際影響力。「龍門計畫」是 以二種面向遴選我國青年國外培育: 1.就國內發展所需關鍵性領域。 2.篩選國外優質研究機構。

(28)

圖 2-7 台灣人才琢玉計劃 資料來源:陳正宏,2009 未來是一個向全球借腦力的時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但貨物、資金 可以跨國流動,連人才也開始在全球找機會,誰能吸引這些金頭腦,就能 在明天的競爭中勝出。台灣是個自然資源稀少的地方。跟印度、巴西、印 尼、甚至中國大陸相比,台灣最大、最有競爭力的自然資源,就只有人才。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如上節所示,台灣為海島型國家,地下人稠資源有限,無法仿照歐美 的經濟成長路線來因應未來的經濟成長,必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路線。尤 其在現今知識及創新經濟時代下,舊有的經濟成長模式已成過去式,而新 的經濟建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更需要新的概念、新的血液注入,人力資 源越發受到重視,優質人力資源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關鍵,故人 才培育與台灣內外在環境所面臨之問題應更加受到各界之重視。

(29)

自99 年 1 月至 2 月底止,研究小組開始廣泛收集與整理相關人才與知 識鏈結之背景資料,於99 年 3 月 25 日起,舉辦北、中、南三場小型論壇 (如表 2-3 所示),邀請 10 位以上之產、官、學、研各方專家學者,透過引 言人報告相關背景資料與主持人之協助,針對台灣科技政策廣泛收集議題, 並透過最終舉辦之南部中型論壇,使議題更加聚焦,來清楚了解目前台灣 科技政策所面對與所需改變之事項。 三場小型論壇之時間安排皆自當天下午14 時開始,於當天下午 16 時 30 分止,各場費時 2 小時 30 分,當天流程如表 2-4 所示;中型論壇論壇 則自當天下午14 時開始,結束於當天下午 17 時,費時 3 小時,如表 2-5 所示。 表 2-3 四場論壇之相關資料表 場次 時間 地點 主持人 引言人 備註 南部 小型 99/03/25(四) 高雄大學 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蔡敦浩 教授 高雄大學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李亭林 系主任 邀請11 位與 會專家人數 中部 小型 99/04/20(二) 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師範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所 蔡啟通 所長 同上 邀請11 位與 會專家人數 北部 小型 99/05/20(四) 國科會 中央大學 李誠 副校長 同上 邀請10 位與 會專家人數 南部 中型 99/06/10(二) 高雄大學 高雄大學 黃英忠 校長 同上 邀請20 位與 會專家人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與會專家名單如附錄一

(30)

表 2-4 北、中、南三場小型論壇流程 時間 流程 與會者/報告人 13:50~14:00 報到 14:00~14:10 主持人致詞 主持人 14:10~14:30 引言報告 引言人 14:30~16:30 議題討論 出席專家學者 表 2-5 南部中型論壇流程 時間 流程 與會者/報告人 13:50~14:00 報到 14:00~14:10 主持人致詞 主持人 14:10~14:30 引言報告 引言人 14:30~15:30 議題討論(第一輪) 出席專家學者 15:30~15:50 休息 15:50~16:50 議題討論 (第二輪) 出席專家學者 16:50~17:00 總結 主持人

(31)

第貳章 主題構面

第一節 國際人才競逐

一、 薪資比較

根據商業周刊2010-03-08 第 1163 期中的「A 咖師資外流大透視 」 文章中指出,為公務員安排進修課程的國家文官培訓所,近來因為找不到 合適的師資來上課而大傷腦筋,原因在於許多老師已前往中國、香港、新 加坡,而不在台灣,他們不是被挖角,就是去做短期學術交流。 台灣至目前為止有多少教授被高薪挖走,教育部人事處並無答案,政 府各部門亦無統計的相關數字,但是,從若干學術機構內部的小規模調查, 可以略窺一二。以中研院為例,從2002 年至 2009 年底止,香港挖走九位, 新加坡挖走兩位,中國一位,其他則分布於歐美各國,總計已流失二十七 位研究員。而政大校長吳思華亦表示:「政大近五年來,已陸續走了二十 幾位A 咖、有實力的教授,更嚴重的是『新老師不進來』,因為中國、香 港、新加坡開出來的條件比台灣好太多,導致人家一挖就走了。」 2009 科技政策與創新前瞻研討會,溫肇東、鄭宇庭、樊學良等 (2009) 發表「各國延攬科技人才措施暨薪資標準之比較研究」中指出,全球人才 流動已突破國界,科技人才成為國際競爭要素,各國間莫不競逐延攬並致力發展 延攬人才政策。然而,因為台灣延攬人才薪資標準低於標竿國家以及同質競爭國 家,造成台灣在海外延攬人才之成效落後於南韓、日本、香港,與新加坡等國, 究其關鍵在於薪資條件(如表 3-1),與措施及制度等障礙。

(32)

表 3-1 同質競爭國家各國薪資標準比較表 單位:月/美元 職級分等 國家 台灣 南韓 日本 新加坡 香港 博士後 2,819-3,483 4,178-5,372 3,419 3,441 6,036-7,735 助理教授 3,563-4,129 9,311 2,493-5,901 3,705-7,410 8,286-13,845 副教授 4,007-4,699 10,505 2,977-7,878 5,004-9,452 12,876-17,858 教授 4,838-5,385 133,271 3,843-9,578 -- 最低18,391 資料來源:溫肇東等 (2009/07) 由上面各國薪資標準比較表格可清楚了解,台灣相較於其他同質競爭 之國家,各個職級分等的薪資皆低於他國,也因此較難以吸引國際人才之 進駐。 未來是一個向全球借腦力的時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但貨物、資 金可以跨國流動,連人才也開始全球找機會,誰能吸引這些金頭腦,就能 在明天的競爭中勝出。如何留住本籍高素質人才,是台灣在全球競爭中必 須加強且留意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 外國留學生比例之比較

從政府擬定「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並將積極加強發展 兩兆雙星產業開始,半導體、LCD、數位內容與生物技術等產業求才若 渴。以台灣目前的教育體系而言,雖然理工系所畢業學生逐年增加,每年

(33)

可自行培養出二萬多名科技人才,但仍有三萬多名科技人才的缺口,科技 人才顯然供不應求。目前科技產業的人才需求迫在眉睫,而教育體系提供 的人力資源又無法滿足企業的人才缺口,不但影響個別企業競爭力,更衝 擊未來國力的成長。台灣正面臨新舊產業轉型的關鍵,人力資源若不能在 最短的時間內調整,將造成產業轉型的嚴重障礙。為彌補國內人力資源不 足,開放外籍專業人才投入台灣就業市場,似乎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天下雜誌(第426 期)中,麥肯錫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黃偉權撰文「成 為加值服務中心 台灣的三個機會」指出,目前在台灣的外國留學生約有 1 萬5 千人,僅佔所有高教學生比例的 0.6%;反觀其他國家,美國的留學生 比例有22%、英國有 13%、法國有 10%,就算是中國大陸,也有 6%。而 比較亞洲各國大學裡註冊外國學生的比例,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有高達 31%的外國留學生,東京帝大有 7%,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也有 3%,台灣 的台大卻只有不到1%的外國留學生。由此資料顯示台灣教學環境以及提 供外國留學生的資源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來的少,可見台灣留學生還有很 大的進步空間,台灣於吸引外國人才之政策應制定相關配套措施。 馬總統於2010 年 6 月出席崑山科技大學畢業典禮時指出,台灣的大學 應該有更多國際交流,除鼓勵學生到國外留學或遊學,由於教育資源過剩, 若能適時提供東南亞國家有心學習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就讀,能加速校園國 際化,並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因此他也積極與教育部、外交部研商,讓外 國留學生比例能從目前的1.3%提升到 2.6%。

三、 專業技術人員比率

根據勞委會的調查,至2006 年五月為止,外籍工作者人數已經超過三 十萬人,佔整體勞動力的比例也將近三%;然而,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卻僅

(34)

兩萬七千多人,還不到外籍工作者的一○%。如何提高外籍工作者的專業 能力,吸引優質的人才為台灣效力,將是台灣在下一波全球競爭能否勝出 的關鍵。(天下雜 2006/07) 相較於美、韓、新加坡提供各項優惠,千方百計爭取外籍人才之際, 我國對於此仍採取被動政策,對於外籍專業人才雖未設限禁止,亦未積極 鼓勵,採由各主管機關以行政命令核發許可函,同意歐美外國人才來台工 作。中山大學企管系劉常勇教授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人力無國界、 無屏障,誰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誰就是贏家;閉關自守的心態,將只 是限制自己國內的技術進步。而高科技業者也抱怨,研發人才不只是「量」 的不足,「質」的方面也無法提升,所以若無法即時引進國外創新能力、 知識、技術等較優素質之科技人才,研發中心將有競爭力不足的疑慮(廖德 琦,2006)。 由下表3-2 可看出,從 06 至今五年以來,專業技術人員比例有微幅上 升的趨勢,可見台灣於吸引外籍專業人才之政策有些許功效。然而除了來 台從商的外國人數有增加之外,工程師、教師、傳教士,甚至是技工技匠 的外國人才均屬減少之現象。加上費時五年的時間,整體專業技術人員比 率上升幅度卻十分微幅,顯然未來政府仍須加強宣導吸引外籍專業人才政 策的執行,以期許提升、吸引國際人才來台之效益。

(35)

表 3-2 專業技術人員 2006 與 2010 比較表 單位:人 職業 西元 商 工程師 教師 傳教士技工 技匠 專 業 技 術 人 員 總和 外 籍 勞 工 總和 專業技術人員 總和 / 總和 2006 年 3,197 2,500 6,185 1,804 807 14493 306,418 320911 4.516% 2010 年 4,388 2,238 6,012 1,616 458 14812 311,718 326530 4.536% 資料來源:移民事務組

四、 台灣政策

優秀的專業人才是國力能否持續提升的關鍵因素,引進國際人才有助 於彌補國內專業人力缺口、導入國外新技術、促進台灣的中華民國的國內 產業轉型與發展,並提升台灣的中華民國競爭力。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三所戴肇洋所長表示,延攬外國人才除了可取得高 階技術,為國內產業注入新活力外,進而更成為科技創新。但他也不諱言 指出,開放外籍高級研發人才來台參與研發工作,恐有引發台灣本土人才 失業之疑慮;若是科技人才無法適時提供補充,反而會阻礙產業投資速度, 如此一來,勢必對台灣產業長期之發展造成很大威脅。工運團體則建議, 若政府執意要吸引外籍人才,勢必要有保護國內勞工的配套措施,例如外 籍專業人才設定總量管制、聘僱外籍人士同時必須增僱本國人,甚至要對 企業課本國勞工就業安定稅。另外,既然引進高階外國人才,就必須連帶 減少低階外勞的引入,以保障國內弱勢勞工的工作機會。

(36)

第二節 國家競爭力

一、 Porter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Michael Porter(1990)於「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所提出之鑽石理論模型(圖 3-1),認為國家是企業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因為國家能創造並持續企業的競爭條 件,政府不但影響企業所做的決策,也是創造並延續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核心。一 個國家內的某些產業為什麼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可由每個國家都有 的四項環境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援性產業及企業策略、企業結 構和競爭程度)來討論。這些因素可能會加強本國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速度,也 可能是造成本國企業發展遲滯不前的阻礙。 圖 3-1 完整的鑽石模型 資料來源:Michael E. Porter,國家競爭優勢 Porter 認為產業的發展有特定因素,而不同的因素相互影響造成產業多變的 形態。因此他提出鑽石結構模式來比較且解釋產業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情形。此一 架構將產業發展的基本因素分為六個主要部份: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

(37)

援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機會以及政府。 1.生產要素: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特殊表現,如人力資源、 自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與基本建設等優劣條件。 2.需求條件:主要為本國市場對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 3.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主要指相關產業與上游產業是否具有競爭 力。 4.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主要為產業內企業的組織與管理形態,以 及市場競爭的情形。 5.機會:某些狀況發生會改變國家的競爭優勢與產業環境。如基礎科技突破、 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生產成本突然提高與戰爭。 6.政府:政府透過政策工具與手段會改變產業的競爭環境與條件,如政府的 補 貼政策會影響生產因素、金融市場的法規或稅制會影響企業的資金結構。而 產業的發展也會影響政府的投資意願與輔助態度。因此在分析政府的政策時必須 參考其他條件的情況。 Porter 強調產業的優勢在於各項基本條件的互相配合,藉由這些關鍵條件配 合的狀況,可以評估產業環境的變化與改變的效果。因此配合國家的特有資源條 件與優勢,經過分析及評估,可以提供有效的資料,促使政府制定、執行、控制 與規劃最有利於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才」為各種知識的載體,更是Porter 國家競爭優 勢理論中,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同時亦為制定企業經營策略與政府政策的關鍵 主體,即人才是構成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綜合因素。正因如此,當今國際競爭,實 質是人才的競爭。

(38)

二、 IMD 全球競爭力

瑞士洛桑管理與發展學院(IMD)全球競爭力報告是採用多構面的分析 方法(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除了分為四大構面因素(Main Competitiveness Factor):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每 一個構面因素又由5 個中分項因素指標(Sub-factor)構成,而中分項指標 又由多個細項指標(Criteria)構成。 在IMD 的各項指標當中,勞動市場、技術與科學與教育等指標皆跟人 才國際競爭力有直接的關係,其中「教育」項目包含:政府教育支出占 GDP 之比率、中等教育學生與老師比率、語言技巧教育是否合乎企業需 要…等,與人才素質養成更是擁有極大關聯性。然而台灣於IMD2009 世界 競爭力的這幾個項目排行中,皆比2008 年排名退步許多。 表 3-3 2008-2009 年 IMD 台灣競爭力項目排名 IMD 競爭力項目 2008 2009 08-09 變動 企業效能 10 22 -12 1.生產力及效率 7 25 -18 2.勞動市場 8 21 -13 3.金融 18 19 -1 4.經營管理 16 24 -8

(39)

5.行為態度及價值觀 (曾稱為「全球化衝擊」) 7 23 -16 基礎建設 17 23 -6 1.基本建設 19 27 -8 2.技術建設 5 11 -6 3.科學建設 4 8 -4 4.醫療與環境 32 39 -7 5.教育 19 27 -8 資料來源:經建會 從下表顯示,近幾年來台灣在教育的排名呈現下降趨勢。雖然教育部 每年皆會針對IMD 排名進行劣勢之檢討與改進,然而 2009 年卻退步更多, 顯然教育政策改進方向有待加強甚至可能有所偏差。 表 3-4 2004-2009 年 IMD 台灣教育指標排名 西元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教育 16 16 19 18 19 27 資料來源:經建會 2010 年 5 月 19 日根據瑞士國際洛桑管理學院(IMD)正式發布的「2010

(40)

年世界競爭力」排名,我國排名第8 名(如表 3-5),較 2009 年大幅進步 15 名。由於今年全球仍受到金融海嘯及信債危機之影響,因此前10 名國家 排名相較2009 年呈現明顯變動,首當其衝--美國首次讓出第一名,這是自 1994 年以來美國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產生戲劇性變化。新加坡、香港超越 美國而分居第一、二名。 我國在2010 年 IMD 全球競爭力排名由 2009 年的第 23 名大幅上升至 第8 名,四大項指數名次皆有大幅提升,而去年退步最多的「企業效能」 指標,進步19 名至第 3 名,其中生產力與效率、態度及價值觀名次恢復 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而金融與經營管理指標首度進入前10 名。而名次 進步最多的中分類項目為國內經濟,主要是受到國內景氣回溫,經理人問 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經濟發展具多樣性與經濟恢復力道強勁,因此國內經 濟為各類指標中名次上升最多的指標,此外,歷年來我國表現最差的國際 投資指標雖大有改善,但與其他中分類指標排名仍有相當差距,為各中分 類指標中排名最差的指標(李慧萍,2010)。

IMD 世界競爭力中心(WCC)主任 Dr. Stephane Garelli 認為,主要 影響今年排名變動因素是大幅變動的經濟成長率、匯率、金融資產、貿易 與投資,以及就業情勢。未來決定競爭力消長的因素不僅在於績效進步, 同時也在於降低受損(damage control)的能力;亦即競爭力不僅反映出各國 追求繁榮的相對能力,同時也顯示在全球經濟危機中,能展現堅強韌性克 服困境者,即為優勝者。

(41)

表 3-5 2006-2010 年 IMD 台灣競爭力項目排名

資料來源:經建會2010/05/19

三、

WEF 全球競爭力指數

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是瑞士達沃斯非營利的 國際性組織,其宗旨是透過與全球政治、經濟、知識界和企業界領導人的

(42)

接觸,研究和探討世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交流經驗和看法,以促進和 加強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在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領域中是主要的參考資源 之一。 根據2008-2009 年 WEF 全球競爭力調查解果顯示,多項指標結果與 IMD 調查結果不謀而合,例如:WEF 的「台灣勞動市場效率」及「技術 準備度」與IMD 的「勞動市場」及「技術與科學建設」,這幾項結果皆顯 示台灣於世界之排名中的退步情形。而台灣在WEF 的「健康與初等教育」 之競爭力排名自2008 年到 2009 年雖然有所提升,但是「高等教育與訓練」 指標排名卻仍維持不變,這幾項指標皆會影響國際人才的流動。 表 3-6 2008-2009 年 WEF 全球競爭力指數台灣名次比較表 指標 2008 年 2009 年 進(退)步名次 WEF 全球競爭力指數 17 12 ↑5 1.基本需要 20 18 ↑2 (1)體制 40 38 ↑2 (2)基礎建設 19 16 ↑3 (3)總體經濟的穩定 18 25 ↓7

4

)健康與初等教育

20 15 ↑5 2.效率增強 18 17 ↑1

(43)

1

)高等教育與訓練

13 13 0 (2)商品市場效率 14 14 0

3

)勞動市場效率

21 24 ↓3 (4)金融市場成熟度 58 54 ↑4

5

)技術準備度

15 18 ↓3 (6)市場規模 16 17 ↓1 3.創新因素 8 8 0 (1)企業成熟度 12 13 ↓1 (2)創新 7 6 ↑1 資料來源:經建會

第三節 台灣高等教育制度

台灣高等教育制度以經顛覆以往的菁英化教學,朝向普遍化發展,加上據 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大專院校校數至民國98 年底為止,已經上升至 164 所,錄 取學生數大於實際報考學生數,不但造成學校系所面臨招收不到學生的窘境,也 造成台灣滿街皆為大學生,而無法提升並注重其素質與能力之培養。 高教普及化的結果導致,教育資源的分散,使得台灣人人都是大學生,造 成台灣新一代勞動人力不願意去擔任基層作業員或是技術人員,然而普及化教育

(44)

出的人才卻又不比之前菁英化教育所培育出的人才,因此更將台灣人才推至目前 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 但台灣經濟不斷發展,企業、工廠不斷擴大,對基層作業員需求越來越大, 大學生不願擔任基層員工,企業雇主亦不願意以過去大專生薪水來聘僱現今大學 畢業生,故必須對外引進外籍勞工來因應生產線之需求,但也受限於台灣法規上 對外勞引進之限制,對企業想要快速發展不利,造成一個非良性的循環。 為改善台灣教育與產業界之間的非良性循環,陳正宏(2009)認為應該加強推 動產學合作,鼓勵高風險、長期程、高創新的原創前瞻產學計畫與跨部會產學機 制,以養成產學專業人才及研發團隊,進而深化研發技術擴散(如圖 3-2),才能 縮減高教培育人才非產業所需人才之落差。 圖 3-2 推動產學合作 資料來源:陳正宏,2009 此外,陳正宏亦建議應該透過國家型科技計畫扮演技術供需雙方的橋梁(技 術提供者:學研界,技術需求者:產業界),如圖 3-3 所示,以促進技術與知識 的交流,幫助國內產業研發效率提高,並加速商業化活動,輔助國內企業之發展, 並帶動教育人才提早面對與跨入產業活動。

(45)

圖 3-3 國家型科技計畫橋接計劃 資料來源:陳正宏,2009

第四節 科技政策研究社群

台灣產業聚群與科技社群網絡連結密切,產業與學研機構的聚群形成有助於 產業創新活動之進行,而在科技人才流動與互動所形成之科技社群關係,亦影響 創新活動與網絡連結。已成為支持台灣產業聚群維持與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 (胡 太山,2004)。 在地區產業聚群中,學研機構與產業廠商有關科學技術之互動,是廣義技術 基礎設施的一部份,台灣科學園區所衍生的產業聚群特別受到絕大多數的注意。 科學園區具有最成熟與積極的機制去設置基礎設施,此些基礎設施能使學研機構 與廠商間、以及科技人才社群的互動被形塑與強化(Bell, 1993),尤其區域內大 學、研究與技術設施的能力,以及與廠商之間的學習互動,以使技術基礎設施之 地方化效果產生,例如唯有與研發或創新者一起工作、或經由一同在實驗工作, 則受轉移者才可能學習到(Zucker et al.,1994)。 2009於清華大學招開的科技政策與創新前瞻研討會中,其中清華大學科技管 理學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台灣大學 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及中華民國 科技管理學會共同發表以「精實開放創新系統-科技政策群組的建構」為題,分

(46)

析現行科技政策循環的挑戰與現行科技發展系統,列出目前台灣科技政策研究社 群機構及主要業務,如表3-7/3-8 所示: 表 3-7 科技政策研究社群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2009 表 3-8 科技政策研究機構(財團法人)之相關業務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2009 並以科技發展支援系統的建構,整合產、官、學界等相關單位之專業與資源, 針對國家科技及產業發展政策進行專業化、系統化、長期性、整合性的深入研究

(47)

分析與評估,以期有以下成果及貢獻: 1. 提升我國科技政策規劃質量。 2. 協助我國產業發展策略定位。 3. 促成我國科技與產業政策和產業溝通橋樑的順暢。 4. 強化科技政策與學術研究的連結。 5. 培養科技政策研究分析人才。 6. 建構科技發展支援系統 科技發展支援系統並以短期為科技政策實務與學術研究平台,中期發展為國 內科技政策研究的HUB,長期則期許成為國際科技政策研究重鎮並協助友邦推 動科技發展。 不論是國家科技政策之發展或為精實國家、產業與企業等各方之創新系統, 皆需要堅強的研究作為基礎,因此建構完善之科技政策研究社群,實有重要之意 義 (科技政策與創新前瞻研討會,2009) 。

(48)

第參章 議題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分析與主題構面之形成,本研究進一步整理出五大議題: 一、如何因應人才外流(brain drain) ,人才取得(brain gain), 人才交流 (brain exchange) 及人才蓄積(brain circulation)之趨勢?其可能的作法及政策配套 措施? 二、如何整合國內產官學研人才資料庫並加強彼此鏈結與合作? 三、如何因應跨國的人才競逐?如何強化國際知識的流動?台灣高等教育制度 應有何配套措施,以提升國家競爭力? 四、國內外網路社群 (Networking community) 的建立與合作?及其角色與功 能? 五、國內科技政策研究社群之鏈結、合作與學習成長?

(4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Facebook 網站,2010 年 1 月 25 日取自:,http://zh-tw.facebook.com STPI 科技產業資訊室,Facebook 豋上全球社群網站的王座,2010 年 1 月 26 日 取自: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game/2008/eegame_08_015.htm 中央廣播電台,2010/01/23,「蕭萬長:國家競爭力強弱 取決人才政策」 王璿,2003,「虛擬社群的概念與內涵」,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 35 期。 朱國明,2007,「從購買決策過程觀點探討網路社群成員間助人行為之相關研究」,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5(2),197-226

行政院六大新興建設官方網站 http://www.ey.gov.tw/mp?mp=97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經建會 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經建會,2009/05/20,「2009 年我國在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名 分析」 行政院經建會,2010/05/19,「2010 年 IMD 世界競爭力排名我國躍升全球第 8」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處 ,2010/02/23,核發「外人三卡」延攬國際人才 吳怡靜,2007/12,「比石油更珍貴的資源」,天下雜誌 巫和懋,2006/09,「再省思國內高等教育體制」,天下雜誌 李先鳳,2010/01/24,「吳敦義:人才培育 國家競爭力關鍵」,中央商情網 李佳純,2001, 「虛擬社區介紹」,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 12 期。 李靜雯,2009/08/08,「李羅權 鼓勵優秀人才返台」,世界新聞網 谷玲玲張惠蓉,2001,「網路社群的人際互動:以玉山虛擬航空公司為例」,台灣

(50)

大學新聞研究所十週年所慶「網路新聞媒體的發展與願景」研討會。 林瑩秋,2010/03/08,「A 咖師資外流大透視」,商業周刊第 1163 期 胡太山,2005,「科技社群互動及其對創新成效之影響」,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 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伶達、段雅晴、吳素柔,2009/03/07,「陳清秀:文官制度僵化 應擴大入選管 道」,中央社 張媁雯,2009,「國際人才之跨文化能力及其學習方案」,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台灣大學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研究中 心及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2009,「精實開放創新系統-科技政策群組的 建構」,科技政策與創新前瞻研討會。 陳正宏,2009,「我國科技發展現況」,國科會 陳金隆,2009/09/17,「2009 台灣 WEF 競爭力排名分析」,行政院經建會

陳婷玉,2009,「Why we share? or not! 網路資源分享的類型與動機分析」,第六 屆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黃慶堂,2008,「專技移民與投資移民對我國經濟之影響」,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 口移動學術研討會 溫肇東、鄭宇庭、樊學良,2009/07,「各國延攬科技人才措施暨薪資標準之比較 研究」,2009 科技政策與創新前瞻研討會 經濟部統計處 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PublicService/wFrmMain.aspx 萬寶華人力銀行 http://www.manpower.com.tw/ 劉一龍,2008,「從羅馬條約論歐洲移民政策的演進與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 123 期 劉光瑩,2009/11/14,「提昇國家競爭力 學者籲重視技職教育」,中央社 數位時代網站,Google 公佈全球一千大網站排行榜,Facebook 排第一,2010 年 6 月 20 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tag/Google/id/14962 蔣士棋,2006/07,「國際評比─全球人才跨國流動」,天下雜誌

(51)

英文部分

Bell, E.R.J. (1993) “Some current issu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cademic-industrial relations: a review”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5(3): 307-321. Butler, B., Sproull, L.,Kiesler, S. and Kraut,R.(2002),“Community effort in online groups:

Who does the work and why?"In S.Weisband and L.Atwater (Eds.),Leadership at a Distanc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opensource.mit.edu/papers/butler.pdf,accessed January 2,2004.

Hagel, J., & Armstrong, A. G.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heingold, H. (1993),The Virtual Community, MA: Addison-Wesley.

Zucker, L. G., M. R. Darby and Jeff Armstrong (1994)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firm: the technology of geographically localized knowledge spillovers.” NBER Working Paper No.4946.

(52)

附錄一

一、南部小型論壇專家名單:

單位 職稱 姓名 領域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教授 蔡敦浩 主持人 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亭林 引言人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副局長 吳盟分 政府 經濟部楠梓加工出口區 組長 羅達生 政府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 教授 方世杰 學界 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譚大純 學界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 教授 藍科正 學界 資策會南區資訊處 處長 連亮森 研界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經理 戴佑政 研界 日月光集團高雄廠人力資源處 部經理 邱學文 產界 中鴻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副廠長 柳宏儒 產界

二、中部小型論壇專家名單:

單位 職稱 姓名 領域 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所長 蔡啟通 主持人 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系主任 李亭林 引言人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副局長 郭坤明 政府 臺中區就業服務中心 主任 曹行健 政府 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教授 張火燦 學界 東海大學管理學院 院長 黃開義 學界 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教授 陳明惠 學界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 經理 周麗蓉 研界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課長 唐啟文 研界 矽品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處 協理 張美慧 業界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處 處長 廖業承 業界

數據

圖 2-3  各國外籍人士前十大職位
圖 2-6  台灣失業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五、  知識經濟及創新經濟時代  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浪潮之下,國際競爭已由成本與價格競爭,轉向 人才的競爭,專業勞動力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要素。  麥可‧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中,認為國家競爭優勢包括生產要素、需求 要素、相關產業及輔助產業、企業經營策略、結構與競爭、機運、政府等六個方 面,而人才為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制定企業經營策略與政府政策的主體,即人 才是構成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綜合因素。正因如此,當今國際競爭,實質是人才的 競爭。  中山大學企管
表 2-2  2006~2007 年全球社群網站排行  (單位:千人)
圖 2-7  台灣人才琢玉計劃  資料來源:陳正宏,2009  未來是一個向全球借腦力的時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但貨物、資金 可以跨國流動,連人才也開始在全球找機會,誰能吸引這些金頭腦,就能 在明天的競爭中勝出。台灣是個自然資源稀少的地方。跟印度、巴西、印 尼、甚至中國大陸相比,台灣最大、最有競爭力的自然資源,就只有人才。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如上節所示,台灣為海島型國家,地下人稠資源有限,無法仿照歐美 的經濟成長路線來因應未來的經濟成長,必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路線。尤 其在現今知識及創新經濟時代下,舊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全球競合力:參與國際生態學校認證的 過程中,體認國際間競爭與合作的實際 運作情形。.

締約國雙方應確認其對「國際習慣法」之共識,在一般定義上及根據 第 10.05 條、第 10.06 條和附件 10-C 之規定,在國家根據一般法定義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國數 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2007 年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中將有

於下一屆國際技能競賽或國際展能 節職業技能競賽舉辦日前,得檢具相

四、考量國際技能組織及 國際技能組織亞洲分 會於全體理事會議決 議技能競賽分青年組 及青少年組辦理,爰 一百零七年假阿布達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 第49屆全國賽試題方向與規範,將依據國際技能競賽 (WSC)汽車技術(Automobile Technology)之技術規範 (Technical De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