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外在環境

七、 網路社群,連結活躍

1、網路社群的定義

網路社群(Online Community)又稱為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Butler et al.,2002)。虛擬社群係源自於電腦中介傳播所建構而成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

是一種社會集合體(social aggregation) ,是「由網際網路所衍生的社會聚合,其 中有足夠的人際情感,從而建立人際關係的網絡」(Rheingold,1993),透過有足 夠的群體在網路上長期進行共同議題的討論;並因此產生彼此間的情感,以形成 在網際空間內的人際互動,成員間共享共同的語言、環境、價值與興趣,並遵循 一個的組織結構,並透過電子媒介進行溝通與合作 (朱國明,2005)。

2、網路社群的形成

1980 年代早期,美國一個連結各大學電腦中心的學術網路 USENET,參與 者交流經驗、分享興趣,傳播不同主題的「新聞」,發展出最早的虛擬社群;至 到1990 年代,隨著網際網路逐漸普及,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開放性的架 構讓任何連上網際網路的人,都能在同一網站上與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互動交 流,這種開放、自由、又極具隱匿的特性,更讓各式各樣「網路社群」如雨後春 筍般地冒出。BBS(電子佈告欄)站即是台灣最典型的虛擬社群之一,而 Web2.0 出現,的盛行,虛擬社群概念在網站上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

3、虛擬社群的特性

虛擬社群必須結合四項主要的特性:(1)以網際網路為通訊工具;(2)決定 社群成員資格的規則;(3)由成員合作產生資料與資訊;(4)成員反覆使用。於 網路社群的資源流動與分享,以及這些分享/助人的行為對他們有何意涵。虛擬 社群的溝通是多方向的,成員除了提供消費資訊外,也負責提供材料,反覆互動 加強社群的社會特性、建立信任,並產生持續性 (陳婷玉,2009) 。

4、虛擬社群與實體社群的差異

兩者相同之處在於他們皆由眾多的成員一起參與、組成的。除了基本的訊息 溝通外,同樣可以傳達情感,而溝通的方式除了個人之間的溝通,也包括了集體 的公共聯繫,這種新的溝通型態是網路社會之所以被稱為虛擬社區的重要原因。

而相異點在於,虛擬空間具跨地域性(空間距離不再是阻礙)、去時間性(獲得 即時互動及資訊)、互為主體性(以獨立個體身分進行溝通,而非傳統媒體社會的 單向傳輸性質)等特質,且虛擬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是電腦與電腦之 間的連線),較少有社會面貌的接觸(更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而這種電腦連線 的溝通方式,與實體社群最大的差異即在於「面對面」的特徵 (李佳純,2001) 。

5、網路社群網站現況

網路社群是最能夠滿足使用者溝通、資訊以及娛樂的需求。因為網路的跨時 空性質,更容易將有相同興趣的人們常連在一起,當有相同興趣時,在資源的分 享上也變的更加地熱衷積極 (Hagel & Armstrong,1997)。

虛擬社群包含早期的電子佈告欄、討論區、MUD,或是近年出現的部落格、

無名小站、YOUTUBE 或是 Facebook 等 web2.0 形式、則是人們通過網際網路技 術,在網上聚眾,發表文章、網上日誌、相片、錄像分享,相互影響現實中的生 活群,打破了傳統以地域性為核心的社群構想,形成一種基於資訊分享與情感支 持的專屬網路虛擬社群文化。

根據ComScore 統計顯示,雖然在美國市場,MySpace 仍超越 Facebook 為 美國地區社群網站的龍頭,但是Facebook 在非美國市場的表現相對出色以 1.32 億人口造訪數(截至 2008 年 6 月統計),奪得第一名王座。不過,ComScore 指出 其實早在2008 年 4 月 Facebook 就超越 MySpace 成為全球第一社群網站了 (STPI 科技產業資訊室,2008) 。

表 2-2 2006~2007 年全球社群網站排行 (單位:千人) Total Unique Visitors

2007 年 6 月 2008 年 6 月 年成長率

Source : comScore World Metrix,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 業資訊室整理,2008 年 8 月

資料來源:STPI 科技產業資訊室

而2010 年五月 Google AdWords 網路廣告部門在官方部落格公佈全球造訪量 最高的一千大網站。美國搜尋引擎技術網站Search Engine Land 指出,這個名單 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Google 榜單參考網站類型、不重覆造訪數、搜尋量和頁 面瀏覽量等指標,透過Google Toolbar、Google Analytics 工具、和市場研究公司 收集資料。榜單中Facebook 已高居榜首,雅虎則名列第二,榜單中並未將 Google 網站列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