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本節共分三部分來探討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包括:一、壓力的基本概念;二、壓 力的來源;三、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敘述如下:

一、壓力的基本概念

壓力最早被用在物理、工程領域的研究中。之後,醫學領域將這個名詞拿來指涉個 體的過度負荷,並開啟了一連串有關於壓力對生理、心理之影響的研究。故當個體面對 不能處理或破壞其生活協調的刺激事件時,所表現出生理與心理失去平衡的一種緊張狀 態,即稱為壓力(陳彰儀,1989)。吳英璋(1994)提出壓力是在個人的調適能力與環 境要求之間呈現不平衡時,才會反應出來。 Curtis (2000) 指出壓力是個人面對一些他 們知覺會對他們的生理、心理造成威脅事件的一種狀態。因此,壓力它是一種負面的情 緒經驗,伴隨著可預測的生物化學的、生理上的、認知的和行為上的改變 (Baum, 1990;

Hayward, 1998; Taylor, 1999)。

黃中天(1991)提出同樣的壓力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影響,對某人而言是很嚴重的壓 力,但對另一人卻沒影響,這與一個人如何知覺壓力事件,設想其他不同的觀點與選擇 何種調適策略有關,且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影響大過於壓力本身。影響壓力的嚴重程 度的因素有三:(一)對威脅的知覺:個人對壓力強烈程度的認定是主觀的;(二)對壓 力的容忍度:可忍受壓力的最高極限;(三)外在資源與社會支持:積極的社會和家庭 關係能夠緩和或減低壓力對個人的影響。

Walter Cannon 於 1929 年首次使用「有壓力之生活事件」來研究壓力在不同生理、

心理病因上扮演的角色,壓力已被視為是一個威脅身體健康的因子,並成為研究者常使 用的名詞(陳柏齡,2000)。 Lazarus (1991) 曾將壓力定義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中人、

事、物的一種特別關係,此種特別關係是被評估有心理負擔的,或超越其資源所能負擔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 ,是測量因生活改變的事件而引起的壓力,壓力的評 估是以「生活改變的單位」 (Life Change Units, LCUs) 為準,每一個生活改變的事件都

(二)反應取向 (response definition) :將壓力的焦點放在個體面對環境刺激所產生的 整體性生理反應,如:交感神經系統活化、血壓變動、肌肉緊張度、做惡夢、負面情緒 狀態均屬之。 Selye (1956) 認為壓力是個體為因應外在要求而產生的一非特定的反應歷 程,此又稱為「一般適應症候群」 (General Adjustment Syndrome, GAS) ,此過程又被 分成三階段:1. 警覺反應期 (stage of alarm reaction) :發生於當人瞭解到威脅的存在,

此時一般是透過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分泌荷爾蒙對抗壓力源,激起身體產生最大的能量 準備反應;2. 抗拒期 (stage of resistance) :人體將開始適應各種壓力源,而適應的持續 時間將視壓力源的嚴重程度以及人們是否能調適壓力源而定;3. 耗竭期 (stage of

exhaustion) :如果無法克服壓力,個人的資源將耗盡,且生理喚起將降低,最後人將因 為耗竭而崩潰最後將導致沮喪,甚至是死亡,如圖 2-3-2 。

圖 2-3-3 反應取向的壓力模式圖 (Cox, 1978)

(三)互動取向 (relational definition) :注重個體與環境互動的關係,認為壓力是個體 面對環境刺激,經過主觀的認知過程,而產生心理的威脅及生理的激動之現象。由此觀

二、壓力的來源

所謂壓力的來源是指可以產生壓力反應的任何情境、環境或刺激(鄭惠文,2000)。

根據 Lazarus 與 Folkman (1984) 提出壓力開始於對刺激事件的知覺,將刺激事件歸納 為主要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事件。「生活壓力」是指生活中各種具威脅性的刺激情境或 生活事件長期存在,而使個人在心理上感到情緒無法平靜(張春興,1991)。生活壓力 的來源會隨著一個人的發展階段而變化,且有不同的分類。在日常生活之中,家人的健 康狀況、家中成員的互動模式、家裡的經濟來源、人際之間的交往等,都是我們心中無 形的壓力 (Baruch, 1987) 。本研究參考評估壓力事件的主要生活事件及生活經驗調查表 兩種量表,分述如下:

(一)主要生活事件: Holmes 與 Rahe (1967) 指出當生活發生改變就會產生壓力,對 個體會造成困擾(羅惠筠、陳秀珍譯,1992),發展「社會再適應評估量表」 (SRRS) , 是較早將生活壓力量化來測量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大小,並提出再適應的觀念,

此量表共包含有 43 項生活事件(如結婚、配偶死亡等等),研究者以 394 位社會背景 不同的美國人對每一生活事件加以評分,按壓力感的大小排列來編定量表,此外更以生 活改變值 (LCUs) 代表個人在特定時間內所遭遇的生活壓力程度,其來源是個人在

SRRS 量表上所得總分的值。數字愈大的項目,表示壓力感越重。由於重要生活改變事 件對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因而有學者 Basch 與 Kersch (1986) 認為 SRRS 缺乏彈性,忽略個體主觀知覺壓力程度的個別差異,且未考慮個體間價值信念或 人格特質的差異。因此,除了考慮客觀上已發生之生活事件外,許多研究亦應該考慮個 人對生活壓力的主觀感受。

(二)生活經驗調查表

Coyne 與 Lazarus (1981) 的研究發現,每月所發生的生活小事件比典型生活事件量 表上的主要事件,對於身心症狀的相關更高。這也說明了若要針對壓力源進行調查時,

應該結合研究對象平時生活周遭的問題。 Sarason, Johnson, 與 Siegel 於 1978 年建立 另一個「生活經驗調查表」,依受試者個人經驗與知覺來自我評量事件造成的壓力,此 量表嘗試將經驗的個人差異性涵蓋進去(羅惠筠、陳秀珍譯,1992)。 Hurst 在 1979 年 指出人們的回憶受到時間的影響,且回憶時間距離生活事件期間越長,生活壓力越容易 被低估,通常測量六個月內的事件比測量一年內的事件可信度較高。同時,在評估生活 壓力時,受試者是否經歷過生活事件也可能造成結果的差異, Horowitz 於 1976 年也 發現生活壓力事件在半年內或一年前發生與社會再適應分數有顯著相關(馬上鈞,

2001;白璐、溫信財、陸汝斌、郭敏伶,1987)。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所採用回憶時間以六個月內所經歷之壓力事件為測量標準;

根據文獻回顧與上列兩種量表,分析中老年人之生活壓力,並進行項目的編修,以編制 成的中老年人之「生活壓力感受量表」來進行施測。

三、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參考國內、外與本研究相關之研究和文獻,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根據 Kanner, Coyne, Schaefer, 與 Lazarus 於 1981 年的研究發現以日常困擾與提振精神對適應症狀 預測的評量較好。 Monroe 於 1983 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利用多元回歸方式來建構日 常困擾與生活壓力事件預測心理症狀的結果中,日常困擾在預測上較為顯著(馬上鈞,

2001)。白璐、溫信財、陸汝斌、郭敏伶(1987)研究結果發現,從生活壓力事件排序 來看,前三項均與死亡有關,如子女死亡,而居於最後的則與休閒娛樂有關,如休閒活

動方式或次數的重大改變。 DeLongis, Folkman, 與 Lazarus (1988) 研究結果發現當參 與者感到壓力時,會經歷較差的健康情形或情緒,這可能在接下來幾天會在健康或情緒 上發生問題。鄭惠文(2000)研究發現日常生活壓力較能有效預測身心健康。

綜合上述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歸納生活壓力感受研究時,透過生活主要改變事件 的知覺感受,來瞭解在一段時間(半年內)所感受到的生活壓力情形。因此,本研究將 生活主要改變事件,作為生活壓力感受量表的依據。

在休閒運動參與效益與生活壓力相關之研究與文獻中,根據 Driver 於 1975 年以 密西根州的獨木舟玩家、釣魚愛好者與擁有度假別墅者所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十題 問題中,有 7 題明顯是和壓力有關的,而有有高達 67% 的別墅擁有者及 45% 的獨木 舟玩家、釣魚愛好者是因為想從繁忙的工作中加以改變才來這裡從事戶外活動。 Ulrich 與 Simons 於 1986 年針對 120 位受試者,先觀賞令人感覺到有壓力的影片,然後觀 賞自然的、都市的景物等相關影片或聲音。研究者利用自評及四種生理測量分別進行壓 力恢復的資料收集,結果顯示無論是透過自評或生理測量方式,都一致顯示觀賞自然環 境相關影片者,從壓力中恢復的比觀賞都市景觀相關影片者更快也更完全。另一方面,

透過自評方式也測得在心理上欣賞自然景觀影片比欣賞都市相關景物影片在壓力恢復 上有較大的影響,可以有效降低害怕、生氣等感覺,同時在愉悅感等正向感覺有很高的 測量分數。 Siegenthaler (1997) 研究結果發現休閒參與是預防壓力增加的方式之一,或 者因人們為逃離壓力的增加而尋求更多的休閒參與(馬上鈞,2001)。 Driver 與 Cooksey

(1991) 針對戶外遊憩活動所做的心理性遊憩偏好的研究,發現從平均得分及在各項有關

「壓力」和「暫時逃離」等項目來看,顯示休閒遊憩的心理因素大部分和壓力有關。

Coleman (1993) 針對 104 位成人所做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在感受較大生活壓力的受試

者中,比感受較低生活壓力者所體驗的休閒效益來的大,可見休閒有助於人們對抗壓 力,以維護身體及心理上的健康。 Iso-Ahola 與 Park (1996) 研究結果顯示休閒社會支 持(同伴與朋友關係)對於生活壓力引起的心理疾病症狀(沮喪)及身體疾病症狀皆有 緩和作用。黃義良(2000)研究發現國小兼任行政之教師在壓力調適上,較常採用的活 動類型區分依次為「運動類」、「交誼類」、「藝文活動類」與「家居養生類」;而較常採 用的單項活動依次為「球類運動」、「看電視錄影帶」、「郊遊踏青」、「喝茶與咖啡」以及

「慢跑」。由此研究結果,可以顯示國小教師所採用的壓力調適方式中,休閒活動也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

「慢跑」。由此研究結果,可以顯示國小教師所採用的壓力調適方式中,休閒活動也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