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七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信度及效度是量化研究品質的判定標準,而質性研究關心的是社會真實的建 構,被研究的現象、事件或行為的發生過程,以及人們在特有的社會脈絡下的經 驗和詮釋。Mertens (1998)列出提高質性研究信賴度的方法,為可信性、可轉換 性、可靠性、可確認性及真實度。而為使本研究能符合質性研究建構真實之規準,

研究者以下列方式來檢視本研究的研究過程:

壹、研究信效度

一、可信性

本研究採取「參與者檢核、三角校正檢核」的方式檢視訪談逐字稿。研究者 以錄影帶拍攝訪談過程作為訪談記錄的參照,並為每一個受訪者的訪談資料建立 檔案目錄及資料編碼。且將訪談錄影帶轉謄為逐字稿後,親自交給受訪者或以郵 寄方式寄給受訪者檢視逐字稿是否有詮釋偏誤之處,並請其直接在逐字稿文件上 做修正及補充說明,以使研究者的描述和受訪者的表達內容一致。

此外,研究者會以受訪者的其他資料(如訪談導師、閱讀 IEP)進行比對,以 檢證資料的一致性。若有不一致的情形,則於訪談後藉由非正式訪談、MSN 及電子 郵件來釐清。並與研究同儕討論研究過程,聽取相關建議,以使受訪者所分享的 資料能真實的呈現。

二、可轉換性

為增加研究的可轉換性,研究者將研究過程、受訪者、研究場域和研究參與 者提供的資料完整地呈現,並將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做成有效的文字描 述,讓讀者擁有足夠的資料來決定可應用的範圍。

三、可靠性

研究者清楚說明決定的研究方法與步驟,若有任何調整也誠實地記錄研究過 程中的任何改變,並檢視研究者本身在研究主題的既有經驗和想法,讓研究內容 經得起考驗。

四、可確認性

研究者將研究結果確實根據於所蒐集的資料。將自己的主觀性降到最低,避 免過度詮釋資料。因此,除了請受訪者檢視逐字稿是否有詮釋偏誤之處外,也利 用文件資料檢核比對,以增加研究的可確認性。

五、真實度

在真實度方面,研究者詳實地記錄受訪者的所有反應及取得這些資料的過 程,並讓不同受訪者的經驗都能夠清楚地被提出和分享,以歸納出研究者所欲瞭 解的部分。

貳、研究倫理

本研究尊重受訪者的意願,優先考量受訪者的感覺和權益,並遵守研究倫理。

因此研究者在邀請受訪者進行訪談前,先就訪談目的、進行方式、隱私和保密、

誠實、避免傷害等倫理問題,擬出訪談邀請函說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並取得 受訪者及其家長簽署之同意書。

訪談時錄音機、錄影機的使用,均得到受訪者之同意,完全尊重其意願。第 一次正式訪談前,研究者除感謝受訪者接受訪談外,並會再一次告知本研究將遵 守的倫理,以增進彼此的信賴感,再進行訪談。本研究之研究倫理如下所述:

1.訪談目的-主要想瞭解同學們在高中職階段的生涯探索行為的歷程。

2.進行方式-我們大約需要訪談二到三次,每次約五十分鐘的時間。

3.隱私和保密-為利於事後的分析研究,每次訪談的內容都會錄音、錄 影,以供資料分析之用,過程將全部保密。

4.誠實-訪談結束一星期內,林老師會將我們談話的內容整理給你看,

讓你確認並修正。

5.避免傷害-日後林老師的論文中,也不會提及有關你的姓名及任何足 以辨認出你身份的資料內容,以保障你的隱私權。

此外,研究者除在報告呈現時使用代號/代稱外,錄音帶、錄影帶及逐字稿等 更是小心存放,僅作資料轉錄時使用。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為增進研究信效度,採取「參與者檢核、三角校正檢核」的方式檢視 受訪者的生涯發展探索經驗。除了請受訪者在訪談逐字稿文件上做修正及補充說 明外,也將部分內容與受訪者的其他資料(如訪談導師、閱讀 IEP)進行比對,以 檢證資料的一致性,以使受訪者所分享的資料能真實的呈現。

本章依據研究者與聽障學生的訪談紀錄、蒐集之相關文件,依研究目的及待 答問題整理如下,並提出研究結果與討論。全章共分三節進行分析與討論,第一 節為聽障學生生涯發展的探索經驗,第二節聽障學生生涯發展之困境,第三節為 研究者的省思。

第一節 聽障學生生涯發展的探索經驗

聽障學生的發展不如一般學生,可能他們正處於 Super 生涯發展的成長期到 探索期的階段。經與家庭或學校中之重要他人認同,以發展自我概念,或正從學 校、學習、工作、工讀、社團、休閒活動及生活經驗中,不斷的進行自我探索、

角色試探、職業試探等探索,藉以找尋自我生涯目標與未來發展方向(周談輝,

2003)。

本研究以貼近聽障學生生活經驗的問題來訪談高職聽障學生的生涯發展探索 經驗,分別以對聽覺障礙自我覺知的情形、自我興趣的瞭解情形、對自我特質的 瞭解情形、對自我能力的瞭解情形、自我溝通方式的瞭解情形以及求學歷程自我 抉擇的情形等六個面向探討如下:

壹、對聽覺障礙自我覺知的情形

聽障嬰幼兒無法接受到各種聽覺刺激,因此知覺系統會受到改變,3~5 歲的 聽障兒童開始知覺自身與正常兒童的不同,並開始建立較明確的自尊(林寶貴及 錡寶香,1993)。

而在對聽覺障礙自我覺知的部分,研究者從訪談內容中歸納出四個面向,分

別是察覺的時間、探索聽障發生的原因、對聽障的感受及聽障對生活的影響。茲 分述如下:

一、察覺的時間

從訪談中得知高職聽障學生大多能覺知本身的聽覺障礙,察覺的時間不一,

最早能在幼稚園階段(四到六歲)漸漸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但卻不會因為 聽覺上的障礙而影響與一般幼兒的互動,甚至會想要瞭解自己發生聽障的原因。

「我五歲的時候發現我跟別的小孩不一樣,耳朵聽不到。」(訪-A/小伯 -970520-1)

「我幼稚園發現了,告訴爸爸媽媽聽不到,他們帶我去醫院檢查。」(訪-C/

小賢-970527-1)

「讀幼稚園的時候,有覺得和別的小孩不一樣。他們可以說話,我不能說話。」

(訪-E /小雲-970526-1)

「我幼稚園的時候,感覺耳朵聽不到,沒有聽到別人說什麼。我媽媽跟我說 話,我聽不到。」(訪-G/小佩-970602-1)

「我沒有讀幼稚園。…從國小一年級進去讀,上課的時候老師在講什麼,我 聽不清楚。老師請我去口語訓練,我學看老師的口語,教完後回去上課,我還是 看不懂口語,我不知道,真的聽不到。」(訪-H/小慧-970623-1)

「不過,沒有因為聽不到,別的小朋友就不跟我玩。」(訪-E /小雲-970526-1)

「我的耳朵怎麼了,是不是發炎?」(訪-G/小佩-970602-1)

二、探索聽障發生的原因

綜合受訪者訴說聽障的原因有發燒、生病及不明原因,其中以不明原因居多,

且多從母親那裡得知。除了母親的主動告知外,當察覺聽障時,通常會讓受訪者 產生疑問,進而激起他想要瞭解聽障發生的原因,而會主動的詢問母親自己為什 麼會聽不見。

「國小三年級,我自己發現聽不到,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是聾人,後來我 進國中的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我聽不到,是什麼病?媽媽說我三歲的時候發燒。」

(訪-D/小婷-970523-1)

「我聽媽媽說,我二、三歲發燒送醫,變成聽障。」(訪-F/小蓉-970523-1)

「我三歲的時候媽媽告訴我是聽障。我是覺得比較奇怪,我跟別人不一樣,

我是聾人,他們是聽人。我問我媽媽,為什麼我聽不到,媽媽說我是生病,所以 就聽不到。」(訪-E/小雲-970526-1)

「我有問過媽媽,為什麼耳朵聽不到,媽媽回答,我出生後就聽不到。我就 想,可能是自然的。」(訪-A/小伯-970520-1)

「我問媽媽,我是不是天生的?是。是不是基因的關係?他說是。」(訪-G/

小佩-970602-1)

但是也有受訪者如 C/小賢,會一開始不想面對自己逐漸喪失聽力的事實,而 不會想要問爸爸媽媽自己聽障的原因。

「不會想要問爸爸媽媽,為什麼我會慢慢聽不到。我沒有問別人也沒有告訴 朋友。」(訪-C/小賢-970527-1)

Heward(1996)提到目前已確認多數聽覺障礙的成因,但仍有部分導致聽覺 障礙的成因不明。因此,出生時有正常聽力的嬰兒,可能會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後 喪失聽力,受訪者中的 B/小佑和 C/小賢就是這樣的情形,他們發生聽障的原因不 明,但都是從有聽力而漸漸地喪失聽力,喪失的程度不一樣,但他們都能察覺自 己的情況,且會告訴爸爸媽媽,做進一步的檢查確認。

「國小四年級,我自己發現聽力慢慢退步,告訴爸爸媽媽。…現在我的聽力 比較進步,有再去檢查,還是維持一樣 40 到 50 分貝。」(訪-B/小佑-970522-1)

「我國小聽力慢慢變重,告訴爸爸媽媽,他們帶我去檢查,檢查完了就開始 戴助聽器。」(訪-C/小賢-970527-1)

可是當家長在面對這樣的不明原因時,竟會歸因於祖墳風水,也許這正反映 出我們仍然希望知道一個答案的心理吧!

「媽媽告訴我,說我聽不到是因為祖先的墳墓風水不好。」(訪-C/小賢 -970603-3)

因研究者對 C/小賢所提及之聽障發生原因感到好奇,因此進一步訪談其導 師,而小賢的導師表示家長的確說是因為風水的緣故,且在 IEP 上也有做相關紀 錄:1 到 5 歲都正常,6 歲時突然慢慢聽不到聲音,醫生檢查都正常,家長聲稱為

「祖墳」的關係。

三、對聽障的感受

當研究者開始提及對聽障的感受時,部分受訪者開始會回應不知道,但進一 步詢問是否會難過、是否曾經哭泣時。大多數受訪者都表示心裡會覺得有一點難 過,也曾哭過,但卻會壓抑這樣的情緒,自己忍耐。

「(手摸一下額頭)不知道。…我對自己聽不到有一點點難過,有哭一點點(抓 著頭)。…我想要變得跟聽人一樣。…我有一點點討厭自己是聽障,從小到現在都 一樣,不喜歡聽不到。…沒有跟爸爸媽媽抱怨過,就自己忍耐。」(訪-C/小賢 -970527-1)

「我覺得自己有聽障心裡很難過,從小到國中都一樣。」(訪-D/小婷-970523-1)

「我覺得自己有聽障心裡很難過,從小到國中都一樣。」(訪-D/小婷-97052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