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了深入瞭解受訪者的生涯發展情形,運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式來 蒐集資料。主要研究工具包含研究者及訪談大綱,茲分述說明如下:

壹、研究者

在質的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參與其中而無法置身研究之外,

在探索的過程中,研究者是獲得第一手資料的來源,因此研究者的背景及相關經 驗會決定研究者如何詮釋所獲得的資料。

研究者民國八十七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畢業,民國八十八至 八十九年間於高雄師範大學修習特殊教育三十學分,取得特教教師資格後,一直 擔任國立台南啟聰學校高職部家政科教師,至今已滿八年,曾經兼任過行政職務 一年,帶領一班高職部家政科同學畢業,目前擔任綜合高中部家政學程二年孝班 導師。因為這樣的經歷使研究者接觸啟聰學校高職聽障學生有長達八年的時間,

從不會手語到能與學生對談如流,讓我更熟悉他們。從與聽障學生的互動中,我 產生了一些疑惑,為尋找解決之道,我展開了這一次的探索之旅。

而為了與聽障學生走得更近,在校期間,研究者持續增進手語溝通能力,除 利用晚間修習手語初級、中級、高級、翻譯(一)、翻譯(二)班課程並取得成績 合格證書外,平時也主動跟聽障學生談話、聊天,讓研究者的手語能力保持流暢,

避免退步,因此研究者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手語溝通能力。此外,研究者民國九十 五年暑假於台東大學修習「質性研究」、「教育研究法」課程,與同儕以文獻閱讀 及討論的方式,澄清研究法相關概念,這使我有基本的研究素養。但畢竟研究者 未做過正式研究,為了不影響研究結果,研究者除了多閱讀一些質性研究的相關 資料外,在正式訪談前,先邀請一位聽障學生進行訪談,以熟悉訪談方式。並在 遇到困惑時,與同學討論,並不斷思考、修正自己正在進行的方式,以避免偏離 研究主題。

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難免會將自己的想法帶入現場,因此研究者必須清楚 瞭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本研究裡,研究者是一個傾聽者,能適時的提出問題、

澄清問題與反應真實,也是一位觀察者與分享者。因為受訪者皆為聽障學生,多 數口語不清晰,因此,專注的傾聽很重要的,但因為要專注傾聽,因此訪談全程 皆以錄音、錄影方式記錄,而在訪談的過程中,若有看不清楚、聽不清楚之處,

研究者會立即反應,請受訪者補充說明,直到完全瞭解。此外,在訪談過程中,

研究者需要觀察受訪者的肢體語言及細微反應,適時鼓勵受訪者繼續說。而除了 傾聽受訪者的經驗外,研究者也會適時的自我揭露,與受訪者分享經驗,讓受訪 者也願意分享更多資訊。

訪談結束後,研究者耐心地將大量的訪談錄影資料轉換成文字逐字稿,並請 受訪者協助檢視逐字稿是否忠實呈現其經驗與想法,若有錯誤之處,則請受訪者 直接於逐字稿上加以修正及補充。而研究者為了一貫地將聽障學生的真實經驗呈 現,因此本研究的訪談、逐字稿轉謄、資料分析、資料詮釋等工作,均由研究者 自行擔任,務必將受訪者真實的經驗分享給讀者。

貳、訪談大綱

本研究擬採取半結構而開放的問題形式做為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三),以利於 訪談時有基本的脈絡可循,訪談大綱是經由研究者參閱相關文獻後,根據研究目 的及待探討之研究問題編擬而成。訪談大綱上的訪談題目,研究者先請學者專家 及台南啟聰學校任教聽障學生之教師審閱後,並聽取其建議修正訪談題目,以利 聽障學生瞭解,然後再實際訪談一位聽障學生,熟悉訪談進行的方式。本研究所 建立的訪談大綱專家效度人員名單如表 3-4 所示。

表 3-4 建立訪談大綱專家效度人員名單

姓 名 職 稱 備 註

劉明松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學者專家 鄭雅莉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學者專家 魏俊華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學者專家 莊玲華 國立台南啟聰學校就業組長 學校教師 陳曉婷 國立台南啟聰學校心理諮商師 學校教師 蔡璧娥 國立台南啟聰學校輔導主任 學校教師

本研究在進行訪談時,並不需要按照大綱逐一發問,也不必受限於其題目內 容,只要秉持著一個原則,就是完全從受訪者的主觀經驗出發,之後再順著受訪 者談及的主題,建構出他們在高職階段生涯發展歷程的探索經驗即可。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以專注傾聽、支持、同理心的方式與受訪者保持良好的 互動,一方面受訪者回答訪談問題,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回答受訪者之疑問,並應 用口語、手語、筆談等多元溝通方式,以簡化語句、重述、提問的技巧澄清語意,

使受訪者能瞭解問題,以提供適切的回應資料,並以客觀角度詳實記錄,不加入 任何批評判斷,儘可能呈現受訪者的原意和想法。而訪談情境方面,研究者選擇 在自然、不受干擾、舒適的輔導室諮商室或家政科教師辦公室進行訪談,讓受訪 者在一個沒有壓力、舒服愉快的空間暢所欲言。期望能藉由多次不同角度、不同 時間的訪談,使受訪者能提供充分且深入的正確訊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