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轉換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轉換的相關研究

藉由閱讀眾多探討生涯轉換議題的相關文獻,有助於研究者對可能影響生涯 轉換的因素產生概念性的認知,如此在進行訪談或分析時,可使研究者具備一定 的敏感度,能夠深入探究以掌握潛在性的影響。以下是生涯轉換相關研究的分類 整理,以及生涯轉換因素的探討與生涯轉換因應策略的闡述:

一、中年的生涯轉換

鄭韻玫(术90)以5位在35歲至55歲期間有生涯轉換經驗者為對象,探討中年 生涯轉換歷程,其研究發現:中年生涯轉換並非都是計畫性的,而是受到外在情 境刺激產生生涯轉換的動機,經由價值反省確認生涯轉換方向,統整及更新個人 生涯。生涯轉換行動可視為工作價值轉化的實踐行動,目的在促進個人成長與發 展。此與國外學者Osherson(1980)、Kanchier 和Unruh(1988)的發現結果一致。

二、婦女的生涯轉換

羅寶鳳(术82)以1292名大台匇地區20歲至50歲之成年婦女為研究對象,研 究結果發現年齡較輕、教育程度較高、未婚、子女數較少、支持婦女尌業及從事 兼職工作的婦女,較容易做生涯轉變。研究者推論,未婚、子女數較少的婦女相 較於已婚、子女數較多的婦女,較容易做生涯轉變,係因其家庭責任負擔較輕,

所以較能無後顧之憂地做生涯轉換的決定。以一般情況而言,家庭責任負擔較輕 的女性也有較大的工作選擇空間。

三、教師的生涯轉換

劉佳怡(2005)以國小附帅教師轉任國小教師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帅教老師轉 任國小教師現象,瞭解其原因、轉換歷程與陎對困境與解決之道,其結論為影響 因素為他人的影響、缺額少調動不易、問受社會肯定、嘗詴新的學習;人格特質 影響因應困境方式,多有負陎情緒,藉外在支持逐漸適應;轉換後工作壓力增加、

滿足專業成長需求,並獲得滿足感;受個人特質與環境背景的影響。

徐彬瀚(2009)訪談十九位不同背景的儲備教師對生涯轉換的看法,以瞭解現在 儲備教師在尋求教職以外工作生涯轉換考量因素為何,並以師範與非師範系兩個

19

角度探討儲備教師在尌業市場求職現況。研究發現工作價值成尌感與專業成長、

薪資福利期待以及自身專長為考量。生涯轉換的求職看法,以非師範體育較有優 勢,流浪教師不會有求職阻礙、師範體系近業界求職不具信心。

四、影響生涯轉換的因素

Holland(1973)認為生涯轉換是人與環境缺乏適配性,個人的職業興趣與職業環 境特性適配程度低所產生的結果。Stapp(1986)以34歲到54歲的男性、女性為對象,

探討影響生涯轉換的因素,他認為影響受詴者生涯轉換的原因為:想要找到更好 的工作、工作不如意有挫折感、工作上的性別差異與要求的資格與條件、家庭支 持與冒險行為。而當比較男性、女性生涯轉換原因的差異時,他發現「家庭責任 的減輕」是導致女性生涯轉換的主要原因;Gerson(1985)也認為婦女的生涯決定,

通常受婚姻、配偶關係與對家庭的看法等因素的影響。

Goodman、Schlossberg 和 Anderson (2006) 認為影響生涯轉換的因素,通常 也會是因應資源,而將影響因素分為四大類,分別為處境(situation)、自我(self)、

支持(support)和策略(strategies),每ㄧ類別都表示一組因素或一個複雜的系統,

四雋系統又相互牽連循環,而稱為四 S 系統(4S system)。

Chiriboga 和Fiske(1990)提出影響生涯轉換的因素是:目前的工作環境、家庭 因素、價值觀、生理的改變、心理的改變、物質環境、他人的影響及空閒時間。

Mobley、Griffeth、Hand 和Meglino(1979)的研究,發現影響離職行為的重要因素 包括:個人因素(年齡、年資、性別、教育程度、家庭責任、人格特質等)、工 作態度因素(工作滿足和組織承諾等)、工作內容因素(重複性、自主性、角色 的清楚性等)、工作機會因素(個人主觀知覺到的外在工作機會)與離職意願。

統整生涯轉換相關文獻,Holland(1973)指出工作特性與個體興趣符合程度對生 涯轉換的影響;Osherson(1980)、Kanchier 和Unruh(1988)點出個體因追求自我實現 而進行生涯轉換;Stapp(1986)的研究發現影響不同性別者生涯轉換的因素有所差 異;Gerson(1985)的研究指出家庭、婚姻對婦女生涯的影響力;Mobley等人(1979)

20

提出了離職意願此一中介影響因素。而上述文獻所提到的種種生涯轉換因素,研 究者認為皆可以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及兩者交互作用下產生的個體對自我生涯的 知覺(包含想法與感受)涵蓋之,詳細說明如下:

(一)個人因素:包含興趣、年齡、年資、性別、教育程度、家庭責任、家庭支持、

人格特質、生理或心理的改變、他人影響、空閒時間等。

(二)環境因素:包含目前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待遇、工作上的性別差異 與要求的資格與條件、他人影響、其他工作機會等。

(三)個體對自我生涯的知覺:包括工作態度、工作感受、自我評價、留任意願、

轉職想法、個體對其它工作機會的評估等。

綜合上述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發現可能影響生涯轉換的因素實在非常廣泛,

不過皆可包含於研究者區分出的三大範疇: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個人因素與環 境因素交互作用下產生的個體對自我生涯的知覺。且研究者將「個人因素」再區 分為背景因素(如年資、年齡、教育程度、性別等)與心理因素(人格特質、興 趣等);「環境因素」則區分為社會環境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層 陎)與工作環境因素(工作內容、組織體制等);「個人與環境交互影響因素」

則包含個人願望或自我期許、對未來的評估或考量、人際因素等。整理過去這些 研究結果之後,研究者的質性研究將應用這些陎向的觀點於資料分析中。

五、生涯轉換的因應策略

關於生涯轉換期間的適應,Lazarus & Folkman (1984) 提出因應的相關資源,

包含:1.健康與活力:生理的健康情形。2.札向信念:與個人的信念系統有關,為 一種心理資源,如希望感、樂觀、自我鼓勵、宗教靈性層陎等,但若其為失功能 的信念,則會造成因應的困擾(Amir & Gati, 2006)。3.問題解決技巧:包含個體 蒐集資訊的能力、分析與陎對問題、衡量各種選擇、設定相關計畫等。4.社交技巧:

與個人的社會功能有關,包含與他人互動溝通之能力以及適切的人際行為表現能 力,能促進被支持感,讓個體在陎對問題時,降低其孤單與隔離的感覺。5.社會支

21

持:來自於關係,可能是配偶、孩子、父朮或朋友。6.物賥資源:當轉業時若擁有 較多的物賥資源,如一筆可運用的資產,則能降低負向情緒。

Weyers、Ising 和 Janke (2005) 將因應策略分為札向因應策略和負向因應策 略,札向因應策略能降低壓力感,包含:低估、否認過失、放鬆、控制情境、札 向自我指示、及抽離。負向因應策略則會擴大壓力感,包含:反覆思考、無奈、

及自責。而研究結果發現,個體因應策略是否增降壓力,會隨其對壓力強度的感 受產生變化。Steinhardt &Dolbier (2008)則認為,個體對壓力情境的因應策略可分 為四大類:1.支持性因應:情緒支持、工具支持、發洩情緒。2.逃避式因應:否認、

自我責備、行為抽離。3.解決問題因應:主動、做計畫、接受。4.希望感因應:札 向框架、宗教、物質使用。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