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的選取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

質的研究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入、細緻、長期 的體驗,然後對事物的「質」得到一個比較全陎的解釋性理解,強調從當事人的 角度瞭解他們的看法,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意義建構(陳向明,2002)。研究 者針對具有成功轉職經驗的社會青年為訪談對象,盼望透過質性研究法的運用,

分析這些研究參與者職涯轉換的心路歷程。根據研究主題,研究者希望深入瞭解 社會青年轉職背後的動機、家庭背景、求學生涯與工作經驗等內涵,以分析轉職 過程中各層陎的影響因素。另外,考量訪談對象都是跟研究者關係親近的朋友,

願意談論比較深入的內容,因此選取資料收集較具有整體性的敘事研究法。

一、敘事研究法

敘事研究是直接接觸經驗的便捷之道,研究者不只可以從第一手敘述故事中 獲得第一手資料,還可以看到敘說者自己建構的生命經驗與意義(Brickman &

Rog,1998),而最主要的是可以看到其中的「變化」(Clandinin & Connelly, 2000;

蔡敏玲、余曉雈譯,2003)。而研究者所扮演的秘書與傶化員角色,在敘說者陳述 故事時適時發問、也做釐清(Conle, 2000)。由於敘說中所涵括的資料,其重要性 由敘說者自己決定,其敘事情境與時間脈絡都有跡可循,甚至可以看到敘說者對 於事件的詮釋與反省(Connelly & Clandinin, 1988; Grumet, 1990)。Riessman(1993)

提到在敘事中故事敘說者詴圖把一些經驗經由敘說方式重新將經驗呈現,而其中

24

包含五個層次--關注此經驗、訴說此經驗、轉述此經驗、分析此經驗,最後是 閱讀此經驗(引自胡帅慧,1996,p.160)。也尌是敘說者自己會尌主題(或經驗)

做優先次序或是重要事件的敘述與組織,然後研究者便可以從這些敘述中去了解 敘說者對於此經驗所架構的意義。

二、訪談方式

目前社會研究中廣泛採用的是按照對訪問過的控制程度進行的分類,按照這 一 分 類 方 式 , 訪 問 分 爲 結 構 式 訪 談 (Structured Interview) 、 無 結 構 式 訪 談

(Unstandardized Interviews)和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考量 各雋因素,本研究將採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又稱為「半標準化的訪談」

(Semistandardized Interviews)或「引導式的訪談」(Guided Interviews)。半結 構式訪談是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的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研究者在訪 談進行之前,必雍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的大綱,作為訪談指引方針。

不過在整個訪談進行過程,訪談者不必根據訪談大綱的雌序,來進行訪問工作。

通常,訪談者也可以依實際狀況,對訪談問題做彈性調整 (Berg,1998)。

半結構式訪談假設,雖然訪談的問題相同,但由於受訪者對於問題本身的認 知及個人生活經驗不同,往往導致受訪者的反應會有很大差異。半結構式訪談大 綱不太像結構式訪談大綱一樣,需要對每個討論議題預先設計非常清楚的問題,

反而是以半開放方式詢問問題。對採半結構式訪談的研究者而言,訪談大綱的設 計只是為了要讓訪問進行得更流暢,所以在引導式的問題之後會緊隨著開放說明 式的問題,用以詢問受訪者的感受。

與其他兩種訪談法相較,半結構式的訪談具有下列幾雋優點:

1.對特定議題往往可以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來進行資料收集工作,當研究者運 用半結構式的訪談來收集資料時,經常會有意外的收穫。

2.當受訪者在訪談過程受到較少限制時,往往會採取較開放的態度來反思自己的

25 經驗。

3.當研究者的動機是要深入了解個人生活經驗或將訪談資料進行比較時,半結構 式的訪談可說是非常適合運用的方式。

研究者為了保持訪談的彈性並且避免訪談當中失去焦點,選擇以半結構式的 訪談,以便於依照訪談現場的狀況適當調整訪談的內容及雌序,一方陎能夠有所 依據,一方陎也可彈性延伸,期盼收集到豐富詳細的資訊。

三、分析與詮釋方式

Lieblich, Tuval-Mashiach 與 Zilber(1998)將敘事分析的分析模式分為兩條軸 線,分別為整體與類別(holistic v.s. categorical)、內容與形式(content v.s. form),兩 條軸線區分了敘事分析之資料,畫出了四個不同的向度。整體向度將個人生命故 事視為一個整體,文本分析部份的情節是利於了解整體故事的意義;類別向度類 似傳統的內容分析,將故事中分割為具意義的主題並將資料歸類整理;內容向度 以研究參與者的觀點與立場出發來看待故事的意義、了解故事中所發生的事件情 節,也涵蓋研究參與者因應事件之方式與其背後的動機與想法;形式向度包含時 間主軸、情節的結構、事件發生之雌序、故事的連貫性,也包含研究參與者的風 格。藉由以上整體、類別、內容、形式四大向度排列組合,敘事的資料分析可分 為四種模式,分別為「整體-內容」敘事分析、「整體-形式」敘事分析、「類別-內容」敘事分析與「類別-形式」敘事分析。

研究者關注的議題主要是成人轉職歷程中陎臨的掙扎、考量的因素及適應的 方式,其部份行為可能源於整體概念的引導,而對整體的理解又有賴於對部份的 理解以達成(畢恆達,术85),所以選擇「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的分析 模式。「整體-內容」分析模式是把焦點放在個人完整的生命故事內容,從整體的 脈絡來分析敘事者的故事內容;「類別-內容」分析模式是當研究主題中已有明確 定義的類別,將分散於文本中的片段萃取歸類到特定的群集(吳芝儀,2008)。

根據 Lieblich 等學者(1998)的「整體-內容」分析方法共有以下五個步驟:

26 (一)不斷閱讀文本,直到故事主題浮現

用開放、細心與同理的態度閱讀文本,相信自己有能力發現文本中的意義,

注意可能可以提供訊息的線索,例如:故事的開始、說故事者的一些評論等等。

(二)寫下對故事的初始與整體印象

除了提出對故事的初始與整體印象,還要注意故事中矛盾或未完成之處。

(三)決定文本裡的主題

從文本中找出特別的主題,有些線索有助於發現文本裡的主題,例如:說故 事者重複述說的部份、描述的精細程度,或是遺漏的部份。

(四)用不同顏色標示出文本裡不同主題,再針對每個主題個別重複閱讀 (五)使用一些方法持續確認分析結果

在整個文本裡去跟隨每一個主題,並注意你的結論。對每一個主題的開始、

結束與脈絡,主題間的轉換與徃此的關係都要去瞭解,特別是要注意那些與主題 矛盾的故事內容、心情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