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

一、何謂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一詞過去有人把「diversity」,這 個字翻譯為「龐雜度」或「歧異度」,在 1976 年即已列入美國國家森林經營的法 案中,當時的原意是指生物物種的豐富度(species richness)。1986 年,科學家 重新闡釋生物多樣性,即生命的多樣性,包括遺傳、物種與生態系三個層級。Wilson

(2002)指出,所謂的生物多樣性係指所有發生在生物體上的遺傳變異,也可以 是生態系之間或構成生態系的物種之間的差異,甚至小至同種生物間因遺傳組成 產生的變異。

在學術上,「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的定義是指不同的生態系 由不同的成員所組成,即使同種的成員,成員之間的基因也未必相同;同時,生 物多樣性也是生態保育上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地球上各式各樣的物種、物種 和物種間及物種和環境間多樣的關係,它涵蓋了所有從基因、物種、族群、生態 系到地理景觀等各種層次的生命形式,生物個體的表現由各式各樣的基因所掌 控,各種不同的生物個體互相依賴生存,因而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生命之網,而在 這個網中,任何一種生物的消失或加入,都會使生命網的結構產生改變,甚至造 成整個網的瓦解或消失。換句話來說,所謂的生物多樣性即指涉同種物種自身、

物種與物種之間及生態系與生態系之間的歧異度,它包含了陸生、海洋和其他水 生生態系等所有生態系中活生物體的變異性,涵蓋了所有從基因、個體、族群、

物種、群集、生態系到地景等各種層次的生命型式,這也說明了生物多樣性的內 涵廣博而複雜,不過它基本上可以分為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 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和生態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林曜松編,

1998)。

(一)遺傳(基因)多樣性

係指所有生命形式(動物、植物、微生物、原生生物等等)所具有的遺傳內涵 或基因構造上的差異,通常可以稱為多型性或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可以表現 在個體間的差異,也可以是一個族群內的多樣性,也可以是族群間的多樣性;一 個物種不同個體間,如果具有較高的變異性或遺傳樣性,他們在環境中就比較夠

生存,對於環境的變動,其適應能力也可能比較強,因而能夠產生更多的後代(陳 福旗,2000)。而生物在繁衍後代的同時,即利用基因突變及有性生殖時之基因 重組,來增加後代子孫之基因的岐異度(多樣性),利用這種多樣性,來保持後代 對於環境的適應力。

(二)物種多樣性

同一種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區域,常因為地理位置或是生態體系不同的區隔 造成許多不同的族群,族群之間的基因遺傳因為交流的機會降低而具有一定程度 的差異,即使在同一族群內個體之間的變異仍然存在。通常物種的多樣性具有二 種涵意:物種的豐富度和物種的均勻度;豐富度是指一個群落或環境中物種數目 的多寡,在統計物種的數目時,要說明多大的面積,以便比較;均勻度是指一個 群落或環境中全部物種個體數目的分配狀態,也就是各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 程度(楊樹森,2001)。

(三)生態多樣性

泛指在不同生態系統中多變的棲息地及各種生態演替的現象。由生物及其所 生存環境所組成。而各種生物也依賴著生態系統以延續其生存與演化,每種生態 系在維持物種和基因多樣性是不可或缺的,而生態系更為人類提供水土、養分等 重要服務(林曜松編,1998)。以雨林生態系來說,雨林生態系分上、中、下層,

各有不同種的生物,濕潤的氣候使的植物種類特多,自然的動物的種類也多,形 形色色的生物組合成了一自然生態。

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濫用,已 造成世界物種快速滅絕,對人類的福祉以及未來人類的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

傳統的物種保育主要關注於瀕危生物的復育,對其他千百萬種物種、基因以及生 態系的維護卻少予以關心,致使整體的保育成效不彰,因而引發世界各國生物多 樣性保育概念的興起與運動的蓬勃發展,成為目前最熱門的環境議題之一(林曜 松編,1998)。

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及價值

印地安人如詩歌般的世界觀印地安人如詩歌般的世界觀印地安人如詩歌般的世界觀印地安人如詩歌般的世界觀,,,,又在此時浮現又在此時浮現又在此時浮現又在此時浮現………

每一朵充滿香味的鮮花都是我們的姊妹每一朵充滿香味的鮮花都是我們的姊妹每一朵充滿香味的鮮花都是我們的姊妹每一朵充滿香味的鮮花都是我們的姊妹………

人類並不擁有大地人類並不擁有大地人類並不擁有大地人類並不擁有大地,,,,人類屬於大地人類屬於大地人類屬於大地人類屬於大地 (((朱侃如譯(朱侃如譯朱侃如譯,朱侃如譯,,1995,199519951995))) ) 我們要保育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的先決條件是認識生物多樣性 的價值。價值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影響他(她)的行為,因此,了解生物多 樣性的價值就十分重要了,如果我們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我們當然願意保育

生物多樣性。

Collinge(1996)指出哺乳類、鳥類、兩生類、昆蟲及草本植物在小面積的棲 地中,所具有的物種豐富度及異質性愈低,生物滅絕風險愈大。他也提到異質性 高的棲地所含的植物種類較豐富,地景變異程度高,微氣候、微棲地類型複雜,

生活在其中的生物能獲得的食物豐富,種類多,可利用的空間範圍也多,所以異 質性高的棲地較不易發生區域性滅絕的現象。就食物鏈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種生 物在生態環境中,均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此,非人類中心主義者認為,「人 類中心主義」所認定人類優於萬物之觀點,乃是狹隘的物種主義,也是造成今日 環境危機的主要原因,「非人類中心主義」所欲論證的基本觀點,即物種或生態 系統本身即具有其所謂的內在價值,而不僅只是依附人類的工具價值(吳珮瑛和 蘇明達,2006)。

在自然的情況之下,某一生態系中生物的種類越繁多,組成份子越複雜,整 個生態系統就不易因為少數幾種物種的變動,而產生重大的改變或影響,所以,

生物多樣性可說是穩定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一。但是,目前因人類對環境的過度干 擾,造成生物快速而大量的滅絕,長久下去,整個地球生態系,將會因為生物多 樣性的減少,在物種日趨單一化的情形下,很容易因為單一的環境變遷或個別的 自然災難,而引發更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生長在台灣的生物中,大約有 1/4 是全 球任何其他地方所沒有的,而其他 3/4 物種的遺傳特徵也往往是非常獨特的。了 解、保護、並永續利用這個島嶼的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台灣資源,是大家的基本義 務,如果做得到,對未來之福祉、健康、及安全將可能提供重大的貢獻(彭鏡毅 譯,2000)。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它對人類的貢獻如下(林曜松編,

1998):

1.維持生體系的基礎:生物物種與自然環境間之互動,提供了人類賴以維生 的生命維持系統,其功能如保護土壤、促進元素循環、穩定水文、調節氣候、以 及維持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等。

2.健康與經濟:生物之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食物、醫藥、生物科技與工業原 料等健康與經濟資源。

3.啟智與育樂:在人類歷史上,生物之多樣性也在人類的科學、教育、美學、

社會文化、休閒娛樂、心靈創意等各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維護生物多樣性」

這個目標也等於是維持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生態體系。

三、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早在 1970 年代,生物學家已經向決策者和一般大眾發出生物多樣性消失的警 訊(趙榮台,1998)。Lovelock(1987)曾提出人類對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利用只著 重於從肉眼無法觀察的微小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到大型動物(如象與鯨等),

並不包括如今認為亦屬生命的生態系、地景系統,甚至整個地球。Diamond(1988)

亦曾指出干擾、季節變化和環境預期變化等現象均可造成物種的歧異,生物多樣 性的增加或減少取決於當時環境的狀況及強度。而 Cohen(1989)也提到由於人類 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物的增加使環境加速惡化,造成品種劣化及某些品種的消失。

Gayford(2000)認為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減少,在過去 10 年,已經被確定 為一個全球環境問題。在更早之前,Erwin(1982)曾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的總數多 達 3000 萬種,而其中大多數尚未記述的物種生活在熱帶森林中。不過 Simberloft

(1984)隨即推估熱帶雨林的破壞將會引發嚴重的物種喪失,他指出當時因為之 前的百年來,由於人類對亞馬遜河流域之熱帶雨林的破壞,即已造成了 704 種鳥 類之中有 12%的物種滅絕,而 92000 種植物中也有 15%的物種滅絕。就物種多樣 性的消失來說,目前地球上大約有 50 至 100 萬種的生物,都面臨滅絕的命運,且 預計下一世紀的滅絕速度,將會是本世紀的兩至三倍),其滅絕速度相當驚人

(Wilson & Peter,1988)。因此熱帶雨林的開發,已使得物種滅絕的速率約為 每年 50,000 種,平均約為每天 140 種,若以此推估,預測五十年內人類將滅絕地 球上 1/4 的生物種類,所以由於人類的行為,可能已經啟動了有史以來的第六次 全球大滅絕災變,這與歷史上過去五次大滅絕災變的成因相當不同,並且是在瞬 間(以地質年代為單位)滅絕了極多物種(Wilson,1992)。

在三十五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原始的生命形式,在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

逐漸演化形成現今複雜的生命的多樣貌,而在這三十五億年當中,地球上的生命

逐漸演化形成現今複雜的生命的多樣貌,而在這三十五億年當中,地球上的生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