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融入課程的介入前後兩組學童內在想法與態度的轉變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六節 融入課程的介入前後兩組學童內在想法與態度的轉變

由於開放性問卷學生的文字表達方式不一,故研究者根據學生答案進行分 類。做法完全符合生態觀點,與萬物和平共處之內涵者,給予 5 分;大部分符合 生態觀點之內涵者,給予 4 分;少部分符合生態觀點之內涵者,給予 3 分;做法 符合人為觀點,以自然方式進行正向控制者,給予 2 分;做法符合人為觀點,以 人為方式進行正向控制者,給予 1 分;其他以人為觀點,進行負向控制、不知如 何處理或答非所問者,均給予 0 分。依此設計出一計分標準表(如表 4.20),以方 便進行整體性的考量。

表 4.20 開放性問卷計分標準表

內 涵 做 法 計分方式

1.以生態觀點,與萬物和平共 處

1-1 放任生物發展 1-2 禁止開發

5

1-3 設立保護區 1-4 設為保育動物

4

1-5 保持生物原本習性 3 2.以人為觀點,進行正向控制 2-1 引進天敵防治

2-2 請求協助或加強宣導

2-3 不過度開發或規劃開發方式

2

2-4 驅趕(嚇走)

2-5 控制數量

2-6 設置圍籬、自我防護 2-7 隔離

2-8 搬離或放棄 2-9 另外餵食

1

3.以人為觀點,進行負向控制 3-1 捕捉 3-2 撲殺

3-3 棲地進行大量開發 3-4 噴灑農藥

4.不知如何處理 4-1 視情況而定

4-2 不知道或對生物習性不了解 5.答非所問 5-1 答非所問

0

一、融入課程介入對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一題表現的影響

針對開放性問卷第一題,將兩組學童於融入課程介入前後回答分類,如表 4.21;並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如表 4.22:

表 4.21 兩組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一題之前、後測反應

前測 後測

題別 答案 做法 計分 組別

學生代號 人數 學生代號 人數

實驗組 17、20 2 05、06、08、10、17、

20、21 7

一 部 份 給 猴 子,一部份賣 遊客

1-1 5

對照組 02、07、09、21 4 02、09、21 3

實驗組 08 1 07 1

放任牠吃 1-1 5

對照組 04、13、15、20 4 04、08、13、15、20 5

實驗組 11、13、14、15、23 5 11 1

表 4.22 兩組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一題前、後測得分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測驗別 組別 平均數 t 值 顯著性

實驗組 2.38

前測 對照組 2.57 -.332 .741 實驗組 2.95

後測 對照組 2.71 .408 .686

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前測平均數為 2.38,後測平均數為 2.95;對照組的前測 平均數為 2.57,後測平均數為 2.71。以兩組學童的前、後測成績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發現兩組學童的前、後測成績雖無顯著差異,但是實驗組學童有較明顯之 進步。

二、融入課程介入對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二題表現的影響

針對開放性問卷第二題,將兩組學童於融入課程介入前後回答分類,如表 4.23;並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如表 4.24:

表 4.23 兩組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二題之前、後測反應

前測 後測

題別 答案 做法 計分 組別

學生代號 人數 學生代號 人數

實驗組 01、04、05、08、

20、23 5 01、05 2

設立保護區 1-3 4

對照組 0 0

實驗組 03、13、15、21 4 07、10 2 不要一直開發 2-3 2

對照組 08、10、16 3 05*、16 2

實驗組 17 1 18 1

盡量 不破壞椰子 蟹的棲地,往其他 方向開擴

2-3 2

對照組 0 0

實驗組 18 1 16、17、20 3

不要開發 1-2 5

對照組 13、20 2 20 1

實驗組 22 1 0

一半開發,一半留

給椰子蟹 2-3 2

對照組 09、19、21 3 0

實驗組 0 11 1

請遊 客不要吃也

不破壞棲地 1-2 5

對照組 0 0

實驗組 0 21* 1

不破壞棲地 1-2 5

對照組 0 10 1

實驗組 0 0

規劃 開發地與棲

地 2-3 2

對照組 0 09* 1

恢復棲地 1-2 5 實驗組 0 0

對照組 0 13 1

對照組 0 0

實驗組 16 1 0

不知道 4-2 0

對照組 18 1 0

實驗組 0 0

開發前,先進行討

論 2-3 2

對照組 01、06 2 0

實驗組 0 0

告訴 大家盡量不

要吃 2-5 1

對照組 07 1 0

實驗組 0 0

先讓 椰子蟹繁殖

一些再吃 2-5 1

對照組 14 1 0

*表示同一學生有兩個答案

表 4.24 兩組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二題前、後測得分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測驗別 組別 總分 t 值 顯著性

實驗組 2.29

前測 對照組 2.29 .000 1.000 實驗組 3.02

後測 對照組 2.12 1.751 .088

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前測平均數為 2.29,後測平均數為 3.02;對照組的前測 平均數為 2.29,後測平均數為 2.12。以兩組學童的前、後測成績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發現兩組學童的前、後測成績雖無顯著差異,但是實驗組學童有進步,而 對照組學童的成績不進反退。

三、融入課程介入對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三題表現的影響

針對開放性問卷第三題,將兩組學童於融入課程介入前後回答分類,如表 4.25;並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如表 4.26:

表 4.25 兩組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三題之前、後測反應

前測 後測

題別 答案 做法 計分 組別

學生代號 人數 學生代號 人數

實驗組 10 1 0

放 任 讓 牠 們

吃 1-1 5

對照組 03、06、15、17、20、

21 6 15、17、20 3

實驗組 0 21 1

留 一 點 給 蝗

蟲和麻雀 1-1 5

對照組 07、09 2 09、19 2

實驗組 0 08 1

少 捕 捉 麻

雀,避免蟲災 2-5 1

對照組 10 1 10 1

實驗組 20* 1 20* 1

放鴨子吃蟲 2-1 2

對照組 0 0

用 辣 椒 水 噴 2-1 2 實驗組 0 0

在稻米上 對照組 14 1 0

實驗組 14 1 0 視情況而定 4-1 0

對照組 0 0

實驗組 16 1 0

捕 捉 麻 雀 來

吃蟲 2-5 1

對照組 0 0

實驗組 08 1 0

讓麻雀吃 1-1 5

對照組 0 0

*表示同一學生有兩個答案

表 4.26 兩組學童在開放性問卷第三題前、後測得分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測驗別 組別 平均數 t 值 顯著性

實驗組 1.38

前測 對照組 2.40 -1.778 .083 實驗組 1.10

後測 對照組 1.76 -1.282 .207

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前測平均數為 1.38,後測平均數為 1.10;對照組的前測 平均數為 2.40,後測平均數為 1.76。以兩組學童的前、後測成績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發現兩組學童的前、後測成績並無顯著差異。

而且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第三題的回答均出現退步的情況,研究者根據研究結 果,針對前後回答反差較大的學童進行訪談,訪談結果如下:

Teacher:在開放性問卷第三題的回答中,老師發現你在前後測的回答不太一樣,

因此想問問看你的想法比較傾向哪一個?為什麼?

實驗組 02:(前測:把麻雀嚇走;後測:把麻雀趕走,一個禮拜噴一次農藥)

第一次因為題目沒看清楚,所以沒想到蝗蟲的問題,只想到趕走麻 雀;第二次發現到了,所以先趕走麻雀後,再用農藥殺蝗蟲;現在比 較傾向把牠們趕走就好了,不要殺死牠們。

實驗組 04:(前測:把稻田圍起來,再慢慢捉蝗蟲;後測:把蝗蟲殺死,一直打 農藥)那個時候只想到這個方法,現在覺得只要把蝗蟲趕走就好了。

實驗組 10:(前測:就給牠們吃,不要讓動物們死掉;後測:灑農藥)

那時只想到這個方法,現在覺得給他們吃,不要殺死牠們。

對照組 03:(前測:自然就好,共生存;後測:灑一些適量的農藥)

傾向後者,因為我認為蝗蟲現象嚴重,所以灑農藥殺蝗蟲,麻雀則使 用其他方法驅趕。

對照組 16:(前測:用柵欄圍住稻田;後測:在稻米上噴農藥,不讓麻雀和蝗蟲 吃)比較傾向用柵欄,因為噴農藥會對人的身體不好。

在實際訪談過後發現,實驗組的學生比較傾向於趨趕麻雀與蝗蟲,而不要撲 殺;對照組的學童則傾向於撲殺蝗蟲,或站在人身安全的立場考量,僅做驅趕。

四、教學省思

由於課本的內容較缺乏在地化,因此研究者在進行實驗組課程之規劃與量表 之設計時,便將課程在地化作為本研究之主軸,融入生態觀點,將具有在地特色 之生態保育話題融入課程與量表中,為在授課時數侷限之下,討論的內容無法加 深加廣,僅能就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加以強調,卻無法在生態保育的方法上多做著 墨,因此導致學童在進行開放性問卷的回答時,頗為苦惱,只能天馬行空的就自 己所見所聞所知來作答,無法有通盤性的考量,尤其是在回答開放性問卷第三題,

面臨雙重的考驗(麻雀與蝗蟲),更是不知所措。

研究者認為,若能以主題統整的方式,以自然科為主,並於其他課程(如彈 性課程或作文課等等)中進行聯絡教學,將更有助於落實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育概 念之教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