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課程設計

本節分成原住民生態智慧取向之課程設計的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進 度來說明。

一、原住民生態智慧取向之課程設計的理念

本研究欲從原住民的狩獵文化來探討原住民傳統的生態智慧,在原住民的狩 獵活動裡,主要受到傳統部落組織階層、傳統禁忌及禁獵區的設置的影響甚大,

茲分述如下:

(一)原住民的傳統部落組織階層

在原住民的部落裡,當獵人得到獵物時,會與族人分享,而非占為己有,將 捕到獵物視為一種榮譽的象徵,也是男子取得地位與榮耀的管道,然而對傳統部 落社會裡,其實狩獵並不是他們最重要的生產活動,因為狩獵的行為需要花費大 量的體力,而且收獲並不穩定,農耕才是最主要的維生方式。

(二)原住民的禁忌

對原住民的狩獵活動來說,他們有許多被人誤認為迷信的禁忌和祭儀,比如:

女人禁獵,占卜預示不祥不獵,懷孕的動物不獵,非獵區不獵,非季節不獵等等,

但是這些卻成為維護物種永續循環的機制。

(三)禁獵區的設置

在階層式的傳統部落中,原住民的狩獵區是父子相襲的,原住民各族間的獵

區都有傳統的約定,大家會相互遵守,不會隨任意進出他人的獵區,而獵人也會 負責維護自己的獵區,不會隨便破壞區內的一草一木,再加上包圍每一獵區的不 狩獵區、族人迴避之地與取不到獵物之地不獵等條件,使得部份地域自然成為類 似禁獵或保護的地區,提供了野生動物繁殖及生育的環境。

搶救自然環境需要能永續使用的「在地知識」,讓學生認識原住民對傳統資源 永續經營的知識,了解原住民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藉以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 教育的目的。

二、課程具體目標

研究者欲以「原住民生態智慧取向之在地化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為主軸,

研發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了解學生在教學前後對生物多 樣性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之差異。就生物多樣性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課程具 體目標分述如下:

(一)認知方面

1.認識生物多樣性

2.能明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3.能了解生物多樣性消失原因 4.能了解如何保育生物多樣性 5.認識台東在地動物

6.認識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的生態法則

(二)態度方面

1.願意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問題 2.能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問題 3.體認萬物皆有存在價值 4.願意與他種生物共生共榮

5.願意負起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責任

6.遇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時,願意採取保育行動 (三)行為方面

1.能以語言或文字清楚的傳達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及其保育方式 2.做一個善盡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消費者

3.保護生態環境

4.不隨意傷害生物的生命

3-2☆體認動物生殖的目的,從原住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