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生產力

一、生產力的意義

企業經營所面臨的環境瞬息萬變,相對地經營管理能力也益形重要,凡是耗 用較少資源而獲得相同產出,或是耗用相同資源而獲致較多產出的企業,皆能在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生產力乃企業競爭攸關勝敗的一項 重要關鍵。

生產力(productivity)一詞最早係由重農學派創始人 Quesnary 在 1776 年 所提出,主要是代表一個國家勞動人口平均產出,而至廿世紀初,生產力才有較 為精確的定義,即產出物與為生產此物所需要之平均花費關係。Sumanth D.J.

(1985)在 1977 年版大英百科全書對生產力的定義為,生產力乃由產出與生產 該產出所需投入因素之比率。而經濟學家 Siegel(1980)認為生產力是一組數 據的比率,分子是產出量,分母是有關投入量。

綜上所述,生產力是指一系統在某一期間的產出水準與投入資源之比,即一 系統的整體效率。申言之,一個系統從其外界環境中引入資源,經過加工處理,

然後製成產品或服務等產出,這種轉換過程的效率,就稱為「生產力」。(余朝權,

1996)

綜觀不同專家學者對生產力的定義,都持相似的觀點,在穰穎堅(1994)加 以整理納,具有以下共同的特性:

(一)生產力係針對某一系統而言,即任何一生產力量度均有其涵蓋範圍。

(二)生產力可用一系統之產出與投入之比率表示。

(三)生產力反映一系統運作之客觀情形,因而可以當作一項績效指標。

生產力(Productivity)為一般企業於生產管理最常用之績效衡量指標,其 代表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它同時需要投入與產出的資料,其公式為:

總產出 所完成之結果 效向 生產力 = ──── = ─────── = ───

總投入 所消耗之資源 效率

由上述公式觀之,生產力的提高,可透過三種方式,一種為投入的減少而產出不 變,另一種為投入不變而產出增加,亦可能投入減少而產出增加。因此,高生產 力所代表的意義為「單位成本的降低」。這也說明了生產力提升之重要性所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生產力的衡量與評估

Kendrick and Creamer(1965)所提出的企業生產力衡量模式,視生產力為 實質收益與實質成本之比例,並指出三項基本衡量的指標:總生產力、總要素生 產力及偏生產力。Sink 則定義出兩項生產力衡量的基本類型:第一類型為靜態 生產力比率(productivity ratio),即在某一時間之產出的衡量/投入的衡量;

第二類型為動態生產力指標(productivity index),為在某一時期之靜態生產 力比率(現期)/相同比率在先前某一時間(基期),指標係指從這個時期至下一 個期間生產力的變化。

杜順榮(1994)認為企業在整個生產系統的演進過程中,會因各種內外因素 的改變而面臨不同的問題,因此在每一階段所選定之生產力改善方案也將有所不 同。所以,便朝二個方向進行研究,收集各種生產力改善技術並依標準化、合理 化、自動化及系統整合等特性,對其進行分類,整理歸納各種評估準則以作為評 估生產系統之依據,並依此發展系統評估模式。故希望藉此二者之配合,能透過 生產力改善技術及生產系統評估之結果,來幫助企業找出現階段最適當之生產力 改善方法,以達到提升生產力之目的。

邱江明(1984)認為,在進行企業生產力分析時,生產力係表示產出與投入 的比例,因此衡量出來的生產力比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並不大,唯有將生產力數 字與其他生產力數字相比較才能發揮生產力衡量的功能。據此提出三種評估生產 力的方式:

(一)與過去各期數字的比較。

(二)與預定標準數字的比較。

(三)與同業數字的比較。

余朝權的研究指出,提高製造部門生產力的要訣,在於使製造或生產作業達 到合理化;而藉由一些生產不合理的徵候,找出問題根源,再以系統的方式加以 解決,便能使得生產力獲得改善。而其列舉出生產不合理時,常顯示出的徵候如 下:

1. 產品供不應求,經常延期交貨。

2. 部份產品供不應求,而部份產品存貨堆積如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在製品遍佈,原材料庫存滿溢。

5. 作業線上時常停工待料,或時常轉換製程、產品。

6. 機器設備經常損壞,或是開工時數不高,經常停機。

7. 有些工作站非常忙碌,有些工髼站則過份悠閒。

8. 有些員工工作負荷量太大,有些則相反。

9. 沒有操作時,機器、燈光仍繼續運轉或開亮。

10. 加班天數或時數太多。

以上這些生產不合理的現象最終都會影響生產力,因此應透過生產作業之整 理規劃,對於各項資源做最佳配置,並且公司每一個生產部門的人員,皆能夠具 有生產力意識,對於自身所掌握的資源,不讓其閒置、浪費,如此最後必可使整 廠資源的生產力達到理想的地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於配合個案公司之「生產力提升」改善專案,歸納出一套 具體可行之六標準差改善流程,藉由描繪六標準差改善流程之界定、衡量、分析、

改善、控制等五個階段之不同的管理活動,以確立個案公司之改善流程,並為專 案的執行提供一個明確的依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