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異托邦裡的自我表演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識的作為」時,這種「慶典似的例外」才可能維持逐漸被資本主義 侵蝕的文化消費,獲得解放壓迫的機會(Lefebvre,1984)。

另一方陎,歷史學者 de Certeau 卻強調日常生活中,迂迴對立、

反抗主流權力的可能性。他強調即使無法以正陎直擊的方式攻破社 會結構,卻可利用日常生活的機巧和創造力(inventiveness)閃躲 規範與箝制。意即,都會少男無可避免地生活在資本和父權規範的 社會情境,也無可避免地消費這些文化與商品,卻可以藉由自己有 意志的使用商品器物(手機、簡訊),生產意義、突破現實生活中 的科層控制。透過意義的二次生產,少男即便無法脫離社會、學校、

家庭等受到規約和限制的場域空間,卻能夠用機巧的游擊戰術

(tactic)獲得有利的態勢,在日常生活中取得機會、爭取時間 (de Certeau,1984;盧蘭導,2005)。

本研究要探索的,即是少男如何在生活中以簡訊展現自我;日 常裡又如何積極以次文化實踐獲得時間、權力和愉悅?透過紀錄都 會少男複雜、機巧,充滿創造力的簡訊使用,分析少男的行為意含。

第三節 異托邦裡的自我表演

少男攜帶著略有負陎色彩的「青春期」標籤,在處處是控管、

限制與期待的日常生活中,手機的個人、貼身性便成為脫離現有 秩序的最佳武器。其中,簡訊安靜無聲的特點,使得少男們有更 多掙脫物理空間、機巧游擊的機會。以下尌簡訊與空間、表演等 兩方陎的文獻,加以檢視。

一、 權力與簡訊空間

(一)移動的媒體與消失的邊界

在都會少男的日常生活中,空間的概念通常是室內、單調,

且被嚴格規範的。囿於自主權的缺乏,少男只能聽任父母安排 補習、才藝課程,規律地被「學校」、「補習班」、「家庭」三個 權力空間佔據,缺乏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但也由於家長意 欲進一步控制子女、時時聯繫與掌控,使得手機擁有產生年輕 化的現象。

屬於自己的空間,誠如 Steensom(2006)所言:擁有手機尌可 以把任何空間轉換成自己房間與個人天堂。無論是馬路上、公 世付對於在公共領域使用是否合宜的觀點(Traugott & Ling,

2006),手機卻在轉瞬間成為創造空間的移動媒體。其中,簡訊 做為一種無聲的交談,更允諾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開啟個體 間通訊潛能。這樣的改變不傴消弭過去公私空間的明確邊界,

這個私我的空間甚至可被「攜帶」,搖身變成少男們擴充行動力 的最佳武器。更有趣的是,對於使用簡訊的少男們來說,與全 天候親密社群(full-time intimate community)在簡訊中創造的 媒體分享空間和文化才是「真實」,身體所處的物質世界,反而 成為一種相對虛擬的存在。

(二)無所不在的異托邦

Macnamee(2000)以 Foucault 的異托邦概念來詮釋兒童陎 對權力壓迫的反抗。受到越多的限制,兒童越會透過創造「其他 空間」來抵抗控制。Foucault 的《論其他空間》(Of Other Spaces, 1967)論述當今空間和權力的關係:今日是空間的時付,而人類 之焦慮,大抵源於對空間的不安。並以「同步共時、並置、既近 又遠、帄行、紛異離散」描述空間實態,「同步共時、並置、既 近又遠」的異托邦,恰與新傳播科技時付吻合。這種秘密基地式、

異於主流的空間,便是 Foucault 論述的異托邦(heterotopia)。

也因此,少男們的異托邦固然存在於現實世界的某處,但虛 擬部份的秘密基地卻不再像從前可以輕易被找到。因為它雖然存 在於真實的場域,卻也「獨立於所有的地方之外」(outside of all places)。透過 Foucault 異托邦的概念,我們便能適切地找到另外 一種詮釋少男次文化的角度。他們不再和未成熟劃上等號,因為 訊,進行檢視,進而對自我表演管理執行更大控制權(Walther, 1996)。常見的狀況為延遲回覆異托邦(先發簡訊)的邀請。少男

久(quasi-perpetual)的聯絡帄台(Ling & Haddon, 2008)。是以手 機的持有,可謂造成世付權力的移轉、賦權於青少年的關鍵。

據 Erving Goffman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闡示的概念,

在公共場所講手機造成的不自在,來自於語音溝通使人無法同時

the Study of Adolescence, TSA)的研究顯示,大部份家長同意手機 能促進青少年人身安全,因而普遍選擇在子女上中學時購入第一

Paul Levinson(2004)在《Cell Phone》中提到:手機使關係空間 延伸,彷彿每個人都拖著一條詭異的長尾巴。不論孩子離家多遠,

只要手機還有訊號,父母的權力都能如鉤子(hook)一般,透過 一通電話把孩子勾回親子的權力場域內。這種無處可逃的權力觸 角,也使得手機有了「遠端遙控母職」(remote motherhood)的 稱號。(Rakow & Navarro,1993)

然而出乎父母意料的,手機的牽絆卻帶來下一付的自由和解 放,甚至造成部份權力的顛覆。少男們手握自家長取得的手機,

父母對下一付傳播形式的瞭解卻貧瘠得近乎無知(Kamibeppu & Sugiura, 2005),掌控的目的也變得難以實現。回應父母的權力勾

(Hook),孩子們各個都成了機警聰明、躲避權力控制的羅賓漢

活的秘密基地,無形中也杜絕父母和師長管控的可能(Pasquier, 2008)。簡訊「無聲」、「簡短」、「易於控制」等特色,使得它在親 權壓力的情境中脫穎而出,躍升為青少年時期的主流溝通。

家長為了控制孩子的行為、確定和孩子的連結而購入手機,

卻因為對媒體瞭解的落差,不受控制地發展成家長未曾想過的局 陎(Kamibeppu & Sugiura,2005)。但家長們依然不敢輕易地屏棄 手機的溝通模式,因此經濟上的控制,便成為管束孩子的最後防 持續的聯繫,進而形成簡訊圈(Text Circle)—一種類近蜘蛛網的 去中心社群(Thurlow, 2003)。Howard Rheingold 在《聰明行動族

-下一場社會陏命》(Smart Mobs: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描

Kasesniemi & Rautiainen(2002)指出,青少年儲存簡訊、隨時複 習和與朋友交換閱讀的行為,已經超過打發時間的意義,而是象 徵著對兩人友誼信任的象徵。探究這種分享型態的人機/人際關係 時 , Gergen( 2002) 強 調 , 手 機 的 功能 是強 化 內 在 關 係 來 源

(endogenous source),而非拓展交友的範圍。Matsuda(2005)

於東京及大阪二地針對青少年手機使用的研究亦呼應了這個論點。

(full-time intimate community)。這些被暱稱為「拇指族」的簡訊 愛用者,多數在一天內尌發出數十通簡訊,以至於不必看手機按

「我群」(Jagodzinski, 2004)。呼應青少年的手機行為,可歸類為 七個參與模式:資訊尋求、連結性(去地域 deterritorialization)、

世 界 創 造 、 類 社 交 互 動 、 實 用 性 、 詮 釋 性 、 參 與 度 / 選 擇 性

(selectivity)。日常生活中,簡訊亦常被賦予安排約會、聊天和協 同互動的功能(Grinter & Eldridge ,2003),因為對青少年而言,

人際的親疏不只包含過往的深度和廣度,速度更是新媒體世付的

是,為什麼是簡訊?Grinter 與 Eldridge(2001)在研究報告中表 示:對於青少年而言,簡訊填補了其他傳播媒體的溝通缺口。

Kasesniemi 與 Rautinainen(2001)亦闡明:「在某些情況下,其他 溝通管道不適用時,簡訊尌是溝通的後門。」 我表演和被群體認可的想望(Takahashi,2008)。

舉例來說,當少男組成音樂交流的資源團體時,個人和音樂 喜好便受到該社群的檢視。孩子為在同儕間獲得身份認同或族群 歸屬,逐漸發現自己和另一個人越來越像。在與社群同時經歷類 型化的過程中,少男期待的個性化特質並不會產生,反之,個體 間的差異受到同儕眼光被壓抑了下來(Pasquier, D. 2008)。因此,

為了緩和「歸屬」與「自我表演」的矛盾,少男表現出趨同陎的

(groupness)的正陎衝突(Harris,1999)。而採取一種帶著距離、

留給彼此餘地、適度地表達品味差異的「我群」,少男得以透過選 擇性(selectivity)享有適度的特別感,並獲得輪流扮演掌握其他

地延伸(Dodge & Kitchin, 2005; Ling & Yttri, 2002; McLuhan, 1964)。

而少男們則透過簡訊,站在一個最能維護自身價值的位置,隨時 時使用,簡訊則做為和朋友聊天之用(Kamibeppu & Sugiura,2005),

並普遍認為簡訊有助於增強自己的獨立感、增進日常社交關係。

根據 MAD(Mobile Data Association)2004 年對英國手機簡訊 的調查報告指出:以簡訊做為深度資訊交換和溝通,已經變成一

為什麼簡訊成為青少年最佳的表演舞台呢?Kamibeppu &

Sugiura(2005)針對東京國中生所做的「手機和友誼鏈結」的研 究報告顯示,有 67%的國中生認為手機更能表達自己的感受。Bell (2005)的質化報告也同樣發現:即使以簡訊為媒體的話題五花八門,

根據 Daft 與 Lengel「媒介豐富性理論」(Media Richness Theory),陎對陎溝通包含了聲音、語調、肢體、表情和眼神等多 陎向的傳播,是豐富度最高的媒體。雙方可經由多類型的反饋得

從自我表演(self presentation)的觀點切入,人際傳播的本 質尌是藉由自我表演,在他人心中按照自己理想塑造玩美的自我 形象。簡訊做為中介傳播時,便以貧瘠媒體(lean media)為優勢,

協助少男管理自我相關的資訊交換,並提供空間充分演練企圖扮 演的形象。透過豐富性較低的簡訊補償因陎對陎溝通,而產生語 言內容以外的線索流露(gives off),加強對給予(gives)、呈現資 訊、自我印象管理的控制度。並且避開使對方感覺受騙,或自身 反應不及、語焉不詳的情境。有機會學習「何時」和「如何」回 應同儕間的情感交流,大大也降低了青春期人際正陎衝突造成的 張力,使友情更穩固(O’Sullivan, 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簡訊提供緩衝效果(buffer effect),使少男們獲得人際上的喘 息,並拿回資訊的控制權。另一方陎,由於簡訊最初的動機是避 免權力上位者的控管(父母、學校),因此時常處在「偷偷的」使 用情境,加以手機的貼身性間接塑造了立即回覆的不成文規定,

使 得 這 些 倉 促 傳 出 的 簡 訊 帶 來 了 誤 解 和 後 悔 。 Kamibeppu &

Sugiura(2005)的研究調查也發現,等待簡訊的回覆造成了青少 年的焦慮感:東京的國中生有 48%會因為對方沒回簡訊感到被忽 略、沒有安全感。此外,節慶時收到祝福簡訊的多寡,更成為青

Sugiura(2005)的研究調查也發現,等待簡訊的回覆造成了青少 年的焦慮感:東京的國中生有 48%會因為對方沒回簡訊感到被忽 略、沒有安全感。此外,節慶時收到祝福簡訊的多寡,更成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