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療癒性環境導入居住空間之應用建議

第五章 療癒性環境導入高齡者居家室內空間之應用與推廣

第三節 療癒性環境導入居住空間之應用建議

本研究將上一節就所發展出的療癒環境細項導入一虛擬住屋以進行模擬示 意。然而並非檢核表中的各項療癒元素均適合置入所有的空間單元中,運用時仍 需考慮各空間的屬性、使用方式,使用者習慣等因素,秉持適當、適性的運用而 非數大即美之概念。

壹、應用檢核表各要項進行室內空間設計建議

以下就檢核表要項於實務規劃時,建議運用原則:

一、減法原則

選定一至二項配置主題,將該項主題放大以強化焦點。同時可搭配其他 相關元素使其相輔相成,避免在同一空間內同時有過多主題相互干擾。

二、考量高齡者喜好及生活背景

各使用者的生活習慣與生命歷程均有所異,規劃設計時應從使用者的角 度出發,了解使用者的主觀感受與期望,作為療癒性空間元素置入的出發點,

來增加或減少導入與運用的項目並創意發揮。

三、考量空間單元屬性不同適性規劃

不論家中公共空間或私密空間,各空間之單元屬性不同,應該因應不同 空間條件導入不同屬性的療癒元素,方能適地適性的發揮其最大效用。

貳、訪談單位建議理想療癒環境之注意要點

藉由訪談業界設計單位,了解在建築與室內空間規劃在實務上所累積的各式 經驗。訪談對象提出針對理想療癒環境所應注意之重點,歸納為下列四項:(1) 室內環境品質改善;(2)重視五感設計;(3)使用者角度考量;(4)建築空間規劃:

一、室內環境品質改善

臨床常見諸多室內環境因子對於呼吸道黏膜刺激、免疫系統過敏反應的相關 疾病,例如支氣管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結膜炎等,這些擊

104

病多與家裡堆放的雜物、傢俱、裝潢、地毯、空調系統、清潔消毒用品等與室內 環境品質息息相關(王建楠 & 吳重達, 2004)。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非過敏性因子 則包括如氣溫驟變、空氣污染、刺激味道如香菸、油煙及油漆等;過敏原誘發因 子包含塵蟎、蟑螂、黴菌孢子等,尤其臺灣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塵蟎生長,舉 凡床墊、床舖、棉被、枕頭、地毯、草蓆等各式織品,塵蟎都可棲身,因此,必 須時常打掃居家環境,避免高齡者生活在灰塵積聚、藏汙納垢的空間裡影響健康 而不自知。室內健康環境的營造是為療癒性環境的基礎,以下整理從建立簡單、

整潔、整齊的生活環境至良好的通風與合宜的溫溼度控制,提出家家戶戶簡易可 執行的提醒,參考如下:

二、良好的環境衛生

(一)、建立簡單、整潔、整齊的生活環境

1. 應用斷、捨、離的概念,捨棄、整理、收納家中物品。

2. 改變堆積物品的習慣,簡化居住空間。

3. 定時灑掃居住環境,居住環境反映內心環境,由居住環境整潔改變內 心環境。

4. 清除天花板、牆壁、地板等室內各處之霉菌斑點或予以換新。

(二)、提供良好的通風換氣與合宜的溫溼度

1. 過濾空氣汙染物,引入新鮮空氣,保持通風性能。

2. 淨化室內空氣,並定期清洗空調設備包含濾網、風道、冷卻水塔等。

3. 對外開窗,避免屋內陰暗潮濕,廚房、廁所、浴室等空間,避免水氣 堆積,保持空氣流通。

4. 適度使用除濕機,保持濕度範圍介於40%~70%之間。

三、重視五感設計 1. 選擇軟性材料。

2. 使用抗過敏、抗菌、抗塵蹣材料等,達到照護需求。

3. 在聽覺上去除外界雜音。

4. 保持空氣新鮮。

5. 控制:導入居家智慧化系統,如應用智慧化的居家整合型情境控制系 統、安全照護監控系統、新鮮空氣轉換系統、感應式水龍頭。

6. 多著墨在材料的選擇與限制建材,無毒化、自然化,如無毒漆、低甲 醛甚至零甲醛的木質等。

四、使用者角度考量

1. 佈置需著重高齡者與其家人、生活歷程相關、具回憶性等物件,如照 片牆。

2. 用設計鼓勵、誘導高齡者,使其樂意活動以促進健康。

3. 考慮未來可能需求下,設置照護人員就近照護的居所規劃、類醫院中 會有的緊急召喚、夜間護理等可能需求,故可預先規劃到居住空間之 設計中。

4. 任何人皆不願被看見其老態或不好的樣子,故應盡可能尊重並維持高 齡者的自尊心,提供應有的、適當的隱私保護。

五、建築空間規劃

1. 獨立空間不需過大,使公共空間具開放性,引誘高齡者願意出來互 動。

2. 考量整體無障礙設計,注意是否有高低差、門檻限制之處,門寬、隱 私等皆需考量,甚至為未來納入具有無障礙的浴廁、預留足夠的輪椅 迴旋空間。

3. 注意裝修材料、家具之防滑、尖角、易碎等細節。

4. 應用空間再配置,提供適當的空間區隔。

106

參、易於營造的療癒性環境

一、親生命性(biophilia)理論之應用

哈佛大學動物學家Wilson與Edward在1984年提出Biophilia hypothesis (親 生命假說),意指「人類天生對其他生命體具有情感親近性」。此理論述說人類從 大自然演化而來,也仰賴大自然才得以生存,亦即喜歡親近大自然萬物生命是根 植於天性的。所以,如果置身於大自然中,通常能使人轉換情緒感到放鬆、轉為 正向或積極,進而有益健康。美國生態學家Kellert與Calabrese(2015)提出親生 命設計的應用可分為三種:1.直接體驗自然、2.間接體驗自然、3.體驗地方特有 的自然意象,其中直接體驗自然與間接體驗自然最易於被應用,簡述如下:

(一)、直接體驗自然

將自然直接導入建築環境內-自然光、空氣、水(如水族箱、噴泉)、四季、

植物、動物(寵物)、自然景觀與生態等。其中,光線提供人辨別日夜、氣候、季 節等自然變化,亦會使人產生安定與滿足感受。水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應用與變化,

依此變化產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動態感等多重感官刺激。植物種類繁多,

開花植物依照季節型態上的變化帶給人最直接的自然體驗並舒緩壓力;景觀植物 結合建築設計進行搭配可與豐富的生態連結,亦可更進一步擴增生態的多樣性,

吸引更多生物駐足。示範做法如下圖(圖 5 - 6直接體驗自然之示範),打開窗 簾、門窗引自戶外景觀、種植喜愛的植栽、應用花藝品進行空間佈置、與寵物共 同生活的安排等。

圖 5 - 6 直接體驗自然之示範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https://www.shutterstock.com/home) (二)、間接體驗自然風光

展現自然元素的圖像、自然的材質如木製家具或羊毛織品、自然顏色、模擬 自然光線與空氣,藉由來自自然物質的形狀或形態啟發而創新的設計、應用來自 自然界生物分子的幾何形狀或線條製成之物品體驗自然意象。自然元素的照片、

壁畫、繪畫、雕塑之動物、植物、景觀、水、大地等,提供情感與知性上的滿足。

天然物質轉製的建材或室內裝修材料與物品如木頭、石、羊毛、棉花等,皆可激 發正向的視覺與觸覺感知,示範做法如下圖(圖 5 - 7間接體驗自然之示範)

展示自然元素的繪畫或藝品、源自自然元素如樹木型態的窗台等、擺飾仿生植披 裝飾、自然材質之傢俱或家飾等。

108

圖 5 - 7 間接體驗自然之示範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https://www.terrapinbrightgreen.com/report/human-spaces-2-0/) (三)、自我療癒力的誘發

除了由外在人、事、物、境提供的療癒外,另一方面,亦不能忽略人有自我 療癒的能力。已有諸多科學實驗證實意念具有能量,人面臨生命歷程各項問題或 挑戰,透過宗教上的教化、信仰上的支持、對自我的期許、鼓舞與肯定渡過難關。

此種源自心靈的正向感知,亦使自我療癒得以產生。因此在居住環境中導入符合 高齡者需求,提供心靈成長或寄託之意象或空間,如信仰畫像、可以禱告、禮拜 或坐禪之空間,協助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各種變化時,能有所寄託並藉此支 持自我調適、接納、淨心,使高齡者心理上甚至精神層面的提升與滿足。

(四)、以人為本的貼心設想

由前述原則與注意重點可知,療癒性環境必須以健康環境為基礎,進而在基 礎之上才能提供滿足自主生活、心理、精神層面等更高層次的滿足。此論述亦符 合Maslow所提出的需求理論-在基本的生理需求(衣食)獲得滿足之前提下,人進 而需滿足心理層面的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需求、受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因 此在欲透過以人為本的思考角度,營造療癒性環境空間時,往往需契印心之所嚮 往,方能符合高齡者的需求與嚮往。以下整理要點:(一)、提供舒適和尊重;(二)、 滿足自我實現之理念進行。說明如下:

(五)、提供舒適和尊重

高齡者的自尊源自於家庭權威度、健康、認知、社會地位及支持層 面等。因此,由高齡者自我衍生或是由他者所提供的心理調適、生活規劃、興趣 培養等皆非常重要。讓高齡者保有「退而不休」的狀態,可幫助高齡者在心理安 適下度過有尊嚴的老年生活(丁于倩, 2011)。甚至可以使用者參與式的設計,讓 高齡者可以親自參與擺設傢俱、桌椅以及布置環境,提供多樣的方式滿足心理需 求。

(六)、滿足自我實現

退休後的高齡者開始有更多的時間享受人生、規劃人生、追求自我實現。

Nidhi與Prabhakar(2009)認為,活動力高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相對較高,面對 問題之因應能力也較為突出。社會學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主張人類的自 我認同大部分來自於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父親、母親、兒女或員工),人 類更是透過活動/行動(action)來建立生命歷程中新的角色。因此,當結合需 求理論人性化與個別化的思考角度來進行療癒性環境的營造時,就應導入各種個 別化、細節化與體貼化的設計。透過深入了解高齡者的專長、興趣與喜好等,進 一步發揮巧思,針對能讓高齡者發揮個人專長與興趣所對應的空間例如閱讀、茶 道、寫書法、打太極拳、插花、唱歌等進行規劃設計。而沒有特別興趣與喜好的 高齡者,亦引導其思考與規劃老後生活,保留空間的可塑性與可變性作為後續可

Nidhi與Prabhakar(2009)認為,活動力高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相對較高,面對 問題之因應能力也較為突出。社會學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主張人類的自 我認同大部分來自於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父親、母親、兒女或員工),人 類更是透過活動/行動(action)來建立生命歷程中新的角色。因此,當結合需 求理論人性化與個別化的思考角度來進行療癒性環境的營造時,就應導入各種個 別化、細節化與體貼化的設計。透過深入了解高齡者的專長、興趣與喜好等,進 一步發揮巧思,針對能讓高齡者發揮個人專長與興趣所對應的空間例如閱讀、茶 道、寫書法、打太極拳、插花、唱歌等進行規劃設計。而沒有特別興趣與喜好的 高齡者,亦引導其思考與規劃老後生活,保留空間的可塑性與可變性作為後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