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語法句型結構之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 A-B-A’設計,研究者以核心反應訓練介入直接對發展 遲緩幼兒進行一對一教學,本教學活動共為三大單元,其中每一單元又分為三個 教學活動,共計九個教學活動,每個教學活動進行二次教學,總計進行 18 次。以 教學活動一至三為基線期,教學活動四至六為處理期,最後教學活動七至九為維 持期。研究者分別針對其語法句型結構次數進行曲線分析、階段內視覺分析、階 段間視覺分析,最後進行語法句型結構分類百分比對照圖。

一、句型結構之資料分析

根據幼兒的語料紀錄進行分析,以了解語法句型之結構並統計與分類各種不 同句型的次數。具備語法結構的句子,依語句的結構可分為單句、複句、不完整 語句、無意義語詞四種,詳細說明如下(李亞澄,2010;洪湘綾,2006):

(一)單句:由主語(名詞或代名詞)與謂語(動詞、形容詞、名詞等)為主要 成分所構成的句子。如:我喜歡狗狗。

(二)複句:由兩個以上的單句所構成,構成複句的各個單句形式叫分句,分句 可以連結複句中的關係。如:或、又、然後、所以。

(三)不完整語句:語句出現顛倒錯誤、語法錯置、不能完整表達語意之語句,

只說出語詞或語彙皆屬之。

(四)無意義語句:不具備任何意義的語音,語句中的語意怪異,與情境不相關 之語句或無意義仿說。

參考以上語法句型分類標準,並以現場錄影方式將研究對象的語料加以記錄,

採用研究者改編之「幼兒語料分析表」。觀察者間一致性為 91%,統整後之平均表 達次數如表 4-4。

52

53

54

單句表達使用的機率。

3.維持期:褪除 PRT 教學後,研究對象的單句句型表達次數仍呈現正向的趨向,

平均值為 31.5,相較於處理期的表現略微下降,但仍高於基線期的表現,水準表 現上為穩定。

表 4-5

單句句型表達次數階段內摘要表

階段順序 基線期(A) 處理期(B) 維持期(A’)

階段長度 6 6 6

趨向走勢 /(+) /(+) /(+)

趨向穩定性 100%(穩定) 100%(穩定) 100%(穩定)

水準範圍 12-29 34-43 22-41 水準變化 14-21(+7) 34-41(+7) 22-41(+19)

水準穩定性 100%(穩定) 100%(穩定) 100%(穩定)

平均值 20.5 37.5 31.5

(二)階段間視覺分析

1.基線期與處理期比較:由處理期的資料發現,研究對象在單句句型表達次數明 顯提升,效果變化為正向,基線期與處理期之重疊百分比為 0%,顯示介入 PRT 教 學後對提升單句句型表達具有良好的立即效果。

2.處理期與維持期比較:研究對象在維持期趨向變化為下降,效果變化為負向,

在褪除 PRT 教學後研究對象在單句句型表達上次數略微下降,處理期與維持期之 重疊百分比為 50%,顯示實驗具有保留效果。

55

56

五、複句表達次數之視覺分析

(一)階段內視覺分析

1.基線期:從基線期可觀察出研究對象的複句句型表達次數之趨向走勢為平穩,

平均值為 0。實驗課程初期,研究對象在主動表達之意願較低,口語表達內容以不 完整語詞為主、其次為單句,如:看著故事書後說:「大象踩」。

2.處理期:處理期階段研究對象在複句句型表達次數之趨向走勢呈正向趨勢,趨 向穩定性為 83%,平均值為 8.5,實驗課程 5-a 數值下降為 6,推測原因是當時研 究對象感冒導致身體不適、精神不佳,主動表達意願低,故影響其表現。處理期 階段研究者介入 PRT 教學策略「適當的語言示範」、「鼓勵且擴充對話」…等,研 究對象在複句句型表達次數上明顯增加。

3.維持期:在維持期的趨勢走向呈現負向,褪除 PRT 教學後,使用複句句型表達 的次數明顯降低,平均值為 1.5,水準表現為不穩定,顯示研究對象在使用複句句 型表達的次數減少,但仍高於基線期的表現。

表 4-7

複句句型表達次數階段內摘要表

階段順序 基線期(A) 處理期(B) 維持期(A’)

階段長度 6 6 6

趨向走勢 -(-) /(+) \(-)

趨向穩定性 100%(穩定) 83%(穩定) 33%(不穩定)

水準範圍 0 5-12 1-4

水準變化 0 5-12(+7) 1-4(+3)

水準穩定性 100%(穩定) 100%(穩定) 100%(穩定)

平均值 0 8.5 1.5

57

58

59

60

八、語法句型結構表達分類百分比

研究者將研究對象在課堂活動中呈現的語法句型結構加以記錄並分類、統計,

以橫條圖比例方式比較研究對象在基線期、處理期以及維持期之變化,並詳加說 明與分析,如圖 4-6 所示。

圖 4-6 語法句型結構表達分類百分比對照圖

由圖 4-6 可發現研究對象在基線期最常使用不完整語句來表達或回應研究者 的互動,其次為單句表達的使用,複句則是未曾使用過。在介入 PRT 教學後,可 發現研究對象在單句及複句表達次數上有明顯的增加,不完整語句表達次數上明 顯減少,主要是在實驗過程中會要求研究對象以口語來表達需求,選擇自己想要 上課的物品,當其遇到困難時也會適時提醒他,如:「不會的時候,你要說什麼呢?」

研究對象則會回應「老師請幫忙!」若發現研究對象在表達上出現不完整語句時,

會適時提醒他並示範完整句子,讓他再練習說說看。在褪除 PRT 教學後,學生在 使用複句表達次數明顯減少,但在單句表達與不完整句型的表現上仍有進步,結 果顯示核心反應訓練教學能有效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的語法句型表達能力。

0% 10% 20% 30% 40% 50% 60% 70%

基線期 處理期 維持期

不完整語句 複句 單句

61

第三節 平均語句長度之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 A-B-A’設計,研究者以核心反應訓練介入直接對發展 遲緩幼兒進行一對一教學,本教學活動共為三大單元,其中每一單元又分為三個 教學活動,共計九個教學活動,每個教學活動進行二次教學,總計進行 18 次。以 教學活動一至三為基線期,教學活動四至六為處理期,最後教學活動七至九為維 持期。研究者分別針對其平均句長進行曲線分析、階段內視覺分析、階段間視覺 分析。

一、平均語句長度之資料分析

平均語句長度可做為兒童語言發展重要指標,語句之間的斷句方法依據林寶 貴(2003)提出的三個原則:主詞改變、開始新的敘述、使用轉接副詞或連接詞,

重複語句以一個語句計算,一個語句中有重複的詞素亦以一個詞素計算。語句平 均長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所有話語中的詞素總和

所產生話語的總句數

=

話語的平均長度

其中「詞素」亦稱「詞」或「詞位」(morpheme)是具意義或語法功能的最小 語言單位,如果只用一個字就可以表達意義,如:「你」、「水」,稱為「單(音)

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起來才能表達意義,如:「學校」、「電風扇」,稱為

「複(音)詞」(國立編譯館,1999)。本研究參考教育部審定(2004)構詞規則 作為評估並分析語句之詞素的基準,以詞素計算來呈現研究對象在句長的改善。

同時觀察者間一致性為 96%,統整後之平均表達次數如表 4-11。

62

63

圖 4-7 平均語句長度曲線圖 三、平均語句長度之視覺分析

(一)階段內視覺分析

1.基線期:由基線期 6 次課程觀察記錄中可發現研究對象的平均語句長度之平均 值為 3.29,趨勢走向為正向,推測原因可能是研究對象逐漸適應一對一教學方式,

主動以口語表達及互動的意願提升,相對提升平均語句長度。

2.處理期:進入處理期階段後發現研究對象在平均語句長度有明顯的提升,平均 值為 4.68,趨勢走向為正向,此階段研究者採用 PRT 教學策略「適當的語言示範」、

「鼓勵且擴充對話」、「交錯學習」…等,改善其表達語句之不完整性,讓研究對 象能有充分練習的機會以提升語句的長度及完整度,由資料中顯示 PRT 介入效果 良好,能有效提升語句長度。

3.維持期:當研究者褪除 PRT 教學策略後,研究對象在維持期階段之語句長度表 現略微下降,平均值為 4.035 與處理期相差不多,代表本研究能有效維持語句的 平均長度。

0 1 2 3 4 5 6

1-a 1-b 2-a 2-b 3-a 3-b 4-a 4-b 5-a 5-b 6-a 6-b 7-a 7-b 8-a 8-b 9-a 9-b 平

均 語 句 長 度

教學活動節次

處理期 維持期 基線期

64

65

第四節 整體口語表達能力之綜合分析

本研究採用錄影方式來蒐集研究對象在口語表達的量化資料,並以標準化測 驗「修訂學前兒同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2008),分別在課程前施測一次、

課程活動一至三後施測一次、介入 PRT 教學(課程活動四至六)後施測二次、褪 除 PRT 教學(課程活動七至九)施測二次,共計施行六次測驗。用以對照核心反 應課程對研究對象口語表達之整體語言發展能力變化。

「修訂學前兒同語言障礙評量表」共有四個分測驗,分別有分測驗一「聲音與 語暢」、分測驗二「語言理解」、分測驗三「表達性詞彙與構音」、分測驗四「口語 表達」,為配合本研究之目的僅採用分測驗四來了解兒童的口語表達、語彙、語法、

語用、造句、說故事等能力。

一、整體口語表達測驗分數之對照

由表 4-14 可觀察到研究對象在口語表達上的測驗分數逐漸進步,在一對一課 程前先讓研究對象進行前測,在進行未介入 PRT 的課程活動三後施行第二次測驗,

測驗分數由 21 提升至 25,介入 PRT 教學後測驗分數明顯由 25 提升至 35,顯示核 心反應訓練對於提升研究對象的口語表達能力介入效果佳,褪除 PRT 教學後測驗 分數由 39 下降至 36,隔一週後再進行最後一次測驗,分數由 36 下降至 32。本研 究之測驗均由研究者自行施測並錄影,再請另一位評分者觀看影片後記錄,對照 彼此紀錄的差異,評分者間信度為 97%。

66

表 4-14

整體口語表達測驗分數對照表 測驗項目/

測驗次序

口語表達

基線期

一 21

二 25

處理期

三 35

四 39

維持期

五 36

六 32

二、整體口語表達測驗分數之曲線分析

本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線期、處理期及維持期,研究結果如圖 4-8 研 究對象之整體口語表達測驗分數曲線圖所示。在基線期 2 次測驗中,研究對象整 體口語表達之表現逐漸穩定,平均值為 23;在處理期介入核心反應教學後,研究

本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線期、處理期及維持期,研究結果如圖 4-8 研 究對象之整體口語表達測驗分數曲線圖所示。在基線期 2 次測驗中,研究對象整 體口語表達之表現逐漸穩定,平均值為 23;在處理期介入核心反應教學後,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