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送資料庫電子報

伍、結論

2. 發送資料庫電子報

在過去,資料庫由於是被動接受使用者查詢,因此不會有人想像資料庫主動 發行電子報會是怎樣的情況。資料庫之所以被動,很大的原因是,任何一個資料 庫的工作人員不可能猜測每位使用者對資料庫的索求(requirement)是什麼,當然 也就不可能像一般電子報那樣,以集中焦點的方式持續發送訊息;畢竟,沒有人 知道資料庫使用者所要查詢的是哪些資料。

然而傳播資料庫的想法正好相反。由於傳播資料庫屬於中小型、專業、人力 有限的資料庫,加上傳播資料庫從第三期工作開始,就希望傳播社群的所有人都 成為潛在的資料登錄員或編輯,因此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一開始就將自己的定位 設定在「系統作業平台」上,主要就是希望能將工作小組定義為「諮詢顧問」, 而不是資料鍵入員。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向社群成員表明資料庫工作小組所能提 供的「咨詢服務」內容為何,就成為重要的工作。相應於此,除了系統工作諮詢 外,對既有資料的編輯,等於是為傳播學術社群提供服務的另一種方式。這個意 思是說,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所做的工作不只是鍵入資料,同時也編纂資料來凸 顯、重說每一筆資料的意義,以使資料能夠重複使用、提供不同的理解脈絡。由 此,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便發展出「以專業知識編輯資料」的新工作構想。

以上兩點,便構成傳播資料庫發送電子報的基本構念(idea)。

資料庫發送電子報就表面意義來看,當然是主動將資料庫訊息送到電子報訂 戶的信箱中;這明顯是「推出模式」思維下的產物。而當傳播資料庫可以主動發 送訊息時,資料庫本身就與一般新聞媒體無異,同樣是定期放送訊息的機構。

但資料庫發送電子報的意義不僅於此。

發行報紙不只需要發行管道(就電子報而言就是發報系統),更重要的是要 有內容。「資料庫」在一般意義上就是蒐集各式資料的機構,因此就報紙發行的

「內容」要求來說,似乎能輕易達到。然而「報紙」是一種具有時效性的的媒體,

所刊載者,應該是隨發報頻次更新內容的媒體,這一點卻與資料庫不斷累積資料 的性格大不相同。這一點看來是資料庫發行電子報的阻礙。然而傳播資料庫工作 小組卻認為,這個阻礙同樣是思維方式造成的,只要改變思維,便可以將阻礙變 成助益。

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認為,雖然報紙特別著重內容重要性與時效性;但作為

「資料庫所發行的電子報」,電子報的內容除了要重視更新的資料外,應該要朝

前期,因此傳遞出去的概念主要是第一年計畫的「後端管理系統」、「系統作業平台」、「人人作資 料形成資料庫社群」等概念。本計畫到第二年之後逐漸發展出來的「大編輯台」、「網路社群」、「發 行資料庫電子報」、「資料庫推出模式」等概念,其實都尚未進入宣傳工作。

向主題編輯的方式轉型。也就是說,資料庫電子報其實比較像是電子雜誌類型的 媒體。由於資料庫本身就蒐集大量領域資料,因此要能提出這些資料並非難事,

困難的其實是這些資料以什麼面貌、如何排列組合、怎麼產生新的意義這些問 題。這些問題都不是材料取得的問題,而是編輯釋義的問題。換言之,資料庫電 子報應該著重編輯人員對既有資料的重新釋義、賦予一個新意義(即,再脈絡化)

的能力。這一點對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來說,並不算難事;因為傳播資料庫工作 小組從計畫主持人、共同主持人到研究助理,若非傳播領域的資深教師,便是通 過一般研究生考核的研究助理,寄望這個工作小組以其創意構思各期電子報的不 同主題,其實不是太困難。再加上,電子報的發行是在大的社會、社區環境中進 行的,因此資料庫電子報的編輯在某種程度上不需要自己生出新的編輯概念,而 可以借用環境中其他即時發生的傳播大事為底圖,構思電子報主題。這樣不但能 豐富電子報的主題,同時也可以與時事結合,提供電子報訂戶理解時事的歷史或 學術背景。

透過資料庫電子報的發行,本研究所謂「推出模式」便能進一步實踐。由於 電子報不但主動發送資料庫新增資料等相關訊息,甚且主動為社群成員提供理解 時事的脈絡、提供編輯後的主題,因此資料庫電子報便不僅是搜尋的索引,更是 積極提供再脈絡化的學術構念來源。此時,資料庫電子報的編輯,等於是主動對 社群成員(資料庫電子報訂戶)就社群中的重要大事、概念提出值得討論的議題 (issue)。就這一點而言,中文傳播資料庫絕對大不同於前面曾經提到的資源稀少 資料庫、或以強大伺服器提供個人化檢索歷史的資料庫。因為在傳播資料庫電子 報的發行動作中,不再是使用者依照自己的理解剪報(這是一般資料庫都可以做 到的功能),而是由傳播資料庫工作與編輯小組提供「某種」剪報方式。就學術 活動來說,這就等於是提供一個理解途徑(approach)、甚至是一個觀察角度 (perspective)、或者一個視野(horizon)。

如此,中文傳播資料庫透過「推出模式」思維建構出來的資料庫內涵,紮紮 實實地將「資料庫」的概念,大大地翻轉了過來。

六、 「大編輯台」概念使領域知識更能發揮

(一)「大編輯台」的意義

「大編輯台」概念是將資料庫系統視為一個編輯各方訊息的編輯台。「大編 輯台」的意義除了側重資料庫作為編輯資源的功能外,同時也具有將不同類型資 料相互組合交換的意義。目前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仍在規劃收集新類型的資料;

其中包括研討會資料、「中華傳播學會會議資訊」資料、傳播實務工作名錄資料 等。前面所述「電子報編輯」的概念是透過電子報發行系統主動賦予新訊息一個 意義,主動發送給訂閱電子報的讀者;然而在另一層意義上,資料庫本身為各類

資料訊息提供的廣大空間本身,就足以成為各方交換訊息的場所。從「資料庫」

的角度來看,當各方願意將訊息放在資料庫平台上互相交換時,不但資料庫點閱 率將會提升,同時,這些被交換的訊息,也將成為資料庫所收集的內容。例如:

在規劃中的「傳播實務工作名錄」中,傳播資料庫將開放空間給傳播實務工作者 放置徵才、媒體簡介、媒體事件(events)等訊息。一般而言,學術資料庫都已收 集學術性質的資料為主,但就「傳播研究」來說,如果不能將研究擴及到實務討 論中,就等於自廢武功;特別是有關媒介產業、媒介管理、媒介機構組織等研究,

更是如此。媒介本身釋放出的訊息,不管是公關稿、徵才啟示等,短時間內不一 定有助於傳播學術研究,但長期來看,其實是提供傳播產業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資 料。

換言之,「大編輯台」的意義不只是將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轉變為「編輯小 組」;就這個網路上的開放空間來說,傳播資料庫轉型為「大編輯台」也意味著 各方訊息從此可以在此交換、留下記錄。資料庫本身累積資料的模式也將不同於 以往。

(二)發揮領域知識

「大編輯台」概念在傳播資料庫第三期第二年後半段研究活動中漸漸浮現。

這個概念與前一年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一再強調「系統作業平台」有異曲同工之 妙:兩者都強調資料庫工作小組的諮商、編輯、服務功能。

從大編輯台的這些功能:「諮商、「編輯」、「服務」等功能來看,資料庫已經 轉型為生產知識,而不僅只是一般資料庫的蒐集資料功能而已。一般資料庫主要 工作的確在收集資料,並以資料數量最為評估一個資料庫效能的關鍵。然而這類 資料庫實在太多,有些一般性質的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如:Google,甚至都能擔 負起一部份以量取勝的資料搜尋工作。為了在茫茫「資料庫海」中凸顯特色,也 為了使投入傳播資料庫的資源不至於因為與其他資料庫性質雷同而虛擲浪費,中 文傳播資料庫透過「大編輯台」的概念,希望以「編輯」的角色,為資料庫工作 小組定位出一個生產一手知識的地位。

由於「編輯」的主要工作在於將資料重新脈絡化,重新編排重組每筆資料與 其他資料之間的構連關係(articulation),因此每一筆資料在不同的編輯策略、編 輯主題或不同的時間點上,都可以開展他不同的意義;如此一來,每一筆資料的 使用,就不會僅是被動地躺在資料庫中等待使用者來搜尋。當資料能夠被編輯主 動提出來重新賦予意義時,每一筆資料就不會因其在學門中的地位冷門或熱門而 有價值上的差異。或者應該說,每一筆的資料在「大編輯台」的概念之下,將會 有不同的價值排序,而這個排序,不再是因為它被搜尋的次數而定,而是因為資 料庫編輯賦予它不同的出現脈絡來鎖定。如此,傳播學者才有可能就其專業介入 資料庫的操作。

由此看來,「大編輯台」的概念至少為傳播學門提出了幾個不同的新概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