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究第三期(2/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究第三期(2/2)"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究第三期(2/2)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20-H-004-001- 執行期間: 91 年 12 月 01 日至 92 年 11 月 30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計畫主持人: 翁秀琪 共同主持人: 盧非易,陳百齡,馮建三 報告類型: 完整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3 年 4 月 9 日

(2)

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究第三期(2/2)

結案報告

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1-2420-H-004-001

計畫期間:91 年 12 月 1 日起至 92 年 11 月 30 日止

計畫主持人:政治大學新聞系 翁秀琪教授

共同主持人:政治大學新聞系 陳百齡副教授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 盧非易副教授

研究助理:張煜麟(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生)

劉慧雯(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生)

張自強(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生)

林水升(交通大學應用數學所碩士)

宋丁儀(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

基於對智慧財產之尊重,本研究特別感謝所有在系統開發工作上曾努力付出 的前輩。學術社群因為有這樣一群無私的工作者,才栽種出後人能夠賴以乘涼的 大樹。我們感謝: 張寶芳助理教授,因為政大傳院媒體整合實驗中心所使用「電子報管理系統」 時乃源自交通大學崔家蓉教授所主持之卓越計劃;總計劃名稱:網路科技與社會 互動下之整合通識教育改進計劃,子項計劃三:「新世紀網路社會學群實驗室之 平台與介面使用環境建置」,即為主持人張寶芳助理教授所規劃設計。 本研究進行過程中,也曾接受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沈錳坤副教授、碩士班 陳茂富、周大鈞兩位同學提供有關「翻閱網頁行為分析」方面的系統架構以及資 料解讀等協助。此項工作有助於線上資料庫實體瞭解使用者翻閱本資料庫的行為 模式,對於未來修改資料庫內容、結構,提供了有效而具體的資料。在此也特別 致謝。

(3)

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究第三期(2/2)

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1-2420-H-004-001

結案報告

壹、前言

中文傳播資料庫初始建構於 1998 年,由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率領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三系與政大資訊管理系教師、學生十數人,在國科會補助下開 始中文傳播資料庫的實體建構工作。 工作初期,以圖書館式收羅傳播領域相關學術、產業、統計與人才資料為工 作標的;工作小組首先回顧資料庫相關文獻,瀏覽其他線上資料庫(web-based database)運作架構,然後才確定資料蒐集的順序與範圍。中文傳播資料庫初期以 蒐集、登錄資料為主要的工作內容。(詳請參閱「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 究第一、二期」研究報告。http://commdb.nccu.edu.tw/tour/welcome.htm。) 前兩期工作一共分為上下兩期,歷時三年完成。截至 2000 年年底,中文傳 播資料庫工作小組建構完成五個子資料庫(文獻、人才、法規、統計、指南)共 數萬筆資料,是中文傳播學術界唯一一個線上實體資料庫。 2001 年 12 月,資料庫工作小組再度獲國科會專款補助,由現任國立政治大 學傳播學院翁秀琪院長帶領第三批工作團隊,繼續資料庫的改版與建構工作。第 三期計畫分為上下兩期,為期兩年。中文傳播資料庫再度獲國科會補助,工作小 組除了延續前兩期的工作目標外,也觀察第三期計畫開展當時的人文與科技環 境,而對「資料庫」的概念有所反省。經過工作小組密集討論與文獻閱讀後,第 三期工作目標設定為「資料庫改版與轉型」。中文傳播資料庫的改版與轉型除了 表現在系統架構上,有關「資料庫」一詞的概念轉變,以及接著概念轉變出現的 工作內容轉變,都是第三期計畫的特色。 本報告旨在說明資料庫第三期計畫在系統修改之後,隨之出現的思維改變。 第一部份「前言」將說明中文傳播資料庫在第三期計畫的主要思維方向。並 說明本結案報告之架構。 第二部分「中文傳播資料庫實體表現」將大致描述中文傳播資料庫目前所收 集的各類資料筆數。本研究第三期計畫新增兩種資料類型,第一年部分增加「傳

(4)

播大事紀」,第二年增加「主題資料」。第一部份將以前兩期計畫,以及第三年上 下兩期計畫分別比對,清楚描繪資料庫實體資料蒐集方面的進展。本節同時將呈 現資料庫以統計軟體實作出的流量統計,並以人口學變項描繪本資料庫使用者圖 像資料。「中文傳播資料庫實體表現」部分同時也將針對系統架構部分的修整做 一說明,未來對架構資料庫有興趣的學術同儕可參考之。 「中文傳播資料庫實體表現」的部分,不僅在系統更新、資料蒐集筆數上有 增加,最重要的是,傳播資料庫既然已經將「資料庫」的概念由資料堆積場變更 為系統作業平台,因此,中文傳播資料庫實際上的表現也將出現在其他過去不認 為屬於資料庫工作範圍的地方。例如:除了中文傳播資料庫本身之外,傳播資料 庫工作小組多次將資料庫、資料庫後端的管理系統等建制經驗分享給其他單位、 計畫;同時,本資料庫建構過程中對於「傳播學術」的思考,也是本研究與其他 資料庫工作最大不同之處。以上這些討論,乃是資料庫系統工作之外,對理論研 究、學術進展的特別關注。在底下的報告中,我們將呈現的是:過去資料庫建構 計畫總是將重點放在系統、工程方面,然而本研究將指出,在傳播學專業的導引 之下,資料庫建構工作其實更貼近一般媒體,而能有相當不同的想像。 本報告在第二部分中,將依照不同形式的經驗分享,舉出實際例子來說明中 文傳播資料庫的實際表現。 第三部分「中文傳播資料庫的連結想像與理論發展」將由目前已建構完成的 實體資料庫出發,對傳播學門的相關議題,如:網路社群、科技活動等,提出來 自資料庫現象的回應。本節在資料庫相關的討論中,將會是與過去資料庫結案報 告最為不同的地方。過去總認為資料庫是以蒐集資料為主要工作,因此工作成果 也以資料庫所蒐集之「資料量」作為評估資料庫是否成功的判準。但在本節中, 我們將呈現的是,資料庫一方面是一個實體上可供查詢的線上工具,另一方面也 是回饋給傳播理論發展的重要實驗場域與現象世界。透過回顧現有傳播理論對科 技活動、線上社群的討論,本節將指出傳播科技、社群研究的其他可能方向與議 題。 第四部分「資料庫的展望」將對資料庫的未來提出假想。本計畫在 2002 年 底所提出之第三期期中報告中,曾許諾將在結案時對資料庫未來的永續經營提出 一可行方案;本節除了將履行此一承諾外,還特別將資料庫所可能延伸的其他想 像,一併勾勒。 最後,本文將會對本研究做綜合整理。 本研究在兩年的執行過程中,受到學術社群多方支援,僅於此特別感謝為傳 播資料庫提供各種協助的老師、同學。 政大傳院媒體整合實驗中心所使用「電子報管理系統」時乃源自交通大學崔 家蓉教授所主持之卓越計劃;總計劃名稱:網路科技與社會互動下之整合通識教 育改進計劃,子項計劃三:「新世紀網路社會學群實驗室之平台與介面使用環境 建置」,主持人張寶芳助理教授所規劃設計。

(5)

本研究進行過程中,也曾接受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沈錳坤副教授、碩士班 陳茂富、周大鈞兩位同學提供有關「翻閱網頁行為分析」方面的系統架構以及資 料解讀等協助。此項工作有助於線上資料庫實體瞭解使用者翻閱本資料庫的行為 模式,對於未來修改資料庫內容、結構,提供了有效而具體的資料。在此也特別 致謝。 基於對智慧財產之尊重,本研究特別感謝所有在系統開發工作上曾努力付出 的前輩。學術社群因為有這樣一群無私的工作者,才栽種出後人能夠賴以乘涼的 大樹。 此外,協助資料庫「傳播大事紀」登錄工作的登錄員(除本研究兼任助理外) 有:鄭宇君、李春枝、劉麗芳、許士凱、黃薇儐、鄧麗萍、林怡瑩、張時健、許 立潔、謝媚如、李季穎、彭后諦等十二位。「文獻資料庫」則有吳翠松同學協助 分類。「主題資料庫」部分有劉清耿、景崇剛、侯季然、田瑞華等同學協助建立。 特此致謝。

(6)

貳、中文傳播資料庫實體表現

本節將說明中文傳播資料庫在前兩期計畫、第三期計畫中,實際收錄的傳播 相關研究文獻、統計資料與其他各類型資料筆數。 值得注意的是,中文傳播資料庫前兩期計畫的主要工作目標即是建立線上 (web-based)實體資料庫,因此投注的大量的人力、經費與時間在蒐集、登錄各類 資料上;其成果豐碩可觀,並已在 1999 年上線開放各方使用者使用。然中文傳 播資料庫第三期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在發展「資料庫的新內涵」,因此主要的工作 都在實驗收錄各種資料類型所需的系統、人力資源與標準作業流程。是以,在資 料「量」上,難以與前兩期相較量,但其創新卻處處可見。本節說明中,一方面 將呈現中文傳播資料庫現有資料筆數,另一方面也將說明第三期計畫截至目前為 止各種創新變革之處,以及其對傳播學術研究、學術社群的意義。從第三期計畫 上半部的經驗裡,本研究發現,如果能開發出資料庫的嶄新內涵,資料庫的走向、 工作方式、目標甚至其所能幫助達成的目標,都會與過去圖書館式的資料累積方 式大不相同。 因此,本期計畫除了延續前一年計畫的實驗性質外,也對「資料庫」的意義 多所討論,試圖找出未來可加以延伸、應用、實作的資料庫意義。 本節將分資料內容與管理系統兩部分來說明。除了呈現中文傳播資料庫目前 為止收錄的資料筆數,並與前兩期成果相對照外,使用者流量分析、使用者群像 素描(profile)等結果,也將一併呈現。此外,由於第三期計畫所有資料上傳模式 以與過去不同,研究小組在建立資料過程中,也發現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乃是 線上資料庫所必須;因此,本研究第三期計畫除了著重傳統資料庫所重視的資料 蒐集、使用效度評估等面向外,另外也將「建立標準作業流程」視為本研究的成 果之一,對於未來有意建立線上資料庫的學術界同儕而言,可減少摸索試驗的時 間。 本節後半段將說明資料庫後端管理系統的發展應用。

一、 中文傳播資料庫各類資料收羅狀況

如前所述,中文傳播資料庫在第一、二期計畫與第三期計畫間,有概念上的 大轉折,因此如僅僅是以資料筆數作為評估傳播資料庫工作成果的唯一標準,就 會出現第三期計畫資料量累積過慢的印象。然而,本研究工作小組認為,中文傳 播資料庫既然已經在概念上將資料庫視為一個系統作業平台,目的在提供社群成 員一個整合的空間存放、分享資料,那麼詳細說明本期計畫所執行的各項實驗、 改版、整合、分享經驗,或許才是瞭解本期計畫研究成果的較佳途徑。

(7)

因此,底下有關「中文傳播資料庫資料收羅狀況」的敘述,在第一、二期部 分仍以資料筆數統計為主;但在第三期部分則以資料庫實際執行的各類資料類型 系統發展工作、經驗分享為主軸,讀者不應簡單以數量相較之。 (一) 前期資料—確定資料累積方向、建立實體資料庫 中文傳播資料庫計畫開始於 1998 年,線上實體資料庫則於 1999 年正式上線 開放使用。由於前兩期目標就是在蒐集、鍵入傳播相關資料,因此投注之人力、 精神、時間,相當可觀。 前期計畫首先以其他資料庫、政治大學圖書館傳播學院分館的圖書資料建制 方式,確立資料庫蒐集資料的方向,然後才著手實體資料庫的建制。前期計畫的 資料建構方向,將資料來源、資料性質,做了系統性的分類最後決定資料庫收錄 資料的先後順序。以資料來源看,中文傳播資料庫一開始便確定以「中文寫作」、 「臺灣出版」為最優先收集的資料,然後才蒐集「非中文寫作」、「非臺灣出版」 的傳播產學資料。在資料性質方面,中文傳播資料庫先確定五種資料類型,然後 才開始各類資料的建制作業。 中文傳播資料庫第一、二期共收錄文獻(期刊論文 2736 筆、圖書 1656 筆、 政府出版與委託研究 913 筆、國科會計畫 308 筆、學位論文 530 筆、會議論文 1123 筆)、統計(3389 筆)、人才(521 人)、法規(63 項法規)、指南(54 個資 料庫、90 種期刊、15 種年鑑)等五個子資料庫1 中文傳播資料庫第一、二期計畫所建立的實體資料庫,以及工作小組的各項 討論工作紀錄、資料蒐集順序、蒐集標準、工作人員名單等資訊,都可以在中文 傳播資料庫網頁中「政大傳播學院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記錄」找到(請上「中文 傳播資料庫」網頁 http://commdb.nccu.edu.tw/tour/welcome.htm)。 (二) 本期資料—「傳播大事紀」、「主題資料」與「電子報」 第三期計畫第一年的工作重點在於找出「資料庫」一詞的新內涵,以作為傳 播資料庫發展的基準。本研究的期中報告曾經提到,過去將資料庫工作小組視為 資料蒐集、登錄人員的方式已經不合時宜,特別是,在傳播學門疆界未明、次領 域多元豐富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以全面收羅的方式,將所有傳播相關的研究文 獻含納在本資料庫中。是以,第三期計畫調整工作方向,將資料庫想像為一個「系 1 雖然評估資料庫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說明蒐集的資料量,但從本研究第一、二期所蒐集的資料 類型來看,將資料量化約為「筆數」其實並不恰當。例如:本資料庫所收集的人才資料庫,除了 登錄傳播學術人才的姓名外,也收錄了其著作、專長等項目,如果將一個人的學術資料室為「一 筆」,並不能說明人才資料庫中的資料狀況。又如:本資料庫的「法規資料庫」收錄 62 種法規, 但其中包括部分法規每次修改的條文等訊息,如果將一個法規是為「一筆」資料,也是很不妥當 的。因此,本計畫將不同類型的資料分而列之,以不同的計量單位(如:人、項)說明目前收錄 的狀況,才比較能夠描述目前中文傳播資料庫的資料規模。

(8)

統作業平台」,認為傳播資料庫的工作小組最重要的工作是構思各種資料類型要 如何整併在一個資料庫架構中,好讓找尋資料的使用者可以更快速地找到專業資 料。 為了實際將資料庫操作為「系統作業平台」,第三期計畫以建構「傳播大事 紀」為實驗,希望從中瞭解一個線上資料庫如何能成為系統作業平台2 結果顯示,轉型為系統作業平台的資料庫,需要技術、人文環境與物質條件 三方配合。只有強大的伺服器、網頁空間,或者只有想像資料庫可以轉型為系統 作業平台,或者僅僅是擁有幾台電腦,以上三項若各自獨立為條件,都不可能促 成資料庫的轉型。關於這點,我們在第三部份「中文傳播資料庫的連結想像與理 論發展」一節中還有詳盡的討論。本節特別針對「傳播大事紀」、「主題資料」、「電 子報」、「管理系統經驗分享實例」等四節呈現中文傳播資料庫第三期計畫的實際 成果。 1. 傳播大事紀 「傳播大事紀」是第三期計畫新增的資料類型,蒐集從 1949 年3至今,與傳 播新聞相關的各類訊息。傳播大事紀的建構對本資料庫來說最大的意義在於它建 立了資料庫的基本作業流程,並且體認到管理系統、標準作業流程對於一個資料 庫的重要性。 (1) 與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匹敵 由於傳播大事紀收集的資料橫跨五十餘年,資料量不但極為龐大,而且 還要面對專業的要求。第三期計畫在規劃之初,曾經討論過現有線上資料 庫、瀏覽器的基本類型,本計畫研究人員發現,在網際網路強大搜尋引擎, 如 Google,出現之後,除非有超大的網頁儲存空間,否則想要在功能與速 度上與之匹敵的方法,只有就「專業性」上再加強。是以,本資料庫在本期 計畫的初始,便確定了「利用傳播學術專業發展特定資料」的路徑,希望提 供本資料庫使用者的是「經過篩選的資料」。 網際網路伺服器、資料庫使用者一定瞭解,大部分時候,在網路上透過 入口網站或瀏覽器蒐集資料,除了目標資訊之外,還有一大堆不相干的訊 2 「傳播大事紀」以各類年鑑、論文、報紙資料為來源,由訓練良好之登錄員登錄自 1949 年起 至今的「傳播大事紀」。就資料庫實體而言,「傳播大事紀」是一種新的資料類型,提供歷年來傳 播學術、實務界的重要事件;就資料庫系統架構而言,「傳播大事紀」則是本資料庫實驗「後端 管理系統」之建立、修正的直接操作。對本資料庫而言,「傳播大事紀」的建立具有豐富資料內 容與建立後端管理系統兩大意義。 3 本資料庫名為「中文傳播資料庫」,然蒐集資料的優先,仍以臺灣傳播大事為最優先,因此選 擇以 1949 年為資料累積的起點。唯,本資料庫與電影資料庫在資料(database)上屬同一個系統, 因此電影資料庫收錄自 1896 年起始之資料,因此傳播大事紀收錄大事的起點是 1896 年。電影資

(9)

息,在傳播學上,可稱之為「熵」(entropy):也就是消耗傳播能量的干擾訊 息。當「熵」值越大,傳播活動的精準度也就降低。網際網路搜尋器之所以 流行,是因為其具有便利性;然而在「熵」值高居不下的狀況下,透過網路 搜尋引擎找出的資料,其實另外要花費使用者相當多篩選、辨認的時間。有 鑑於此,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認為,在面對功能強大的搜尋引擎時,由學術 社群所架構的資料庫,必須以專業主導內容,將不必要的干擾訊息事先排 除,降低「熵」值,才會是個具有競爭力的資料庫。 (2) 傳播大事紀的作法 傳播大事紀便是由此觀點出發的資料類型。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首先從 傳播學領域的各個角度出發,找出一組關鍵字,然後比對於現有線上資料庫 的建制方式,修整關鍵字,成為蒐集「傳播大事紀」的入門門檻。 a.搜尋法、分類與關鍵字 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資料庫工作小組首先回顧各類傳播學入門、進階 書籍,找出關鍵字為:「廣播 or 電視 or 報紙 or 雜誌 or 電影 or 唱片 or 出版 or 網路 or 新聞」4。資料庫工作小組最後選定以《聯合報》設置的線上檢索 系統「聯合知識庫」為主要資料來源5,經研究助理上線實地測試登錄狀況 發現,聯合知識庫為全文比對系統,因此凡出現諸如「南部新聞中心」等字 詞時,也會因為與本研究的關鍵字重疊而被搜尋出來。換言之,本研究所列 之關鍵字,可以瀏覽聯合知識庫所收的全部新聞。 收集到新聞資料的全部母體之後,再由登錄員以其專業篩選出合適於本 資料庫收錄的傳播大事紀。 傳播資料庫在前兩期計畫已經由研究團隊找出合適區分傳播文獻等資 料的分類架構。傳播大事紀沿用此一架構,每一則大事紀都由登錄員選擇合 適的分類欄位分類。這個分類可以幫助資料庫使用者就較大的類目查詢傳播 大事紀。由於傳播大事紀搜尋資料的方式已經由關鍵字比對改為全文比對, 因此資料庫使用者可以選擇以鍵入比對字詞、或者類目查詢兩種方式之一查 詢傳播大事紀。 關鍵字方面,每一則大事紀都由登錄該則新聞的登錄員下「關鍵字」。 4 配合各種線上資料庫的功能設定,詞與詞之間不能空白。 5 資料庫「傳播大事紀」除以「聯合知識庫」為資料來源外,另外的資料來源包括:各類新聞、 出版、廣告、電視、廣播年鑑紙本版;國內所有傳播科系歷年博碩士論文。聯合知識庫是聯合報 系新聞資料庫,收集此項資料有助於收納傳播產業、事件與消息;年鑑資料收錄各種人事、產業 消息;新聞傳播科系所博碩士論文常提及特定事件的歷史,特別是學術資料的部分,可補足前兩 項資料之不足。此外,本研究共同主持人,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盧非易所建構「電影資料庫」所收 錄的臺灣電影大事紀,也一併併入本資料庫中。

(10)

關鍵字不論是單一關鍵字的字數、或針對一則新聞所下關鍵字個數均多寡不 拘,也沒有固定的參照表,因此完全依賴登錄員對該則大事、對關鍵字的想 像,自由聯想。這個作法雖然使得關鍵字變得十分不易掌握、不易整理,但 好處卻是,每位登錄員依照自己對專業的理解,提出自認為合適的關鍵字, 卻可以因此豐富傳播大事紀關鍵字的面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既然傳播 研究本來就涵蓋豐富多元而繁雜的領域內涵,那麼表現在關鍵字上,呈現出 龐雜豐富的關鍵字,其實也是正常。 登錄員所下關鍵字雖然憑藉自由想像,但本資料庫仍有篩選與審核機 制。本資料庫在工作流程上,設置編輯一人,負責審核所有登錄員所登錄的 大事紀。編輯除了就登錄格式(如:標點符號、中英文大小寫等)、登錄內 容(如:大事紀標題寫法、改寫新聞為大事紀的寫法、內容是否符合大事紀 要求等)審核外,同時考核登錄員所下關鍵字。傳播大事紀編輯由本研究研 究助理,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班研究生劉慧雯擔任;其考核關鍵字的方法, 是以「常用語彙」、「穩定」、「表意」為標準。「常用語彙」是指關鍵字必須 是日常生活常用語彙,登錄員所下關鍵字若不易理解,就由編輯改寫。例如: 傳播學界稱為「有線電視」(cable)的傳送材料,在一般生活中可能以「第四 台」稱呼之,因此登錄員登錄時若以「第四台」為關鍵字,編輯就不會特別 更改。但若登錄員所下關鍵字為「線纜電視」,則編輯會在關鍵字欄增加「第 四台」或「有線電視」,以使關鍵字語彙更符合日常用法、更能表義。「穩定」 是指同一事件連續發展時,以比較穩定的關鍵字來表示。例如:公共電視法 審議歷時甚久,其中可能出現「公共電視」、「公視」、「公共頻道」等不同稱 呼,除了使其貼近日常生活與會外,對單一事件的描述,盡量以較為穩定的 方式描述之。「表意」指能夠表達該大事紀的關鍵字。例如:早期仍有「基 本演員制」時,常有演員與電影公司、電視台簽約的大事紀,此時除了演員、 機構名稱為關鍵字外,另外也以諸如「演員」、「合約」、「基本演員制」等詞 語作為表達該則大事紀的關鍵字。 總之,傳播大事紀關鍵字的構成,一方面希望透過不同登錄員的想像保 留傳播領域豐富多元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編輯審核機制,建立較為 合理可信的關鍵字系統。 b.登錄員 傳播大事紀建構工作由數十位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傳播科系大學部、碩 博士班同學擔任登錄員。登錄員的來源有三,第一是曾擔任過政治大學新聞 系學生實習報紙「大學報」之記者或編輯的學生,或曾修習政大新聞系「資 訊與編輯課程」的學生;第二是學生社運團體「傳學鬥」的成員;第三是曾 擔任過記者、編輯或修習過「新聞採訪寫作」課程之碩博士班研究生。學生 報名後由資料庫工作小組助理負責培訓、且通過試錄等考核,才能夠正式上

(11)

線。6 在系統方面,本研究首先由系統人員試寫後端管理系統、發展各種表單 與管理功能,交由研究助理測試;修正完成後,再由登錄員一一上線註冊取 得帳號後開始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建構傳播大事紀所使用的後端管理系 統,是由本計畫研究助理先以傳播科系博碩士論文、各類傳播實務年鑑資料 作為資料登錄的來源。在登錄過程中,一方面增加本資料庫的實質內容,另 一方面也與系統工程小組保持聯繫,以「修整系統(介面)至最友善」為目 標。正式上線後,本研究初期招募的十位登錄員也一樣擔負有回報系統錯 誤、缺失的工作責任。也就是說,「傳播大事紀」的建立不但直接累積本資 料庫的內容,同時也是本資料庫後端管理系統介面友善度測試的機制。本資 料庫的登錄員因而也就負有測試系統的責任。而「透過登錄員 使用者實做 結果修改系統介面」的工作方式,就成為本資料庫後來所有新表單、新功能 開發時的重要流程。 本研究特別為傳播大事紀登錄員開設多次「登錄員工作坊」。所有登錄 員必須參加至少兩次登錄員工作坊。第一次是訓練坊,在甄選新近登錄員之 後,正式上線前的訓練工作。第一次訓練坊除了告知搜尋關鍵字、搜尋技巧、 分配個人登錄時間範圍外,也實地操作介紹管理系統各種功能,由本研究負 責系統工程的博士生研究助理張煜麟說明管理系統使用注意事項。 第二次工作坊針對登錄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疑義解答。所有登錄員由 本計畫博士生研究助理劉慧雯統籌規劃登錄進度與工作範圍,所有登錄員有 任何問題與建議,隨時以電子郵件(email)與助理聯繫。研究助理除隨時解 答、將系統問題反應給系統組外,並收集問題,於第二次登錄員工作坊時一 一說明解釋。 第二次工作坊並且邀請工作較久的登錄員分享登錄經驗。 (3) 傳播大事紀建構成果 第三期計畫從 2001 年 12 月 1 日起執行「傳播大事紀」建構工作;至第 一年計畫結束(2002 年 11 月 30 日),共建構傳播大事紀 11236 筆資料;第三 期第二年計畫結束時(2003 年 11 月 30 日),共收錄傳播大事紀 19832 筆。目 前仍以每年 2000 則7的稿量增加中。從 1949 年到 2004 年 3 月底,共計收錄 傳播大事紀 20895 則。 值得說明的是,本資料庫已經在第二期計畫結束時,由當時計畫主持 人,現任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教授將資料庫實體轉贈給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下 設研究中心。資料庫第三期計畫結束之後,「傳播大事紀」工作所需的登錄 6 有關登錄員甄選過程、結果,請參考「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究(1/2)期中報告」 (http://commdb.nccu.edu.tw/tour/meeting/index.htm) 7 「每年兩千則」是指「每登錄一年,大事紀就增加約 2000 則」

(12)

人員、編輯人員、以及各種維護、更新資料所需的人力、經費,將以最低限 度由研究中心統籌辦理8。如此,傳播大事紀就不會受限於資料庫的計畫研 究年限,而終止蒐集。 有關傳播大事紀的工作流程、登錄表單、批閱程序與系統、後端管理系 統、乃至於系統移交給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實習報紙「大學報」供稿系統應 用等說明,請參見「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究第三期(1/2)期中報告」。 (請參閱網頁:http://commdb.nccu.edu.tw/tour/meeting/index.htm) 2. 主題資料 中文傳播資料庫第三期計畫既是以建立系統平台為目標,那麼能夠隨著資料 形式改變的系統與工作小組,就成為本期計畫重要的人力組合。首先要說明的 是,本計畫第三期工作雖然在資料庫系統方面多所變動,但主導資料庫走向、收 錄資料形式的,還是資料庫工作小組的研究與編輯人員。這一點,在本年計畫新 增的「主題資料」中,可以清楚看見。 (1) 主題資料的形式 主題資料不同於傳播資料庫其他類型的子資料庫。 包括第一、二期計畫建立的五個子資料庫(文獻、人才、法規、統計、 指南)以及第三期計畫建立的傳播大事紀子資料庫在內一共六個子資料庫, 都是以全面、地毯式收羅傳播相關資料為思考模式;因此,在建構一段時間 之後,就會遇到資料必須隨時間更新的問題。例如第三期建構的「傳播大事 紀」,除了向前追溯過去已經發生過的傳播大事件,另一方面也要向後不斷 新增每日剛發生的大事。這些子資料庫的共同特色是,其實沒有人知道其範 圍究竟何在,但在傳統圖書館式資料蒐集的概念下,卻又似乎有一個所謂的 「完整」版圖。 然而,沒有範圍的東西,就不可能畫出「完整」版圖。這是傳統圖書館 式資料庫的矛盾與盲點。 傳播資料庫本年新增的「主題資料」與過去的想法有些不同。主題資料 是透過主題建構者對特定主題的瞭解,規劃一個以特定概念或主題為核心的 資料收集系統。本研究為主題資料類型規劃的基本版型包括了四種類型的材 料:概念里程碑、入門文獻、延伸(進階)文獻、相關網站連結。此外,主 題資料還設置有回饋功能,讀者在閱讀主題資料之後,可以將其意見直接寄 給主題製作人;其中有關文獻的兩種材料,還另外設計有讀者寫書評的功 能,以便對該主題所收集之書單提出回應與批評。 8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下設研究中心規劃維持「傳播大事紀」以及資料庫本身軟硬體所需的人員、

(13)

(2) 主題資料的特色與意義 相當程度上,每一個主題資料都(重新)收集了文獻,從系統下手,可 以直接轉檔成為原有文獻資料庫的內容;然另一方面,這些文獻的收錄規 則、流程與過去的文獻資料庫已經不同。文獻資料的查詢方式,通常是透過 全文比對來找,目前中文傳播資料庫也以此法作為搜尋方法。不過,就傳播 領域的分雜多元面貌來說,全文比對卻不一定是找到最合適資料的方法。由 於傳播學門相當擅長於從鄰近學門擷取資源、挪用(appropriate)研究結果, 因此傳播學門的討論多半是風貌各異而豐富多元的;在此情況下,全文比對 所依賴的「關鍵字」很可能就會限制傳播研究蒐集資料的範圍。 舉例來說,傳播研究中有關傳播科技的次領域中,有一塊關於「人機複 合體」(cyborg)的討論,就明確指出了以「關鍵字」搜尋的困難。 Cyborg 這個英文字最早出現於 1960 年(參見「傳播資料庫-主題資料 -cyborg」),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中文世界仍舊無法統一此字的譯名;有人稱 為「人機複合體」,也有直接音譯為「賽伯人」,甚至有「動物-機械-人」等 譯法。倘若要以這類關鍵字搜尋文獻,就會遇上中文譯名分歧的困擾;再加 上 cyborg 研究橫跨技術與人文兩大領域,在沒有事先篩選的情況下,很有 可能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文獻。資料庫使用者倘若對此一主題有相當的研究, 或許可以改變搜尋策略,以不同的關鍵字交叉搜尋;但剛入門的研究者在缺 乏領域知識的情況下,根本無從改變搜尋策略。換言之,將所有文獻打散而 僅以全文比對方式的搜尋方法,根本不適合初學者使用。資料庫蒐羅再多資 料,對初學者來說,因為下錯關鍵字,都是找不到的無效資料。 由此看來,過去單純以「關鍵字」、「全文比對」為搜尋方式的資料庫, 其實是限制了研究人員改變研究主題、跨入新領域的可能性。 反過來說,即使有確定中文譯名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搜尋關鍵字; 例如,近年來在傳播領域中廣受矚目的語言研究就是一例。如果我們以「語 言」或「語言研究」做關鍵詞在任何一個資料庫中搜尋傳播研究中有關語言 的討論9,雖然能夠查詢到傳播領域中的語言研究,但另一塊同樣將自己命 名為「語言研究」的電子資料工程領域,卻同樣會被搜尋出來,甚至在數量 上遠遠超過「傳播學」中所說的語言研究10;於是使用者可能找出「C 語言 程式設計入門」這類資料。電腦工程領域以「語言」來描述寫程式的符號由 9 傳播領域中的語言研究依照研究者偏重的分析單位,至少又可以分出諸如「字詞」「敘事」「文 法」、乃至於「再現」等討論。但不管哪一個,如果以簡單關鍵字在資料庫中搜尋,就會遇到與 傳統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文學重疊的情況。如果使用者想要找尋的資料就是「傳播領域中有關 語言的討論」那就非得用這些關鍵字的集合,或「語言」這個關鍵字不可。 10 如:以「語言」作為關鍵字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中搜尋,可獲得 12754 筆資料。其 中前 15 筆資料包括「鑑別闊葉樹材專家系統」、「以統計方法研究中文韻律」、「以後設語言解讀 英語小說」、「翻譯問題」…等各種類型的資料。

(14)

來已久,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早在 1970 年代便開始「向語言學轉向」;兩個 領域都沒有對「語言」一詞的完全釋義權,但卻又在各自的基礎上以「語言」 的概念發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任一領域都不可能放棄對「語言」一詞的 使用的情況下,想要以關鍵字區辨出哪些是使用者真正要找的資料,無異緣 木求魚。 有鑑於此,傳播資料庫以建構「主題資料」的形式為任何主題的入門者 提供一整組包括「概念里程碑」、「入門文獻」、「延伸文獻」乃至於「相關連 結」的有效資料,由對該領域有一定瞭解的建構者先嘗試提供一個藍圖,作 為初入門者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一個下手的切點。尤其是「概念里程碑」, 更是主題資料建立者吸收文獻之後整理出來的菁華,對於研究者想要一窺特 定主題之全貌,相當有幫助。此外,正如前述,傳播學門是一個次領域多元 豐富、跨界動作不斷、借用鄰近學門不遺餘力的領域,因此,同一個關鍵字 在不同研究者手中,都有可能因其特別的研究偏好而大同小異(或,小同大 異);為了使主題資料不再重蹈傳統圖書館式資料蒐集方法的缺失,收集到 過多的「熵」(即,干擾訊息),因此,在版面上,主題資料的呈現要求主題 資料的建構者對其所建構的「入門」或「進階」文獻做一說明,向讀者解釋 該主題的收集方式,以使讀者能藉以判定該主題資料在領域中的位置,甚至 與自己的查詢標的作一比對。這個設計除了可以清楚交代每一主題的範圍、 方法,也等於接受同一關鍵字的不同理解方法;這對於保護建構者創意有過 去文獻蒐集所不能及的長處。 甚至,主題資料由於相當依賴建構者對該主題的理解,因此對於對特定 主題抱持不同概念、想像的研究者來說,也是一個刺激想像的機會。傳播資 料庫在系統規劃上除了允許主題建構者登錄資料,同時也設計有「新增資 料」、「(讀者)留言版」以及「書評」,目的就是希望本資料庫的讀者,不論 是領域專家或初學者,都可以參與任何一個主題的討論,協助資料的建構。 而這些討論,回過頭來,又將成為傳播資料庫所收集的另一種類型資料。 (3) 主題資料作業流程 主題資料的建構採取開放式,即,對任何主題有建構意願的人都可以申 請建構主題資料。目前傳播資料庫在網頁上「主題資料區」最底端,以及傳 播資料庫首頁右方放置「申請主題資料版」按鍵,申請人按下按鍵後會跳出 「申請主題資料版」畫面;申請人填寫欲申請的主題與內容之後送出,便由 系統將申請單送到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編輯處。 工作小組編輯收到申請單後,與申請人聯絡,告知主題資料管理系統網 址,授權申請人上管理系統建構資料,申請人便可在管理系統中作業。 本資料庫採取開放式,意味著資料庫工作小組將不會以任何形式對任何 主題資料進行審查工作。本計畫研究人員認為,資料庫既然已經建立讀者回

(15)

應、書評等機制,所有審查工作可交由社群共同執行。如此不但不會使主題 受限於工作小組或特定領域專家對該主題的想像,也可促進傳播社群的意見 交流。本站歡迎傳播學術社群內之學者專家參與建構主題資料;唯文責自 負;主題資料庫內容有任何違反相關法令,如:著作權法、商標法、或一般 民刑法時,由作者自行負責。讀者參考本專欄文章,亦請自行判斷該文作者 之觀點與認知。 當然,很有可能社群中有兩位以上研究者有意對同一個主題建構主題資 料庫,若遇此問題,資料庫將以建構者名字作為附檔名,同時提供兩組對同 一個概念進行討論的主題空間。如此,資料庫作為資訊交換之系統平台的功 能,才不會受限於主題名稱;反過來說,對建構主題資料的人來說,也不會 被迫改變對主題的命名與描述。 在系統方面,每一位主題資料提供人都只能接觸自己所負責之主題資料 的管理系統;資料庫工作小組雖可一窺主題資料管理系統的全貌,但只能針 對系統之維護、轉檔等工程部分修改,不能修改內容。 主題資料由於需要建構者對特定主題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需要不同 專長、領域的專家協助建構,不能由資料庫工作小組完全負擔主題資料的建 構工作。因此,有必要規劃主題資料編輯群的來源;本文最後部分將會針對 這一點再做說明。 (4) 主題資料成果 主題資料一如傳播大事紀,都是傳播資料庫第三期計畫新建立的資料類 型,因此首先需要對管理系統、上稿系統進行測試。11因此,本研究首先由 研究助理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班研究生張自強以其研究主題「cyborg(s)」為 主題,建立主題資料。目前該主題資料已完成建制,上線工資料庫使用者查 詢。 為持續發展主題資料,除作為系統與表單測試的主題「Cyborg(s)」之外, 本研究另外由計畫主持人、共同主持人徵選研究助理,建構其他包括「WTO 與傳播產業」、「中國大陸傳播研究在臺灣」、「臺灣新電影」、「媒體再現」、「有 線電視」、「第三人效果」、「後人文主義」、「新聞史」、「Benjamin 專題」等 個主題。目前「WTO 與傳播產業」以及「中國大陸傳播研究在臺灣」兩個 主題也已上線供讀者查詢。未來主題資料的建置工作,本研究已有規劃,請 參閱第肆部分。 3. 電子報12 11 傳播大事紀管理系統、上稿系統的測試與實做流程,請參考「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之研 究第三期(1/2)期中報告」(http://commdb.nccu.edu.tw/tour/meeting/index.htm) 12 政大傳院媒體整合實驗中心所使用「電子報管理系統」乃源自交通大學崔家蓉教授所主持之

(16)

中文傳播資料庫本年工作目標之一,是利用會員註冊資料發行資料庫電子 報。傳播資料庫前兩期計畫所建立的線上實體資料庫,採取開放使用的方式,任 何人可以直接在網路上搜尋到傳播資料庫的網頁,直接使用其所收錄的資料。第 三期第一年起,傳播資料庫改為會員註冊制,在網路上找到本資料庫的使用者, 必須先註冊,申請帳號以及未來登入的密碼,提供姓名、電子郵件信箱這兩項必 要訊息,然後才由系統自動授與使用權。截至目前(93 年 1 月 31 日本計畫結案 日止)為止,本資料庫已經有註冊會員 4323 位;傳播資料庫電子報將向所有註 冊會員發行。13 本年度計畫在系統方面開發電子報發行系統,每兩週發行一次資料庫電子報 給註冊會員,主動提供傳播學術相關訊息。本研究所發展的發報系統,目前已應 用在中華傳播學會發行學會電子報的工作上;也就是說,系統已經完成開發,並 具有實際使用的效能。 (1) 電子報使資料庫變成主動發送訊息的「媒體」 電子報的發送對傳播資料庫來說,除了能夠聯繫會員外,就理念而言,電子 報使傳播資料庫成為主動發送訊息的「媒體」。 一般而言,傳統圖書館式資料庫是一個被動接受查詢的系統,只能等待使用 者上線找到該資料庫以後使用它。這種狀態下的資料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大 量豐富的資料吸引使用者一再回籠,才能藉由收取使用費或廣告費維繫資料庫的 生存。同時,資料的更新不但要更快速,甚至有時候會有時效的問題。(如:收 錄每日新聞的資料庫就必須每天更新內容,才算跟上時效。) 這類型資料庫如果有廣告收益的問題,就必須以流量作為評量資料庫好壞的 標準;大量使用者於是變成這類型資料庫所要吸引的對象。也就是說,這類型的 資料庫乃是以「拉進(使用者)模式」(pull model)作為資料庫建制的主要考量, 流量是它所要面對的最重要問題。 傳播資料庫在第一、二年的計畫目標中,由於參考當時已建置之其他資料庫 的作法,因此也將流量視為評估資料庫的重要依據。然而到了第三期計畫,由於 資料庫系統改版、資料庫也隨之概念改變,傳播資料庫已經不再是「流量統計」 可以概括說明的資料庫了。這個轉變由電子報的發行看得最為清楚。 傳播資料庫第三期計畫在第二年時開始發行電子報。在此之前,為了確定電 子報發行系統沒有工程上的問題,資料庫電子報系統完成之後,先移用為「中華 傳播學會」發佈會員電子報之用。經過八個月測試,確定電子報系統使用無虞, 卓越計劃,總計劃名稱:網路科技與社會互動下之整合通識教育改進計劃。子項計劃三:「新世 紀網路社會學群實驗室之平台與介面使用環境建置」,由該主持人張寶芳助理教授所規劃設計。 特此致謝。

(17)

正式上線為中文傳播資料庫發行電子報。 電子報的發行代表了傳播資料庫由接受查詢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將訊息發 送給會員使用者的主動地位。一般而言,資料庫以收藏資料為主要工作,因此被 動是常態。然而在發行電子報之後,傳播資料庫不但蒐集資料,同時還主動將每 段時間所蒐集的新訊息重新編輯,發送電子報,這使得傳播資料庫轉型成為「主 動發送訊息的『媒體』」,資料庫與其使用者之間的關係,由「拉進模式」改為「推 出模式」(push model),主動將訊息送到閱聽人面前。 (2) 資料庫電子報內容及其意義 傳播資料庫所發行的電子報以資料庫本身所建制的資料形式為主要內容。因 此,包括文獻、人才、大事紀、主題資料、特定網站資料等,都是資料庫電子報 的內容。資料庫電子報與資料庫本身的區別在於: a. 主動發送 電子報是透過會員註冊時留下的電子郵件信箱作為發報依據。它跟 資料庫本身最大的不同在於,電子報主動將訊息傳送到每位註冊會員的 信箱中。這個轉變除了在定位上將資料庫界定為「媒體」,更重要的是, 過去認為以流量作為評估資料庫效能的作法,在電子報發行之後,會無 法估算「使用者直接使用電子報內容,而不再上站查詢」這一塊流量。 不僅如此,從「中華傳播學會電子報」的發行經驗來看,絕大多數 組織、團體所發佈的都是告示性質的訊息,例如:人事更替、徵財、會 議日期等。這類訊息普通時候不會有人特別注意,但當我們有特定需求 需要找到特定人士時,就變成重要的消息來源。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不 會特地上網站查詢公告性質的資料,因此多半時候那個團體組織有何人 事異動、那個資料庫是否新增了什麼資料,都必須透過主動發送的訊息 才能得知。 以中華傳播學會的電子報為例,一般會員不會隨時注意每年年會論 文發表會的主題、截稿時間、投稿方式等訊息;但是當自己變成投稿人 時,這類訊息就會變成查詢的對象。電子報的功能一方面在公告周知, 另一方面也使離線查詢更為便利。換言之,電子報的功能主要在「提示」 與「回顧」上。 將這個經驗移用到資料庫電子報就會發現,資料庫發行的電子報, 最重要的功能也在「提示」以及「回顧」上。本研究規劃資料庫電子報 的內容是新蒐集的各類型資料,就短時間而言,提示註冊會員本資料庫 的新增資料,不一定可以直接幫助電子報訂戶的教學、研究工作。然而 就長期效果而言,電子報仍能給予訂戶提示效果,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因

(18)

為電子報的提示,上站搜尋他所需要的資料。 例如:資料庫電子報每一期均設計傳播大事紀的最新消息。在一般 狀況下,會員在收到電子報時,可以作為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傳播產官學 界大事的線索來源;更進一步,使用者有機會在電子報的提示下,瞭解 到傳播資料庫所收集的資料類型中,有一塊可以提供研究或教學之所 需。當然,資料庫電子報由於本身夾帶訊息,因此在回顧重要傳播大事 紀時,也是一個好用的索引(index)。 在資料庫第三期計畫的期中報告中,本研究已經提出「資料庫就是 媒體」的概念。當時所謂的「媒體」,意指社群成員在資料庫平台中藉 由資料庫所提供的儲存空間以及便利的管理系統,可以彼此提供訊息、 互相交換使用。當時所稱的媒體,概念上偏向將資料庫視為一個「載具」 (carrier)。然第三期計畫第二年結束(即,此刻),本研究發現,所謂「資 料庫就是媒體」中所說的「媒體」,也可以直接等同於傳播媒體(media)。 透過發送電子報,資料庫所收錄的訊息就可以主動地傳送給註冊會員, 此時,資料庫就是具有發送訊息能力的「媒體」(media)。這裡所說的 媒體,不光只是一個載具,而更是帶有實質內容的傳播媒體。 總之,電子報由於主動發送訊息個註冊會員,就其形式而言,已經 使得資料庫變成媒體。 b. 重新編輯 電子報本身由於所能容納的訊息量有限,因此必須經過編輯。如何 編輯就成為電子報與資料庫一個重要的區別。 資料庫的建制,是使用者以自己鍵入的關鍵字作為查詢的路徑;完 全是依照使用者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架構出搜尋策略。電子報不同於資料 庫,乃是以編輯對新收入資料的想像、對傳播學術與實務工作的瞭解, 將資料以特定規則編排送出的結果。在設計上,編輯或將最新資料收入 在每期電子報中,作為資料庫最新工作成果的公告;或配合傳播產官學 界新近發生大事編輯資料庫既有資料,以餉讀者;或處理歷史上的今 天,主動找出資料庫資料作為背景說明…。以上種種,都是編輯資料庫 電子報的可能方式。由此看來,資料庫電子報的功能不僅在於公告、提 供回顧的索引,甚至是提供電子報訂戶對特定事件的背景說明,或者主 動提醒特定事件的理解脈絡。換言之,電子報的重要功能將表現在「內 容編輯」上。 由這一點,不僅資料庫電子報將與資料庫本身區分開來,「傳播資 料庫」也將與其他資料庫有很大的不同。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傳播工作 原即有採訪消息來源與編輯新聞兩項;很明顯地,傳統圖書館式資料庫 是在蒐集消息這一部分下足了功夫;而「發行電子報」則是針對編輯活

(19)

動發展出的概念。 由此,傳播學者的專業又獲得進一步表現。不管是傳播大事紀或主 題資料,都有賴傳播學者、學生對傳播領域有相當程度了的瞭解,才能 篩選出符合專業資料庫的資料。到了資料庫主動發行電子報,以「編輯」 功能取代部分資料蒐集功能之後,傳播資料庫就不同於一般的資料庫; 究其原因,顯然是因為傳播領域原先便已區分「蒐集資料」與「編輯資 料」為兩個獨立的工作。一般資料庫在特別著重於「蒐集資料」,同時 又缺乏傳播學想像力的前提下,自然無法發展出傳播資料庫主動發行電 子報、將自己視為媒體的功能。 換言之,電子報的意義不僅將資料庫轉化為媒體,同時也強調資料 庫工作者的編輯角色。就後者來說,電子報近似於報刊的「特稿」或「分 析槁」,是編輯或特別規劃的解析式資料。 (3) 電子報發行與回覆系統測試 本計畫在 2004 年 2 月 9 日至 10 日以電子報發行系統傳送「中文傳播資 料庫使用者問卷」;2 月 12 日起回收。在註冊的 4323 位有效會員14中,共回 收 563 份,回收率約 13.02%;所有回收問卷中,扣除重複回覆之後,有 534 份有效。本次發行以測試電子報發行以及讀者回覆系統為主要目的。 由本次測試可知,系統已臻完備。 4. 管理系統經驗分享實例 中文傳播資料庫從第三期計畫開始,便以「管理系統」取代伺服器維護人員。 從這個規劃出發,第三期第一年計畫設備經費與一半左右的人事經費都投入到管 理系統的開發上。實做結果顯示,管理系統的建立有助於縮減資料上傳速度,同 時也使在不同時間、地點的登錄員、編輯都可以依照自己的作息工作,不會互相 干擾阻撓,還可以互相比對工作成果、互相觀摩。 管理系統的建立最重要的意義除了使工作人員可以依照各自時程安排工作 進度,更重要的是管理系統的「概念」本身,以及透過這個概念發展出來的作業 流程,都是可以與社群成員分享的資料庫建構基礎。本節將說明傳播資料庫在管 理系統方面已經分享出去的各類形變。 (1) 大學報「大事紀」上稿系統 傳播資料庫管理系統建構完成之後,首先轉移給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實 14 此數字指本研究以電子報系統發行使用者問卷時的註冊人數。「有效人數」是指扣除重複註冊 之後的實際人數。

(20)

習刊物《大學報》作為「大事紀」上稿系統之用。《大學報》是新聞科系學 生的實習刊物;有鑑於實習記者經常以人為採訪對象,雖然可以處理人物採 訪的材料,但卻缺乏對「資料」型式的材料的處理經驗,因此《大學報》指 導老師,也是本研究共同主持人陳百齡副教授特別與本研究合作,將傳播資 料庫設計用作「傳播大事紀」登錄員之用的上稿系統,修改後轉移給《大學 報》記者實習之用。 事實上,本研究所建構的大事紀上稿系統,早在本期計畫第一年便已經 完全改寫轉移給《大學報》使用。相關訊息請參照「建構傳播資料庫(體系) 之研究第三期(1/2)期中報告」,線上報告在: (http://commdb.nccu.edu.tw/tour/meeting/index.htm) (2) 中華傳播學會電子報系統與資料管理 「中華傳播學會」成立於 1996 年 6 月,是目前華人傳播學界最大的學 術社群。中華傳播學會成立之初,便設立專屬網頁,過去中華傳播學會網頁 由傳播學會請專人管理;管理方式採取類似過去圖書館式「伺服器維修員」 的方式管理網站。包括學會會務、人事消息等資訊以及電子報的發行,都必 須由一位對網頁程式十分熟悉的專職人員來負責。由於學會網頁由系統人員 負責,因此學會網頁資訊的更新在流程上必須經過「寫稿」、「傳送稿件」、「上 傳」等三個步驟。不但費時,而且檔案傳遞過程中也可能發生遺失或其他溝 通不良的問題。 有鑑於此,傳播資料庫第三期計畫本年度工作重點之一,是將過去一年 已經發展完成的「資料庫管理系統」轉移作為中華傳播學會發行電子報的基 礎系統,由一位學會助理或工讀生負責寫稿與上傳的工作。 傳播資料庫移用到中華傳播學會的系統就原先設置給「傳播大事紀」工 作使用的登錄員上稿、編輯批閱稿件管理系統。移用在中華傳播學會網頁 上,工作人員可以直接以管理系統設定好的各種版型、表單、功能鍵,執行 寫稿(接收新聞稿)、排版、上傳,以及刪除、修改的功能。在過去,每期 電子報發報前,必須由系統人員收集內容稿件後,重新寫成網頁程式,才能 發報。換言之,每期電子報都得重新寫一次網頁程式。由於網頁程式有其特 殊的語言系統,因此即便電子報內容的重要性一直高居不下,但發行電子報 的工作仍必須由工程系統人員來擔綱,而不是由主導內容的編輯人員來擔 任。從「發行報紙」的角度來看,這種形式上系統高於內容編輯的建制方式 確實有弔詭矛盾之處。 對此,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認為,雖然系統是發行電子報的門檻,但為 了落實由內容編輯主導電子報內容的想法,有必要從管理系統下手,建構介 面更為友善、能夠輕易上手的編輯管理系統。從建構「傳播大事紀」的經驗 來看,透過系統工作人員與使用者的溝通互動,修改系統為符合編輯人員的

(21)

介面,才是真正落實編輯人員主導電子報內容的關鍵。因此,目前中華傳播 學會電子報的發行系統,一律改為表單式介面,由傳播學會編輯人員直接上 傳稿件之後,以勾選方式決定出報內容。如此,不但編輯人員不必再每一次 重寫網頁,節省許多時間;而且電子報編輯完成後,也不用再依賴系統人員 執行發送的功能。如此,編輯的自主性才能由以生出。同時,當工作人員交 接時,也不會受限於新替任工作人員的技術。 在資料庫電子報編輯與發報系統在今年已經設計建制完畢,並且已經實 際成為中華傳播學會發行電子報的系統;截至目前為止,以新式管理系統發 行的傳播學會電子報,以每月發行一期的頻率,已經發行 14 期(至 92 年 12 月 15 日止)。 在傳播學會會務資料部分,目前由中文傳播資料庫代管所有會務資料。 這筆資料包括:電子報;《中華傳播學刊》;傳播學會年會與期刊投稿體例; 學會過去收錄政大、輔大、世新等三校博碩士論文;年會過去收錄傳播系所 課程等項。資料庫代管學會資料除了表示學會資料現由資料庫伺服器所收 納,同時也表示所有傳播學會資料的增修、更新都將透過資料庫的管理系統 來執行。這個改變意味著未來中華傳播學會會務資料跟電子報一樣,都可以 由內容編輯來完成,而不用依賴具有系統工程專長的人員。如此,方能使內 容管理回歸編輯。 (3) 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班主辦「傳播學生點子比試大會」管理系統 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班主辦的「傳播學生點子比試大會」起始於 2000 年,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三屆15。第一、二屆「點子比試大會」如同一 般研討會,要求投稿者繳交電子版與紙本版文稿,以利各項行政作業;然而 在學術社群已經熟悉網路工作的前提下,絕大多數的紙本版資料,其實都沒 有實際的作用。例如:大會工作人員寄交給評審的是電子檔案,評審意見回 覆也以電子郵件傳送,最後通知入選作者、發佈大會訊息等,多由電子路徑 傳送。 到了第三屆點子大會,有鑑於過去留存大量紙本資料但實際上沒有太大 用處,而且絕大多數工作都以網際網路傳送,第三屆點子大會主辦單位乃以 資料庫已經建制完成、移用到各處的管理系統基本模型16,建立「點子比試 大會投稿與評審管理系統」,以類似的架構管理來稿、評審以及評審意見。 點子大會管理系統與資料庫所支援的其他管理系統在基本架構上並無 顯著不同,但因點子大會特殊的需求,因此在管理系統首頁,便以系統區分 15 第三屆「點子比試大會」因 SARS 疫情嚴重,改為僅以網路刊登入選文章及評審意見。 16 截至「第三屆點子大會」舉辦之前,資料庫管理系統已經移用到以下單位:政治大學新聞系 學生實習報紙「大學報」、中華傳播學會電子報發報系統與資料代管、電視 40 年研討會部分資料 代管。

(22)

出不同屆數,以便管理者點選進入資料庫所收錄不同屆數的資料。此外,配 合點子大會對評審員身分的要求,點子大會管理系統還設計有「審核(評審) 人員管理」系統,以固定表單方式收集符合審核資格所有人員的資料;其中 並特別列出審核人員的專長項目,以做為未來選擇審核員的依據。以上這兩 個功能:依屆數區分資料區塊、審核人員專長清單,對任何研討會或刊物的 編輯來說,都是重要的系統功能。過去研討會或期刊電子版多半只收錄入選 文章,對於如何區別資料區塊、如何收集評審員專長與通訊資料方面,都不 曾以線上管理系統作為介面。以政治大學新聞系出版的學術刊物《新聞學研 究》為例,目前上線的文章雖然提供全文比對功能、能夠依照刊登期數查詢, 但卻沒有以管理系統方式累積審核員資料;這對於歷屆主編來說,等於是流 失了一大塊相當有價值的資料17 除此之外,「點子大會管理系統」還有線上收稿系統,也就是投稿人直 接在點大會網頁上以填寫表單、上傳稿件的方式投稿;投稿系統自動將文章 收錄管理系統的特定區塊中,幫助主辦單位統計投稿數量、自動回覆投稿人 文稿已經收到、並顯示每篇文章的審核人員名單。這一連串的動作以往都由 主辦單位設立評審組來統籌,但文件寄交過程中的遺漏、溝通問題層出不 窮,又有截稿日期如何計算的問題,這類例行工作現在都可由系統一併解 決;這可使主辦單位將人力放在其他判斷性的工作上18。同樣的功能還有其 他不同的想像。例如:每位老師可以透過此一管理系統,將所指導研究生進 度的工作以線上方式管理。 簡言之,資料庫管理系統移用在「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班點子比試大會」 的延伸意義在於,未來有關學術研討會徵槁、期刊編輯等作業,都有可能以 資料庫所建立的管理系統來協助完成。如此,資料庫就更能朝向「系統平台」 的角色邁進。 (4) 政治大學學務處網頁後端管理系統 政治大學學務處網頁參加教育部主辦之『九十二學年度全國大專院校學 生事務(訓導)工作網站建置競賽』活動,獲得大學組一等獎。該網頁是由 17 一般而言,期刊或研討會所收錄的評審專長名單,雖然已經數位化成為 word 文件,但仍舊缺 乏線上管理的便利性。也就是說,不但評審人選增加、刪減、改變專長的工作還是在 word 文件 中進行,沒有一個方便個別評審自行進入修改的線上表單功能;而且就同一主題要找出兩個以上 評審,也無法透過全文比對或其他搜尋機制來完成。相對而言,word 文件雖然已是數位化,但 其實其思維與使用模式,仍與手寫格式無異。「傳播學生點子比試大會管理系統」收錄審核人員 專長清單,透過管理系統、線上模式,才可能是以比對方式搜尋到合適評審人選的機制。從資料 庫的角度來看,也才能凸顯人力資料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18 從電腦開始發展以來,對於電腦到底能不能取代人腦的問題總是不斷被提出。有趣的是,雖 然 IBM 的「深藍」已經兩次打敗世界棋王,但電腦到底要怎樣才能區別「吃飽沒?」是問候語 或邀請一起吃飯的語彙,卻仍舊是個難解的謎。從「點子大管理系統」所執行的工作來看,至少 電腦可以協助的是例行公事;當此之時,我們便可以說,將這些例行的、記憶的工作交給電腦,

(23)

本校資訊科學系劉吉軒主任與新聞系陳百齡老師分別率領資科系老師同 學,以及傳播學院整合實驗中心同學合力建置。 傳播學院整合實驗中心在該計畫中,負責的就是為教務處網頁提供傳播 資料庫建構管理系統的經驗,作為教務處管理網頁的構想來源。 傳播資料庫在本項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諮詢顧問」的角色。也就 是說,由於傳播資料庫對於建立管理系統、標準作業流程、資料管理結構與 模式、乃至於人力配置等面向已有完整的經驗,因此在政治大學學務處建立 網頁及後端管理系統時,提供了本資料庫在基礎結構、各類表單等概念的基 礎原型,使得實際撰寫系統程式的資科系工作團隊,可以在「上稿系統」、「編 審機制」等概念下實際撰寫程式。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撰寫網頁及後端管理程式的兩層式資料庫結構,並 不是件困難的事情;以今天資訊科技的發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但 問題是,即便瞭解網頁與管理程式必須分開,仍無法從技術面來解決。這是 因為管理系統的建立與使用者息息相關,需要哪些表單、哪些功能、怎麼排 列上稿表單的使用順序、乃至於怎麼樣的審核流程比較合理可行…等,都不 是系統技術或程式的問題,而是「使用」的問題。如此說來,傳播資料庫雖 然並沒有將管理系統的原始碼提供給政治大學學務處管理系統的工作團 隊,但就「系統使用」相關概念的提供,卻提供了系統所無法解決的大問題。 而這,則是傳播資料庫第三期計畫累積兩年的研究成果。 由以上「中華傳播學會資料代管與電子報發報系統」、「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 班點子比試大會管理系統」與「政治大學教務處網頁後端管理系統」三個經驗看 來,中文傳播資料庫在第三期計畫第一年將自己定位在「交換資訊的系統作業平 台」,已經獲得初步的成效19。未來,中文傳播資料庫不但是一個實際收錄有各 種資料類型的線上實體資料庫,同時,所有有關系統方面的經驗(目前看來特別 是管理系統的部分),也都以各類表單、系統、版型收集在資料庫伺服器中,可 以隨時依照各種索求改版移用到不同的計畫與資料收集工作中。 (5) 「電視四十年」計畫「亞洲電視學術入口網站」資料代管 與代管「中華傳播學會」會務資料類似,傳播資料庫也曾代管 2002 年 「電視四十年」研討會召開時收集的亞洲各國電視資料。 自從 2001 年 12 月中文傳播資料庫計畫重新開始以管理系統平台重構傳 19 除了這三個管理系統外,本研究計畫主持人翁秀琪教授曾受邀赴中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專題 演講「中文傳播資料庫:成果分享與想像激發」。在是次演講中,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黃紀 教授曾表示,他個人也正計畫設置資料庫,翁教授的演講對於黃教授想像資料庫工作,特別是管 理系統方面,有相當大的啟發。此外,中華傳播學會 2003 年年會也邀請本計畫以工作坊方式報 告「資料庫建構」。由此可見,本計畫除了建構實體資料庫、對資料庫地位內涵有所反思外,在 實際分享與交流上,也有實際的進展。

(24)

播資料後,此概念與作法經過 2002 年上半年在政大傳播學院學術社群的分 享與討論,促成政大傳播學院整體學術研究團隊,重視院內的各項資料庫發 展經驗的分享與整合的工作。進而,至 2002 年,由於適逢台灣電視四十年, 政大傳播研究社群,鑒於台灣電視的快速走向區域化與全球化,建立亞洲地 區電視學術社群之維繫乃屬刻不容緩,因此承教育部,文建會,新聞局贊助, 接納上傳播資料庫資訊分享的概念,決定由傳播學院與廣電系主導積極規劃 建構「亞洲電視學術入口網站」,並分別針對台灣、大陸、香港、新加坡、 澳門、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的電視頻道、影視研究人才與研究機構,進行 基礎資料之收集;而其後並於當年 10 月 31 日所舉辦的研討會上正式公開此 網站。 中文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在得知政大傳播學院決定推動「亞洲電視學 術入口網站」計畫後,隨即主動參與該網站的編輯及規劃會議,特別對於不 同語言的資料類型間,如何有效進行不同語言間的轉譯需求,提出之前建置 管理系統的經驗,同時並於 2002 年 7 月到 8 月間進行系統登錄員的上稿系 統訓練,而順利於當年 9 月完成不同語言的電視頻道、人才資料的上稿與外 部組版工作。而中文傳播資料庫工作小組在支援此項工作後,也獲得支援不 同語言環境的管理系統平台的開發經驗,這點對於中文傳播資料庫系統在未 來發展成為多語言的資料庫系統平台的趨勢有所貢獻。

二、 中文傳播資料庫使用者流量統計

使用 iTrend2000 系統製作中文傳播資料庫(http://commdb.nccu.edu.tw)上的 紀錄,並分析之。記錄時間開始於 2002 年 11 月 29 日上午 1 時 8 分 56 秒,截止 時間為 2003 年 6 月 3 日下午 11 時 59 分 13 秒;本起迄時間對照於本研究期中報 告的起迄時間,均為六個月。唯,中文傳播資料庫系統改版實際上線時間為 2002 年 11 月 29 日,因此分析時間與期中報告有一個月的落差20 (一)一般性分析21 經系統分析得到的一般性結果如下: 報表起迄時間(台灣時間) 2002-11-29 01:08:56 ~ 2003-06-03 22:59:13 20 期中報告流量分析的記錄起迄時間為:2001 年 10 月 29 日下午 8 點 35 分 42 秒至 2002 年 5 月 1 日下午 2 點 31 分 27 秒。 21 以 iTrend2000 軟體分析獲得的資料另外還有「網站最佳化分析」「使用者(IP 位置)分析」、 「網站頻寬使用診斷」、「網站資源存取狀況分析」(即,熱門冷門網頁)、「訪客來源、地域與單 位別分析」、「各時段流量分析」、「技術分析」(觸擊失敗)、「站外連結及搜尋關鍵字分析」、「瀏

(25)

首頁曝光總數 15158 網頁曝光總數 269463 每日平均造訪人次(24H) 204 每小時平均造訪人次 9 國內造訪總人次 11256 國外造訪總人次 25973 實際瀏覽網頁總人次 33720 友站取圖總人次 3509 平均每人次所看網頁 8 平均每人次所停留時間 00:06:59 全站正確觸擊總數 705754 全站失敗觸擊總數 117599 (二)熱門網頁排行 系統分析顯示,本資料庫翻閱次數最多的就是本資料庫的首頁。但使用者停 留時間最長的則是 http://commdb.nccu.edu.tw/age/menu/htm 這個網頁。 網頁 累計次數 (pageview) 平均次數 (pageview/day) 平均觀看時間(sec/visit) /age/WebApp/ 18496 101.1 00:00:38 / 15158 82.9 00:00:06 /age/WebApp/search.htm 7124 39 00:00:07 /age/WebApp/default.htm 6697 36.6 00:00:39 /age/WebApp/Tools/checkpw.htm 5673 31 00:00:05 /age/WebApp/papermenu.htm 4680 25.6 00:00:35 /age/WebApp/index.htm 4142 22.7 00:00:44 /age/menu.htm 4032 22.1 00:00:54 /age/age/check.htm?STATUS=30&uid=-1 3886 21.3 00:00:36 /age/WebApp/default.htm?submit2=%A6 %5E%A8%EC%AD%BA%AD%B6 1913 10.5 00:00:05 /age/Tools/checkpw.htm 1851 10.2 00:00:00 /age/WebApp/UserRegister/deep.htm 1794 9.9 00:01:10 /age/WebApp/UserRegister/intro.htm 1747 9.6 00:01:05 /age/WebApp/agemenu.htm 1654 9.1 00:00:31 /age/WebApp/Tools/LoginFail.html 1449 8 00:00:20 /age/ 1393 7.7 00:00:17 /age/WebApp/facultymenu.htm 1218 6.7 00:00:16 /age/WebApp/staticmenu.htm 1188 6.5 00:00:20

(26)

/age/WebApp/guidemenu.htm 880 4.9 00:00:24 /age/index.html 874 4.8 00:01:31

三、 中文傳播資料庫使用者素描(系統記錄)

中文傳播資料庫從 2002 年 8 月中旬開始上線,九月初正式以會員資料登入 的模式運作後,至 2004 月 1 月底為止,共收錄了 4506 筆會員資料;其中在 4506 筆的會員資料中,扣除重複登錄的會員 183 筆後,計有 4323 筆的登錄會員,其 中男性會員計 1700 筆(39.3%);女性會員資料計 2623 筆(60.1%)。會員成長的過 程在 16 個月間,於網站上線的前半年,會員人數成長速度較快,另外在寒暑假 期間,人數較少,總的平均,每一個月增加約 280 名左右,而詳細的成長數據如 下: 年 會員數 2002 年 8 月(測試期) 13 2002 年 9 月 184 2002 年 10 月 598 2002 年 11 月 480 2002 年 12 月 385 2003 年 1 月 276 2003 年 2 月 185 2003 年 3 月 366 2003 年 4 月 264 2003 年 5 月 308 2003 年 6 月 160 2003 年 7 月 97 2003 年 8 月 69 2003 年 9 月 135 2003 年 10 月 291 2003 年 11 月 218 2003 年 12 月 160 2004 年 1 月 134 總計 4323 (一)會員年齡資料

(27)

在 4506 筆的會員資料中,扣除小於 10 歲(1993)及大於 80 歲(1923)以 上的使用者資料計 700 筆資料後,計有 3806 筆資料。年齡分佈如下表: 出生年 年齡 會員數 -1929 76 歲以上 1 1930-1939 75-66 1 1940-1949 65-46 11 1950-1959 55-46 96 1960-1969 45-36 352 1970-1979 35-26 1354 1980-1989 25-16 1986 1990- 15 歲以下 5 總計 3806 (二)身份資料描述 身份 會員數 大眾傳播機構從業人員 302 大學教師或學術單位研 究人員 232 其他公民營機構從業者 175 待業人士 114 高中職以上學生 134 專科院校大學生 2053 碩、博士研究生 1053 其他 260 總計 4323 (三)依照身份不同計算登入次數及查詢關鍵詞的使用量 身份 會員數 登入次 數 查詢次 數 平均查詢次 數 大眾傳播機構從業人員 302 486 622 1.28 大學教師或學術單位研 究人員 232 544 743 1.37 其他公民營機構從業者 175 321 343 1.07 待業人士 114 202 186 0.92

(28)

高中職以上學生 134 203 240 1.18 專科院校大學生 2053 4591 7502 1.63 碩、博士研究生 1053 2866 4220 1.47 其他 260 538 697 1.30 總計 4323 9751 14553 1.49 查詢使用量上,以大專院校及研究生使用量較大。而全部使用者平均每次登 入網站的使用者約 1.49 次左右。 四、 資料庫使用者行為模式分析 本研究第二年計畫獲得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沈錳坤副教授以及碩士班研 究生陳茂富、周大鈞兩位同學的協助,針對中文傳播資料庫使用者的使用行為模 式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找出數十種主要使用模式(翻閱網頁順序)。配合本研究第三期研 究計畫的兩個主題「傳播大事紀」與「主題資料」,本研究結案報告將只討論顯 示在翻閱「傳播大事紀」與「主題資料」兩種資料類型的行為模式。 使用者翻閱這兩類資料的行為模式可說明如下。 (一) 類目與關鍵字兩種查詢方式並行。 傳播大事紀部分除了可以直接鍵入關鍵字查詢外,本研究 在登錄時也對每一則大事進行分類,因此使用者也可以直接點 選作好的分類類目查詢資料。使用模式分析發現,直接鍵入關 鍵字與使用分類類目的比例相當。這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半的 使用者可能對它所要找的事件不熟悉,需要既有的分類類目協 助找尋資料。 (二) 從使用者所下關鍵字可見傳播研究新主題。 傳播大事紀部分,使用者下最多的關鍵字有:「全球化」、 「網際網路」、「媒體識讀資訊中心」、「閱聽人」等四項。其中 「全球化」與「網際網路」是近幾年傳播領域新發展出來的研 究主題。由於傳播大事紀既有類目是依照前兩期計畫建構「文 獻資料庫」時所建立的,因此相應於傳播研究與時俱進的特 徵,固定的類目顯然不能符合使用者的新需求。這也提示資料 庫製作者,在「傳播」的領域中,過份固定的分類架構或領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統環境 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Valor das vendas dos produtos industriais acrescidas: da variação de existências de produtos acabados e da variação de existências de produtos em vias de fabrico (incluindo

PRINCIPAIS ESTATÍSTICAS DOS PROJECTOS DE OBRAS NOVAS, REALIZADAS NA CONDIÇÃO DE EMPREITEIRO PRINCIPAL, POR RAMO DE ACTIVIDADE – 2000 PRINCIPAL STATISTICS FOR MAIN CONTRACTORS AT

透過 Java Servlet 程式存取資料庫.

利用 Microsoft Access 資料庫管理軟體,在 PC Windows 作業系 統環境下,將給與的紙本或電子檔(如 excel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