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相關性考驗與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變項間的中介關係,之後再以結構方程模式考驗階層預測模式。稍不同在 階層迴歸分析的變項投入類型與結果解釋。模式一與模式二的階層關係 上,第一階層、第二階層、最末階層和先前模式無差異,分為正負向情感、

焦慮與憂鬱、自傷與自殺,不同在於:模式一刪除對未來的正負向期待;

模式二加入無望感作為第三階層,並表徵為憂鬱與自殺的部分中介變項。

因此,在階層迴歸分析上,依序投入第一階層的正負向情感、第二階層的 焦慮與憂鬱、第三階層的無望感,並以自傷方式數量、自傷頻率、自殺危 險程度為依變項。預期結果為:(1)投入第一階層的正負向情感後,負向 情感能顯著預測自傷方式數量、自傷頻率、自殺危險程度,正向情感僅能 預測自殺危險程度;(2)投入第二階層的焦慮與憂鬱後,正負向情感均無 法顯著預測,焦慮能預測自傷方式數量、自傷頻率、自殺危險程度,憂鬱 僅能預測自殺危險程度;(3)投入第三階層的無望感後,焦慮仍可預測自 傷方式數量、自傷頻率、自殺危險程度,因焦慮未受到第三階層無望感的 影響,故無中介效果的情形;憂鬱亦能預測自殺危險程度,因無望感為憂 鬱與自殺的部分中介變項,又無望感能預測自殺危險程度。

第四節 相關性考驗與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4-1. 自傷、自殺、正向情感、負向情感、無望感、焦慮、憂鬱的相關

性表現

各變項的相關性考驗上,發現自傷方式數量除和正向情感未有顯著相 關外(r = -.075),和自傷頻率(r = .734)、自殺危險程度(r = .474)、無望 感(r = .177)、負向情感(r = .149)、憂鬱(r = .237)、焦慮(r = .329)的 相關性均達顯著。其中,可發現自傷方式數量和負向情感的相關性高於正 向情感(r = .149 vs. r = -.075),而和焦慮的相關性高於憂鬱(r = .329 vs. r

= .237)。在自傷頻率上,也有相同的發現,即和正向情感無顯著相關外(r

= -.033),其和自傷方式數量、自殺危險程度(r = .354)、無望感(r = .122)負向情感(r = .132)、憂鬱(r = .177)、焦慮(r = .317)均有顯著的關聯 性。又自傷頻率和負向情感的相關性高於正向情感(r = .132 vs. r = -.0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焦慮的關聯也高於憂鬱(r = .317 vs. r = .177)。在自殺危險程度上,和 自傷方式數量、自傷頻率、無望感(r = .451)、負向情感(r = .341)、正向 情感(r = -.205)、憂鬱(r = .550)、焦慮(r = .520)均有顯著相關;又與 自傷不同的是,發現自殺危險程度和正向情感具有顯著的負相關,而與憂 鬱的關聯性稍高於與焦慮的相關(r = .550 vs. r = .520)。在正負向情感的 表現上,結果發現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未有顯著的關係(r = -.018)。又負 向情感和各個變項均有顯著的關聯性(r = .132~579),而正向情感也和多 數變項具有顯著關聯(r = -.204~-.474;除自傷方式數量、自傷頻率、負向 情感外)。另外,正向情感和憂鬱的關聯性高於焦慮(r = -.309 vs. r = -.255),而憂鬱與焦慮間具顯著關聯(r = .747)(表八)。

表八,各變項間的相關係數矩陣

1 2 3 4 5 6 7 8

1. NSSIw

2. NSSIf .734

3. Sui. .474 .354

4. Anx. .329 .317 .520

5. Dep. .237 .177 .550 .747

6. NA .149 .132 .341 .579 .566

7. PA -.075 -.033 -.205 -.225 -.309 -.018 -

8. H. .177 .122 .451 .473 .594 .309 -.474

註 1:NSSIw 為自傷方式數量,NSSIf 為自傷頻率;Sui.為自殺危險程度;Anx.為焦慮;Dep.為憂鬱;NA 為負向情感;PA 為正向情感;H.為無望感。

註 2: 顯著水準為.05 時(雙尾),相關係數達顯著。

經由相關性考驗,初步驗證以三角模式解釋自傷與自殺的合理性,即 自傷和焦慮、負向情感的關聯性較高,又自殺和憂鬱較具關聯性,且和正 向情感、負向情感均具有顯著相關。不過,若要更進步比較自傷與焦慮的 相關,是否大於自殺與焦慮的關係,以支持研究假設,則要考量到相關法 的限制。相關法是考驗兩兩變項的關係,未考量到其他變項的解釋力,例 如:由表面數字來看,自殺與焦慮的相關性(r = .520)是高於自傷與焦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相關(r = .317~.329),但根據三角模式提出負向情感為焦慮、憂鬱的共 同脆弱因素,以及焦慮與憂鬱具有高相關(r = .747),故不能排除自殺與 焦慮的高相關受到和負向情感、憂鬱的相關所致。有鑑於此,為更明確與 清楚了解自傷與自殺的特徵表現,故後續將採取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較完整 的說明。

回顧第二節針對無望感成分的討論上,若直接依理論進行題項分類,

即根據 Abramson 等人(1989)、MacLeod 等人(1993)對無望感的概念,

就每個題項所表徵的概念進行分類,例如:「我期待將來如意的日子比不 如意的多」、「我特別幸運,而我期待在生命中仍會比一般人遇到更多好事」

等為對未來的正向期待;「我不可能會在將來得到任何真正的滿足」、「我 不能想像 10 年後我會過什麼生活」等為對未來的負向期待。進步以相關 法分析正負向期待的聚歛效度與區別效度。根據研究推論與假設,對未來 的負向期待和負向情感、焦慮情緒、自傷較具有關聯性,而對未來的正向 期待則和正向情感、憂鬱、自殺較具關聯性。但結果顯示對未來的負向期 待與負向情感(r = .303)的相關低於和正向情感(r = -.401)的相關,且 對未來的負向期待和自傷方式數量(r = .165)、自傷頻率(r = .102)的相 關也明顯小於和自殺(r = .412)的相關,同時和焦慮(r = .450)的相關亦 小於和憂鬱(r = .561)的相關。顯示對未來的負向期待之角色未受到支持,

此可能是無望感並未能區分為兩種概念,如對未來的正向期待與對未來的 負向期待具有-.672 的高相關。

4-2. 自傷、自殺、正向情感、負向情感、無望感、焦慮、憂鬱的階層

迴歸分析結果

在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前,將先以階層迴歸的方式,初步驗證自傷或自 殺和各變項的階層性關係,也就是依據階層預測模式的階層順序,逐一投 入變項於迴歸分析中,了解其對自傷、自殺的預測力。採用迴歸預測的模 式,相較於相關法,能考量其他相關變項的影響力,而非單純測量兩兩變 項的關係,是較能釐清不同變項對自傷或自殺的解釋力;同時也採取標準 化的迴歸係數,有較清楚的比較與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回顧階層預測模式一與二的內容,兩者在第一階層均為正向情感、負 向情感,第二階層為焦慮、憂鬱,模式二則另有第三階層的無望感,最低 階層均是自傷或自殺。因此,分別以自傷方式數量、自傷頻率、自殺危險 程度作為依變項,分成三次的階層迴歸考驗;預測變項依序投入第一階層 的正負向情感、第二階層的焦慮與憂鬱、第三階層的無望感。

在以自傷方式數量為依變項上,投入第一階層的正負向情感後,發現 負向情感能顯著預測自傷方式數量(β = .148),但正向情感無法顯著預 測,具有 2.7%的解釋變異量。在投入第二階層的焦慮與憂鬱後,僅有焦慮 能顯著預測自傷方式數量(β = .365),其餘均無法預測,增加 8.3%的解 釋變異量,符合焦慮中介負向情感與自傷的階層性關係,以及驗證自傷與 焦慮較具關係的假設。最後,投入第三階層的無望感後,整體的迴歸模式 未有明顯變化,僅有焦慮能顯著預測自傷方式數量(β = .362),又加入 無望感未有顯著的變異量增加,符合無望感未在焦慮與自傷間具影響力的 假設(表九)。

表九,自傷方式數量的階層迴歸結果 DV NSSIw

Step1. β Step2. β Step3. β R2 NA .148** -.064 -.064 .027**

PA -.072 .007 .022

Anx. .365** .362** .083**

Dep. .002 -.018

H. .046 .001 n.s.

註 1:NSSIw 為自傷方式數量;NA 為負向情感;PA 為正向情感;Anx.為焦慮;Dep.為憂鬱; H.為無望感。

註 2:**顯著水準為.01 時(雙尾),迴歸係數達顯著。 顯著水準為.05 時(雙尾),迴歸係數達顯著。

在以自傷頻率為依變項上,將第一階層的正負向情感投入分析後,發 現僅有負向情感能顯著預測自傷頻率(β = .131),具有 1.8%的解釋變異 量。再將第二階層的焦慮與憂鬱投入後,只有焦慮能顯著預測自傷頻率(β

= .434),增加 9.2%的解釋變異量,符合焦慮中介負向情感與自傷的階層關 係,以及驗證自傷與焦慮較具關係的假設。最末,將第三階層的無望感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入分析後,整體的迴歸模式未有明顯變化,仍只有焦慮能顯著預測自傷頻 率(β = .433),又加入無望感未有顯著的變異量增加,符合無望感未在 焦慮與自傷間具影響力的假設(表十)。

表十,自傷頻率的階層迴歸結果 DV NSSIf

Step1. β Step2. β Step3. β R2 NA .131** -.062 -.062 .018 PA -.032 .036 .043

Anx. .434** .433** .092**

Dep. -.099 -.108

H. .021 .000 n.s.

註 1: NSSIf 為自傷頻率;NA 為負向情感;PA 為正向情感;Anx.為焦慮;Dep.為憂鬱; H.為無望感。

註 2:**顯著水準為.01 時(雙尾),迴歸係數達顯著。 顯著水準為.05 時(雙尾),迴歸係數達顯著。

在以自殺危險程度當依變項時,第一階層的正負向情感進入分析後,

發現負向情感(β = .338)與正向情感(β = -.199)均能顯著預測自殺 危險程度,具有 15.6%的解釋變異量。接著第二階層的焦慮與憂鬱進入分 析後,焦慮(β = .249)與憂鬱(β = .353)均能顯著預測自殺危險程度,

但正負向情感未達顯著,增加 17.5%的解釋變異量,又憂鬱的預測力較高 於焦慮。結果符合自殺與焦慮、憂鬱均具關係,又以和憂鬱的關聯性較高 的假設;以及驗證焦慮、憂鬱為正負向情感與自殺的中介變項。最末,將 第三階層的無望感列入考量後,無望感能再增加 2.0%的解釋變異量,且能 顯著預測自殺危險程度(β = .192),又憂鬱仍可顯著預測自殺危險程度

(β = .270),符合無望感為憂鬱與自殺的部分中介變項的假設(表十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十一,自殺的階層迴歸結果

DV Sui.

Step1. β Step2. β Step3. β R2 NA .338** -.004 -.008 .156**

PA -.199** -.040 .023

Anx. .249** .237** .175**

Dep. .353** .270**

H. .192** .020**

註 1: Sui.為自殺危險程度;NA 為負向情感;PA 為正向情感;Anx.為焦慮;Dep.為憂鬱; H.為無望感。

註 2:**顯著水準為.01 時(雙尾),迴歸係數達顯著。 顯著水準為.05 時(雙尾),迴歸係數達顯著。

經三組的階層迴歸考驗,首先可初步驗證焦慮對自傷是最具預測的變 項,且在加入焦慮後,負向情感對自傷的預測力由顯著轉為未達顯著,顯 示焦慮能解釋負向情感對自傷的解釋變異量,故可說明負向情感透過焦慮 影響自傷(中介變項的概念)。此階層迴歸的結果,也符合欲檢驗的階層 預測模式一、二,即負向情感為焦慮的脆弱性因素,影響焦慮的表現,又 自傷是焦慮的症狀表現,受到焦慮的影響。其次,也初步驗證焦慮、憂鬱

經三組的階層迴歸考驗,首先可初步驗證焦慮對自傷是最具預測的變 項,且在加入焦慮後,負向情感對自傷的預測力由顯著轉為未達顯著,顯 示焦慮能解釋負向情感對自傷的解釋變異量,故可說明負向情感透過焦慮 影響自傷(中介變項的概念)。此階層迴歸的結果,也符合欲檢驗的階層 預測模式一、二,即負向情感為焦慮的脆弱性因素,影響焦慮的表現,又 自傷是焦慮的症狀表現,受到焦慮的影響。其次,也初步驗證焦慮、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