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水 稻 育 苗 中 心 秧 苗 病 害 發 生 調 查 調 查 台 灣 中部地區霧峰、草屯、烏日、埔鹽及芳苑等水稻育 苗中心秧苗病害發生情形,自褐化、枯死、矮化及 出芽不齊之秧苗分離得 Rhizoctonia spp.、Sclerotium spp.、Pythium spp.、Trichoderma spp.、Alternaria sp.、Fusarium spp.、Pyricularia sp. 及細菌,經柯 霍氏法則確定 Rhizoctonia spp.、Sclerotium sp.、

Pyricularia sp.、Fusarium sp.等對水稻秧苗具致病 性,經鑑定為 Rhizoctonia solani、Sclerotium rolfsii、

Pyricularia grisea、Fusarium moniliforme。拮抗微 生物方面,篩選出木黴菌 2 株、放線菌 2 株及枯草

圖 67 Bidens mottle virus 感染白花鬼針草引起的嵌紋病徵(A)。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感染雙穎雀椑引起的嵌紋病徵(B)

A B

桿菌 1 株等 5 株微生物對 R. solani、S. rolfsii 水稻 病原菌具一定拮抗能力,溫室試驗中以放線菌菌株 S104、木黴菌菌株 T623 對 S. rolfsii 表現出較佳之 防病效果。

台灣 Phytophthora palmivora 疫病菌之研究及 其與近緣種之關係 Phytophthora palmivora 為危 害我國農作物之重要疫病菌之一,95 年 8 月至 98 年 7 月共分離 327 株 P. palmivora 菌株,自 27 種 作物寄主包括柑橘(145 菌株,40 果園)、木瓜(83 菌株,27 果園)、蘭花(39 菌株,11 蘭園)、印 度棗、酪梨、迷迭香、長春藤、無花果、鵝掌藤、

杜鵑、馬拉巴栗、百合及香椿等,使 P. palmivora 在台灣的寄主增加至 33 屬 45 種以上。比較不同寄

(ITS1/5.8S/ITS2)DNA 序列長度均為 786bp,其 相同度均在 99.5%以上,無法區分(圖 69)。 P. palmivora

柑橘 72, 75 95.0 (4.86)x 95.0 (6.73) 90.0 (3.21) 100.0 (5.34)

P. palmivora

柑橘 15.0 (0.79)x 15.0 (0.83) 75.0 (3.34) 100.0 (5.92)

A2配 對 型 ( 或 同 絲 偏 A2 型 ) 番 椒 疫 病 菌

(Phytophthora capsici)在台灣之崛起 自從民國 66 年 Phytophthora capsici 在台灣出現後,30 年來 所有的記錄均為 A1配對型(mating type),直到

96 年 4 月在台中茄子果實上首次分離到 A2型(圖 70),為台灣最早出現 P. capsici A2的記錄;同年 6 月則在番茄病株上檢出 A2型,但同年其他作物 上分得的仍為 A1型。97 年 A2型的寄主新增加

表 6-3 不同寄主分離之 Phytophthora palmivora 與 P. arecae 對蘭花幼苗的病原性 幼苗發病&死亡率(%)y

文心蘭─黃花品系(南西) 文心蘭─紫花品系

病原菌z 之寄主來源

無傷痍處理 傷痍處理 無傷痍處理 傷痍處理

P. palmivora

柑橘 30 80x 0 30

木瓜 20 100 0 70

蘭花 30 100 0 30

其他寄主 20 80 0 10

P. arecae

檳榔 0 50 0 0

幼苗發病率(%)y

蝴蝶蘭─白花品系(阿媽) 蝴蝶蘭─紅花品系

病原菌z 之寄主來源

無傷痍處理 傷痍處理 無傷痍處理 傷痍處理

P. palmivora

柑橘 10 (1.30)x 70 (5.60) 0 60.0 (0.55)

木瓜 0 90 (2.79) 0 10.0 (0.15)

蘭花 20 (0.58) 100 (5.11) 0 50.0 (2.24)

其他寄主 0 70 (4.60) 50.0 (1.86)

P. arecae

檳榔 0 50 (0.70) 0 12.5 (0.13)

z 每種寄主之供試菌株 5 菌株,每菌株接種 5 株幼苗(生長 6 月-1 年),每株接種 2 處,實驗重 2 複次。

y 接種後置於室溫,20 天後記錄幼苗發病率(%)。

x 括號內數據代表病斑直徑(cm)。

表 6-4 不同寄主分離之 Phytophthora palmivora 與 P. arecae 對檳榔幼苗的病原性 幼苗發病率(%)

莖基部接種y 病原菌z

之寄主來源

無傷痍處理 傷痍處理 浸根接種x

P. palmivora

柑橘 0 0 25.0, 10

木瓜 0 0 37.5, 40

蘭花 0 0 0.0, 0

其他寄主 0 0 50.0, 10

P. arecae

檳榔 0 100 100.0, 70

z 每種寄主之供試菌株 5 菌株,每菌株接種 5 株幼苗(生長 6 月-1 年),實驗重 2 複次。

y 莖基部接種游走子懸浮液後,置於室溫,30 天後記錄幼苗病斑出現與萎凋率(%)。

x 浸根接種,則將根部介質除去,浸於游走子懸浮液中 24 小時後,在植回滅菌土中,30 天後將根系取出,切成小段,放置 於選擇性培養基上測定分離率。

圖 68 比較 Phytophthora palmivora 木瓜菌系與柑橘菌於不同培養基上生長時之菌落情形(24℃,5 天)。

圖 69 利用 ITS(ITS1-5.8rDNA-ITS2)DNA 基因序列分析 Phytophthora palmivoraP. areacae 及其他疫病菌種之親緣關係圖

(Phylip 3.67;bootstrap 重複=1,000;NJ 重複=1,000,線長=每 100 核苷酸置換率 1 次)。

番 椒 與 甜 椒 , 該 年 A1與 A2 菌 株 的 分 離 比 為 9

(25%):27(75%)。98 年 P. capsici A2的寄主 範圍更擴增至各種觀賞辣椒(朝天椒、五彩椒)、

瓜類(南瓜、扁蒲)、荖葉及觀賞植物飄香藤;該 年 A1與 A2菌株的分離比率為 6(11.7%):46

(87.2%),除了東部、中北部及高山地區可分離 到 A1外,其他地區已完全被 A2取代。A1型在單獨

培養時不形成卵胞子,但所有獲得的 A2菌株在單 獨培養於 V-8 培養基時,均能產生少數的卵胞子;

此外將 A2菌株接種於番茄與甜椒組織時,亦會產 生大量的卵胞子,具有同絲型(homothallic)的特 性。卵胞子為疫病菌強有力的存活器官,有利該菌 在田間的存活,造成病害防治不易。與 A1菌株相 比較,A2菌株對蕃茄、甜椒、茄子的毒性較強,發

圖 70 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A2配對型的形態特徵。A.菌落形態;B.胞囊著生於胞囊梗上的情形;C.脫落的胞囊 具有長柄;D.&E.卵胞子。

病率較高、病徵出現較早且病勢進展較快(圖 71)。

兩種配對型菌 絲生長時對溫 度的反應與最 適溫度 均相似,為(8~12)–28–36℃。在形態方面,兩者的 有性器官的形態與大小亦十分相近,A2菌株的藏卵 器、卵胞子及藏精器平均大小分別為 32–39µm,

26–33µm,11–18×12–17µm。然而 A2的胞囊較狹 長,長寬比為 1.6-1.8,胞囊脫落率較高(有利該菌 傳播),胞囊柄較長,平均 40-58µm,胞囊大小平 均 57–64×34–40µm。比對兩者核醣體內轉錄區間 ITS DNA 序列,ITS1-5.8S- ITS2 全長均為 752bp,

僅有 6 處多型或相異,相似度高達 99.2-100%;β 微管蛋白(β-tubulin)的部份基因序列 660bp,亦 有 8 處有異,相似度亦高達 98%以上。從以上特性 尚無法判斷台灣 A2菌株之來源。

利 用 樹 脂 薄 膜 檢 測 甜 瓜 白 粉 病 菌 孢 子 於 葉 片 表面發芽及菌 絲生長 利用 可撕噴霧式塑 酯液體 噴佈於甜瓜葉表面,將葉片上的甜瓜白粉病菌分生 孢子黏著並形成一層透明薄膜,撕下薄膜於顯微鏡 下可清楚觀察到葉表的外觀,及孢子於葉表發芽與 菌絲生長,且孢子回收率 95-102%,平均 97.9%。

甜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於水瓊脂、醋酸纖維玻片或 葉 圓 片 48hr 後 , 發 芽 率 分 別 為 5.6%、 37.6%或 49.2%,以後者發芽率最高(圖 72),且前二者未 見菌絲長出,而葉圓片上的孢子發芽管末端或末側

端可長出菌絲,比率佔接種孢子之 41.2%。培養 48hr 後,甜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以 20~28℃發芽率最 高,可達 32-37%,而孢子於 8 及 12℃至 48 小時仍 有陸 續發 芽 的 情形 ,20~26℃環境下產生菌絲較 多 , 約 23% , 且 菌 絲 生 長 較 快 , 48hr 菌 絲 長 度 230-280μm,而 28℃發芽率雖可達 32%,但產生菌 絲之比率 48hr 後僅 11.5%,且菌絲長度較短。甜瓜 白粉病菌分生 孢子於感病品 種甜瓜葉圓片 發芽率 45.1-45.3%,而於抗病品種發芽率,僅 13.3-15.8%;

而產生菌絲率於感病品種為 30.3-31.3%,於抗病品 種 2.3-11.5%;菌絲長度也以於感病品種較長。抗感 病品種葉圓片一起置於同一皿培養內,甜瓜白粉病 菌分生孢子的發芽率、產生菌絲率及菌絲長度生長 長度,與單獨品種個別置於培養皿內的結果相同,

並無相互影響的情形。在盒栽甜瓜離葉的接種試驗 中,白粉病菌孢子於處理天然素材(FW)200、400 及 800 倍稀釋液的葉片上之孢子發芽率 0.8-5.2%,

與對照組之 38.3%有顯著差異,白粉病的發病度分 別為 21.7%、28.3%及 43.3%,與對照組之 93.3%有 顯著差異,處 理盆栽甜瓜之 白粉病發病度 分別為 4.3%、19.9%及 28.3%,均與無噴水及有噴水對照 組之 43.5%及 46.6%有差異,以 200 倍稀釋液效果 較好,而 1,600 倍稀釋液處理與對照組無差異,主 要的的機制為抑制白粉病菌孢子發芽。

圖 71 不同寄主來源的 Phytophthora capsici A1與 A2菌株接種於甜椒(藍星)之病勢進展情形。

圖 72 白粉病菌 Podosphaera xanthii 分生孢子於醋酸纖維玻片(A)水瓊脂(B)及甜瓜 IRAN-H 葉圓片上的發芽及菌絲生長

(C、D、E、F、G),接種 P. xanthii 分生孢子於 IRAN-H(H)PMR-45(I)及 MR-1(J)葉圓片上繁殖情形。GT

=發芽管(germinated tube);Co=分生孢子(conidiium);My=菌絲(mycelia)。

土 壤 蒸 氣 消 毒 在 病 害 管 理 東 方 型 甜 瓜 黑 點 根 腐病的應用 目前黑點根腐病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在台灣的田間寄主共有 6 種,包括洋 香瓜、東方型甜瓜、越瓜、胡瓜、冬瓜和嫁接西瓜 的蒲瓜根砧等,除了所有洋香瓜的商業栽培種普遍 發生黑點根腐病外,其他 5 種瓜類作物偶有黑點根 腐病發生,而東方型甜瓜則僅在溫室內小面積發生 本病害。東方型甜瓜主要種植於夏、秋兩季,以鋪 設黑色塑膠布之露地栽培模式為大宗,農民多採用 自然留果,單株留果數可達 4-5 顆。而在雲林與嘉 義地區,有農民以溫、網室直立栽培種植東方型甜 瓜,單株留果數則減少為 1-3 顆。去(98)年的田 間病害調查發現,彰化地區露地式栽培東方型甜瓜

的栽培田,亦開始嚴重發生黑點根腐病,發病率可 達 83%以上。為了研擬黑點根腐病可行的標準防治 流程,本研究於嘉義地區選定一處曾嚴重發生黑點 根腐病的東方型甜瓜溫室栽培田,採用單株單果的 留果方式種植嘉玉栽培種,並於植前利用土壤蒸氣 消毒,使表土深度 0-5cm 溫度達 70℃以上,表土深 度 5-10 cm 溫度達 50℃以上,作用時間 2h。植株定 植於本田後第 15、30 與 45 天,分別調查黑點根腐 病的地上部萎 凋率與植株根 部的黑點根腐 病根腐 指數(0-4),並利用組織分離法由植株根部分離黑 點根腐病菌, 結果無土壤蒸 氣消毒處理者 (對照 組),萎凋率分別為 0、3%與 37%,有土壤蒸氣消 毒處理者(處理組),萎凋率則分別為 0、0.3%與

3%。在此三次的調查中,處理組的根腐指數則皆為 0,根部健康無病徵。但是對照組在植株定植後第 30 天,根部已出現典型的黑點根腐病紅色病斑,定 植後第 45 天則出現根腐病徵(圖 73),對照組三 次調查的根腐指數分別為 0、0.9 與 1.8。在黑點根 腐病菌的分離 率,對照組三 次的分離結果 分別為 19%、44%與 77%,而處理組則分別為 0、1%與 4%。

此外,於植株定植後第 38、43 與 47 天,逢機選取 地上部健康無病徵之植株量取其果實周徑,結果對 照組的果實周徑分別 27、29.3 與 30.1cm,處理組 則分別為 29.6、32 與 33.4cm。植株定植 50 天以後 採收的果實單果重,對照組為 415.5g,而處理組則 為 530.4g,兩者差異顯著(p<0.05)。

番 石 榴 立 枯 病 菌 之 防 治 藥 劑 篩 選 與 半 選 擇 性 培養基的開發 番石榴立枯 病可危害番石 榴所有 栽培時期,罹病植株會由部分枝條出現葉片黃化枯 萎與落葉的病徵。病勢發展迅速時,葉片直接於枝 條上乾枯不掉落。發病後期病原菌可於維管束中系 統性遷移,造成植株死亡。番石榴立枯病主要於夏 日高溫時發生較嚴重,而目前推薦的防治方法除了 砍除罹病植株以外,藥劑防治效果不佳,且無推薦 的化學藥劑可供傷口保護之用。為解決農民在番石 榴修剪後傷口保護用藥的需求,本研究針對 30 種 農藥及 1 種微生物製劑,分別於培養基上初步測試 各藥劑對番石榴立枯病菌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護

番 石 榴 立 枯 病 菌 之 防 治 藥 劑 篩 選 與 半 選 擇 性 培養基的開發 番石榴立枯 病可危害番石 榴所有 栽培時期,罹病植株會由部分枝條出現葉片黃化枯 萎與落葉的病徵。病勢發展迅速時,葉片直接於枝 條上乾枯不掉落。發病後期病原菌可於維管束中系 統性遷移,造成植株死亡。番石榴立枯病主要於夏 日高溫時發生較嚴重,而目前推薦的防治方法除了 砍除罹病植株以外,藥劑防治效果不佳,且無推薦 的化學藥劑可供傷口保護之用。為解決農民在番石 榴修剪後傷口保護用藥的需求,本研究針對 30 種 農藥及 1 種微生物製劑,分別於培養基上初步測試 各藥劑對番石榴立枯病菌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