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

Aqinaljan an (望嘉舊社)定居下來,國民黨政府時期則兩度遷到 Marutaquv 與現址 Tjirengrav,此章節包含部落的組成,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村後的部 仰開始,其中最為盛大的就是五年一次的 Maljeveq,望嘉部落亦重視 Pusau,

就是在 Maljeveq 後下一年的送祖靈祭,但在日本人統治下傳統信仰受到壓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如此嚴格,但隨著國語政策,與生活改進運動的推行,原住民逐漸漢化,傳 統信仰與排灣族的社會階級皆受到衝擊,部落傳統的領導勢力逐漸由鄉、村、

里長取代,因此頭目享有的權力再度被弱化,僅剩在傳統信仰方面有僅限的影 響力。隨著部落逐漸平地化,族人自我意識逐漸抬頭,在日本政府戰敗後,連 帶著日本神道信仰的天照大神失去力量,為基督教提供一個良好的時機。基督 宗教進入後,整體排灣部落信仰傳播的概況,以長老教會為信仰大宗,起初長 老教會對排灣族的宣教無專責機構,主要是由高雄中會高山宣道部負責,後改 為山地部,爾後隨著主責的牧者轉移,排灣族的宣教事工亦轉移到屏東山地區 會,最後當排灣部落信眾達一定規模後,成立了排灣中會,此後長老教會對排 灣族的宣教有了排灣中會為主要的宣教機構。望嘉長老教會就在宣教的脈絡中 於 1957 年建堂,望嘉部落逐步從單一的傳統信仰,轉變成二元的傳統與基督宗 教並行的部落,此章節描述基督宗教在望嘉的宣教及發展。

第四章是「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的遇與合」,首先比較望嘉部落內部的差異,

望嘉部落在排灣族之中的特性,與來義鄉的行政中心古樓部落相比,從日治時 期開始,兩部落的族群人口發展,在來義鄉都相當穩定,並且都是來義鄉最大 的部落,因此在歷史的研究中,兩者都有其重要性,不該重古樓、輕望嘉,特 別是,望嘉部落正處於傳統信仰與基督信仰並行的高峰,兩者在部落的關係時 而競爭時而包容,其信仰發展的走向未知,是一個尚未基督教化,卻同時又在 傳統信仰與基督信仰中轉換的部落,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望嘉部落在轉變的 過程中,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有著許多差異,此章節試圖從第一代基督徒的視角 與接觸過基督宗教卻還是堅守傳統祖靈信仰的族人,來探討他們對不同信仰的 態度,第一代基督徒過往所以倚靠的 palisi 及其相關祭儀,包含生老病死的祭 儀習慣,逐漸被基督信仰的教會所取代。此外,從部落的各個階級來看基督宗 教在望嘉的發展,排灣族原先的階級制度,是由頭目家所領導,有著嚴明的社 會階級,當外來的社會規範改變這樣的階級制度後,部落產生了新的一批領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這批領導者並不完全與階級制度無關,反而是在新的政治規範下,從舊有 的頭目家成為了村、里、鄉長等地方首長或是民意代表與議員。其中比較特別 的是,原先為頭目、貴族階級的族人,在信仰轉變後成為了基督信仰中的要角,

雖無實質的政治權力,但在地方社會卻有一定的號召與影響力,而不同的階級 地位對於外來信仰的接受度也不同,頭目與貴族是部落中的少數人,同時是握 有權力者,這權力往往也與傳統祭儀息息相關,究竟望嘉部落族人的祖靈觀與 神觀呈現何種面貌,值得相當探究。

外部則與楓林部落相互比較,楓林為南排灣族,是已基督化的排灣族部落,

望嘉則為中排灣族,兩部落各有不同的特殊性,期望透過此章節探討造成兩部 落如此不同信仰狀態的因素為何。首先是兩部落的組成大不相同,使基督信仰 進入了二部落中,有不同的發展態勢,因此在面對傳統信仰的觀念,因為兩部 落的傳統信仰深淺程度不一,對傳統信仰也有不同的態度與看法。

望嘉與楓林部落在信仰變異與相融後的文化呈現,就是當基督信仰進入兩 部落後,在文化方面受到的影響,例如:語言,特別是在國民黨政府統治後,

推行國語禁說母語,這對各個族群的衝擊不在話下,隨著國語運動的推行,許 多年輕一輩的族人漸漸不會講母語。同時在這狀態下,以長老教會為首的族人,

開始使用母語的聖經,並有了母語的主日禮拜,不經意的使排灣族語文字化並 且被保下來,當有了母語的主日禮拜後,相應而生的就是母語詩歌,用母語詩 歌來讚美上帝,這與原排灣古調向祖靈說話的概念些許相似,對象都是信仰中 的神。

面對傳統文化的流失與尋回,望嘉部落的基督徒走出與傳統信仰者的衝突,

從文化的角度出發,主動參與、協助部落各項事務,對望嘉的傳統信仰者而言,

傳統祭儀是生活信仰,對基督徒來說則是族群認同與文化,望嘉部落將傳統信 仰祭儀提升到部落性的層次,全體部落族人一同投入在部落事務中,不論是傳 統信仰者還是基督徒皆在其中,顯示出望嘉部落的團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楓林部落的文化流失,主要有兩個因素,為政府政策與經濟因素,日治時 期與戰後對原住民有許多政策,像是禁止舉辦大型祭儀、禁說母語等,都使楓 林部落的文化受到衝擊,加上社會快速變遷,為考量生計,部落中的青壯年需 到外地工作以賺取家計,久而久之便在外地定居下來,部落裡少了青壯年這代,

便少了耆老與孩童之間溝通的橋樑,使部落的文化產生了斷層,因此楓林的族 人在面對文化流失與尋回,寄望在未來能藉基督信仰走出屬於楓林部落的路。

中排灣的望嘉與南排灣的楓林,由上述種種因素,在信仰上有著不同的發 展與差異,兩部落族人對於排灣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是什麼,演變至今往後所 要面對的問題一一浮現,兩部落的人口外流嚴重,以致年輕的族人對於自身的 文化認同相當模糊,在各個部落都要恢復傳統祭典的現今,該如何把老一輩的 精神留下並且傳承,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在基督信仰與排灣族文化信仰之間找到 平衡,是二部落首要面對的課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望嘉部落的歷史變遷

望嘉部落的排灣族語為 Vungalid,是個歷史悠久的部落,最早相關的文獻 可以從荷蘭時期看起,中間歷經清朝時期、日治時期,再到戰後國民黨政府,

都以排灣族語「Vungalid」變形為各個語言的樣貌存在於文獻中。

現今的望嘉部落,戰後經過兩次遷村,於現址 Tjirengrav 建立部落,此地 東與南和村為鄰,南與力里溪與新埤鄉餉潭村為鄰,往西北方則為文樂村,現 行政區域劃分為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

第一節 部落與家族

一、排灣族的起源與分布

排灣族的族稱是來自 Payuan 這個部落的稱號,排灣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發 跡於大武山的 Payuan,所以排灣族名是取自部落的名字,在排灣族的區域內有 兩個部落有此稱呼,分別是上排灣社與下排灣社。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排灣」

和羅馬拼音「Paiwan」,最早是由伊能嘉矩和粟野傳之丞以 Su-Paiwan 稱呼散居 在中央山脈南端和東南沿岸的族群,後鳥居龍藏將 Su-Paiwan 寫成 Paiwan,中 文則為排灣。1

排灣族人源起大武山四周,為拓展生存空間,族人不斷向南及向東遷移,

此行動 17 世紀便已完成,此後排灣族便以臺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區域北起大武 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大都分布在臺灣南部山岳 地帶及東南海岸地帶,東北與魯凱族、卑南族為鄰。2

大體而言,依照蔣斌在《重修臺灣省通志》的分類,將排灣族群分成 Raval

1 童春發、洪湘雲,《排灣族 PADAIN 部落歷史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7),頁 22-23。

2 趙秀英、廖秋吉、鍾興華,《排灣族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

2013),頁 17。

就沒有 Maljeveq(迎祖靈祭),此外,有別於 Butsul 系統不分男女的長嗣繼承 制,Raval 系統反而和魯凱族較相同,偏重於父系的長男繼承制,但又因 Raval 系統的語言和魯凱族不同,和 Butsu 系統卻同屬排灣族語,因此仍被劃分為排

本文所研究的望嘉部落,則是兩大系統中的 Butsul 系統 Paumamauq 群,

轄屬於中部排灣族,位於今日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部落目前的頭目家有:

5 瑯嶠十八社中的豬朥束、射麻里、貓仔、龍鑾四社稱為 Skaro 群,出自臺東知本社,被認為 是排灣化的卑南族,可說是排灣、卑南兩族之混血群。蔣斌於 1984 年將其從恆春地區 Parilarilao 群獨立出來。許功明、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頁 6。

與望嘉社可能有關的名稱,如 Barangil、Balangith、Vorangil(望義)、Varangit、

Vingorit(望仔立)、Varongit、Varingit(無朗逸)、Vongorit、Vongoritt(望仔立)、

Vorangid 等。《熱蘭遮城日誌》中的敘述如下:1643 年 3 月 Barangil 社的人非

月,他拉秀(Talasuy)社、文樂(Patlong)社、望義(Vorangil)社18 和白鷺

(Paynos)社的四個酋長出席議會,表示願意歸順荷蘭東印度公司,接受保護,

願意繳納稻米;19 1644 年 10 月 Varangit 社本要出席地方會議,後反悔且襲擊 Potlongh 社;20 1645 年,文樂(Podnongh)社和他拉秀(Talechiu)社透過茄 藤社來控訴 Varingit 社的暴行,指出他們不只破壞了田地,還在各方殺人,甚 至威脅要洗劫文樂(Podnongh)社,因此這兩社來請求荷蘭人協助,幫忙向 Varingit 社報復。此外,還提及 Varingit 社獵取七佳(Toutsikadangh)社三顆人 頭等事;21 同年 9 月,荷蘭東印度公司駐七佳(Toutsikadangh)社的士兵,負 責維持大武區南方、東港溪上游力里溪河谷往來前後山的陸路交通,並進一步 與加邦(Maraboangh)、望仔立(Vingorit)、擺律(Pilis)、力里(Tourikidick)、

君崙留(Koulolau)等社建立關係,但後因無朗逸(Varingit)社不理會荷蘭人 的「部落禁止相互爭戰政策」,22 且受到駐七佳(Toutsikadangh)社的士兵激

君崙留(Koulolau)等社建立關係,但後因無朗逸(Varingit)社不理會荷蘭人 的「部落禁止相互爭戰政策」,22 且受到駐七佳(Toutsikadangh)社的士兵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