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之建議

根據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希望研究結果能增進各界對臺中國中科學教 師的 TPACK 自我效能與實踐之認識,提出具體建議,做為各界與其他研究者日後之參考依 據。

一、善用網路資訊輔助「化學反應速率與平衡」的教學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單元之教學,非常需要運用科技協 助教師進行教學,不只是減少學生的迷思概念,也便利教師的備課與呈現教材。建議 教師協助學生建立小粒子與分子運動的科學觀,包含分子的重組與運動等概念,在巨 觀現象與微觀世界中交互驗證;避免學生產生迷思概念,教師應多利用網路科技提供 的影片與動畫呈現微觀世界的變化過程,幫助學生正確學習科學概念。另外,雖然利

用電腦動畫與影片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仍應有部分課程讓學生動手操 作,以免失去科學實作的精神與意義,造成學生形成其他迷思概念。所以教師需要發 展科技學科教學知識,增進教師決定於何時、何地、何種單元與分辨如何使用科技的 智慧,將網路科技資訊與科學教學靈活且精巧的結合。

二、促進教師整合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增進教師教學專業

由本研究得知,教師個別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程度不一,對於將網路科技應 用於教學中的程度也不一樣。不同教師應用的層面也不同,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建 議教師勵行終身學習,學校可多鼓勵並協助教師進修專業知能,並學習新的教學技能,

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幫助教師整合科技學科教學知識,促 進教師求新求變,進行更多樣化表徵的教學與創新。鼓勵教師積極學習與科技合作,

透過科技跟科學對話,將創意利用網路科技融入科學教學,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達到 教學的多變性與多元性,成尌有效教學。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 尌,達成學習目標,是教師發展 TPACK 最重要共同努力的願景。

三、應用科技於教學的時間與深度可增加一些

由本研究得知,部分教師不擅長於搜索數位教材與資源,事實上網路科技教學資 源官方網站都有彙整良好的教學資源、教案、教學影片、設計過的教材、建議教學的 策略等等,教師很容易尌能搜尋到教學資源,使用科技於教學的意願若足夠,相信不 難獲得相關資源。建議教師鼓貣勇氣與信心,多嘗詴利用網路科技進行教學。

本研究顯示,大多教師一週只使用不足一節課(約 30 分鐘),建議教師應用科技於 教學的時間可增加一些,善加利用網路科技之多媒體功能,進行與學生雙向互動,增 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充分利用網路科技的特性,補強課堂上的不足,與增添 趣味性與吸引力。並且協助學生進行課後的網路搜尋與延伸學習,甚至在網路平台進 行思辯與討論,使網路學習成為教師與學生連接的橋樑。教師需要改變心態及願意多

嘗詴運用科技,對發展科技學科教學知識才有助益。

四、鼓勵教師進行專業的交流活動

本研究亦發現,教師最少使用的是線上網路社群討論,以及在網路進行教學資源 分享。若能鼓勵教師成立相關之教學社群團體,透過科學社群的運作,分享彼此的教 學經驗,讓教師之間互相激勵,促進整體教師之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此外,從訪談中發現教師在學校彼此交流與討論的機會不足,建議學校鼓勵校內 教師於領域時間多多進行專業的交流活動,發揮領域時間的最大效益,增進領域教師 彼此互相交流的深度與機會,促進教師共同分享與討論的風氣,加強教師之間分享與 討論的氣氛,建立教師專業對話機制,培養分享教學心得的習慣。幫助教師應用網路 科技與資訊於教學中,促進教師使用意願並強化教師發展個人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傳承與互相分享教學心得,共同成長、討論有關網路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與靈感,可 有效提升教師應用網路資訊科技於教學的意願與能力。尤其是個人操作電腦的技巧強 化後,教師更容易發揮創意於教學上,也可增進教師個人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五、視教師需要,適量增購設備,提高教學的意願與品質

學校雖提供教師良好的設備及教學所需之軟硬體資源協助,預備教師有效進行各 項教學活動的良好環境,但重點在教師願意改變現況,嘗詴新的、不同的教學方式,

才能為自己也為教育注入活水。部分設備的限制,有可能造成教師嘗詴用網路科技進 行教學意願較低,建議可視教師應用網路科技進行教學的需要,適量增購設備,提高 教師進行網路科技應用於教學的意願與品質。

六、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擴大研究範圍

本研究因人力、物力與時間的限制,僅對任教臺中市的五間國民中學科學教師進

行問卷調查與訪談,所以在研究推論上,僅限於臺中市相似之地區。建議後續研究者 朝向更廣的範圍或更深入探究的方向進行研究。例如將研究範圍擴大,對其他縣市、

科別的教師進行研究與探討,促使研究結果更加完善,可信度更高,並歸納不同區域 之差異性,藉以增進對教師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的瞭解,以及對應用網路科技資訊融 入教學情形的認識。

(二)增加受測教師人數

本研究雖取得問卷調查與質性訪談兩種資料進行研究分析,但是取樣不夠多,造 成部分推論統計不具代表性。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取樣樣本,使量化資料更完備,更 深入探究教師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與自我效能與實踐情況。

(三)增加質性資料的類型與深度

並且增加質性資料的類型,增加對教師深度訪談及實際教學時的觀察與討論,更 深入剖析教師如何運用科技學科教學知識於教學中;或者改以學生的角度,評量所知 覺到的任課教師之科技學科知識的程度,皆能作為未來改善或提昇教師之科技學科知 識之借鏡。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萍(譯)(1990)。2000 年大趨勢(原作者:Naisbitt, J. & Aburdene, P.)。臺北市:

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王琮惠、胡哲生(2007)。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臺北:五南。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王瓊德、郭允文(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科學教育研究之規劃與推動。科學發展月刊,

29(8),559-567。

朱耀明(2004)。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關係。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6),2-8。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教育,

87,22-48。

吳明隆(2010)。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五南。

吳振賢(2002)。教師網路融入教學態度、網路融入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卲(2007)。影響國中自然科教師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個人 因素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543-536。

李世峰、李田英(2007)。高中學生應用勒沙特列原理判斷非均勻相系化學平衡的迷思 概念探討。科學教育月刊,301,2-16

李建億(2006):網際網路專題學習互動歷程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1),101-120。

林奇賢(1997):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

林財庫(2004)。中小學生物質微粒模式之迷思概念的診斷工具和分析方法。科學教 育學刊,12(2),183-218。

林英智(201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第四冊教師手冊。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林宏盈(2011)。國中小數學領域教師對弱勢學生之科技學科教學知能(TPCK)現況調 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祖強(2012)。職前生物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知識(TPCK)發展之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段曉林、王國華、張惠博(1998)。學生對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覺問卷之發展。科學教 育學刊,6(2),129-147。

段曉林(1996)。學科教學知識對未來科教師資培育上的啟示。第一屆數理教學與師 資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18-143。彰化:國立彰化師大。

徐式寬、楊正宏(2007)。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其科技環境之關係。TANET2007 臺 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10 月 22-25 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徐式寬、關秉寅(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素養評量表之建構與調查。科 學教育學刊,19(4),335-357。

翁榮源、李孔文(2005)。多元智慧理論在化學平衡教學網站以增強學習成效之應用研 究。CHEMISTRY,63(1),149-166。

翁榮源、陳定威(2008)。趣味化學實驗融入網路教學之創意教學網站設計。生活科技

教育月刊,41(3),35-59。

翁榮源、莊坤鴻、李孔文(2010)。適性式學習在「化學平衡」網路教學之應用與研究。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3(5),64-86。

高維隆(2006)。高職教師知識管理與資訊素養技能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耀升、羅希哲(2006)。資訊融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理論與實務

─ 以「mind manager x5」為例。中等教育,57(6),144-151。

許暉東(2010)。資訊科技融入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尌與態 度之影響。教育研究論壇,2(1),91-111。

張世忠、夏慧娟(2004)。網路教學融入生活化教材激發國中學生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中原學報,32 (4),709-724。

張世忠、羅慧英(2009)。協同教學對國中學生所知覺的科學教師PCK 之影響。科學 教育學刊,17(1),1-20。

張容君(2010)。電腦動畫促進中學生「燃燒」微觀粒子概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容君(2010)。電腦動畫促進中學生「燃燒」微觀粒子概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